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古代诗歌学习方法课件_第1页
高一古代诗歌学习方法课件_第2页
高一古代诗歌学习方法课件_第3页
高一古代诗歌学习方法课件_第4页
高一古代诗歌学习方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

诗言志,歌以咏一、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二、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四、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散曲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系统梳理的知识点

(1)流派:诗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词有豪放派、婉约派。(2)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联想、想像、象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较衬托、正侧面结合等。(3)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议论、抒情。因为“诗言志”,抒情要作重点掌握,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4)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用典。(5)风格:体会诗风的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淡、典雅庄重、雄浑、悲壮;体会词风的豪放、婉约。

(6)语言:清新、平淡、典雅、绚丽、委婉、奔放等语言特点。

判断诗歌类型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处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古代诗歌的特点古代诗歌具有抒情性、音乐性、形象性和精炼性等特点。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情感、节律、意象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特点。1、“情感”是诗歌的催生剂。当诗人情感的冲动或复杂到了无法用日常语言平静地叙述时,便长歌骋怀,发而为激情的咏叹,这就是诗。可以这么说,诗是情感之翼掠过语言天空留下的美妙回响。2、“节律”是指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古代诗歌虽都有节律的严格限制,但诗的节律,恰好可以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诗的音乐美,是诗歌之美的本质特征之一。这种由韵律带来的审美感近乎音乐给人的感受,直接拨动人的心弦。3、“意象”的本质是“形象”。它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志相统一的产物。即客观物象——与诗人内心体验结合——成为诗歌意象

关键:读懂是第一步。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古诗鉴赏题的重点是鉴赏诗歌的内容(形象、思想感情)语言和表达技巧。读懂的标志是看能否明白诗歌“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方面。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意象意象列举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铃霖》)双鲤“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晏几道《蝶恋花》)“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饮马长城窟》)梧桐“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梧桐——遇秋先陨——悲秋——孤独失意芭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流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流水——流水不返,绵延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今、爱恨情长菊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寒菊》)颜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隐士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乐府《西洲曲》)“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四十二首》)莲——怜——表达爱情

1、读懂诗歌的5步法

——看-读-品-辨-译

主要步骤:①看:题目、作者注释(了解背景)诗歌在题目上的特点:例如送别的诗的题目有“赠、别、送”等字,怀古诗则多有“感、怀、忆”等字。目的: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二、古代诗歌鉴赏具备的三种“意识”:(1)整体意识(“合起来想”):整体→局部(语意、结构)(2)语言意识(“以点带面”):核心词句→整体思想情感→各局部的写法(3)结构意识(语言的变形:省略、倒装)

第一种意识:整体意识(“合起来想”)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来自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即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1)说理语[例3](2004年高考广东卷试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说理语(2)含蓄语:方法—借助联想和想象诗歌中的“理”往往比较含蓄。常常隐含着丰富的信息。表现在内容的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它们联接起来:①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提示: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②“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谷,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3)双关语[例4](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试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隐情语[例10](2004年高考福建卷试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双关语

(4)典故语[例5](2004年高考天津卷试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⑴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⑵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典故语第三种意识:特殊结构意识(倒装、省略等)

要懂得“诗家语”: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由于诗词曲的作者在写作时需要押韵、考虑到它们的平仄变化等,所以语言凝练和富有变化。由于诗词曲的作者在写作时需要押韵、考虑到它们的平仄变化等,所以语言凝练和富有变化。《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

1、语序的倒装: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例如:唐卢纶《塞下曲四首》中的林暗草惊风”应该为“林暗风惊草”;唐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孤城遥望玉门关”,因为“遥望孤城玉门关”。(1)主语的倒装:①山围故国绕清江___,髻鬟对起。(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注:“清江”为主语,“绕”为谓语。全句应为“清江绕”。②日暮东风怨啼鸟___,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注:“啼鸟”为主语,全句应为“啼鸟在东风中怨”。“坠楼人”指的是石崇的爱妾绿珠。

(2)宾语的倒装①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注:应为“神游故国”。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注:“帘”应为宾语。

(3)定语的倒装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注:“生长明妃”应在“有”的后面。②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该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4)状语的倒装

诗词中的状语的特点:往往表示时令、处所、原因、方式、凭借等,区别它们对理解词句大有好处。表示时令①独立寒秋,(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应该为“在寒秋(独立)”②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我师。(杜甫《咏怀古迹》)注:从草木摇落中更深的理解到宋玉的伤悲……

表示处所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注:万里,万里之外。百年,上古言其长,唐时指一生,今意为人生。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注:东篱,指菊圃,“在东篱”。

表示原因

①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注:见,听。“因为芳草”②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因为尘埃”。③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因为草枯”,“因为雪尽”。倒装:①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注:一番,一次。应该为“洗一番”。②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应该是“向北望”中原气如山(意思是看到中原被敌人侵占积愤如山之重)

2、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第一种是诗人有意识留下的空白,由读者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尤其是古代诗词的特殊句法——名词句,更应该借助联想和想象。例1: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6个景物铺排,理解时需要补充动词才能明白:在夜雪中(乘)楼船(战舰)在瓜洲渡(击退金兵),在秋风中,骑铁马(收复)大散关”。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采用“补白”和“翻译”的方法,品出“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例2: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6个名词的连缀,借助想象补充:“(听到)鸡声(住在)茅店(的旅人起来看)月(色),(收拾行装,起身赶路)人迹(留在)板桥(的)霜(上)”,通过借助想象将断的连接起来,突出了商旅的出行之早。

例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小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几个意象的铺排,写出了断肠人的羁旅之愁。理解时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补充必要的动词等,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第二种是在结构上内容确定的省略。这种省略主要依据谴词造句的要求而省略的.需要依据上下文去揣测.(1)省略中心语①省略“者”:(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者)。多情(者)自古伤别离。②省其他中心词: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声)。(2)谓语的省略①念去去,千里烟波(远)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②(戴)青箬笠,(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③(穿)新贴绣罗襦,(上有)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④想当年,(挥)金戈(弛)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古代诗歌教程》的学习方法:1、阅读,借助课文的各种提示,读懂它。标志:翻译,主旨(情感),写法。2、在每篇诗歌的后面写出这首诗歌的:①意象以及含义②主旨(情感)③写法④问题。3、完成每首诗歌后面的《问题探究》部分,并阅读其他内容。4、本教材的内容作为四高一各种考试的范围。5、在两周内完成《边塞诗》一章(含《能力检测》)高考考点一:意象、意境题:解题模式:

①再现情景:某个形象+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②概括特点:概括形象特点。(③揭示情感:形象的意义、形象中寄予的情感)

主要的步骤:(1)补白:对于诗歌中的“断层”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连接起来。(2)重点创造。打破时空界限,采用——突出、放大、缩小、连缀意象的方法,还原出万千境界。例如:对“踏花归去马蹄香”一意境的创造:先补白马蹄带回的香气,再还原出骑着马的主人游春的惬意。(3)概括。针对着诗歌的意境,概括出其特点。

赏析意象的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鹧鸪天[宋]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答: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①描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②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③揭示意象中诗人的情感)

题例: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答案】(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2010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即便,假设)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可以联想国土沦丧,忧国之情(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解析(1)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解析】借助旧有知识: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思念故土,有家难归,悲伤。(2)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6、典型题例2010年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香草),避雀隐青薇(花)。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忽然)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题例二】09年宁夏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试题】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答案:(5分)8.答案:(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翻译]田间小路上枝条轻摆的桑树吐出了嫩绿的枝芽,东边邻居家的春蚕也开始孵化。平整的山岗上黄色的小牛犊在春天的草地上鸣叫,几只乌鸦点缀在黄错落日、阵阵春寒的山林中。远处的青山忽远忽近,小路纵横交错着,不远处飘荡着酒旗,还有几间村民的房舍。山城中桃树李树正风雨中沐浴着春愁,溪边盛开的荠菜花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题例二】09年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试题】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课堂提问:“题例一”与“题例二”提问的区别是什么?【题例一】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题例二】“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题例三】15、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试题】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答案解析】(2)“怎样写的”——这是从写的角度命题的。因此在解答问题时,就要分成两步: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即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怎样写的”命题回答要点中的描写角度中的“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作业1】08年海南宁夏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