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正义元课件_第1页
气候正义元课件_第2页
气候正义元课件_第3页
气候正义元课件_第4页
气候正义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查考的三个入手点第一:文本限时速读第二:选项细化精读第三:逻辑推理能力文本意识:答案在原文中规范意识:先整体后局部精透意识:分析求全求透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的三种意识第1页/共16页论述类文本查考的三个入手点第一:文本限时速读文本意识:1论述类文本阅读1、信息定位(能找到)2、信息比较(能比较)题干信息—原文信息==差异3、对差异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能发现矛盾)常见毛病: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张冠李戴第2页/共16页论述类文本阅读1、信息定位(能找到)第2页/共16页2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段:气候正义的内涵——气候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界定第二段:气候正义在空间维度的思考——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区域排放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第三段:气候正义在时间维度的——代际之间排放的权利和义务界定(1)消极方面:限制当代人的排放(2)积极方面:实现气候资源的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第四段:重申气候正义的内涵——平等享受权利,均衡承担义务。第3页/共16页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一段:气候正义的内涵——气3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第4页/共16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4页4

【答案】D【解析】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原文: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解析:信息源于第一段,概念扩大化;第5页/共16页【答案】D第5页/共16页5【解析】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解析:信息源于第二段,原文说“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简单地理解为判断项中的“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不对;

缩小概念。对比:为了学习好,我们应该按时交作业。学习好就是按时交作业。第6页/共16页【解析】第6页/共16页6

【解析】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原文信息1: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原文信息1: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解析:信息源于第三段末,原文为“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应整体把握段意,避免断章取义。第7页/共16页【解析】第7页/共16页7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第8页/共16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8页/8

【答案】C【解析】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解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参考文章交代的出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可知,“气候正义”是“视角”,不是“立场”。明确: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第9页/共16页【答案】C第9页/共16页9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第10页/共16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0页/共10

【答案】B【解析】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原文信息: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错了,原文说的是“基本需求”“基本发展需求”。第11页/共16页【答案】B第11页/共16页111、范围、程度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表示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凡、所有、大多数、少数、部分、几个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以偏概全”和“混淆程度”上设置干扰项。

2、时间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可能、未必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淆时态”和“混淆模态”上设置干扰项。

3、指代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一些指示性代词,如:之、其、此、彼、那、某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偷换概念”上设置干扰项。

4、是非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往往会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有、接受、没有、无、无非、拒绝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淆是非”上设置干扰项。5.关联词: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因果关系。注意几类词语第12页/共16页1、范围、程度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表示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12论述类文本阅读小结1、凸显了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1)核心概念的理解——正义;(2)概念自洽:文中的概念在文本中有特定内涵(公平原则),不能照搬日常理解。2、内容的整理性理解和结构性理解(实用文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论说文是以表达观点为目的)3、摆脱对于“信息筛选”思路的依赖,重视整体理解和结构性阅读(画结构图成为一种习惯。)第13页/共16页论述类文本阅读小结1、凸显了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第13页13树立整体意识,理清文章思路1.设问引出3.整体特点(独一无二,宏伟磅礴,傲慢,遗世独立)4.颜色(不断变化,斑驳沉着的杂色)5.形状(姿态各异,巨大厚重)6.历史沧桑感(历经岁月流逝,风雨剥蚀,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沧桑)7.文化内涵、成因8.补充文化内涵成因,升华主旨,体现情感第14页/共16页树立整体意识,理清文章思路1.设问引出第14页/共16页14结尾段作用(段落作用)1.内容:补充交代石林的真正成因,深化了阿斯哈图的人文内涵,纠正了以往对草原的错误认知。2.结构:以“石砌史书”照应题目,同时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4.情感:用“抚摸”“记住”等词语强调阿斯哈图对人的震撼,升华情感。3.主旨:表达对能够直观再现远古历史原貌的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深化(升华)主旨。不能光答大纲,一定要结合文本!第15页/共16页结尾段作用(段落作用)1.内容:补充交代石林的真正成因,深化15感谢观看!第16页/共16页感谢观看!第16页/共16页16

论述类文本查考的三个入手点第一:文本限时速读第二:选项细化精读第三:逻辑推理能力文本意识:答案在原文中规范意识:先整体后局部精透意识:分析求全求透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的三种意识第1页/共16页论述类文本查考的三个入手点第一:文本限时速读文本意识:17论述类文本阅读1、信息定位(能找到)2、信息比较(能比较)题干信息—原文信息==差异3、对差异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能发现矛盾)常见毛病: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张冠李戴第2页/共16页论述类文本阅读1、信息定位(能找到)第2页/共16页18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段:气候正义的内涵——气候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界定第二段:气候正义在空间维度的思考——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区域排放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第三段:气候正义在时间维度的——代际之间排放的权利和义务界定(1)消极方面:限制当代人的排放(2)积极方面:实现气候资源的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第四段:重申气候正义的内涵——平等享受权利,均衡承担义务。第3页/共16页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一段:气候正义的内涵——气19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第4页/共16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4页20

【答案】D【解析】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原文: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解析:信息源于第一段,概念扩大化;第5页/共16页【答案】D第5页/共16页21【解析】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解析:信息源于第二段,原文说“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简单地理解为判断项中的“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不对;

缩小概念。对比:为了学习好,我们应该按时交作业。学习好就是按时交作业。第6页/共16页【解析】第6页/共16页22

【解析】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原文信息1: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原文信息1: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解析:信息源于第三段末,原文为“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应整体把握段意,避免断章取义。第7页/共16页【解析】第7页/共16页2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第8页/共16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8页/24

【答案】C【解析】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解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参考文章交代的出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可知,“气候正义”是“视角”,不是“立场”。明确: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第9页/共16页【答案】C第9页/共16页2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第10页/共16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0页/共26

【答案】B【解析】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原文信息: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错了,原文说的是“基本需求”“基本发展需求”。第11页/共16页【答案】B第11页/共16页271、范围、程度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表示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凡、所有、大多数、少数、部分、几个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以偏概全”和“混淆程度”上设置干扰项。

2、时间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可能、未必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淆时态”和“混淆模态”上设置干扰项。

3、指代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一些指示性代词,如:之、其、此、彼、那、某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偷换概念”上设置干扰项。

4、是非词:对比选项和原文中往往会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有、接受、没有、无、无非、拒绝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淆是非”上设置干扰项。5.关联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