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邦彦周邦彦1有些人一生平淡自处,
但却注定要成为永恒;
有些人用一生精心编
织一个梦,但他的梦在
植入一代代文学青年
的心田之后,却在今
天突然黯淡了……有些人一生平淡自处,
但却注定要成为永恒2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晚期著名词人。
在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等后步入文坛。
其《片玉集》,存词约200首。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晚3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4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5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6前人相反的评价刘熙载《艺概》称“周旨荡”,以为周词“当不得一个贞字。”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娼妓之别。”郑声淫前人相反的评价刘熙载《艺概》称“周旨荡”,以为周词“当不得一7“集大成”、“词中老杜”说晚年王国维作《清真先生逸事》,许周邦彦为“词中老杜”。陈匪石《宋词举》:“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凡两宋之千门万户,《清真》一集几擅其全,世间早有定论矣。”“集大成”、“词中老杜”说晚年王国维作《清真先生逸事》,许周8清真词的艺术面貌美色彩艳画面精情调美清吴湖帆画周邦彦词意图清真词的艺术面貌美清吴湖帆画周邦彦词意图9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苏幕遮10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11博大精深的慢词艺术精:格律精严、技法精严博大:善于使事用典,点化前人成词,
文化内涵丰富深:情感深、技巧与内容的浑化清真词的艺术面貌博大精深的慢词艺术清真词的艺术面貌12晚唐至宋初人,律法多本于律诗,只分平仄。其中温庭筠,平仄字位甚严晏殊,渐辨去声,严于结句柳永,分上、去声,尤谨于入声周邦彦,四声应用邃密精严。1.格律精严晚唐至宋初人,律法多本于律诗,只分平仄。其中温庭筠,平仄字位132.善铺叙、章法细密与柳永同为慢词名家,但柳永多平铺直叙;而周邦彦铺叙更曲折,更富有变化。夏敬观据此认定:“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自读:周邦彦《兰陵王》2.善铺叙、章法细密与柳永同为慢词名家,但柳永多平铺直叙;14结北开南的集大成者周前:以自然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作品中之主要质素(北宋以小令为主).周词: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动力的新质素出现(本质上的转变)[词之幽微曲折之特美](铺陈描述的精心结构安排)(南宋以长调为主).用思力之安排取代自然的感发.结北开南的集大成者153.丰厚的古代文化信息他之前,词的写作多是即兴式的,即时遣兴、脱口而出。周邦彦则如同诗中的杜甫、韩愈,精思结撰,苦心经营。周邦彦的词就像江西诗派作诗,历史掌故不是一般性的点缀,不是常规的正用,他往往侧用、反用、暗用。3.丰厚的古代文化信息他之前,词的写作多是即兴式的,即时遣164.情感的沉郁技法精,情感亦深。周词抒情不是奔泻式的,不追求情感宣泄的尽致,而总习惯于把情感蓄积起来,沉积下来,徐徐地、屈曲地流淌出来。此即“潜气内转”。4.情感的沉郁技法精,情感亦深。17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偓《哭花》曾愁香结破颜迟,今见妖红委地时。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卢舍人与红叶题诗故事(范摅《云溪友议》)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孟浩然《春晓》卢舍人与红叶题诗故事(范摅《云溪友议》)水流何18冯延巳《鹊踏枝》: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冯延巳《鹊踏枝》:晏殊《浣溪沙》:19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20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六丑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六丑21<兰陵王·柳阴直>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兰陵王·柳阴直>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22<兰陵王·柳阴直>赏析1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叠写告别.“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兰陵王·柳阴直>赏析1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23<兰陵王·柳阴直>赏析2:“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第二叠写乍别之际.“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兰陵王·柳阴直>赏析2:“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24<兰陵王·柳阴直>赏析3“愁一箭风快”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第三叠写渐远以后。“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沿途风光。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渡口冷清,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
<兰陵王·柳阴直>赏析3“愁一箭风快”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25<兰陵王·柳阴直>赏析4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全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身世之感,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预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预为行者设想为归入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己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留),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周邦彦这首词一上来就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兰陵王·柳阴直>赏析4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26周邦彦词《兰陵王·柳》意今人吴玉梅绘周邦彦词《兰陵王·柳》意今人吴玉梅绘27<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此词为咏金陵旧迹,感慨历史兴亡之名作。上片总写金陵形胜,境界旷远,雄壮中蕴含落寞。“寂寞”二字透出历史迁逝,人亡物移,故国繁荣与孤城幽寂的荒凉。中片糅合当地传说并《石头城》后联,扣紧金陵景观抒物是人非之感,“断崖”、“旧踪”、“雾沉”,景物涂上一种苍茫色调。下片以何处寻得当年“酒旗戏鼓”的繁华街市的感叹发端,侧重写“王谢邻里”的豪门旧迹难以寻觅,只可依稀辨识,宣发人世沧桑之思。燕子相对说兴亡于斜阳之中,意象极巧,感伤殊深。全词强化了景物描写的清峭、冷寂而又悲壮、苍凉之情韵,境界开阔,内蕴深远。<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此词为咏金陵旧迹,感慨历史兴亡28追惜是全篇之眼。追惜落花为全篇主旨.全篇既翻腾曲折,又一气贯注.客里光阴→花何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蜂蝶追惜→静绕珍丛→长条惹客→簪残英→钗头红英→莫趁潮汐→红叶诗追惜是全篇之眼。追惜落花为全篇主旨.29学习结论周邦彦兼备音乐与文学的深厚修养在柳、苏之外,使词归于雅正,具婉丽典雅、深厚博大之美技法的锤炼,没有掩盖深挚的情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学习结论周邦彦兼备音乐与文学的深厚修养30学习参考俞平伯《清真词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刘扬忠《周邦彦传论》,陕西人民出版社钱鸿瑛《周邦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袁行霈《以赋为词:清真词的艺术特色》,收入《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大出版社学习参考俞平伯《清真词释》,人民文学出版社31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读书是人生的乐事有诗词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王刚
Email:wanggang7380260@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读书是人生的乐事王刚
Email32课后思考题:1,如何理解周邦彦被称为“词中老杜”。
2,试以《六丑》为例说明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教学参考书:1,罗忼烈,《清真集笺》,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2,刘扬忠,《周邦彦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4,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课后作业:背诵以下作品:周邦彦《六丑》《苏幕遮》课后思考题:3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金匮教研室张建荣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金匮教研室34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本篇专论痰饮病,咳嗽是痰饮导致的症状。另外,虽定名痰饮病,但以论饮证为主。《杂病广要》谓:“古方详于饮而略于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痰饮病较为抽象,涉及范围极为广泛。痰饮病名为仲景首创;《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记载;《本经》有:“留饮痰澼(癖)”记载。痰饮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有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这四饮中的痰饮即狭义痰饮。四饮之命名是据痰饮停留部位和主症所决定。其他所谓的微饮、留饮、伏饮,是针对痰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以及痰饮病邪留伏深浅而命名;所谓水在五脏,实际是指水饮波及五脏后,产生与五脏相关之症。以上名称所指病证,分别均可用四饮加以概括归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本篇专论痰饮病,咳嗽是35广义痰饮症状除咳吐出有形的痰涎水饮外,常见症状有:咳、喘、呕、满、痛、肿、悸、眩等,即所谓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本篇研究的着眼点。痰饮病概念:主要为外感或内伤致肺脾肾等脏腑气化与宣泄运转功能失调,使津液凝聚蓄积局部脏腑经络导致的疾病。痰饮发生原因:如风寒湿侵袭,体内阳气郁闭,则影响津液的输散敷布而成痰饮;或素体内伤,阳气不足,即无力运化津液而成痰饮。人体正常津液运化敷布,主要依赖肺脾肾,因肺主宣化,脾主运化,肾主气化,此三脏阳气充裕,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津液布化,其中尤以脾肾之阳至关重要。李时珍所谓的: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即从病理角度反映了这种关系。脏腑阳气虚弱,可产生痰饮,痰饮形成后,又能致阳气更虚,或导致新的疾病。所以,痰饮是原发疾病的结果,又是继发疾病的致病因素。
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36痰饮病特点(1)本虚标实:即痰饮因虚而生,生则成实。(2)表里合邪:痰饮可潜伏体内,平常无症状,若外感风寒,即可引动伏饮内作,形成表里合邪。(3)饮盛阳郁:痰饮虽为阴邪,若阴凝日久,必致阳气遏郁,阳郁化热,便可形成热痰、燥痰、脓痰、血痰。(4)水饮上犯:水饮一般是下流的,但在脾气虚或心阳虚等条件下,水饮可以从下而上逆,如痰饮病位在心下或下焦而出现苦冒眩、癫眩等症。痰饮治法:温化、发汗、利小便、逐饮四种基本法则。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37四饮脉证【原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
狭义痰饮:为水饮停留胃肠,关乎脾肾等脏。水谷精微反停聚胃肠而为痰饮,流注肠间则沥沥有声。其病势有向下或向上发展之趋势。悬饮:为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下,似乎如水囊悬空。
溢饮:为水饮由中而泛溢肌表四肢,关乎脾、肺两脏。其病势有外出欲解之势。支饮:为水饮停留胸膈或心下,与肺关系密切。支饮病势是向上向外发展。若痰饮潜伏胸膈不解,一旦气候转变;或外感风寒,则新感引动伏饮,一齐并发,夹攻于肺成为表里俱病。四饮脉证38治则【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本条为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⑴痰饮病性质:痰饮为阴邪,是阳虚阴盛之产物,其形成又易伤阳气。⑵痰饮病特点:痰饮有遇寒则聚则凝,得温则行则化的特点。⑶温药作用: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功。⑷“和之”含义:即用药要以温运平和为原则,既不可过用刚燥,又不可过用温补,因刚燥则伤正,温补则恋邪;更不能独用阴柔滋腻品损阳助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温化法、治本法。治脾阳虚停饮者,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治肾阳虚停饮者,以肾气丸为代表方。若痰饮蓄积者,则以治标为主,在“温药和之”基础上,可采用行、消、开、导之法。行乃通行阳气,消乃消其痰结,开乃开发腠理,导乃导邪外出。在具体治法方面有:温化、发汗、利小便、逐饮等法。治则39三、证治(一)狭义痰饮
1.脾虚停饮
【原文】水在脾,少气身重。(5)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主症】胸胁支撑胀满,头目眩晕,小便不利,或见短气等症。【病因病机】为痰饮停留心下,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胸胁支撑胀满—饮邪停留心下,致肝气不舒,胃气不降,饮邪上逆。头目眩晕—脾虚饮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小便不利—饮停而气化不行。短气—饮邪阻遏中焦,影响气机升降出入。【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药】苓桂术甘汤:茯苓—淡渗利水饮;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四味药配伍,脾阳得复,水道得通,心下痰饮便可得以消解。本方是温化痰饮的基础方,其配伍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三、证治—40
2.肾虚停饮【原文】水在肾,心下悸。(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主症】短气,小便不利,可伴畏寒足冷,小腹不仁或拘急等症。【病因病机】为肾虚不能化饮,水饮停留下焦。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阳虚,既不能温化水饮,又不能使吸入之气下纳于肾,故短气,小便不利。【治法】温肾化饮。【方药】肾气丸。方药组成与分析见虚劳病中。2.肾虚停饮41【讨论】
微饮当指素患痰饮,平时症状表现轻微者。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也是治脾、治肾的代表方,更是治本的代表方,两方都能促进饮邪运化或气化而出,此反映了平时以治本的原则。李彣说:“水饮停积有二因,一因脾土衰不能制水,一因肾主水,为胃之关,肾虚,关门不利,故积饮于中。此利小便,为行饮要法,苓桂术甘汤内有白术、茯苓补土以利小便,脾土旺则饮自行,此治脾虚饮停之剂也;肾气丸内有茯苓、泽泻补肾以利小便,关门通则饮自去,此治肾虚停饮之剂也。然肺主气,短气有微饮,是肺气虚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今补脾制水以利小便,则土旺生金而小便利矣。脾属土,肺属金,补肾壮水以利小便,则子能令母实,而肺气亦利矣。肾属水,是肺之子。夫脾肾两补,肺气旋通,有何微饮之不去乎?此制方之妙义也”(《广注》)。【讨论】42
3.浊阴上犯【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主症】心下支撑胀满,苦冒眩。尤在泾云:“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心典》)。即苦冒眩为一时性神志障碍,视物旋转,眼前发黑。【病因病机】为饮停心下,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中水饮停留,故心下支撑胀满。饮邪不得下行,反而上逆,则其人苦冒眩;亦为脾虚不能制约浊阴上犯,又不能升发清阳以滋润清窍。【治法】补脾制饮。【方药】泽泻汤【方析】方中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饮上犯。此二味标本兼顾,可使饮消逆降,眩冒自解。3.浊阴上犯43【临床应用】杨氏用泽泻汤治疗眩晕55例,疗效甚好。55例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伴恶心呕吐者21例,肢体浮肿者19例,高血压者7例,兼外感者8例。药用泽泻30~50g,白术10~15g。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肢体浮肿者加茯苓;高血压者加钩藤、菊花;寒饮内盛者加干姜;兼外感者合小柴胡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最少者1剂,最多者9剂,随访1~2年未复发者44例;偶有复发再服药而效者8例;反复发作,再服药仍有效者3例。杨氏提出:运用本方,据病情之轻重,重用泽泻(3~6倍于白术之量),则疗效甚好。本方药简力宏,凡水饮痰浊所致之眩晕,用之多可获效。[杨福盛.泽泻汤治疗眩晕55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8,﹙6﹚:14]【临床应用】444.下焦水逆【原文】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主症】体格消瘦,脐下悸动欲逆,口吐涎沫,头目眩晕,小便不利。【病因病机】为素有水饮结于下焦,膀恍气化不行。体格消瘦为病情较久,饮食精微变为痰饮,肌肤失之充养。水饮停于下焦,本可从小便就近而去,因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无去路,反而欲向上冲逆,故见脐下悸动,口吐涎沫。水饮上逆清窍,影响清阳上升,故头目眩晕。
水饮动于下,脐下悸;逆于中,吐涎沫;犯于上,巔眩。【治法】化气行水。【方药】五苓散【方析】方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淡渗利水化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去;桂枝通化膀胱之阳,可化气行水,温通水道。本方以淡渗利小便为主,可达饮去阳通,气化转入正常。4.下焦水逆45【讨论】
本证之癫眩吐涎沫,尚不能排除癫痫之癫。所谓涎沫,连绵不断谓之涎,清浮而白谓之沫。此特征也是癫痫的主要特征。五苓散能够祛风化痰,可用于治疗癫痫。【参考】
据现代实验研究,五苓散能调节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作用,从而使迷路神经水肿减轻或消失,内耳淋巴系统压力降低乃至恢复正常,使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痊愈。[用五苓散治疗内耳性眩晕病.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1﹚:24]【讨论】465.肠间积饮【原文】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主症】腹满,肠间有水气声,口舌干燥。【病因病机】水饮积结肠间,运化功能障碍。脾失运化,水饮内走流注肠间,壅滞不通,故腹满,肠间有水气声。饮邪内结,水气不化,脾不能输布津液上承,故口舌干燥。【治法】攻逐水饮,前后分消。【方药】己椒苈黄丸防己—苦辛寒,入膀胱利水,椒目—苦寒,入肺、脾、肾、膀胱,功能利水,上二味辛宣苦泄,导饮于前,使清者从小便而去。葶苈子—辛苦寒,泻肺行水,大黄—苦寒推荡饮积,上二味能攻坚决壅,逐水于后,使浊者从大便而去。若服药后,口中有津液,口舌干燥消除,为肠间水饮已除,脾肺运化输布津液功能恢复常态。若服药后,口舌干燥未除,反增口渴,说明水饮内结肠间较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芒硝以软坚破结,协助大黄推荡饮积下行。5.肠间积饮476.留饮积结【原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8)【主症】心下痞坚胀满,其人欲自利,下利稀水浊沫后,坚满暂时减轻,但倾刻坚满又复作,脉伏。【病因病机】水饮积留日久,阳气遏郁不通。饮积心下,则痞坚胀满;饮积渐多,正气有祛饮下趋之势,故欲自利,利后反觉轻快。但因饮邪积结,阳气痹阻,病根(宿根)未除,故倾刻新饮又续而复积,再次出现心下痞坚胀满,脉伏等症。【治法】攻逐破坚,因势利导,以绝病根。【方药】甘遂半夏汤【方析】方中甘遂攻逐留饮,配相反之甘草以激发饮邪尽去,取其相反相成;半夏破饮邪结聚;芍药、白蜜苦泄甘缓以安中解药毒。
6.留饮积结48【讨论】
甘遂与甘草,两味相反药配伍,尤在泾认为“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抑缓药毒耳”(《心典》)。即用其毒性反应而激发深伏之饮邪尽去,以消除病根,即所谓相反相成之理;并认为芍药、白蜜可以抑制缓解其毒性反应。另外,张璐认为“盖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张氏医通》)。甘遂大苦大寒,为攻逐水饮峻药,但在体内停留时间短暂,故配甘草以缓解其急速之性,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发挥逐饮作用,以根除深留之饮邪,即扬长避短配伍法。《金匮要略》反药配伍方除甘遂半夏汤外,还有赤丸方,此二方为方书中最早的反药配伍方。【讨论】49(二)悬饮:悬饮: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下,似乎如水囊悬空。【原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2)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6)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9)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主症】咳嗽或咯唾痰浊时,牵引胁下作痛;或胁下疼痛牵引缺盆,咳嗽则疼痛转甚;或胁下支撑胀满,嚏时牵引胸胁作痛,脉沉而弦。【病因病机】水饮潴留胁下,致肝气不能升发,肺气不能肃降。两胁为阴阳之气升降的通道,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水饮阻胁,肝肺升发肃降受阻,则胁下疼痛,支撑胀满;又因肝脉入肺中,肝络不和,则肺络亦受其累,故咳嗽或打喷嚏时,出现胸胁相互牵引作痛。因病属里属饮,加之疼痛,故脉沉而弦。【治法】破积逐水。【方药】十枣汤【方析】据徐忠可《论注》云: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隧水湿;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脏腑水湿;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上三味,攻逐经隧脏腑胸胁积水之功甚著,且均有毒性,故配以大枣益气健脾,顾护正气,以防攻逐伤正。(二)悬饮:悬饮: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50(三)溢饮:此乃水饮由中而泛溢肌表四肢,关乎脾、肺两脏。其病势有外出欲解之势。【原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2)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10)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3)
1.表寒里热【主症】身体疼痛而沉重,无汗;或四肢关节疼痛。可伴见不汗出、烦躁等症。【病因病机】为水饮寒邪郁滞于表,阳气郁遏于里而化热。饮邪由中而泛溢肌表四肢,欲从汗解而不能,或因腠理致密,汗不得出;或因复感风寒,而表郁不宣。《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饮停于中,脾不及运化,逐渐向肌表四肢浸润漫溢,向外发展,为水饮有外解趋势,若腠理致密,肺气遏郁,水饮不能宣散外出,则留滞于肌表四肢;或因遇风寒束表,毛窍闭塞,阳气痹阻,水饮郁滞不得外解,则见身体疼痛而沉重;或四肢关节疼痛。外有水饮寒邪郁表,体内阳热之气不得发散郁而化热,则伴不汗出、烦躁等症。【治法】发汗解表,兼清里热。【方药】大青龙汤(三)溢饮:此乃水饮由中而泛溢肌表四肢,关乎脾、肺两脏。其51
2.表里俱寒【主症】身体疼痛而沉重,无汗;或四肢关节疼痛,脉沉。【病因病机】为水饮寒邪郁滞于表里。本证饮邪由中泛溢肌表四肢,欲从汗解而不能,或因腠理致密,汗不得出;或因复感风寒而表郁不宣。水饮寒邪郁滞于肌表四肢,则身体疼痛而沉重、无汗;或四肢关节疼痛。水饮久留,阳气闭郁,故脉沉。【治法】发汗解表,温化里饮。【方药】小青龙汤
【讨论】溢饮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与《伤寒论》治疗太阳外感之大、小青龙汤药味组成完全一致,只是《金匮》大青龙汤中的大枣为12枚,《伤寒论》是10枚,此殊意不大。其主要区别在于病邪不同,溢饮之表证为水饮郁滞肌表;而《伤寒论》用大小青龙汤所主之表证纯系风寒外入束表,肌腠尚无水饮郁滞。另外,溢饮虽有水饮郁滞肌表四肢,但尚未发展至全身水肿,突出表现是身体疼痛而沉重,或身体重滞不舒,这又与风水有别。
2.表里俱寒52(四)支饮:为水饮停留胸膈或心下,与肺关系密切,支饮病势是向上向外发展。若痰饮潜伏胸膈不解,一旦气候转变;或外感风寒,则新感引动伏饮,一齐并发,夹攻于肺成为表里俱病。
1.膈间支饮
【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24)【主症】心下痞坚,气喘胸满,面色黎黑,烦躁,脉沉紧。【病因病机】饮停心下,上逆胸膈。水饮停留心下,结聚不散,则心下痞坚。饮邪上逆胸膈,致肺气不利,则气喘胸满。饮结阳郁,营卫运行不利,水色外现,则面色黎黑。饮邪内结,阳气不通,则脉沉紧。若饮盛阳郁化热,则见烦躁。本病发病数十日,水饮浸及胸膈胃脘,曾经吐下诸法治疗,反损正气,病仍不愈,结果致成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治法】扶正祛饮,寒热并调。(四)支饮:为水饮停留胸膈或心下,与肺关系密切,支饮病势是53【方药】(1)木防己汤:防己苦辛寒,桂枝辛温—二者均入肺与膀胱,此一苦一辛,辛开苦降,可通阳散结行水;人参—甘苦温,益气补虚,以兼顾病久与误治之虚;石膏—辛寒清郁热、除烦躁,其沉降之性又可镇水饮上逆。服木防己汤后,心下由痞坚变为虚软,为水去气行,结聚已散,即所谓的“虚者即愈”。(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若服药后仍心下痞坚胀满,可知病根未除,虽药能应病,经数日后必然复作,即所谓的“实者三日复发”,此原方已力不胜任,须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使辛开苦降之法与软坚淡渗相结合,从而加强破结下水之力。
【讨论】本证为支饮久病,病情比较复杂,寒热虚实错杂证与补虚泻实、寒热并调之法是其突出特征。此“医吐下之不愈。”盖谓胸膈间久有伏饮,久治不愈,或治不切法,形成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正如尤在泾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本方融补虚、散寒、化饮、清热为一方,顾此及彼,对治疗支饮久病组方配伍有示范作用。【方药】(1)木防己汤:54
2.支饮胸腹胀满【原文】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26)【主症】胸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据其方药看:可伴脘腹积饮。故此证以胸腹支撑胀满为主症。【病因病机】肺气不降,腑气不通,饮邪结于胸腹,郁而化热。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化如常,大便通畅,水饮则不会结聚。今肺失肃降,大肠传导失职,水饮积于胸膈胃肠,故见胸腹支撑胀满。若大肠水饮积滞不通,向上逆行,影响肺气的肃降,亦可形成胸腹支撑胀满。水饮本乃寒,此水饮积聚日久,则转化为水热实证。【治法】行气逐饮,开通积聚。【方药】厚朴大黄汤【方析】方中重用厚朴与大黄行气泄满清热,推荡胸腹饮积下行;枳实破痞结,消痰饮。本方适用于饮积与气滞俱重之证。【讨论】本条胸满,《金鉴》作腹满。其实本证胸满与腹满可并存。陈修园对此方证有精僻认识,如指出:“云胸满者,胸为阳位,饮停于下,下焦不通,逆行渐高,充满于胸故也。主以厚朴大黄汤者,是调其气分开其下口,使上焦之饮顺流而下。厚朴性温味苦,苦主降,温主散,枳实形圆味香,香主舒,圆主转,二味皆气分之药,能调上焦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也;继以大黄之推荡,直通地道,领支饮以下行,有何胸满之足患哉。”2.支饮胸腹胀满55
3.痰涎阻肺【原文】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前肺痈中。(27)
4.水饮射肺凌心【原文】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32)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33)3.痰涎阻肺56
5.外寒引动伏饮
【原文】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4)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11)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35)【主症】胸满气喘,咳嗽吐痰,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或见咳逆倚息不得卧。【病因病机】胸膈素有痰饮潜伏,因感受风寒而触发,形成内饮外寒,使肺气遏郁不利。所谓“膈上病痰”,即水饮潜伏胸膈,根深蒂固,难于根除,形成宿疾,平素即有胸满气喘,咳嗽吐痰等症。一旦外感风寒,则新感引动伏饮,一齐并发,故其病加剧。外寒伤及太阳经脉,故其发作时,见恶寒、发热、背痛、腰痛。寒束于表,饮发于内,内外合邪,夹攻于肺,使肺失宣降而肺气上逆,因而咳嗽剧增,致目泣自出;内外合邪,饮阻气壅,阳气被遏,不能温养经脉,故其人振振身瞤剧。外寒内饮致肺气壅滞不利,故见咳逆倚息,不得平卧。
5.外寒引动伏饮57【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讨论】痰饮病变中伏饮、留饮、微饮等反映痰饮病具有潜伏不解,根深蒂固,日久形成宿疾,并有伺机而发的特征。痰饮潜伏于何脏腑即为何脏腑的隐患。因此,平时治疗痰饮宿疾至关重要,可选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外台》茯苓饮消除痰饮宿疾,以治其本;若外邪引动痰饮宿疾发作者,以治外邪为主,兼顾痰饮宿疾。【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58
6.服小青龙汤的变证处理【原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方),治其气冲。(36)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苓甘五味姜辛汤方),以治其咳满。(37)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38)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39)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40)6.服小青龙汤的变证处理59【讨论】
小青龙汤病案的演变处理,说明临证用药,应结合全身情况,若只注意上焦饮盛,而忽视下焦阳虚,则会变证蜂起。并以此为例,对变证处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作了示范性说明,如茯苓、五味子、甘草在上述各方中一贯到底,则为处理上盛下虚的原则性用药:诸如桂枝、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皆属针对特异症的灵活加减用药。仅此一案,提到了水饮上犯、冲气上逆、虚阳上扰、胃热上冲等的鉴别,以此反映了病情标本虚实,寒热错杂之上盛下虚的变化机理,告戒医者临证应谨守病机,药随证变。
本篇治疗痰饮病共有方20首: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是温化痰饮的基本方,另外,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都俱备温化痰饮的主要功效。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表里双解,突出优势在于解表散饮。五苓散与泽泻汤利小便,使水饮从小便解除。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攻逐水饮之功较著,主要用于痰饮积聚停留而正气尚不虚。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用于寒热虚实错杂的痰饮病。【讨论】60周邦彦周邦彦61有些人一生平淡自处,
但却注定要成为永恒;
有些人用一生精心编
织一个梦,但他的梦在
植入一代代文学青年
的心田之后,却在今
天突然黯淡了……有些人一生平淡自处,
但却注定要成为永恒62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晚期著名词人。
在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等后步入文坛。
其《片玉集》,存词约200首。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晚63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64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65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66前人相反的评价刘熙载《艺概》称“周旨荡”,以为周词“当不得一个贞字。”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娼妓之别。”郑声淫前人相反的评价刘熙载《艺概》称“周旨荡”,以为周词“当不得一67“集大成”、“词中老杜”说晚年王国维作《清真先生逸事》,许周邦彦为“词中老杜”。陈匪石《宋词举》:“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凡两宋之千门万户,《清真》一集几擅其全,世间早有定论矣。”“集大成”、“词中老杜”说晚年王国维作《清真先生逸事》,许周68清真词的艺术面貌美色彩艳画面精情调美清吴湖帆画周邦彦词意图清真词的艺术面貌美清吴湖帆画周邦彦词意图69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苏幕遮70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71博大精深的慢词艺术精:格律精严、技法精严博大:善于使事用典,点化前人成词,
文化内涵丰富深:情感深、技巧与内容的浑化清真词的艺术面貌博大精深的慢词艺术清真词的艺术面貌72晚唐至宋初人,律法多本于律诗,只分平仄。其中温庭筠,平仄字位甚严晏殊,渐辨去声,严于结句柳永,分上、去声,尤谨于入声周邦彦,四声应用邃密精严。1.格律精严晚唐至宋初人,律法多本于律诗,只分平仄。其中温庭筠,平仄字位732.善铺叙、章法细密与柳永同为慢词名家,但柳永多平铺直叙;而周邦彦铺叙更曲折,更富有变化。夏敬观据此认定:“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自读:周邦彦《兰陵王》2.善铺叙、章法细密与柳永同为慢词名家,但柳永多平铺直叙;74结北开南的集大成者周前:以自然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作品中之主要质素(北宋以小令为主).周词: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动力的新质素出现(本质上的转变)[词之幽微曲折之特美](铺陈描述的精心结构安排)(南宋以长调为主).用思力之安排取代自然的感发.结北开南的集大成者753.丰厚的古代文化信息他之前,词的写作多是即兴式的,即时遣兴、脱口而出。周邦彦则如同诗中的杜甫、韩愈,精思结撰,苦心经营。周邦彦的词就像江西诗派作诗,历史掌故不是一般性的点缀,不是常规的正用,他往往侧用、反用、暗用。3.丰厚的古代文化信息他之前,词的写作多是即兴式的,即时遣764.情感的沉郁技法精,情感亦深。周词抒情不是奔泻式的,不追求情感宣泄的尽致,而总习惯于把情感蓄积起来,沉积下来,徐徐地、屈曲地流淌出来。此即“潜气内转”。4.情感的沉郁技法精,情感亦深。77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偓《哭花》曾愁香结破颜迟,今见妖红委地时。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卢舍人与红叶题诗故事(范摅《云溪友议》)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孟浩然《春晓》卢舍人与红叶题诗故事(范摅《云溪友议》)水流何78冯延巳《鹊踏枝》: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冯延巳《鹊踏枝》:晏殊《浣溪沙》:79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80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六丑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六丑81<兰陵王·柳阴直>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兰陵王·柳阴直>周邦彦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82<兰陵王·柳阴直>赏析1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时。词中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词写欲留不得,非去不可,以柳发端,以行为愁,回想落泪,极回环往复之致,具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叠写告别.“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作者此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所谓“柳阴直”,极类绘画中的透视画面: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而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烟里丝丝草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象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它们的美,而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柳“拂水飘绵”如送行色。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
<兰陵王·柳阴直>赏析1此词写于作者最后一次出京83<兰陵王·柳阴直>赏析2:“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第二叠写乍别之际.“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而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意思是:想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这里的“又”字是说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的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到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
<兰陵王·柳阴直>赏析2:“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84<兰陵王·柳阴直>赏析3“愁一箭风快”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的身影。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第三叠写渐远以后。“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沿途风光。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渡口冷清,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
<兰陵王·柳阴直>赏析3“愁一箭风快”四句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85<兰陵王·柳阴直>赏析4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具匠心。全词由实入虚,实虚不断转换。开篇景起,由堤上柳引出对往昔送别的回忆和久离京师的身世之感,又由回忆和久客淹留之感折回到目前的离席;由离席再生发开拓出去,预为行者设想别后愁思,又由预为行者设想为归入现实中自己的别后之思;最后,又由现实引发出对昔日相聚时的回忆。未别之时,回忆离别之苦;己别之后,则又回忆相聚时的欢乐,而诗人的久客淹留之感,伤离恨别之情,完全在这种回旋往复的描叙中展示出来。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留),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周邦彦这首词一上来就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兰陵王·柳阴直>赏析4此词在构思和章法布局上颇86周邦彦词《兰陵王·柳》意今人吴玉梅绘周邦彦词《兰陵王·柳》意今人吴玉梅绘87<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此词为咏金陵旧迹,感慨历史兴亡之名作。上片总写金陵形胜,境界旷远,雄壮中蕴含落寞。“寂寞”二字透出历史迁逝,人亡物移,故国繁荣与孤城幽寂的荒凉。中片糅合当地传说并《石头城》后联,扣紧金陵景观抒物是人非之感,“断崖”、“旧踪”、“雾沉”,景物涂上一种苍茫色调。下片以何处寻得当年“酒旗戏鼓”的繁华街市的感叹发端,侧重写“王谢邻里”的豪门旧迹难以寻觅,只可依稀辨识,宣发人世沧桑之思。燕子相对说兴亡于斜阳之中,意象极巧,感伤殊深。全词强化了景物描写的清峭、冷寂而又悲壮、苍凉之情韵,境界开阔,内蕴深远。<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此词为咏金陵旧迹,感慨历史兴亡88追惜是全篇之眼。追惜落花为全篇主旨.全篇既翻腾曲折,又一气贯注.客里光阴→花何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蜂蝶追惜→静绕珍丛→长条惹客→簪残英→钗头红英→莫趁潮汐→红叶诗追惜是全篇之眼。追惜落花为全篇主旨.89学习结论周邦彦兼备音乐与文学的深厚修养在柳、苏之外,使词归于雅正,具婉丽典雅、深厚博大之美技法的锤炼,没有掩盖深挚的情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学习结论周邦彦兼备音乐与文学的深厚修养90学习参考俞平伯《清真词释》,人民文学出版社刘扬忠《周邦彦传论》,陕西人民出版社钱鸿瑛《周邦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袁行霈《以赋为词:清真词的艺术特色》,收入《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大出版社学习参考俞平伯《清真词释》,人民文学出版社91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读书是人生的乐事有诗词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王刚
Email:wanggang7380260@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读书是人生的乐事王刚
Email92课后思考题:1,如何理解周邦彦被称为“词中老杜”。
2,试以《六丑》为例说明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教学参考书:1,罗忼烈,《清真集笺》,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2,刘扬忠,《周邦彦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4,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课后作业:背诵以下作品:周邦彦《六丑》《苏幕遮》课后思考题:9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金匮教研室张建荣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金匮教研室94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本篇专论痰饮病,咳嗽是痰饮导致的症状。另外,虽定名痰饮病,但以论饮证为主。《杂病广要》谓:“古方详于饮而略于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痰饮病较为抽象,涉及范围极为广泛。痰饮病名为仲景首创;《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记载;《本经》有:“留饮痰澼(癖)”记载。痰饮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有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这四饮中的痰饮即狭义痰饮。四饮之命名是据痰饮停留部位和主症所决定。其他所谓的微饮、留饮、伏饮,是针对痰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以及痰饮病邪留伏深浅而命名;所谓水在五脏,实际是指水饮波及五脏后,产生与五脏相关之症。以上名称所指病证,分别均可用四饮加以概括归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本篇专论痰饮病,咳嗽是95广义痰饮症状除咳吐出有形的痰涎水饮外,常见症状有:咳、喘、呕、满、痛、肿、悸、眩等,即所谓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本篇研究的着眼点。痰饮病概念:主要为外感或内伤致肺脾肾等脏腑气化与宣泄运转功能失调,使津液凝聚蓄积局部脏腑经络导致的疾病。痰饮发生原因:如风寒湿侵袭,体内阳气郁闭,则影响津液的输散敷布而成痰饮;或素体内伤,阳气不足,即无力运化津液而成痰饮。人体正常津液运化敷布,主要依赖肺脾肾,因肺主宣化,脾主运化,肾主气化,此三脏阳气充裕,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津液布化,其中尤以脾肾之阳至关重要。李时珍所谓的: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即从病理角度反映了这种关系。脏腑阳气虚弱,可产生痰饮,痰饮形成后,又能致阳气更虚,或导致新的疾病。所以,痰饮是原发疾病的结果,又是继发疾病的致病因素。
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96痰饮病特点(1)本虚标实:即痰饮因虚而生,生则成实。(2)表里合邪:痰饮可潜伏体内,平常无症状,若外感风寒,即可引动伏饮内作,形成表里合邪。(3)饮盛阳郁:痰饮虽为阴邪,若阴凝日久,必致阳气遏郁,阳郁化热,便可形成热痰、燥痰、脓痰、血痰。(4)水饮上犯:水饮一般是下流的,但在脾气虚或心阳虚等条件下,水饮可以从下而上逆,如痰饮病位在心下或下焦而出现苦冒眩、癫眩等症。痰饮治法:温化、发汗、利小便、逐饮四种基本法则。清真词的艺术面貌课件97四饮脉证【原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
狭义痰饮:为水饮停留胃肠,关乎脾肾等脏。水谷精微反停聚胃肠而为痰饮,流注肠间则沥沥有声。其病势有向下或向上发展之趋势。悬饮:为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下,似乎如水囊悬空。
溢饮:为水饮由中而泛溢肌表四肢,关乎脾、肺两脏。其病势有外出欲解之势。支饮:为水饮停留胸膈或心下,与肺关系密切。支饮病势是向上向外发展。若痰饮潜伏胸膈不解,一旦气候转变;或外感风寒,则新感引动伏饮,一齐并发,夹攻于肺成为表里俱病。四饮脉证98治则【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本条为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⑴痰饮病性质:痰饮为阴邪,是阳虚阴盛之产物,其形成又易伤阳气。⑵痰饮病特点:痰饮有遇寒则聚则凝,得温则行则化的特点。⑶温药作用: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功。⑷“和之”含义:即用药要以温运平和为原则,既不可过用刚燥,又不可过用温补,因刚燥则伤正,温补则恋邪;更不能独用阴柔滋腻品损阳助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温化法、治本法。治脾阳虚停饮者,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治肾阳虚停饮者,以肾气丸为代表方。若痰饮蓄积者,则以治标为主,在“温药和之”基础上,可采用行、消、开、导之法。行乃通行阳气,消乃消其痰结,开乃开发腠理,导乃导邪外出。在具体治法方面有:温化、发汗、利小便、逐饮等法。治则99三、证治(一)狭义痰饮
1.脾虚停饮
【原文】水在脾,少气身重。(5)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主症】胸胁支撑胀满,头目眩晕,小便不利,或见短气等症。【病因病机】为痰饮停留心下,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胸胁支撑胀满—饮邪停留心下,致肝气不舒,胃气不降,饮邪上逆。头目眩晕—脾虚饮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小便不利—饮停而气化不行。短气—饮邪阻遏中焦,影响气机升降出入。【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药】苓桂术甘汤:茯苓—淡渗利水饮;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四味药配伍,脾阳得复,水道得通,心下痰饮便可得以消解。本方是温化痰饮的基础方,其配伍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三、证治—100
2.肾虚停饮【原文】水在肾,心下悸。(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主症】短气,小便不利,可伴畏寒足冷,小腹不仁或拘急等症。【病因病机】为肾虚不能化饮,水饮停留下焦。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阳虚,既不能温化水饮,又不能使吸入之气下纳于肾,故短气,小便不利。【治法】温肾化饮。【方药】肾气丸。方药组成与分析见虚劳病中。2.肾虚停饮101【讨论】
微饮当指素患痰饮,平时症状表现轻微者。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也是治脾、治肾的代表方,更是治本的代表方,两方都能促进饮邪运化或气化而出,此反映了平时以治本的原则。李彣说:“水饮停积有二因,一因脾土衰不能制水,一因肾主水,为胃之关,肾虚,关门不利,故积饮于中。此利小便,为行饮要法,苓桂术甘汤内有白术、茯苓补土以利小便,脾土旺则饮自行,此治脾虚饮停之剂也;肾气丸内有茯苓、泽泻补肾以利小便,关门通则饮自去,此治肾虚停饮之剂也。然肺主气,短气有微饮,是肺气虚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今补脾制水以利小便,则土旺生金而小便利矣。脾属土,肺属金,补肾壮水以利小便,则子能令母实,而肺气亦利矣。肾属水,是肺之子。夫脾肾两补,肺气旋通,有何微饮之不去乎?此制方之妙义也”(《广注》)。【讨论】102
3.浊阴上犯【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主症】心下支撑胀满,苦冒眩。尤在泾云:“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心典》)。即苦冒眩为一时性神志障碍,视物旋转,眼前发黑。【病因病机】为饮停心下,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中水饮停留,故心下支撑胀满。饮邪不得下行,反而上逆,则其人苦冒眩;亦为脾虚不能制约浊阴上犯,又不能升发清阳以滋润清窍。【治法】补脾制饮。【方药】泽泻汤【方析】方中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饮上犯。此二味标本兼顾,可使饮消逆降,眩冒自解。3.浊阴上犯103【临床应用】杨氏用泽泻汤治疗眩晕55例,疗效甚好。55例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伴恶心呕吐者21例,肢体浮肿者19例,高血压者7例,兼外感者8例。药用泽泻30~50g,白术10~15g。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肢体浮肿者加茯苓;高血压者加钩藤、菊花;寒饮内盛者加干姜;兼外感者合小柴胡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最少者1剂,最多者9剂,随访1~2年未复发者44例;偶有复发再服药而效者8例;反复发作,再服药仍有效者3例。杨氏提出:运用本方,据病情之轻重,重用泽泻(3~6倍于白术之量),则疗效甚好。本方药简力宏,凡水饮痰浊所致之眩晕,用之多可获效。[杨福盛.泽泻汤治疗眩晕55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8,﹙6﹚:14]【临床应用】1044.下焦水逆【原文】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主症】体格消瘦,脐下悸动欲逆,口吐涎沫,头目眩晕,小便不利。【病因病机】为素有水饮结于下焦,膀恍气化不行。体格消瘦为病情较久,饮食精微变为痰饮,肌肤失之充养。水饮停于下焦,本可从小便就近而去,因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无去路,反而欲向上冲逆,故见脐下悸动,口吐涎沫。水饮上逆清窍,影响清阳上升,故头目眩晕。
水饮动于下,脐下悸;逆于中,吐涎沫;犯于上,巔眩。【治法】化气行水。【方药】五苓散【方析】方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淡渗利水化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去;桂枝通化膀胱之阳,可化气行水,温通水道。本方以淡渗利小便为主,可达饮去阳通,气化转入正常。4.下焦水逆105【讨论】
本证之癫眩吐涎沫,尚不能排除癫痫之癫。所谓涎沫,连绵不断谓之涎,清浮而白谓之沫。此特征也是癫痫的主要特征。五苓散能够祛风化痰,可用于治疗癫痫。【参考】
据现代实验研究,五苓散能调节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作用,从而使迷路神经水肿减轻或消失,内耳淋巴系统压力降低乃至恢复正常,使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痊愈。[用五苓散治疗内耳性眩晕病.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1﹚:24]【讨论】1065.肠间积饮【原文】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主症】腹满,肠间有水气声,口舌干燥。【病因病机】水饮积结肠间,运化功能障碍。脾失运化,水饮内走流注肠间,壅滞不通,故腹满,肠间有水气声。饮邪内结,水气不化,脾不能输布津液上承,故口舌干燥。【治法】攻逐水饮,前后分消。【方药】己椒苈黄丸防己—苦辛寒,入膀胱利水,椒目—苦寒,入肺、脾、肾、膀胱,功能利水,上二味辛宣苦泄,导饮于前,使清者从小便而去。葶苈子—辛苦寒,泻肺行水,大黄—苦寒推荡饮积,上二味能攻坚决壅,逐水于后,使浊者从大便而去。若服药后,口中有津液,口舌干燥消除,为肠间水饮已除,脾肺运化输布津液功能恢复常态。若服药后,口舌干燥未除,反增口渴,说明水饮内结肠间较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芒硝以软坚破结,协助大黄推荡饮积下行。5.肠间积饮1076.留饮积结【原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8)【主症】心下痞坚胀满,其人欲自利,下利稀水浊沫后,坚满暂时减轻,但倾刻坚满又复作,脉伏。【病因病机】水饮积留日久,阳气遏郁不通。饮积心下,则痞坚胀满;饮积渐多,正气有祛饮下趋之势,故欲自利,利后反觉轻快。但因饮邪积结,阳气痹阻,病根(宿根)未除,故倾刻新饮又续而复积,再次出现心下痞坚胀满,脉伏等症。【治法】攻逐破坚,因势利导,以绝病根。【方药】甘遂半夏汤【方析】方中甘遂攻逐留饮,配相反之甘草以激发饮邪尽去,取其相反相成;半夏破饮邪结聚;芍药、白蜜苦泄甘缓以安中解药毒。
6.留饮积结108【讨论】
甘遂与甘草,两味相反药配伍,尤在泾认为“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抑缓药毒耳”(《心典》)。即用其毒性反应而激发深伏之饮邪尽去,以消除病根,即所谓相反相成之理;并认为芍药、白蜜可以抑制缓解其毒性反应。另外,张璐认为“盖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张氏医通》)。甘遂大苦大寒,为攻逐水饮峻药,但在体内停留时间短暂,故配甘草以缓解其急速之性,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发挥逐饮作用,以根除深留之饮邪,即扬长避短配伍法。《金匮要略》反药配伍方除甘遂半夏汤外,还有赤丸方,此二方为方书中最早的反药配伍方。【讨论】109(二)悬饮:悬饮: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下,似乎如水囊悬空。【原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2)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6)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9)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主症】咳嗽或咯唾痰浊时,牵引胁下作痛;或胁下疼痛牵引缺盆,咳嗽则疼痛转甚;或胁下支撑胀满,嚏时牵引胸胁作痛,脉沉而弦。【病因病机】水饮潴留胁下,致肝气不能升发,肺气不能肃降。两胁为阴阳之气升降的通道,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水饮阻胁,肝肺升发肃降受阻,则胁下疼痛,支撑胀满;又因肝脉入肺中,肝络不和,则肺络亦受其累,故咳嗽或打喷嚏时,出现胸胁相互牵引作痛。因病属里属饮,加之疼痛,故脉沉而弦。【治法】破积逐水。【方药】十枣汤【方析】据徐忠可《论注》云: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隧水湿;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脏腑水湿;芫花性苦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