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22/22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知识1、1908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3、社会学家艾尔唔得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4、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时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群体决策行为与人际合作与竞争。5、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6、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7、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与确立期。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适度原则)(三)档案法10、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奥尔波特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1、四个影响比较广泛而长久的理论流派,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社会交换理论(美国霍曼斯)、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论。1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13、剥夺-满足命题:个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他的价值就越小。14、精神分析理论;荣格——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以后总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观点。15、亚里士多德-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儿童与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涉与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以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3、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4、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5、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二)性别社会化:①性;②性别(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③性别角色。(三)家庭对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角色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四)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级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五)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接受和采用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能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社会角色与其理论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的行为方式以与相应的心理状态)7、分类: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老师)(二)规定性角色(公务员,警察)和开放性角色(朋友)(三)功利型角色(企业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学者,教授)(四)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8、角色扮演的过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指角色承担着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9、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11、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与人格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1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13、自我概念的功能:A\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B解释经验C决定期待1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15、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16、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詹姆斯的自尊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17、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与对自己的知觉。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网络,图式对新观察到的信息起到解释和引导的作用)图式的作用:A、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直觉和自我直觉B、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C、影响记忆(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3、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概括性的认识,成为自我图式,受图式的影响,人们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是以前知道的东西。4、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5、首因效应(最初获得)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最新获得),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6、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7、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8、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9、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与个体进行自我印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是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10、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A、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B、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D、投人所好1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12、(一)内因和外因。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与努力过程等个人特征,属于行为内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和外因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为综合归因。(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形原因(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可控性归因表面个体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的极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13、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其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与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其态度和行为符合社会期待。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14、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因,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的是不变归因(二)折扣原则。由凯利提出,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三)协变原则-规律性的协变15、凯利的归因三维理论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高高高刺激客体低低高主体(内归因)高低低情境16、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二)自我价值保护(三)观察位置(四)时间因素17、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时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等等,因而有可能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二)指向功能(三)维持与调节功能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每次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3、亲和动机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和即合群,是人际的最低层次。4、亲和起源于依恋5、亲和的作用A、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B、获得信息;C、减轻心理压力;D、避免窘境。6、影响亲和的动机的因素:A、情绪因素;B、情境因素;C、出生顺序。7、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8、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培养儿童动机应注意的问题是:家庭的教养方式;强调成就与成败的主观概率。9、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10,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11、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景与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挫折的心理紧张状态。12、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主要有:A、社会控制的需求B、对无能的恐惧13、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14、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与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15.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16、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如下:(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17、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A、情绪唤起水平;B、道德发展水平;C、自我控制能力;D、社会角色与群体;E、大众传媒的影响。18、去个性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呈正相关。19、利他动机:利他行为: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20、利他行为的性质:A、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B、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C、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21、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A、外部因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情境;旁观者效应: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效果,独自一人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③时间压力;④利他的对象的特点B、利他者的心理特征:①心境;②内疚;③人格C、利他技能22、有益与人,需要和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第三单元社交情绪23、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24、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据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社交焦虑是仅次于酗酒的第三大危害美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25、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耻、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①针对性;②持续性;③对抗性;④普遍性26、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27、内疚: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2、态度的特点:A、内在性;B、对象性;C、稳定性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价值观对态度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3、态度的成分:A、认知成分C(,认知):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B、情感成分A(,情感):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C、行为倾向成分B(,行为倾向):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称为态度的A、B、C模型。4、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B、自我防御功能C、价值表现功能D认知功能(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赋予其意义)5、态度的维度:(一)方向;(二)强度;(三)深度;(四)向中度;(五)外显度6、美国学者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7、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接受者、沟通信息、情境。8、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A.传递者的威信;B.传递者的立场;C.说服的意图;D.说服者的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A.信息差异;B.畏惧;C.信息倾向性;D.信息的提供方式(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A.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B.人格因素;C.个体的心理倾向(四)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A.预先警告;B.分心(即注意分散);C.重复9、海德()的平衡理论: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海德提出了一个模型说明他的观点。其中,之间的关系最重要。个体(P)他人(O)以与另一个对象(X),如果这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0联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若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10、认知失调论、社会交换类(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也为态度转变的理论观点。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的原因包括: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的矛盾。11、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1、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媒体的中介。2、沟通的结构:信息、背景、障碍、信息源、通道和反馈3、沟通的功能:A.获取信息的手段B.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C.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D.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E.可以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4、眼睛是非常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5、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个体与他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的情感体验最为深刻。6、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姿态表达情感与态度的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包括:目光、面部表情、姿势和妆饰。7、人际距离:是沟通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一)公众距离12英尺-25英尺(二)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咨询师与求助者)(三)个人距离1.5-4英尺(四)亲密距离0-18英寸8、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这种沟通网络是全通道式的网络。9、正式的沟通网络有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五种,非正式沟通网络则包括流言式、集速式和偶然式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11、人际关系的特点:(一)个体性;(二)直接性;(三)情感性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要经过的阶段:A、定向阶段、B、情感探索阶段C、情感交流阶段、D、稳定交往阶段。12、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的私人性的方面现实给他人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情趣爱好方面、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可能达到完全的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亲子、夫妻、亲密朋友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3、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A、相互性原则;B、交换性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平等原则14、苏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情感需要和支配需要,这三种需要表现为主动满足和被动满足两种,构成了基本的6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应用权力。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主动情感式:表现为他人的喜爱,友善和亲密被动情感式:对他人冷漠,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15、根据群体整合原则,在群体分解时,要经过感情不和、失控、难以包容阶段。第四单元人际吸引15、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16、影响喜欢的因素:(一)熟悉与邻近;(二)相似性与互补;(三)外貌;(四)才能;(五)人格品质17、社会影响: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现象18、互补对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有: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特征的互补。19、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的基本条件有目标一致、共识和规范和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20、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A\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的目标或手段如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就会产生相互作用。B\当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个体与他人是合作关系C、当之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与手段时,个体的目标才能实现,是竞争关系。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1、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2、从众的定义: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的多数人相符合。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3、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还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4、从众的类型:(一)真从众;(二)权宜从众;(三)反从众5、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二)对偏离的恐惧;(三)群体凝聚力6、影响从众的因素:(一)群体因素(3点);(二)个体人格因素(2点);(三)情境的明确性;(四)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7、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3-4人时,影响最大。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8、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与社会促进相反的是社会干扰也称为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9、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显著提高,因此优势反应易于表现。社会干扰: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9、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包括:A\被评价的焦虑减弱,B\责任意识降低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10、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11、模仿的意义:A.模仿是学习的基础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潲水处理合同(2篇)
- 《多系统萎缩MRI》课件
- 人口迁移课件
- 《佛山陶机案例》课件
- 2024山地生态旅游规划设计与合作合同范本3篇
- 《轻量级Java EE程序设计及实践》课件第2章 Struts2基础
- 2024年版加工厂租赁协议3篇
- 《环氧乙烷的运输》课件
- 2024年标准物流车辆租赁合同样本版B版
- 《报关操作概述》课件
- 装修墙角新工艺
-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 品三国论领导艺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燃气公司入户安检管理规定
- 维修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 胸腔积液护理个案护理
- 手术后的疼痛管理策略
- 国有企业安全部、环保部2024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
- 认知症老人护理
- 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经验分享课件
- 2024年英语B级考试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