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1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2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3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4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1课

第2课

第3、4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蔚然大宗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战国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第9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战国韩非战国老子春秋庄子战国墨子战国提倡“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继承老子的学说,万物是相对的,逍遥人生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变法革新;以法治国知识梳理“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材料意思: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即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答案:C.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关键信息: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题干儒家强调的是统治理念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无法从题干中体现;C项是荀子的思想主张,无从体现;题干没有强调礼、义和信的先后重要性,故D项排除。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法不阿贵)、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故正确答案为D项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

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思想。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这样内外就没有了分别,这反映了“兼爱”的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什么叫“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主要有哪些流派?2、春秋战国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3、

“百家争鸣”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同学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P4”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找出以上3个问题的答案)1、含义: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井田崩溃,私有确立)(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人才(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教育领域的变化,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3、百家争鸣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这是谁的自述?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名:(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生卒:鲁国(今山东曲阜)籍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成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头衔:主要工作:“有教无类”、全面发展观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儒家第一号人物个人档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春秋——创立:孔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仁”的思想(核心)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2)“礼”的思想“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孔子的思想:仁、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仁者爱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3)以德治民。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4)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主要贡献: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5)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春秋时期,孔子为安定社会秩序,开出了“仁”的处方,但他周游列国十四载,积极推销他的政治方案,为什么未被诸侯们采纳?社会背景: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不能满足统治者兼并战争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孟子、荀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③伦理观:“性本善”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孟子的思想思想主张:“亚圣”(2)荀子的思想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思想主张: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C“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老聃又称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太上老君。《老子》(《道德经》)包含了大量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即永恒的自然规律,一切事物均有正反两面,并能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相互转化。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政治理想:小国寡民。治国主张:无为而治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庄周战国时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被尊为南华真人。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总处于变化之中。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人,韩非是集大成者。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迎合了建立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威反对复古、主张改革墨家创始人为墨翟。墨者大多出身贫贱、严于律己,组织严密,必须服从首领巨子领导。主张:兼爱(无差别的博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尚贤(唯才是举)、节用(勤俭节约)。《墨子》是古代著名守城战术典籍。墨者精通机械和守城,故有墨守成规的典故。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