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段落写具体_第1页
怎样把段落写具体_第2页
怎样把段落写具体_第3页
怎样把段落写具体_第4页
怎样把段落写具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把段落写具体一.要把一段话写具体,不论是写人状物,或者是叙事、记活动,先要考虑好几个部分,或者几个方面、几个环节来写,也就是分几层意思来写。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把事情写得太笼统了,这就为"指导段落写具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分哪几层意思写的思路确定以后,就应根据认真观察的结果,对事物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的记叙和描写,表现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记叙和描写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你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来写。如果离开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尽管写了许多"怎么样",让人读起来不仅不会有生动感人的印象,反而显得罗嗦、累赘。在此基础上如何把段落写具体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数字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例:"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个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32万多斤重,最小也有4、5千斤。我国捕获过一头8万多斤重的鲸,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十分宽敞。"

这段话一开始拿人们熟悉的象和鲸作比较,接着用"32万多斤"和"4、5千斤"最大、最小的鲸的体重的具体数字,说明鲸的确很大。再接着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体重、长度、舌头重量等数字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

2、用比喻来状物。例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里作者用"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出了桂林的山奇就奇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用"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了桂林山的秀美;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写出了桂林山的险峻。再如《趵突泉》最后一段话里有四处运用了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泉是什么样儿的--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更有趣。"

上述这两段话只作一般叙述,而不用比喻来描写,就很难把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幻写具体。这里作者注意了几点:一是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不是同一类型的,但两者之间要有相似之处,而且愈像愈好;二是用来比喻的事物大都为人们熟知的。

3、用形容写出事物怎么样。"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是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这段话虽仅60个字,但却真实具体地描述了从清晨到黄昏天气变化情况。究其原因,除了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主要是形容在发挥作用。文中的"骤然"写出天气由暖变冷的渐进过程之突然;"凛冽"写出了这风刺骨的寒冷;"呼呼地"写出风势之猛;"整整"强调了风刮的时间之长。如果我们不用上这些起到形容作用的词语,虽然意思一样,但却显得不够具体。不过,我们在写作中运用形容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实际。我们就不能说寒风是"暖洋洋的","轻轻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暖洋洋"、"轻轻"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样的春风,刮得怎么样的,用来形容寒风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了。

4、写出事物的外形牲特征。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细心观察,不同的事物有其不同的外型特征,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其外形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请看下面一段话--

"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树叶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先看这段话对寒冬季节柳树的描写:"落光了叶子"显得光秃秃的,而松柏则依然青翠。再看对大雪的描写:大雪过后,柳树上的银条儿"毛茸茸"、"亮晶晶"的,而松柏树上挂着的雪球儿则是"蓬松松"、"沉甸甸"的。不同的树种,冬天里的外形如此不一样;同是一场雪,落在不同树种子的枝叶上,形状的差异竟这么大!由此,我们平时要留心各种不同事物外形的不同特征,以及同一事物不同部分的不同外形特征,并且善于抓住这些特征,把它们写具体。

5、写出事物的色彩怎么样。有的同学由于不留心周围的事物,在他的笔下花总是红的,叶总是绿的,天总是蓝的……其实,事物的色彩是很丰富的,请看下面一段对变化中的火烧云的描述--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变化中的火烧云,在不同时间里色彩就不一样: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灰、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更有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色彩。同样,即使对一种色彩,也有细微的区别。下面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仔细瞧那浪花,近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一点儿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鲜绿色、翠绿色、墨绿色,同是绿色,但是作者的笔下绿得有变化,绿得不一样。

6、写出事物怎样变化。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变化总有个过程。因此,我们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还是观察物体的变化,动作的变化,事情的变化,或者是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等等,都要注意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是怎么一点一点变化的。

下面是课文《海上日出》中的几段话,它写出了在通常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彩也突然有了光彩。"

在这里,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分四步具体地写出了日出的全过程,以及天空景色的变化:①天还没大亮,天空浅蓝;②转眼间,出现红霞,范围不断扩大,并越来越亮;③过了一会儿,太阳露出半边脸,却没有亮光,继而不断上升;④太阳跳出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旁边的云也有了光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由于作者对日出时的每一个过程以及每一过程中天空景色的变化,观察非常仔细,才能把这一变幻中的自然景象写得十分具体。

7、写出周围环境怎么样。环境,一般而言指的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真实而具体地写出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有助于表现在特定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比如课文《詹天佑》在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接着用两个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詹天佑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的社会环境--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帝国主义先是百般阻挠,进行要挟,接着是轻蔑地嘲笑。同时,还叙述了铁路干线所经之处复杂的地理条件--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社会政治背景的巨大压力和复杂的地理条件,必然会给詹天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从侧面烘托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民敢担风险的可贵品南。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环境描写时,决不能为了强调环境的恶劣而不切实际地任意夸张和虚构,也不能把环境的描写和从物行为的描写分裂开来,更不能离开文章的主题去进行环境描写。否则,要么使人们对虚假的环境不相信,从而怀疑人物的品质;要么使环境的描写失去意义。

8、写出不同的声音。运用确切的摹拟事物声音的词,描绘不同的声音,能使写出的文章有声有色。请看课文《海底世界里的一段话--"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上文如果没有"嗡嗡"、"啾啾"、"汪汪"这些模仿声音的词语,没有用熟知的"打鼾"声作比拟,只写"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声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这样就显得太笼统了,人们也无法知道海底的动物究竟会发出哪些声音。

9、写出怎样进行活动。要写出人物怎样活动,除了要对人物的动作作仔细的观察,还要会选用适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下面是课文《飞夺泸定桥》里的一段话,作者通过准确使用"拿"、"背"、"带"、"冒"、"攀"等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真实而具体地描述了二连22位英雄最先冲向对岸的生动场面,表现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

"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10、写出人物的外貌。写人物,我们有时为了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需要,总是对不同时代中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一番外貌的描写。下面是对于不同时代中不同身份的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

⑴可敬的老科学家头发已经花白,戴着眼镜,穿着大衣,围着围巾。……那炯炯的目光,宽阔的额头,仿佛表明他一定能够运用他的智慧和毅力,战胜科学上的一切困难。

⑵炊事班长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从上面的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①人物外貌描写不能千人一面。科学家"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目光炯炯"、"额头宽阔";而老班长则"个高"、"背驼"、"脸方"、"颧高",再看他脸部"布满皱纹"、"两鬓班白"。一个是用知识和智慧造福人类的老科学的形象;一个则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饱经风霜的老红军形象。②人物的外貌描写要服从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这里我们如果用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言去刻画老科学家的形象,或用描写老科学家的语言去刻画老班长的形象,显然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不同人物外貌上主要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勾画。

11、写出人物是怎样对话的。课文《穷人》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描述桑娜跟好丈夫的对话--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对话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字眼,但却非常动情,字字句句饱含着桑娜夫妇对孤儿寡母同情和怜爱,表现了穷人体贴穷人的纯朴、善良的高贵品质。如果只写"在沉默了一阵之后,桑娜终于把西蒙家的不幸告诉了丈夫,渔夫犹豫了一会后,叫桑娜把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我们读了之后一定感到很不具体,因为它忽略了穷人对西蒙家所遭不幸的看法,同时也忽略了对人物矛盾心理的刻画。

上面这段对话之所以如此真实、感人,由于作者在叙述中注意了下面几点:一是写清楚谁和谁在对话;二是写出为什么对话;三是写出对话人的身份、特点及对话的中心;四是在对话中恰当地插入一点对话人的神态、表情和动作的描写。

12、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记事不但要写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人物的语言,还在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才能感染、教育读者。下面是课文《书的故事》对卖票工人的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两本书一块钱?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听错了?"卖票工人很惊讶。

卖票工人在听了两本书只一块钱的话后,是怀疑?是惊讶?是感激?还是激动?短短的三个问句,21个字,真实地写出了卖票工人此时此刻复杂的心里活动,表现了卖票工人要求进步、爱读好书的愿望,同时也从侧面赞扬了鲁迅先生关怀青年一代进步和成长的高贵品质。二.“衬托”的一般方法美术课上,同学们用白纸细心剪出了一幅画,如果把这幅作品就这样拿在手里,别人似乎看不出什么名堂,可是当你在反面用色纸一"衬",精美的图案就非常清晰地被"托"了出来。小学语文课文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方法,我们习惯地叫它"衬托"。因为用了它,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动物的特点就显得更加鲜明,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小学课文中常用的衬托方法分为比较和对比两大类,现列举几例供同学们参考。

1、衬"景"托"景"。

《日月潭》一文在对台中附近的群山、树木及周围的名胜古迹等大的"背景"作了描写和介绍以后,再介绍"日潭"与"月潭",这样日月潭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更美了。

2、衬"人"托"人"。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作者在写了"茶室后院的金鱼缸旁"聚着许多爱鱼的老人、孩子、青年以后,引出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用众多的人托出的某一个人物,会给读者留下"鹤立鸡群"的感觉。

3、衬"物"托"物"。

小鱼在水里是非常机灵的,但是翠鸟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机灵的水中小鱼竟敌不过翠鸟,可翠鸟动作的迅速和敏捷。(《翠鸟》)

4、衬"明"托"暗"。

"阳光照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那么到底黑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看见"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身上发出的许多微弱的光点。(《海底世界》)

5、衬"景"托"情"。

一位归国老华侨被家乡的一个卖柚子姑娘善良诚实的心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一句景色的描写,裨是暗示着老华桥对这位小姑娘的无限敬佩之感。在老华桥的眼里,山乡因为姑娘的善良诚实而妩媚动人,故而使得他油然而生一股浓浓的爱乡之情。(《苦柚》)

6、衬"声"托"静"。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雪花飘落下来是很轻的,人睡在屋里竟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响,可见山村的冬夜是多么的寂静啊!(《第一场雪》)

7、衬"悲"托"喜"。

扁鼻子军官反雨来拉到怀乡河边枪毙,乡亲们非常难过,他们有的流泪、有的呆立在河沿上,有的喊着雨来的名字,悲痛极了。忽然,"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人问道:"鬼子走啦?"这时,大家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面对着亲人的"死"而复生,大家的惊喜、高兴之情被"托"到了极点,从而让我们一下子不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和勇敢。(《小英雄雨来》)

课文中运用"衬托"的方法来写景、状物、树人的例子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仔细琢磨,并能在写作时很好地借鉴应用,相信你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更有文采!具体作文三秘诀

对有些小朋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