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_第1页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_第2页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_第3页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_第4页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4髭岑倩电股用心制折规律了,蟾心底一、选择题1.(2013-课标I卷)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一鼠一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黑线姬鼠的天敌一一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则点=280,x=14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 214000T40-=14000T40-=100只/hmz廨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该营养级所含能量越少。答案:C2.(2013・浙江理综)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2012-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用样方法取样时要注砌下几个问题:①随机取样,这样可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A正确。②各个生长期的个体都要统计。B错误。③要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D正确•根据样方法获得的数据可以对该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答案:B.(2011•浙江卷)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龄(年)0123456T1/g910111213存活数(只)10008017K97767346886-05714399663死亡嗷(只)1991213123046泛691321871569033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印)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析:由表中数据转化成存活曲线图,横坐标成为年龄,纵坐标成为存活数,画出存活曲线可看出刚开始曲线下降较快,之后曲线下降较慢,然后下降逐渐变快最后与横轴相交,所以存活曲线呈凸型。答案:B5.(2011•重庆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解析: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不定向的,环境黑暗)只能选择变异,不能引发变异;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因素除种群密度外,还有水体溶

解氧、食物数量等生态因素;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盲鱼作为进化研究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C(2011•海南卷)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为酒精和CO2,两者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运到细胞外。答案:BK/2K种群密度K/2K种群密度(2010•山东卷)如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A错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B错误;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D错误;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C正确。答案:C(2010-浙江卷)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季节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即“S”型曲线及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1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附近波动,D正确;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的”型曲线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A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9.(2013•山东理综)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皿)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

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一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一(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根据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皿。⑵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填“I”或“II”)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以促进水稻的生长。解析:本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综合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1)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利用样方法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即(15+18+15+19+15+14)^6=16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只飞。(2)一般情况下,作物的价值应大于防治成本,故可判断曲线I表示防治成本;两曲线的差值越大则收益越尢⑶稻田中引入鸭属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鸭的粪便经田生态系统中的^解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鸭的粪便经田生态系统中的^解者分解成为无机物后被水稻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水稻生长。答案:⑴随机取样16⑵I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10.(2013-重庆理综)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解析: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⑴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③为优势物种,物种①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②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⑵该坡地经治理后,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产出。答案:⑴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⑵碳元素(82)11.(2012•新课标全国卷)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探究能力。区域⑴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昭⑵一定自然区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区域答案:(1)同一(2)群落(3)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2012-广东卷)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 ,促使其分泌,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 型增长。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

时间注:4是罗非鱼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动物体的渗透压调节及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1)大量失水会引起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2)由图曲线可知,a~b般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在b点后种群增长速率下降,有可能是由于此时有人在该水库放入了大型肉食性鱼,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的种群量在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的种群量在K2上下波动,由此可判断K2接近罗非鱼的环境容纳量。(3)由于藻毒素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产毒源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所以应该根据题中相关生物的特点及营养关系绘制食物网。相关生物的特点分析如下:产毒藻为生产者;浮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罗三谁是杂食性鱼类,所以罗三^以产毒藻和浮游动物为食;FNE为最高营养级。

答案:(1)升高下丘脑抗利尿激素(2)JbK22(3)产毒藻一浮游动物一罗非鱼一FNE(2012江苏卷)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光合速率(世Om£-・mg—Lnlin—l)光合速率(世Om£-・mg—Lnlin—l)(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一;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2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