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鲁迅周作人第一节鲁迅生平、思想、创作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笔名“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等,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鲁迅思想进化论
尼采个性主义
改造国民性思想
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第二节鲁迅的小说一、《狂人日记》(一)第一篇白话小说的创作及其意义(二)关于小说的多重意蕴: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三)关于小序的意义以及吃人意象“小序”和“日记”构成了分明的文体对峙,并且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它们还显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视野。在文言/白话的分歧点上,隐喻地包含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旧/新、激进/保守、好/坏、传统/现代”等等互相对峙的意识形态的内涵。2、吃人意象的演变“吃人”只要是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一个主体对另一个肉体上的吞噬;二是某种文化对某一主体的腐蚀、危害与摧残。1。吃人问题的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1-3)
第一段,狂人精神病发作时的状况
第二段,开始对恐惧的探索第三段,接着探讨
第八段、是一场梦,狂人的两个自我在斗争(也可以说是对未来一代吃人者的规劝及结果)第九段、写在迈出“吃人——被吃”这一步的艰难,以及这个吃人环境中人们的表现。
第十段是狂人的主动出击(劝转吃人首领)以及失败的结果(四)关于狂人形象☆狂人说。
☆战士说。☆寄寓说。国民性批判之二:反看客思想的经典小说:《孔乙己》重新解读《孔乙己》的主题“误读”史
第一,“通过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来揭露封建教育的极端腐朽性,来控诉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吃人的罪恶”;第二,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第三,对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乃是小说最基本的思想,(二)国民性批判(看客问题)与鲁迅的文学活动
第一、看客的类型形象,在他笔下出现次数最多,频率最高;第二动用的批判武器最多,小说,散文,杂文,书信,演讲等都用上了;第三、占的篇幅最多,据本人不完全统计,专文抨击的有《复仇》《示众》《孔乙己》《伪自由书·观斗》,顺带抨击的有《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长明灯》《伤逝》《南腔北调·经验》《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坟·娜拉出走怎样》等;第四、时间跨度最长,从鲁迅从事文学之初到最后去世。(三)看客在鲁迅笔下的表现(特点)一是无主名;二是集体无意识,成为民族心理的积淀,成为民众心理的无意识行为;三是嗜血如瘾;四是无是非、游戏和超然态度;五是帮闲式的卫道。按照鲁迅的划分,(四)《孔乙己》细读《阿Q正传》(一)鲁迅的创作思想及对阿Q的态度:
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创作思想的主要特点;鲁迅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精神胜利法:第一是妄自尊大;第二自轻自贱,甚至以作践自己来转败为胜;第三是欺凌弱者;第四是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第五是健忘,此外,阿Q还有主观、狭隘保守、狡猾等性格特点,以及排斥异端、重视男女之大防、深恶造反等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三)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
1.阿Q的“革命”,说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待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了什么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2.阿Q的“革命”,是由他的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地位决定的。3.阿Q的“革命”,是阿Q性格的发展,4.阿Q的“革命”观,又是和落后农民的私欲及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五)《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白描艺术手法的运用。
3.独具的批判与讽刺的特色。
4.卓越的语言艺术。
(六)阿Q形象接受史
A.20世纪20、30年代至40年代-------鲁迅、茅盾为代表
B.20世纪50--70年代----陈涌、毛泽东为代表
C、20世纪80年代———王富仁为代表
二、《故事新编》的艺术
1、以“新历史主义”态度激活古代故事。2、揭示“古”与“今”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小说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试验: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了“古今杂揉”的手法。3、在《故事新编》许多篇什中,都可以发现或显或隐,或浓或淡地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文体性质:新历史小说鲁迅自己对《故事新编》性质的说明是很清楚的,即是“历史小说”,他把历史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一类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者,而他的作品属后一类。
但是这种“历史”其实是对历史的充分改写,属于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章法种种其一、对神圣问题的重写(如神话传说、经典文本);其二、解构正史(中国有所谓24史,那就是正史);其三、荒诞的艺术风格与杂糅、戏仿的手法2、对“油滑”的作用及本质的认识首先、它是一种必要的艺术方法,是鲁迅小说的一种大胆的、可贵的探索。如前所述,小说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了“古今杂揉”的手法。其次、它在艺术效果上具有极强的张力。再次、它是一种使人物“活起来”的必要手段。最后、它是一种讽刺笔法,即“漫画笔法”。作品解读: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释鲁迅《铸剑》1、现代武侠小说:从素材来说,《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但是,《列异传》只是《铸剑》故事的一个来源,鲁迅还参考了《搜神记》等其他典籍,以及他小的时候,看的各种各样奇异的故事书,像《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何以称为武侠小说?
中国古代的侠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受雇于人的侠客;另外有一类侠士,所谓“布衣之侠”。鲁迅把原先传说里边所缺少的或者不太明显的这些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大大地加以突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铸剑》是一篇新文学作品,但同时又可以看作是一篇现代的武侠小说。它写的是侠士为人复仇的故事。武侠小说之所以叫做武侠小说,一般地说,它的内容就是仗义行侠,仗武行侠,这就是武侠小说内容上最重要的特点。
2、非凡的想象力
《列异传》故事交代非常简单:先是客得到了赤鼻的头与剑,后来把国王的头砍下来,然后客也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三颗头在一起煮烂,到这故事就讲完。但鲁迅运用了非常洗练的笔墨,富有诗意地刻画了一个接一个动人的场面:先是狼群的出现,狼群一下子把眉间尺的尸体撕碎了。然后,它们又要来咬黑色人,黑色人挥剑一下子把那最大的一匹狼头砍倒,群狼又把这条死狼给吃了。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王头刚到水面,眉间尺的头便迎上来,狠命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声;两头即在水中死战。约有二十回合,王头受了五个伤,眉间尺的头上却有七处。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他的敌人的后面去。眉间尺偶一疏忽,终于被他咬住了后项窝,无法转身。这一回王的头可是咬定不放了,他只是连连蚕食进去;连鼎外面也仿佛听到孩子的失声的叫痛的声音。两个意象和三首古歌
1、“火”与“剑”:中国改革最快的还是火和剑,也就是要靠武装斗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要解除这些军阀们的武装。也正是依靠了火与剑,黑色人去帮助眉间尺完成了向专制暴君复仇的使命。
一般来说,鲁迅是不赞成有怨必报或是为了报仇就滥杀无辜这样一种复仇行为的。然而,对于《铸剑》里的专制暴君,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是正义的。
复仇的意志和悲怆:古歌
第一首歌出现在眉间尺知道要报父仇是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以大勇大敬的精神相信了黑色人的话,很勇敢地砍下了自己的头颅,把这个巨大的、艰难的复仇使命交托给了黑色人之后,黑色人即宴之敖者坚毅地唱了这首歌,哈哈爱兮爱乎爱乎!爱青剑兮一个仇人自屠。夥颐连翩兮多少一夫。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一夫则无兮爱乎呜呼!爱乎呜呼兮呜呼阿呼!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第二首歌是宴之敖者为国王献艺时唱的,那时金鼎中的水刚刚沸腾。炭火的红光映在宴之敖者的身上,他“伸起两手向天,眼光向着无物”。
哈哈爱兮爱乎爱乎!爱兮血兮兮谁乎独无。民萌冥行兮一夫壶卢。彼用百头颅,千头颅兮用万头颅!我用一头颅兮无万夫。爱一头颅兮血乎呜呼!血乎鸣呼兮呜呼阿呼,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
第三首歌,是眉间尺的头颅在金鼎里唱给王的,目的是为了引国王下殿观看,以便宴之敖者把他杀死。他唱这首歌与前面两首不一样了。他唱的是颂诗的形式,表面上歌颂国王:
王泽流兮浩洋洋;克服怨敌,怨敌克服兮,赫兮强!宇宙有穷止兮万寿无疆。《铸剑》的审美旨趣及其相关问题
《铸剑》不但写出了发生在宫中的这场惊心动魄、既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还写了血仇得报以后宫廷内外延续下来的一场无可奈何的殡葬闹剧,使小说节奏从连续搏斗的紧张气氛得到调节,转向松弛,并在调侃嘲弄声中作结,尽情尽兴地表现了作者鲁迅独特的审美旨趣。
这个结尾真是鲁迅式的,充满了深长的调侃意味,既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包含着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
鲁迅的杂文一、鲁迅杂文的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四)鲁迅杂文的主观性。(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周作人第一节周作人的生平与创作
孤儿记(文言小说)
1906年6月,小说林社
自己的天地(散文集)
1923年9月,北京晨报社
泽泻集(散文集)
1925年月12月,北京,北新书局
谈龙集(文艺杂论集)
1927年12月,上海,开明书店
谈虎集(上下集)(杂文集)
1928年月1月,上海,北新书局
永日集(散文集)
1929年5月,上海,北新书局
过去的生命(诗集)
1929年11月,上海,北新书局
看云集(散文集)
1932年10月,上海,开明书店
知堂文集(散文集)
1933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
周作人书信(书信集)
1933年7月,上海,青光书店
苦雨斋序跋文(序跋集)
1934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
夜读抄(散文集)
1934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
苦茶随笔(散文集)
1935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苦竹杂记(散文集)
1936年2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风雨谈(散文集)
1936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瓜豆集(散文集)
1937年3月,上海,宇宙风社
秉烛谈(散文集)
1940年2月,上海,北新书局
药堂语录(散文集)
1941年5月,天津庸报社
药味集(散文集)
1942年3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药堂杂文(散文集)
1944年1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书房一角(散文集)
1944年5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秉烛后谈(散文集)
1944年9月,北京,新民印书馆
苦口甘口(散文集)
1944年11月,上海,太平书局
立春以前(散文集)
1945年8月,上海,太平书局
鲁迅的故事
1953年,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1954年,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的青年时代
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过去的工作(散文集)
1959年,香港,新地出版社
知堂乙酉文编(散文集)
1961年,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
儿童杂事诗(诗集)
1973年,香港,崇文书店
知堂回想录(散文集)
1972年,香港,三育图书公司
三、走向深渊之路
(一)大革命失败以后他产生了茫然若有所失的幻灭感与无能为力的悲哀:转向“闭门读书”
(二)开始对日本文化与民族性的系统研究,“研究”的结果是汉文化与西洋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迫压”引起了日本的“反抗”:一系列危险的学术研究(为秦桧翻案)
(三)失足、遇刺到彻底投敌堕落: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失败主义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出于他彻底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必然选择
周作人的文学批评理论一、“自然人性”的人学与文学思想1、“人的文学”:2、在周作人的“人学”里,关于妇女、儿童的研究,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构成了周作人思想的主要特色之一。3、妇女问题的实际只有两件事,即经济的解放与性的解放。
4、“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二、自由宽容与个性表现——周作人的文学批评1、批评的自由与宽容2、他向转化为“已成势力”的新文艺作家们提出了“谁能宽容”的问题
3、批评个性的问题的提出,以及提倡主观的鉴赏的印象的批评,是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批评史上又一个重要贡献。
第三章郭沫若第一节诗歌创作:从《女神》到《恢复》一、“开辟洪荒的大我”——《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一一“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对于长期处于“不把人当作人”的封建统治下,已经习惯于将个人价值泯灭在封建伦理原则之下的中华民族,这无疑是伟大的解放与觉醒。而郭沫若的《女神》所显示的人的精神的自由状态,更是令人永远神往的。
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不加掩饰地赤裸裸地袒露自己,这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
《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1、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
2、和《女神》所表现的“五四”狂飘突进的时代精神及雄奇风格相适应,《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
三、《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1、1923年出版的诗歌、散文、戏曲集《星空》形象与色彩的转换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幻,诗人及社会心理、情绪的擅变:由“五四”高潮期的乐观、昂扬,跌入退潮期的苦闷、仿徨,开始更深刻的求索。2、写于1925年初春的《瓶》可以说是《女神》与《星空》的诗情在爱情题材上的别一种流露。3、主要写于1923年的《前茅》(1928年出版)、写于1928年初的《恢复》(1928年出版),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在《前茅》里,诗人敏锐地感受到新的革命高潮逼进的时代气息,一面宣告和与时代精神不相容的旧的情感、追求的决裂:“别了,虚无的幻美”、“你厚颜无耻的自然哟,……我从前对于你的赞美,我如今要一笔勾销”,一面关注着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工农命运与斗争郭沫若强调诗歌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密切联系的同时,提出文艺必须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器”
第二节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一、“失事求似”原则指导下的的历史剧创作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荧》三个剧本),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了“五四”时代精神,“借着古人来说自己的话”。在抗战时期,郭沫若更是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并明确提出“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于古”;。所谓“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所谓“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二、浪漫主义的历史剧特点1、历史精神真实郭沫若根据他对战国历史的研究,认为“战国时代,整个是一个悲剧的时代”,“战国时代是以仁义的思想来打破旧束缚的时代……是人的牛马时代的结束。大家要求着人的生存权”,“但这根本也就是悲剧的精神,要得真正把人当成人,历史还须得再向前进展,还须得有更多的志士仁人的血洒出来,灌溉这株现实的蟠桃”
2、在充分表现剧作家所把握的历史悲剧精神的同时,剧作家展开了他的大胆想象,对具体史事的运用极为灵活:一方面,在大多数场合,仍然尽可能“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为了表现自己主题的需要,又进行了自由的虚构与改造,这包括“无中生有”地“造出新的历史人物”
3、为追求历史与现实时代精神的真实表现,不惜改动具体历史事实,这正是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特点。
4、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则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第三节精神分析与小说创作首先,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郭沫若在文学作品中对梦境场面的描写十分突出。其次,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郭沫若在作品中还对人的性心理世界作了相当精采的描绘,揭示了人的性心理世界、人的性意识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类作品主要有:《Lobenicht的塔》、《叶罗提之墓》、《亭子间中》、《孟夫子出妻》、《司马迁发愤》等。再次,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郭沫若在文学作品中还对人的一般精神常态作了细致的刻划和表现,写出了人的精神特点和思想个性的多样性、深刻性,同样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这方面,《万引》和《湖心亭》等作颇具代表性。第四章五四时期其他小说家第一节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形成自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王统照
: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
沉思》中,担任模特儿的纯洁美丽女性是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她向往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画面来将“爱”与“美”传诉给人们,可她的理想破灭了。作者在另一篇小说《微笑》里,让一个女犯人的“慈祥的微笑”发出奇效,竟然使小偷都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了“有些知识的工人”。
稍后的《湖畔儿语》加强了社会现实感,从一个有家不得归的儿童视角,侧写贫苦母亲被迫卖淫的困境,以及这种特异的人生环境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严重栽害。《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短篇更是以沉实的笔触写底层人民穷苦的生,或惨痛寂寞的死,“爱”与“美”的’问题小说”的玄想,已被真实的生活图景所代替,艺术上也更圆熟。叶圣陶
《这也是一个人?》(《一生》),《抵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决定作用。他把关注的“问题”,更集中于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隔膜》一篇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潘先生在难中》
主题:对现实社会、尤其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暗生活“讽它一下”
第一节:当战事离潘先生家乡让里尚远时,潘先生就收拾细软,寄存在洋人的“红房子”(教堂)里,急不可待地带着一妻二子奔到自以为‘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逢不到”的上海躲难。
从第二节看:在上海安顿妻儿后,潘先生又急匆匆地只身回让里,这一方面是为了察看和照管留在家里的东西,另方面则是为了向教育当局表示自己忠于职守,不致因失职而免职。
从第三节看:当战事更趋接近,形势更为严重时,潘先生就更紧张地“盘算对于自身的利害”。
综上可见,潘先生的确是个特别精明的角色,在任何变动的情况下,他都可以找到应变的手段和“保全自己的法子”。不过,他的一切言行、心理,都是紧紧系在他自身和家庭的私利之上。他的精于计算,他的善于逢迎,他的巧于伪饰,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是以自身利益为落脚点的。
艺术特色
1.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刻苦追求艺术上的“真切见到”。
2.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来传达小说的题旨。
3.叶圣陶的小说以蕴藉含蓄著称,即便是讽刺,他也几乎全不用夸张,只抓取其一、二作为,用平静的口气加以表述,讽刺的效果常在读者回味中达到。
第三节乡土写实派小说以王鲁彦、彭家煌(《怂恿》集1927年出版)的成就最大,其他的台静农以《地之子》集1927年出版)、许钦文(《故乡》集1926年出版)、赛先艾《朝雾》集1927年出版)、许杰(《‘渗雾》集1926年出版)等,凡乎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乡土作家的实力雄厚和20年代中期写实小说的初具规模。
第四节自叙传小说
一、“自叙传”抒情小说
创造社的作家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其作品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作者不着意于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郭沫若把这种小说的美学追求称为“主情主义”,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全新的样式,也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一个新的发展。
郁达夫郁达夫(1898一1945年)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的。郁达夫的作品总是用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或者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写的仍是自己的化身,叫做“他”、“于质夫”,甚至古人的名字“黄仲则”都无不可,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石矶》等,无不染上作者的身影。
郁达夫的小说虽以抒情为主、情节为次,但在浓烈的抒情气氛中,人们还是能够触摸到人物的脉搏和灵魂,就是说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同样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仿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郁达夫小说《沉沦》分析(一)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
民族贫穷落后——个人贫穷,不受尊重——在异性面前自卑,不能自由争取异性对自己的爱——性的压抑与性的苦闷——对民族贫弱状况的愈加痛苦的意识,这是郁达夫在留日时的一种痛苦的心灵体验,在《沉沦》中,他很好地表现了这种体验。
(二)“五四”时代特征
沈雁冰在为《小说日报》撰写的《创作的前途》一文中说“现代青年的烦闷,已至了极点。”1921年进入了“五四”的现代知识青年在“五四”时期,以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历程是个人“苦闷感”与对这苦闷氛围的冲决,个人“寂寞感”与摆脱寂寞的努力,个人“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思考的突破。
(三)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1.把“我”看成艺术基础,强调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道路,追求作家生活和作品的完全合一。
2.排斥理想,排斥技巧,不重外部事件的描写,着意于作家“心境”的直露描写。
3.“心境”描写带着冷寂、灰暗、忧郁、感伤,主张“颂欲”,暴露作家私生活,生活中肉欲的苦恼、官能的刺激及变态的性心理,以及虚伪的道德挑战。人物分析
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一)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
(二)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
(三)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其他诗人诗派“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因此,人们在《尝试集》里发现为数不少的旧体诗词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诗人群体沈尹默和新潮社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他们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是“词化了的新诗”。沈尹默以后转向写旧体诗,但他的《三弦》、《月夜》都是初期新诗的代表作。俞平伯的《冬夜》集及康白清的《草儿》集都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
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分为两类。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学徒苦》、《铁匠》、《敲冰》,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路上所见》,刘大白的《成虎之死》,朱自清的《小舱里的现代》,康白情的《草儿在前》,都是对民间疾苦、社会人生的实写,可以看到古乐府的影响;俞平伯《冬夜之公园》、康白情《江南》、傅斯年《深秋永定门上晚景》等都是纯粹的写景诗。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鸽子》、《老鸦》,周作人《小河》,沈尹默《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人与时》,胡适《一念》,玄庐《偶像》,刘大白《淘汰来了》等,正是在这些新诗里,虚化意象与寓言意象大量出现,并且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意志,这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并不多见的。偏于说理的“意义凸现”的特征则使人很容易地联想起宋诗。三、湖畔诗人、小诗体1.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2、小诗《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徘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它的主要作者除冰心、宗白华外,还有徐玉诺、何植三等人。
重要抒情诗人:冯至
鲁迅曾经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蛇的意象:蛇”实际上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诗人着意追求诗情的哲理化,使他的抒情诗具有一种“沉思”的调子,决定了他的创作下一阶段向“哲理抒情化”发展的方向。在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伤、有节度的美。这样,冯至的诗,不仅情调充满感伤苦闷,而且诗的节奏舒缓,音韵柔美,形成了“五四”新诗中独具一格的幽婉的风格。
冯至对新诗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堪称独步”:代表作《帖慢》、《蚕马》及《吹箫人的故事》
四、前期新月派。
前期新月派,是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闻一多对《女神》的批评集中的两点:一是“过于欧化”,因而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二是反对郭沫若关于诗只是一种“自然流露、“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的主张,提出“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因为那样便无以鉴别美丑了”,因而强调要“诚心诚意的试验作新诗”。
这就是说,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美学二原则1.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新月派的矛头所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慷的客观对象化。其次,是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三是,
“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2.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第七章五四时期的散文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以后,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合其间。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在东京著名剧场本乡座公演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轰动。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批判旧戏——锋芒主要指向传统旧戏所包含的充满儒教与道教思想毒素的封建性内容。周作人就认为旧戏“多含原始的宗教的分子”,是“野蛮戏”,而加以排斥新的戏剧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把戏剧做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现实主义的戏剧,
第10章茅盾的小说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社会剖析小说由于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一)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二)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与鲁迅不同的艺术追求。第一、不同于鲁迅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的勾勒的白描手法,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第二、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三),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茅盾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基础管理、构筑物、作业、设备管理、消防安全、隐患、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报告模板
- 文书模板-抽脂手术合同协议书
- 武汉24年小学6年级英语第四单元综合卷
- 北海2024年07版小学4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测验卷
-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与分类突破:化学与环境生活社会传统文化
- 村里财务制度-记账实操
- 2023年碳酸盐资金申请报告
- 2025届高三英语二轮复习 时事语法填空练习(4篇含答案)
- 2024年噪声振动污染防治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强化责任、真抓实干、自评促建、全力创优
- 2024下半年四川省广元市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04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市政道路施工工程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 2024年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行政复议法》讲座课件-2024鲜版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十九章 非洲其他代表性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 JTJ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 小班数学活动《分类》课件
-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课件
- 渣土车挂靠合同
- 《小动物眼科学》课件
- 特殊儿童心理辅导理论与实务 课件 第4、5章 特殊儿童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基本方法、特殊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辅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