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_第1页
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_第2页
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_第3页
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_第4页
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方法针刺法要求掌握:①针刺工具②针刺的练习③针刺前的准备④毫针的刺法⑤针刺意外的处理及艾灸法要求掌握:①艾灸的种类与方法②艾灸的作用③施灸注意事项针灸方法针刺法1针法

(AcupunctureTechniques)周易玄秘阁

中医针灸针法周易玄秘阁

中医针灸2针法的含义

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刺激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法的含义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3针刺的工具古代“九针”临床常用针具毫针——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针刺的工具古代“九针”4“九针”“九针”5临床常用针具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毫针临床常用针具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毫针6毫针结构针尖--针前端的锋锐部分,又称”针芒”。针体--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又称”针身”。针根--针体与针柄的连接部分。针柄--针体之后,持针着力的部分,多用金属丝缠绕,有花柄、圈柄、平柄、管柄之分。针尾--针柄的末端。

毫针结构针尖--针前端的锋锐部分,又称”针芒”。7毫针规格毫针规格8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体位的选择

消毒针刺前的准备针具的选择9针具的选择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所用针的长度以刺入腧穴应至深度后,针身略露出皮肤为宜。针具的选择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10体位的选择侧卧位侧伏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伏卧位体位的选择侧卧位侧伏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伏卧位11消毒腧穴部位消毒针具消毒医生双手消毒消毒腧穴部位消毒针具消毒医生双手消毒12操作方法

(NeedlingMethods)

进针

行针

得气

补泻

留针

出针操作方法

(NeedlingMethods)13练针法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练针法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14临床施术时,一般是右手持针,左手按压,故称:右手为刺手,左手为押(压)手。针刺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为“押手”进针临床施术时,一般是右手持针,左手按压,故称:针刺操作,15刺手刺手持针的姿势——

以拇、食、中指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再行捻转,刺向深层。刺手的作用——掌握毫针刺手刺手持针的姿势——刺手的作用——掌握毫针16押手押手的作用——

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针能准确地刺中腧穴,另外可夹持针身,以助刺手进针,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押手押手的作用——17常用的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法2、双手进针法A:爪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3、管针进针法常用的进针方法:1、单手进针法181、单手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192、双手进针法A: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2、双手进针法A:爪切进针法20B: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B: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21C: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C: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22C: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C: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233、管针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3、管针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24针刺的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针刺的角度直刺25针刺的方向

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部.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26针刺的深度

针刺的深度27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感而行使一定的手法。行针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感而行使一定的手法。行针28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捻转法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29提插法

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一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30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的一种行针方法。

捻转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31辅助手法

——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辅助手法——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32

用手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弹柄法用手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弹柄法33指用手顺着经脉的循行经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循法指用手顺着经脉的循行经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34

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刮法可加强针感,促使针感的扩散。刮柄法

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刮柄法35轻轻摇动针体,可以行针。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卧倒针身而摇,往往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摇法

轻轻摇动针体,可以行针。摇法36操作时以捻转为主,一般将针身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如小鸟展翅之状。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可以加强针感。飞法

操作时以捻转为主,一般将针身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37持针做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抖动,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加强针感。震颤法

持针做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抖动,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38得气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为“得气”。现代称为“针感”。得气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39

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感,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就是顺经络沿线均有不同的感受)医生持针的手上也会感觉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现象。针刺未得气时,病人无特殊感觉,医生感到针下空虚无物。得气表现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感,有时还出现不40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轻滑慢则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遂。”金元.窦汉卿<<标幽赋>>:41得气意义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2、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3、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疗效的快慢。4、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得气意义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42不得气的原因

1、取穴不准2、针刺不当3、正虚邪盛不得气的原因1、取穴不准43不得气的处理1、纠偏2、候气3、催气4、补气不得气的处理1、纠偏44治神

治神——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素问宝命全形论>>:“是故用针者,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治神治神——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45守神

“必一其神。”<<灵枢终始>>“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内心无慕,如待贵人。”<<标幽赋>>——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精神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病人反应。守神“必一其神。”<<灵枢终始>>——要求医生在46补泻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陈之,邪盛则虚之。”补泻《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47补法——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法。泻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补泻补法——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补泻48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1、机体的功能状态2、腧穴的特性3、针刺手法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1、机体的功能状态49常用的补泻手法名称

补法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由浅而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

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较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重徐疾补泻缓慢进针,快速出针快速进针,缓慢出针开阖补泻缓慢出针而快速按揉针孔快速出针而慢按针孔,或摇大针孔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

顺经而刺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

呼气时出针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行出针常用的补泻手法名称补法50留针——得气之后根据治疗的需要将毫针

留在腧穴内一段时间。

留针时间:从10分钟至几个小时不等,一般在半小时左右。意义:便于继续行针施术和维持针感时间,加强疗效。留针——得气之后根据治疗的需要将毫针

51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52针刺意外的处理和预防

1、晕针

2、滞针3、弯针4、断针5、针后异常感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7、刺伤脑脊髓

针刺意外的处理和预防1、晕针531、晕针处理:出现晕针症状时,应镇静,立即出针,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给予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重者掐人中、内关,或灸足三里、百会。原因:由于患者体位不适,精神紧张,体质虚弱,或针刺时手法过重所致。表现:头目眩晕,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心胸气短,出冷汗,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脉象细弱而数或沉伏,甚则猝然倒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1、晕针处理:出现晕针症状时,应镇静,立即出针,使病人原因:54预防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预防552、滞针(StickingofNeedle)

(一)现象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

(二)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2、滞针(StickingofNeedle)

(一56(三)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四)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三)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573、弯针(BendingofNeedle)

(一)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二)原因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3、弯针(BendingofNeedle)

(一)58(三)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四)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三)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594、断针(BreakingofNeedle)

(一)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

(二)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

4、断针(BreakingofNeedle)

(60(三)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

(四)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三)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615、针后异常感

(一)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二)原因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5、针后异常感

(一)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62(三)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癣血消散。

(四)预防退针后真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三)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63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一)症状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一)症状患者突感胸闷、胸痛64(三)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四)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三)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657、刺伤脑脊髓

(一)症状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二)原因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7、刺伤脑脊髓

(一)症状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66(三)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四)预防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三)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677、刺伤内脏

(一)症状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二)原因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7、刺伤内脏

(一)症状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68(三)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继续有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措施。

(四)预防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了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三)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69☆针刺注意事项

1、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应采取卧位。2、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针刺注意事项1、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针刺;703、小儿囟门未合,头顶部穴位不宜针刺。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出血性疾患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防止刺伤重要脏器,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深刺,不宜大幅度提插,并要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方向。以免损伤内脏。3、小儿囟门未合,头顶部穴位不宜针刺。71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72灸法要求掌握: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种类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灸法要求掌握:73灸法的定义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熏灼或温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的定义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熏灼或74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艾叶的性能:

《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75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76☆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法的种类☆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二、灸法的种类77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78常用的灸法

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常用的灸法791).艾炷灸

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艾炷灸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80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81①.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①.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82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83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84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85②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果。②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86a.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a.隔姜灸:87b.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蛀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b.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88c.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亡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c.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89d.隔附子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油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萎、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

d.隔附子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902).艾卷灸

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后来发展为在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艾卷施灸,名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现代的单纯艾卷灸和药物艾卷灸。

2).艾卷灸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91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92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两种。①悬起灸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两种。93a.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见图),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入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迟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a.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94

b.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

c.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b.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95②实按灸

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

②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963)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3)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97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984)温灸器灸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

4)温灸器灸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99各种温灸器各种温灸器1005)其他灸法

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灯火灸

又称灯草焠、灯草灸、油捻灸,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己久的简便灸法。即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1次。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麻疹、惊风等病证。

5)其他灸法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101②.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a.蒜泥b.细辛灸c.天南星灸d.白芥子灸②.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102☆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先后顺序施灸的补泻方法

施灸的禁忌

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宣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三、施灸的注意事项施灸的先后顺序103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104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105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106结束结束107针灸方法针刺法要求掌握:①针刺工具②针刺的练习③针刺前的准备④毫针的刺法⑤针刺意外的处理及艾灸法要求掌握:①艾灸的种类与方法②艾灸的作用③施灸注意事项针灸方法针刺法108针法

(AcupunctureTechniques)周易玄秘阁

中医针灸针法周易玄秘阁

中医针灸109针法的含义

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刺激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法的含义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110针刺的工具古代“九针”临床常用针具毫针——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针刺的工具古代“九针”111“九针”“九针”112临床常用针具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毫针临床常用针具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毫针113毫针结构针尖--针前端的锋锐部分,又称”针芒”。针体--针尖与针柄之间的部分,又称”针身”。针根--针体与针柄的连接部分。针柄--针体之后,持针着力的部分,多用金属丝缠绕,有花柄、圈柄、平柄、管柄之分。针尾--针柄的末端。

毫针结构针尖--针前端的锋锐部分,又称”针芒”。114毫针规格毫针规格115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体位的选择

消毒针刺前的准备针具的选择116针具的选择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所用针的长度以刺入腧穴应至深度后,针身略露出皮肤为宜。针具的选择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117体位的选择侧卧位侧伏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伏卧位体位的选择侧卧位侧伏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伏卧位118消毒腧穴部位消毒针具消毒医生双手消毒消毒腧穴部位消毒针具消毒医生双手消毒119操作方法

(NeedlingMethods)

进针

行针

得气

补泻

留针

出针操作方法

(NeedlingMethods)120练针法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练针法纸垫练针法棉球练针法121临床施术时,一般是右手持针,左手按压,故称:右手为刺手,左手为押(压)手。针刺操作,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为“押手”进针临床施术时,一般是右手持针,左手按压,故称:针刺操作,122刺手刺手持针的姿势——

以拇、食、中指三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再行捻转,刺向深层。刺手的作用——掌握毫针刺手刺手持针的姿势——刺手的作用——掌握毫针123押手押手的作用——

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针能准确地刺中腧穴,另外可夹持针身,以助刺手进针,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押手押手的作用——124常用的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法2、双手进针法A:爪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3、管针进针法常用的进针方法:1、单手进针法1251、单手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1262、双手进针法A: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2、双手进针法A:爪切进针法127B:夹持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B: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128C: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C: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129C: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C: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1303、管针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短针的进针。3、管针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131针刺的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针刺的角度直刺132针刺的方向

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部.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133针刺的深度

针刺的深度134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感而行使一定的手法。行针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感而行使一定的手法。行针135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捻转法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136提插法

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即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的一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137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的一种行针方法。

捻转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138辅助手法

——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辅助手法——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常用的辅139

用手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弹柄法用手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弹柄法140指用手顺着经脉的循行经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循法指用手顺着经脉的循行经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141

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刮法可加强针感,促使针感的扩散。刮柄法

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刮柄法142轻轻摇动针体,可以行针。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卧倒针身而摇,往往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摇法

轻轻摇动针体,可以行针。摇法143操作时以捻转为主,一般将针身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如小鸟展翅之状。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可以加强针感。飞法

操作时以捻转为主,一般将针身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144持针做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抖动,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加强针感。震颤法

持针做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抖动,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145得气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为“得气”。现代称为“针感”。得气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146

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感,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就是顺经络沿线均有不同的感受)医生持针的手上也会感觉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现象。针刺未得气时,病人无特殊感觉,医生感到针下空虚无物。得气表现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感,有时还出现不147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轻滑慢则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遂。”金元.窦汉卿<<标幽赋>>:148得气意义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2、反映出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轻重。3、判断疾病的转归及疗效的快慢。4、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得气意义1、是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149不得气的原因

1、取穴不准2、针刺不当3、正虚邪盛不得气的原因1、取穴不准150不得气的处理1、纠偏2、候气3、催气4、补气不得气的处理1、纠偏151治神

治神——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素问宝命全形论>>:“是故用针者,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治神治神——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152守神

“必一其神。”<<灵枢终始>>“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内心无慕,如待贵人。”<<标幽赋>>——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精神集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病人反应。守神“必一其神。”<<灵枢终始>>——要求医生在153补泻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陈之,邪盛则虚之。”补泻《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154补法——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法。泻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补泻补法——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补泻155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1、机体的功能状态2、腧穴的特性3、针刺手法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1、机体的功能状态156常用的补泻手法名称

补法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由浅而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针下得气后,由深而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

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较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重徐疾补泻缓慢进针,快速出针快速进针,缓慢出针开阖补泻缓慢出针而快速按揉针孔快速出针而慢按针孔,或摇大针孔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

顺经而刺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

呼气时出针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行出针常用的补泻手法名称补法157留针——得气之后根据治疗的需要将毫针

留在腧穴内一段时间。

留针时间:从10分钟至几个小时不等,一般在半小时左右。意义:便于继续行针施术和维持针感时间,加强疗效。留针——得气之后根据治疗的需要将毫针

158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159针刺意外的处理和预防

1、晕针

2、滞针3、弯针4、断针5、针后异常感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7、刺伤脑脊髓

针刺意外的处理和预防1、晕针1601、晕针处理:出现晕针症状时,应镇静,立即出针,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给予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重者掐人中、内关,或灸足三里、百会。原因:由于患者体位不适,精神紧张,体质虚弱,或针刺时手法过重所致。表现:头目眩晕,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心胸气短,出冷汗,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脉象细弱而数或沉伏,甚则猝然倒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1、晕针处理:出现晕针症状时,应镇静,立即出针,使病人原因:161预防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预防1622、滞针(StickingofNeedle)

(一)现象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

(二)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2、滞针(StickingofNeedle)

(一163(三)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四)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三)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1643、弯针(BendingofNeedle)

(一)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二)原因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3、弯针(BendingofNeedle)

(一)165(三)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四)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三)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1664、断针(BreakingofNeedle)

(一)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

(二)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

4、断针(BreakingofNeedle)

(167(三)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

(四)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三)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1685、针后异常感

(一)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账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二)原因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完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是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5、针后异常感

(一)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169(三)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癣血消散。

(四)预防退针后真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三)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170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一)症状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一)症状患者突感胸闷、胸痛171(三)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四)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三)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1727、刺伤脑脊髓

(一)症状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二)原因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7、刺伤脑脊髓

(一)症状如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173(三)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

(四)预防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三)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1747、刺伤内脏

(一)症状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二)原因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7、刺伤内脏

(一)症状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175(三)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继续有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措施。

(四)预防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了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三)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176☆针刺注意事项

1、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应采取卧位。2、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针刺注意事项1、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针刺;1773、小儿囟门未合,头顶部穴位不宜针刺。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出血性疾患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防止刺伤重要脏器,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深刺,不宜大幅度提插,并要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方向。以免损伤内脏。3、小儿囟门未合,头顶部穴位不宜针刺。178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179灸法要求掌握: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种类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灸法要求掌握:180灸法的定义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熏灼或温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灸法的定义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熏灼或181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艾叶的性能:

《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182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183☆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法的种类☆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二、灸法的种类184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185常用的灸法

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常用的灸法1861).艾炷灸

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艾炷灸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187最全的针灸方法课件188①.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①.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189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190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191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

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192②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果。②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193a.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