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朝”的介词化历程及致变因素探究
【Summary】“朝”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其主要功能是引介方位、处所、对象。“朝”本为名词,经历了名词动词化的历程后,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本文试用语法化相关理论探究“朝”的介词化发展历程,描述其在不同时期语义发展及句法表现,分析“朝”介词化的致变因素。【Key】:“朝”;介词化;历程;致变因素H315
A
2096-8264(2021)06-0116-03“朝”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高频使用介词,其主要功能是引介方位、处所、对象,以共同构成状语修饰动词,例如:朝前走;朝屋里跑;朝他笑等。目前,学界的普遍观点是,在现代汉语中,单音介词几乎都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1]但是通过考察相关资料,能够知道“朝”本为名词,由名词到介词的演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名词的动词化。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梳理“朝”介词化的历程及致变因素。一、“朝”的本义解析“朝”由最初的名词发展为动词,再由动词虚化为介词,语义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朝”的本义即其有史料可考的最初的意义。“朝”见于甲骨文,字形作
。《说文·倝部》:“朝,旦也。从倝,舟声。”[2]《玉篇》倝部:“朝,知骄切,早也,旦也”[3]《广韵》陟遥切:“朝,早也”。[4]综合甲骨文字形及工具书中的解释,可以得出结论:“朝”的字形是“日出草中而月还未落”的样子,会“早晨”之意,本义为“早晨”。二、名词“朝”向动词“朝”的发展(一)名词“朝”动词化的途径在古汉语构词法中,有一种叫作“音变构词”的重要方法,即通过音节中音素的变化来构造意义有关系的新词,其中只涉及声母变化的叫变声构词;只涉及韵母变化的叫变韵构词。[5]汉语中很多多音多义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变声构词涉及较多古汉语音韵学及词汇学知识,非本文探究的重点,故不过多赘述。朝,本读zhāo,本义指“早晨”;古代君王理政,臣下拜见都在早晨,故又引申指“朝见、朝拜”;通过变声构词滋生出动词“朝”,读音为cháo。动词“朝”由“朝见”义又引申出“朝见的地方”,又进而引申指“朝代”;“朝见”这一动作行为有特定的方向,故又引申指“朝向、对着”。[6]可以将“朝”的语义引申过程用下图来加以明晰:(二)名词“朝”动词化的致变因素变声构词,是名词“朝”发展为动词“朝”的途径,其深层隐含的致变因素是转喻。转喻是用一个相关的的概念来指称另一个概念,是联想和重新分析导致的。[7]人们在认知新的抽象概念时,往往会联想到已认知的事物,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用对已有事物的认知来表达新概念。“朝”本义为“早晨”,而古代君王理政,臣下拜见都在早晨,“朝(早晨)”与“朝(朝见、朝拜)”之间的相似点就在于时段。“朝(早晨)”通过转喻引申出了“朝(朝见、朝拜)”。三、动词“朝”向介词“朝”的发展(一)历时考察1.周至唐代通过考察语料,能够发现,从周至唐代这一漫长时期内,“朝”均为动词,其语义是“朝见、朝拜”,其句法功能主要是独立做谓语中心、搭配宾语,还以受状语或补语的修饰,并且可以和另一个VP构成联动结构,如:(1)羔裘逍遥,狐裘以朝。(《诗经》)(2)二十七年,春,杞桓公来朝。(《左传》)(3)六年,朝诸侯於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礼记》)(4)昔者,质沙三卿,朝而无礼,君怒而久据之,哗而弗加。(《逸周书》)(5)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战国策》)(6)为崇贤之领袖,五日来朝。(《全梁文》)(7)将朝圣皇,匪敢晏宁。(《三国志》)(8)高尚其志,披黄褐而朝丹府(《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例(4)中,“朝”独立做谓语中心;例(1)(6)(7)中,“朝”搭配宾语“圣皇”;例(3)(5)中“朝”后接处所补语;例(2)(8)中的“朝”分别与其前的VP构成联动结构。2.五代(9)四脚朝天,背底茫丛。(《祖堂集》)在五代时期,第一次发现了非“朝见、朝拜”义的动词“朝”,仅1例。“朝见、朝拜”这一动作行为常规来讲,只能由人来完成,因此表示“朝见、朝拜”义的动词“朝”对其主语的语义特征有着很强的限定性,即主语必须具备[+人]的语义特征。而例(9)的主语是“四脚”,其显然不具备[+人]的语义特征。从语义层面来看,句中的“朝”无法再解释为“朝见、朝拜”。结合上文“朝”的语义演变过程,例(9)中的“朝”解釋为“朝着、对着”义才合理。综上所述,表“朝着、对着”义的动词“朝”应萌芽于五代。3.两宋时期(10)其末年,西川妇女竞理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宋朝事实》)(11)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梦溪笔谈》)(12)师拈帽子带问曰:“这个唤作甚麽?”曰:“朝天帽。”(《五灯会元》)通过考察两宋时期的语料,可以发现表“朝着、对着”义的动词“朝”较五代来看,略有增加,但用例依然很少。例(10)(11)(12)中的主语“高髻”“幞头”“帽子”出现于上文,皆有[-人]的语义特征;“朝”的宾语语义范围非常窄,依旧只是“天”,未发现其“朝”搭配其他宾语的用例。4.元代(13)假公子朝上连作两个揖,阿秀也福了两福,便要回步。(《元代话本选集》)(《祖堂集》)(14)公子掇一把交椅,朝上放下。(《元代话本选集》)(15)板闼门那甚麽门?朝南开着一个小墙门便是。(《朴通事》)在元代语料中,“朝”所搭配的宾语的语义范围进一步扩大,方位词作其宾语的用例已经出现;并且“朝+方位词”置于VP前的结构有所增加,补语例(13)(14)(15)中的“朝”解释为“朝着、对着”或将其直接视为介词都可以。这一时期,由于句法位置的变化,并且“朝+方位词”置于VP前,形成联动结构的用例大大增加,使得“朝”有更多机会进入状语位,为“朝”的介词化提供了有利条件。5.明代(16)平白地就掀起兩只蹄子来,头朝下,尾巴朝上,做个倒栽葱。(《三宝太监西洋记(四)》)(17)三条绳把长老吊在梁上,却是脊背朝上,肚皮朝下。(《西游记(下)》)(18)我没见有回头朝里钻进去,转磨磨的。(《醒世姻缘传(下)》)(19)我见人上轿,都是脸朝外,倒退着进去。(《醒世姻缘传(下)》)(20)若象往常在高老庄走时,把嘴朝前一掬,把耳两头一摆。(《西游记(上)》)(21)先向朝南的虎皮交椅上打个恭,恰像有人看坐的一般。(《喻世明言(上)》)在元代语料中,“朝”搭配方位词宾语的用例进一步增加,且“朝+方位词”置于VP前的结构进一步增加。6.清代(22)看他昂起头,朝真人点头为礼。(《八仙得道(上)》)(23)马如飞听了这些话,就有些犯疑,再朝后面一看,不觉大吃一惊。(《续济公传(中)》)(24)单手提那根齐眉棍,往上一抬身躯,朝对面一看,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追赶国栋。(《小五义(上)》)(25)狄小霞一听,才晓得自己出去三年,心中好生诧异;再朝身上一看,见衣服都是绷了吊着身上。(《续济公传(中)》)(26)紫芝拿着牙箸在兰荪牙缝狠狠一夹才夹了出来,望了一望,朝地下一丢。(《镜花缘(下)》)(27)紫芝用手朝花再芳头上一指。(《镜花缘(下)》)清代,“朝”后所搭配的宾语类型,与现代汉语已经完全一致,不仅如前朝一样可搭配方位、处所,搭配对象的用例也已很普遍,并且“朝+NP”置于VP前的结构已十分普遍。例子(22)(25)(27)中“朝”后宾语表示对象;例(23)(24)中“朝”后宾语表示方位;例(26)中“朝”后宾语表示处所。(二)动词“朝”介词化的致变因素1.语义泛化因素语义泛化是指一个实词的语义逐步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导致自身的适用范围扩大的过程。[8]语义的演变、虚化会引起实词功能的改变,使之用于新的句法位置,从而为其进一步虚化提供了可能性。最初,“朝”为“朝见、朝拜”义,表示实在的动作行为,宾语通常为“人”,后其语义发生泛化,产生较虚的“朝着、对着”义,其宾语可为方位、处所、对象,这一变化使为“朝”位于联动结构的V1位置提供了可能性。2.句法位置因素连谓结构是许多语言中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框架。[9]汉语中大部分赋元动词开始语法化的第一步是进入连谓结构V1+O1+V2+O2中,且处于V1的位置。当动词进入V1位置,受到句法位置的影响,它就有失去原有的实词义,而被虚化为表时间、范围、方位、处所、对象等关系的介词的可能。汉语常把信息放在句末,因此在V1+O1+V2+O2的结构中,V2常称为句义的重心所在。[10](28)那蕙莲也不理他,只顾面朝里睡。(《金瓶梅(崇祯本)》)(29)陈安抚及宋江以下诸将,整整齐齐,朝北跪着,裴宣喝拜。(《水浒全传(下)》)(30)那老母用手朝西指道:“那里去,有五六里远近,乃是灭法国。(《西游记(下)》)例(28)-(30)中的“朝”均位于“朝+N(方位)+V”的结构中,随着这一结构的使用频率增强,“朝”后的“V”上升为该结构的语义中心,“朝”逐渐虚化,退出主要动词的位置。3.同步引申因素许嘉璐先生指出:“一个词意义延伸的过程常‘扩散’到与之相关的词身上,带动后者也沿着类似的线路引申”。[11]。按照这一说法推断,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动词,当其中有些发生介词化后,会影响其他动词沿着相似的轨迹发生介词化。与“朝”相关的一些动词如“向”“往”都产生了介词化,三者均具备[+位移]的语义特征,且三者介词化后均可出现在[向/往/朝+O(方位/处所/对象)]+VP的句法语义模式中。[12]此外,通过考察语料,可以发现“向”“往”在唐代就出现了介词化萌芽,远早于“朝”于元代才出现介词化萌芽。例如:(31)帝又夜醉,乘马从西步廊向北驰走。(《南史卷四十一》)(32)捏在手中,向床底下一看。(《二刻拍案惊奇》)(33)向陶氏作个问讯道:“女菩萨,借坐一坐。”(《风流悟》)(34)仍遣首贼帅王康达率其所部千余人,与志节府鹰扬郎将杨毛等,潜往北门隐处设伏。(《大唐创业起居注》)(35)只见他将身一纵,竟往上跳去了。(《风流悟》)(36)大人只须往周某人身上一推。(《官场现形记》)例(31)、(34)表明“向”“往”在唐代已处于“双重分析阶段”;例(32)(33)(35)(36)表明“向”“往”在明清时期的功能已与同时期的“朝”无异。因此有理由相信,“向”“往”的介词化对于“朝”的介词化起到了类推作用。4.认知因素胡壮麟曾指出:“导致语言变化的触媒是隐喻”。[13]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转移过程,也就是用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必须有某种特定联系。隐喻使两种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被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人类在认知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从而利用对这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14]Heine等人将各个基本认知域排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15]一般来说,人们是从自身开始认识世界,从身体部位投射到相关联的领域。[16]以“朝”为例:“朝(朝见、朝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人的身体发出的,属于具体认知域;动作行为必须发生于特定空间内,因此通过隐喻,“朝(朝见、朝拜)”由“身体域”投射到“空间域”,导致“朝(对着、朝着)”的产生。“朝(对着、朝着)”具有极强的空间指向性,而任何人或事物均处于特定的空间、方位,因此通过隐喻,介词“朝”又产生引介对象的功能。四、结语綜上所述,“朝”本为表示“早晨”义的名词,在转喻的机制作用下通过变声构词的途径产生了表“朝(朝见、朝拜)”,通过隐喻,五代时期产生了意义更为抽象的动词“朝(对着、朝着)”,在语义、语法位置、同步引申、隐喻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之下,于元代开始,产生了拥有介词功能的“朝”。注释:文中例句选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Reference:[1]马贝加.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J].中国语文,2003(1):59.[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2020:207.[3]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2019:623.[4]黄侃,黄焯.广韵校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347.[5]孙玉文.论“朝”的变声构词[J].湛江师范学院报,2002,23(4):1.[6]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684.[7]凌剑春.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2):68.[8]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106.[9]陆璐媛.唐五代新生介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2013:87.[10]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的动因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高考仿真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云南省牟定县一中2025届高考数学必刷试卷含解析
- 湖北省十堰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安市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高三最后一模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山西省大同市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实习合同标准
- 广州市二手房买卖合同标准版
- 广告2026年广告合同范文
- 技术服务 技术许可与转让合同
- 2022年黑龙江哈尔滨中考满分作文《这也是收获》2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情况汇报3篇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新员工岗前安全培训考试题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第四届“长城杯”网络安全大赛(高校组)初赛备赛试题库-上(单选题部分)
- 国开2024年秋季《形势与政策》大作业答案
- 2024年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题(潮汐卷)(解析版)
- 中职教育一年级上学期英语《We Are Friends》课件
- 专题10 议论文阅读(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
- 21 小圣施威降大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