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见形式与韵律浅谈_第1页
古诗常见形式与韵律浅谈_第2页
古诗常见形式与韵律浅谈_第3页
古诗常见形式与韵律浅谈_第4页
古诗常见形式与韵律浅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浅谈不少朋友都喜欢古诗,喜欢它朗朗上口的韵味、简洁优美的形式、深邃悠远的意境,寥寥数行,却能容纳万千;写景,或磅礴、或秀丽、或苍凉,跃然纸上;抒怀,或深情、或忧伤、或激昂,在人心中回荡;它高度凝聚的文化内涵,即使是时间的流逝也不能黯淡它的光芒。不过有不少人虽喜欢,但对古诗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多数朋友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上面学习,搞不清它的结构和特点,鄙人不才,幸读过相关的著作,这里便以拙笔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基础知识归纳整理一番,望能和诗词爱好者们共享这豹之一斑。什么样的诗才是古诗呢?这里先以时间来划分一下,我国公元1840年以前都算是古代,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在1840年以前写的诗都算是古诗,这是以我们当代为出发点来说的;而在唐朝的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那时候写的诗,就叫“古诗”,也称“古体诗”或“古风”。这里为什么提到唐人对古诗的观点呢?因为在唐朝形成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这种新的诗歌体裁与之前的古体诗(古风)有较大的区别,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体裁,这两种诗歌体裁也成为古诗的两大诗体,其他的诗歌形式均可归入这两大类中。我们今天可以按照我们的习惯将“近体诗”和“古体诗”(包括在《诗经》之前的一些诗歌)通称为古诗,只是需要弄清楚它们的区别,以便我们识别和写作即可。“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格律上的不同。“近体诗”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以律诗作为代表;相对“近体诗”来讲,“古体诗”在格律方面就要自由的多。那什么叫做格律呢?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称为它们的格律。后面我会把格律的各个要素一一叙述,不过在之前,先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古诗形式:1)律诗。近体诗的代表。律诗有四个特点,满足这四个特点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律诗,分别是:①每首限定八句,分为五言律诗(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五十六个字)。还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长律在标题上一般要标明韵数,如《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二十句,一千字;②押平声韵;③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④每首律诗都必须有对仗的句子,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比如: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绝句。每首限定四句,分为五言绝句(二十个字)和七言绝句(二十八个字)。也有将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的,归纳如古体诗和近体诗之中;律绝除了对仗外,其余和律诗的格式差不多,讲究粘对、平仄、押平声韵等。古绝和律绝分别举一例:古绝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律绝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杂言。所谓的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句数有多有少,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一律归入古绝。4)乐府。又称为“乐府诗”,乐府有的属于古体诗,有的属于近体诗。最初产生于秦代,于汉代形成规模,并被统一收集起来,是用来配音乐的,这种配音乐的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比如著名的“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模拟这种诗体写的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配音乐了。到了隋唐时代,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词采用的是近体诗的形式,比如王维的《渭城曲》、《秋夜曲》,王昌龄的《长信怨》,李白的《清平调》等: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平调[唐]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以上四种是古诗常见的几种形式,古诗的句数和字数在律诗、绝句、杂言中已提过,下面我们就古诗的押韵、平仄、对仗等主要要素进行介绍。一、押韵。所谓的押韵即是将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以求声韵相和,构成声音回环的美。同韵指的是韵母相同的字,比如伤shāng,茫máng,郎láng等字,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就是同韵。古诗中的韵一般都是放在句尾,又叫“韵脚”。一首诗押不押韵,一般人都是能觉察出来的,比如: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xiǎo),处处闻啼鸟(niǎo)。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hǎo)。这首诗里,晓、鸟、少便是押韵的。可有的古诗,为什么我们读来似乎不押韵呢?比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这首诗里斜与家、花并不押韵,这是因为古人对某些字的发音与我们今天是不相同的,在唐代,“斜”字念作siá,因此在当时是押韵的,我们以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完全适合了。举这个例子是让大家明白,不用去怀疑古人写的诗是不押韵的。“古体诗”与“律诗”在押韵上的区别。先说“律诗”,古人写律诗,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比如清代人常用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上对什么字属于哪一类韵,是分的很清楚的,我们今天对许多字的读音与古人都已经不同,自然不必按照韵书来押韵,按我们今天的读音即可。律诗一律是押平声韵的(律绝相同),且要求一韵到底,比如前面举的《黄鹤楼》中的楼-lóu、悠lōu、洲zhōu、愁chóu全部都押ou,且都是平声韵,《山行》也是押平声韵。古体诗对押韵的要求就要宽松的多,即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上面举例的《春晓》,它的韵脚是上声,为仄声韵,属于古体诗。古体诗还可以换韵(在一首诗中,可以有平声韵,也可以有仄声韵,比如前两句用平声韵,后两句用仄声韵),比如:三绝句[唐]杜甫前年渝洲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这首古诗多次换韵,其第一段史、子为仄声,押i;第二段蜀、谷为仄声,哭却为平声,都押u;第三段雄、同、中为平声,押ong。古人还将韵分为邻韵、宽韵、窄韵、微韵、删韵、侵韵等,这里就不讲述了。二、平仄。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要弄清平仄,先要分清楚声调。我们都知道今天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普通话的声调有所不同,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古汉语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入声在普通话中多数则变成了阳平和去声,现在已很难准确区分了。声调和韵的关系很密切,古人作诗,尤其是律诗,即使同韵而声调的不同的字有些都是不能押韵的。古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声,我们今天不必按古人的分法来区分平仄,依照普通话的声调区分即可,阴平、阳平归入平,上声、去声归入仄。平仄能让诗有抑扬顿挫之感。平仄在律诗中的规律可以概括为: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比如唐朝王湾写的《次北固山下》中的第一、二句: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这两句诗的平仄是(以普通话的读音。因无法考查古人的准确发音,所有举例的诗句均以普通话的发音来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律诗还有粘对的要求,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也就是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比如: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中的水、岭为仄声,蒙、沙为平声,渡、喜为仄声,符合粘对的规则。律诗中对平仄的另一个重要要求就是避免孤平,所谓孤平是指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比如“平平仄仄平”,如果改成“仄平仄仄平”,这便是犯了孤平,是律诗的忌讳,一定要避免;但如果是仄脚的句子,句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比如“仄仄平仄仄”,这就不算孤平了。律诗和律绝,对平仄的格式都有具体的要求,有平起式、仄起式等诸多格式,写诗时需要按照这些格式来写,因篇幅所限,就不细讲了,有兴趣的朋友可查找相关的律诗格律等。在古体诗中,对平仄没有任何要求,平仄既不需要在本句中交替,也不用在对句中对立,更不用遵循粘对的规则,也不避忌孤平——前面举例的《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它的平仄是“平仄仄仄平”,便是孤平,在古体诗中是可以的。三、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比如“抗美援朝”“抗美”和“援朝”形成对偶,这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两句相对,我们一般说的对偶指的都是两句相对,在对偶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同类的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比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草色及阶、帘是名词相对,上、入是动词相对,绿、青是形容词相对。同类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称为“工对”,比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都是工对。对仗除了“工对”之外,还有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形式。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在律诗中,律诗的对仗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起码在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对仗,若是单联对仗,常用在颈联,仍以《次北固山下》为例: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这首诗前三联都用了对仗,且都是工对。前面所举的《黄鹤楼》是单联对仗,即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长律除了首联和尾联外,其余各联一律要求对仗。律诗对对仗的要求不像平仄那么严,提倡形式服从于内容,不应该为了追求对仗而损害了思想内容,但文学造诣高深的诗人常常能使对仗既工整,思想内容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上面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典范。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出句与对句中可以同字相对,比如杜甫的《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老”、“一”等都是同字相对。通过对押韵、平仄、对仗的讲解,相信朋友们应该对古诗的结构有所了解了,总的来说,古体诗除了要求押韵外,在其他格式方面都是自由的,近体诗则要严格了许多,可以这样说,凡是不符合近体诗格律要求的,都可以算做古体诗。知道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特点,我们就可以对一些古诗进行区分,知道这是属于什么样的诗。朋友们想尝试写古诗的话不妨先写写“古体诗”,揣摩用字的技巧,以体现思想内容和营造意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