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概论重点_第1页
体育概论重点_第2页
体育概论重点_第3页
体育概论重点_第4页
体育概论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体育现象与体育概念1、柏拉图——身心调和论。古希腊注重全民体育,柏拉图重学校体育教育。2、亚里士多德——古代西方“最博学的人”,第一个在理论上论证了体育、德育、智育的联系。3、在古希腊,最典型的是斯巴达教育。4、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跳棋、吟诗。5、文艺复习运动后,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是第一个倡导“三育”(德、智、体)的人。6、法国启蒙运动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强调“体育乃是个人由童年至成年整个发展过程的一部分”。7、近代体育的三大基石——德国体操、瑞典体操、英国户外运动。民族主义特别强烈的德国和瑞典,体操最先走出学校。8、德国国民体操之父——杨氏,创建了哈森赫德体育场。9、德国学校体操之父——施皮斯,将杨氏体操经过改造引进学校,创造了分段教学法、综合教学法,并把音乐和体操结合起来。10、瑞典的体操创始者是林氏,他把体操分为教育体操、士兵体操、医疗体操和健美体操4类。11、1973年,德国的顾茨姆茨第一个提出恢复奥运会。1859-1889年举办了6届雅典奥运会。12、1881年第一个国际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13、1883年,法国史学家、教育家顾拜旦提出举办类似古代奥运会的比赛,1892年访遍欧洲,宣传奥林匹克思想。1893年为恢复奥运会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体育会议。14、 1894年6月16日,“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开幕,大会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IOC)。15、 养生体育、祭祀体育、舞蹈体育、娱乐体育、军事体育、武术。16、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立体操科。17、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颁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18、19世纪70年代,硬德侨民在上海建立“总会”,中国人的各种体育团体开始涌现。19、 1760年,在法国的报刊上首次出现“体育”一词。20、 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使用“体育”一词。21、 体育概念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国际用语一致原则、考虑民族习惯原则、客观性原则。22、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人类社会文化活动。23、 身体练习——人们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取的各种具体动作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有大肌肉参与的运动技术动作。24、体质——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24、 学校体育——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25、 社会体育——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也称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26、 竞技体育——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27、 国际体育发展趋势:(1) 体育终身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在他的名著《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体育”。(2) 体育的社会化与产业化。(3) 体育运动科学化。应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4)体育与环境优化。可持续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第二章体育手段1、 体育手段——围绕如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而采取的各种运动方式或具体方法。2、 运动负荷——人在运动中所完成的客观的工作量。3、 身体负荷——人在运动中身体所承担的工作量。4、 健康负荷——在大众健身锻炼中能有效发展健康体能又可以使运动风险降为最低的身体负荷。5、 体育手段的分类:(1) 按目的分为:身体锻炼手段、身体娱乐手段、竞技运动手段。(2) 按运动的形式分为:体操、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3) 按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的目的分为:发展柔韧的手段、发展耐力的手段、发展速度的手段、发展力量的手段和发展灵敏的手段。6、体育手段与竞技手段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二者的运动形式相似,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2)区别:二者的活动目的不同;二者的运动负荷差别很大。7、体育手段的生物学基础。人体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存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体的各种需能反映和实现细胞的各种功能都是借助于ATP的能量来实现的;遗传影响人体的现在与未来;人体的生物学变化不是以必然的形式出现,其变化速度与方向取决于生命系统内、外的具体条件;人体内的许多生物学规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各种规律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下进行的。8、 体育手段的社会学基础。无论是参与竞技运动职业还是非职业运动员,还是普通的体育锻炼参与者或在校的学生,在进行体育或选择体育手段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社会的、文化的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我们不可能也不能脱离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单位家庭去谈运动和选择体育手段。9、 身体练习7要素。(1) 身体姿势:身体及身体的各个各部分在完成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空间位置。(2) 动作轨迹:完成动作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所移动的路线。(3) 动作时间: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或动作持续的时间。(4) 动作速率:单位时间内动作重复的次数。(5) 动作速度: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距离。(6) 动作力量:完成运动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7) 动作节奏:动作各个部分用力的强弱与时间间隔的关系。10、 技术基础——根据力学、运动学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节奏组成的技术基本结构。11、 根据生理学中条件反射学说,可将运动分成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相互联系的时相。12、 体育设施——专门用于体育运动的一切人工地面及其建筑物的总称。13、 运动原则。(1) 适宜负荷原则:运动负荷的安排要合理适度,既能满足运动者增强体质等需求,又符合身体的实际承受能力。(2) 循序渐进原则:运动内容方法、技术难度和运动负荷等,应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合理顺序安排。(3) 持之以恒原则:锻炼者以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奏和周期,经常地从事身体锻炼。(4) 因人制宜原则:根据锻炼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客观条件及锻炼基础等个人特点,合理确定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使之符合实际需要。13、运动方法:重复、分解、变换、间歇、巡回、游戏与竞赛。14、 身体练习效果的评价及其方式。(1)自我评价(2)专门研究人员的评价:案评价内容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形式分为现场评价和实验室评价。15、 影响身体练习效果的其他因素。(1)运动准备;(2)放松与恢复;(3)运动间隔;(4)运动营养;(5)健康生活习惯;(6)身体练习的社会环境;(7)身体练习的时间;(8)体育器材;(9)科学指导与身体练习。第三章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研究1、 科学——反应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2、 技术——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获得物质财富的各种物质、精神和信息手段的总和。3、 科学研究——人们为了探索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变化规律、创造新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4、 体育科学——反映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学科群。5、 体育科学研究——人们探索体育与社会、体育与人类健康问题发展变化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6、 学科——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7、 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和其他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说明。8、 专业——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科学分成的门类。9、 研究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和工具的总称。10、科学事实——人们对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事件、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描述。11、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与规范。12、 科学的特征。(1)科学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针,并具有可重复性。(2)科学是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3)科学具有发展性。(4)科学方法是通向真理的途径。13、现代体育起源于英国,德国是现代体育科学的发源地。14、1918年世界上第一个体育运动研究室在哥本哈根建立。15、1958年,中国成立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16、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是当今世界上学科最全、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级别最高的体育科学大会。17、国际体育学术组织:国际体育科学与体育教育理事会、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18、发展体育科学的意义。(1)发展体育科学是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发展体育科学就是要应对新科技革命给体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3)发展体育科学就是要全面加快我国体育现代化的步伐。19、体育科学研究的结构。(1)基础性研究;(2)应用性研究;(3)推广性研究。20、体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类。21、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22、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1)选题与假说;(2)确定研究方法;(3)制定体育科学研究计划并撰写开题报告;(4)运用研究方法搜集研究资料;(5)对研究材料的加工和整理;(6)撰写论文与发表。23、选题原则:新颖性、必要性、可行性原则。第四章体育的功能1、体育的异化——在竞技体育强化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竞争、商业操纵、政治追求的膨胀,最终形成了一种足以扭曲体育本质的异己力量。2、体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三方面。其中文化教育功能是体育的本质功能。3、体育的健身功能。(1)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生长;(2)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3)体育锻炼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4)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还可以改善呼吸系统功能。4、体育的健智功能。(1)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的感知的发展;(2)体育运动能增强人的记忆力;(3)体育运动能促使人的思维更加敏捷;(4)体育运动能提高人的创造力。5、体育的经济功能。(1)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2)促进旅游、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发展;(3)增加就业机会。6、体育的政治功能。(1)强化民族形象,提高国家威信;(2)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4)促进国际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7、异化——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8、体育异化的表现。(1)体育本质的异化:主要指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的失调。外在化、疏远化、贫困化。(2)体育过程的异化:主要指在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过程中,一些非理性、非科学、非人性、甚至非法手段的采用,导致竞技体育过程的变质。主要表现在运动训练的野蛮化(不尊重人格、使用违禁药品);运动竞赛的局外操纵(假球、黑哨);竞技体育种失范现象日趋严重(球迷骚乱、球场暴力)。9、体育异化的原因:商业化对竞技体育的腐蚀、人文精神的缺失。10、体育结果的异化:竞技体育主要成果——人的塑造和关照被忽视,在狭隘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垄断下,竞技体育基本丧失了文化教育的本原,沦为政治工具和商业手段。第五章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和体制1、体育体制——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包括体育的组织机构;各级体育行政机构与事业机构的职责、权利、利益的划分,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准则;各项体育管理制度。2、体育目的——整个体育工作的目标,体育任务是体育目的的具体化。3、制定并认识体育目的、任务的意义。(1)为领导者制定体育的方针、政策、措施提供依据;(2)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明确工作的目标,正确制定体育工作计划;(3)正确的体育目的、任务有利于评价各具体领域体育工作的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改正工作,进一步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4、确定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依据。(1)以社会经济为基础;(2)处理好体育与政治的关系;(3)依据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与法律规范;(4)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5)依托体育的功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5、我国体育的目的: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服务。体育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体育事业自身所包含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第二个层次是指体育要为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6、我国体育的任务。(1)增进健康、增强体质;(2)提高运动技术水平;(3)丰富社会文化生活;(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5)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改革发展服务。7、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8、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要求。(1)坚持以人为本,体育为人的发展服务;(2)坚持体育的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3)坚持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4)坚持优先发展学校体育。9、195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社会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呈现出全民化、终身化和生活化的趋势。10、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1)社会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2)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稳中有升;(3)体育产业初具规模;(4)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11、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2、体育体制的分类。(1)国家行政协调体制(中国、原苏联、原民主德国、罗马尼亚)。(2)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美国、原联邦德国、英国、法国)。13、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主要是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的体育体制改革。改革体制是关键,转换机制是核心,应加快体育改革步伐,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新格局。14、体育体制改革。(1)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2)方针:积极、稳妥的方针,不急于求成。(3)基本要求:注重法制建设(加强体育立法工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发展体育市场。15、《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地位和意义。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体育法》,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体育基本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社会团体、保障条件和法律责任做了详尽的规定。其确立的体育工作基本方针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服务;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确立的体育工作原则是: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体育;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体育事业;保障和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对外体育交往。16、我国主要的体育机构与组织。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国家的体育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卫艺司:主管学校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和军事体育等工作;17、我国主要的社会体育团体。中华全国体育总会(ACSF)、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18、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领导体制改革;(2)社会体育体制改革;(3)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19、 我国未来竞技体育体制发展趋势。总结和继承我国作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利用市场法对竞技体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建立国家集中于地方、社会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的业余训练、职业化训练与比赛的体制,逐渐弱化专业训练体制;(4)国家为公平竞争提供舞台,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建立集中与分散结合、多强竞争的国家队建队机制;(5)不断完善和建立发展竞技的社会保障机制。第六章社会体育1、 社会体育——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3、 体育人口——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市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4、 社区体育——以基本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5、 社会体育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必然延续;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6、 国际社会体育发展特征。目标明确、协调发展(①重视发展体育人口;②国家重视,统一规划;③组织机构群众化、基层化;④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娱乐节目;⑤提高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容量;⑥注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注重脑力劳动者和轻体力劳动者的体育服务。(3)营养摄入不合理与有氧锻炼兴起;休闲与体育消遣、娱乐。7、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不同类型人群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社会体育向经常化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传统;社会体育组织不断发展完善,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体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逐渐壮大;社会体育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社区体育快速发展。8、 社区体育的功能。(1)重要的健身服务功能;(2)良好的政治功能;(3)良好的文化功能;(4)一定的经济功能。9、 我国社会体育组织包括行政组织和群众组织两大体系。10、 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原则。(1)指导性原则;(2)多样性原则(活动形式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竞赛活动多样化);(3)可行性原则。11、社会体育的竞赛特点。(1)结合职业特点;(2)增加竞赛的种类;(3)降低正规竞技比赛的难度;(4)简化比赛过程。1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6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施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体育要求,提高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需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确保公民参与体育权利的需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七章学校体育1、生长——细胞的繁殖和细胞间质的增加所形成的人在形体上的变化。2、发育——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逐步完善,机能逐渐成熟的过程。3、智力——使人能顺利地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4、课程——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向学习者提供预先计划好的教育内容,借以发展他们的品格、开发他们潜能的教学内容组织系统。5、学校体育的功能。(1)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2)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体质的发展(身体形态结构、运动机能、适应能力);(3)体育运动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智力、非智力、人的社会化);(4)体育运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思想建设)。6、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摇篮。7、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工作想要达到的标准。8、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9、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2)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3)发展学生的竞技能力,对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进行科学锻炼,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4)通过学校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现代意识和美育教育。10、学校体育的显著特征:普及性、基础性、科学性。11、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1)健康第一的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运动参与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1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体性、全面性、全体性。13、广义的素质指整个主体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包括体质、品质、素养三个层面。狭义的素质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素质概念,即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14、课程设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二是技术方法。15、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1)重在参与。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应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参与要求体育教师善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使每一个学生愿意参与,能够参与并得到充分发展。(2)提倡合作。教学中的合作是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是人的情感的交换。(3)尊重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学的主要特点。(4)体验成功。素质教育主张学生应体验成功。16、2002年7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并贯彻执行《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标准》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7、在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应注意如下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2)锻炼、养护与卫生保健相结合;(3)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使课内外体育相结合;(4)体育应与德育、智育密切配合;(5)体育锻炼、科学的营养配餐与合理的作息相结合;(6)加强领导,科学管理,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18、影响人的体质的因素有锻炼、营养与遗传三个方面。19、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1)提高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突出体育学科特点。20、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第八章竞技体育1、运动训练——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和运动员的参与下,为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2、运动竞赛——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3、竞技能力——运动员通过系统训练所获得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品质等综合的、稳定的参与竞赛的能力。4、身体训练——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利用各种身体练习有效地影响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变化,增进运动员健康,提高有机体机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5、战术——根据比赛双方情况,正确分配力量,充分发挥己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而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计策与行动。由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和战术行动构成。6、心理训练——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争取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心理准备的训练过程。7、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规则性、娱乐性、不确定性、功利性。1、 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竞技体育是体育产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9、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2)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3)教育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养。10、运动竞赛的基本要素有:观众、运动员、裁判员、竞赛组织管理者、竞赛规程与规则、符合要求的场地器材。11、运动竞赛的形式有:综合性运动会、锦标赛或世界杯、职业联赛、对抗赛、邀请赛、选拔赛、等级赛、友谊赛、表演赛、商业性比赛。12、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不断提高运动员和运动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13、运动训练的任务。(1)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水平,改善身体形态,不断提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发展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2)使运动员掌握和提高专项运动的理论知识、技术、战术,并能在比赛中运用和发挥;(3)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形成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夺取比赛的信心等优良的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4)使运动员掌握进行专项运动训练的组织、指导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运动员独立地进行自我训练的能力;(5)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祖国培养意识”“普通公民意识”和“中华体育精神”,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14、运动训练的特点。(1)训练内容的专门性;(2)训练方法的多样性;(3)训练过程的长期性;(4)训练负荷的极限性;(5)训练过程的针对性。15、运动训练的内容。(1)身体训练(身体形态、有机体机能能力、体能、运动素质);(2)技术训练;(3)战术训练;(4)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5)道德思想教育。16、心理训练的内容通常有放松训练、自我暗示训练、集中注意力训练、意志力训练、情绪控制训练、模拟训练等;智能训练的内容包括运动理论知识教育、运动智能因素培养两方面。17、学校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提高学校的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课余体育发展,在课余时间里对具有一定体育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的过程。18、学校开展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2)以提高促普及,有利于推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3)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声誉,促进国际学校体育的交流;(4)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19、学校竞技体育的特性:基础性、间断性。20、学校竞技体育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1)学生运动员的选材;(2)训练时间的安排;(3)训练与比赛的结合;(4)营养与休息。21、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1)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将受到重视;(2)学校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层次多样化;(3)学校的训练和竞赛体制将更加完善;(4)“体教结合”将成为学校开展竞技体育主要特征;(5)学校竞技体育组织向多元化发展;(6)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将逐渐产业化。第九章体育产业1、体育产业——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为依据而进行的一切生产性和经营性组织的集合。2、体育产业化——以产业的运作形式开展体育事业的一种要求及实现这种要求的程度。3、体育产业结构——体育资源在体育产业部门之间配置的构成特征和分类。4、体育本体产业——以体育自身特性进行生产或服务的部门。5、体育相关产业——以体育为重要资源和手段进行生产或服务的部门。6、体育产品——满足人们体育欲望和需求的任何事物。7、1985年,在国务院《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中》,首次将体育与教育、卫生等部门一道列入第三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