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作之隐形_第1页
论原作之隐形_第2页
论原作之隐形_第3页
论原作之隐形_第4页
论原作之隐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原作之隐形摘要: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或“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语言的隐形不仅受到社会主流文学观的影响,有时还为译者本人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所操纵。这种隐形在诗歌和戏剧翻译中尤为明显。例如:对于拜伦的?希腊岛?〔theislesfgreee〕,不同的译家便采用了不同的文体。以第一句为例:theislesfgreee,theislesfgreee!hereburningsapphlvedandsung,…梁启超译文:〔沉醉西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马君武译文: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苏曼殊译文: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情文可斐斐,茶辐思灵保。……胡适译文:嗟汝希腊之群岛兮,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诗媛沙浮尝泳歌于斯兮,亦羲和、素娥之故里。……〔谢天振,2000:146-147〕对于拜伦这首著名的诗篇,同一个国家的译者,为什么样会有这些不同的处理方式呢?一方面译者要借诗明志;另一方面,更由于各自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不尽一样。梁启超要用他的元曲全来宣扬政见,马君武那么采用七言古诗来哀叹民族的命运,苏曼殊取五言诗体来抒发个人情怀,而胡适那么要用离骚体来进展语言文化比拟〔杜争鸣,2000:48〕。他们都有以自己的文学观从不同的欣赏角度给译作涂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重塑了拜伦诗中的艺术形象和不同的拜伦形象。文体方面的变形不仅将原文构造或文体隐身于译作之后,同时还可以导致风格的变形。风格上的隐形,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有时甚至是一个词的添减便改变了整个相貌。如:itaseventylighthenheentredtheittiefantiu,andanypepleethiinthestreets,butnanknehi.sheentdiretlyttullusaufidiushuse,andhenheaethither,hegthiupstraighttthehineyharthe,andsathidne,andspakentardetanyan,hisfaealluffledver.theyfthehusespyinghi,nderedhatheshuldbe,andyettheydurstntbydhirise.fr,ill-favredlyuffledupanddisguisedasheas,yetthereappearedaertaineajestieinhisuntenane,andinhissilene:hereupntheyentttullushasatsupper,ttellhifthestraungedisguisingfthisan.〔十六世纪英语〕〔王克非,2000:292〕这是英国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译家诺斯〔thasnrth〕从阿米欧的法文转达译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贵人传略?中写柯里奥兰纳斯一书的开始白。风格既无阿米欧的古典,也不像原作者普鲁塔克,而是一段颇具诺斯色彩的生动活泼、充满戏剧色彩的新篇。其中,“theyfthehusespyinghi〞中spying是诺斯为原作所加的颇为戏剧化的一笔,而文中新增的副词ill-favredly亦使整段译文更富神秘色彩。假如说,语言构造和文体风格上的变形只是不同程度地碰破原作的“形〞与“壳〞,那么,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的错位那么会或多或少地触及原作的“灵〞与“肉〞。二、隐形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指的是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观念或世界观。它可以是社会的、上层的,也可以是个人的〔lefevere,1992b〕。意识形态使用于翻译过程时,造成原作的文化在译作中的隐形。“翻译为文学作品树立何种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可以是译者本身认同的,也可以是赞助人强加给他的〞〔lefevere,1992a:41;陈、张,2000:177〕。因此,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原作中带有民族文化特性的东西就有可能褪色、变形乃至消失。比方,傅东华在翻译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时,为了让译文符合又如,苏曼殊在译雨果〔vitrhug〕的?悲惨世界?时,为了照应当时提倡西方“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推翻封建制的主流意识形态,特意杜撰了一段故事,并增加了原作中不曾出现的人物男德,同时借男德之口,吐出了一段批判孔子的话(王宏专,1999:40)。文化隐形的现象在有关伦理道德的小说中表现更为明显。在20世纪初蟠溪子所译的?迦因小传?中迦因未婚先孕的一节即被译者删除〔陈、夏,1997〕,因为当时在lysistrata这幕剧剧终时,女主人公在请由裸体美女扮演的“和平(peae)〞把斯巴达的和平使者带来时说了一句台词:“enedidtenheira,tessathesage.〞直译:ifhedesn’tgivehishand,takehibythepenis.对于这句台词,不同的译者的处理方式是:①ifanydntgivehishand,leadhibythense(byilliaj.hikie1902).③ifhandsarerefused,ndutthebythehandle.(byduglassparker1964)④butiftheyn’tgiveyutheirhands,taketheandttheplitely,bytheir…life-lines.(bypatrikdikensn1970)⑤takethebythehand,en/rbyanythingelseiftheyseeunilling.(bydudleyfitts1954)(lefevere,1992a:41-42)显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译者对penis这个词作了不同的诠释和意象转移。为什么其中的差异如此之大?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要为某一套意识形态效劳,就会配合这一意识形态树立某种形象。当原作的文化意象与译者的社会文化意识不相符或不相容时,译者便会根据他要效劳的译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可以承受的形象作隐形的移植。三、隐形与赞助人赞助人〔patrnage〕在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中被视作最为重要的因素。作为“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阻碍、禁制、消灭文学作品的力量〞〔陈、张,2000:176〕,赞助人主要控制作品的意识形态、出版、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它可以是诸如宗教集团、阶级、政府部门、出版社、群众传媒机构,也可以是个人权力〔lefevere,1992a:17〕。对于翻译活动的走向、翻译文学的兴衰,译者的地位乃至生命,赞助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原语言构造或作的“二度隐形〞中表现尤为突出。二度隐形使原作发生“二度隐形〞的译品,大多是通过某一媒介转述或通过已有的译本转译、改编而来。因为原述者或原译本在第一次翻译时已一度变形,在这种根底上再创造的译本难免遭至二度变形。二度变形的译本导致了原作二度隐形。在这方面,林纾是当之无愧的译林高手。林纾不懂外文,他的译品主要建立在助手的转述和自我加工、改译的根底上〔钱钟书,1981〕。他还不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把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四世?、?凯撒?和易卜生的剧本?群鬼?等都译成小说〔冯至,1959〕。与林纾同行的日本明治中期的高产译者黑岩泪香对侦探小说的改写度更是比林杼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读了许多英文侦探小说后,有趣的故事情节尚在脑中,〞然后坐在他自己创办的?万朝报?编辑室里,“不看原书,信笔译去,创所谓通俗易懂的‘泪香风格’〞(王克非,2000:324)!而三、四十年代由田汉、夏衍改编的托尔斯泰的名作?复活?在南京公演时不但抹去了?马太福音?,而且还有意让原作中的波兰革命者唱起了抗日救国的战歌(黄,2000;谢,2000)!这些作品虽然经过了二度变形,但其不断增长的出版数量足以证明“林译小说〞和“泪香风格〞都在各自的国度获得了成长的土壤:林纾以180余众的高产位列众多译家之首,而黑岩泪香也以130余本入居高产译者之列。田汉、夏衍的?复活?更是在民众之中引起宏大的轰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些让原作“隐〞了“形〞甚至还带有各种错误的译本在读者或观众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呢?从文化历史开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呼唤新的文学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来自于当时的文学赞助人的广泛支持和扶植。在林纾的时代,资产阶级改进主义思潮迅速兴起,大批康有为、梁启超们致力于翻译以政治小说为主的各类文学作品来到达改进政治的目的〔王宏志,2000〕。林纾的译作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正是顺应这股潮流而生的,理所当然受时上层改进家们的支持。“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康有为的这首诗,是对林纾最好的肯定和宣传。而黑岩泪香所处的日本明治中期,亦属于“民智未开〞的社会,侦探小说的这种崭新的文学形式自然吸引了广泛的读者。更何况,黑岩泪香本身就是言论工具的控制者,他的译作大多就是在他自己创办的?万朝报?上连载(王克非,2000:324)。而田汉、夏衍将?复活?改编并成功地搬上舞台,都离不开当时正在走向成功的“红色〞力量的扶助和指导。由此可见,作为赞助人的政治权威、文化权威和新闻出版机构在隐形的文本流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确是举足轻重。隐形与共识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论和大量的史料来看,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原作之隐形现象是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乃至权利操纵的必然结果(herans,1996:26)。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两套不同文化系统的相遇和冲击(tury,1978:89)。原语文化系统和译语文化系统无论在语言意识形态还是在权利关系等各层面上都有各自独特的“标准(nrs)〞。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不同的“标准〞,必须作出适当的取舍。假如以原语文化为主导,不对原著做适当的“修枝剪叶〞,译文便会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著面目,而迫使译语文化让步,结果是译文“晦涩难解〞〔鲁迅,1981:151-153〕,很难进入译语文化系统。试想一下,有哪能一本“逐字翻译〞的作品真正流传于世呢?相反,译者也可能将原著文化或“标准〞彻底推翻,但这已超越了“翻译〞的界定范围。比拟合理的选择常常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位置,即,译者会浓度既牺牲原语文化的某些“标准〞也打破译语文化的某些“标准〞(tury,1978:88-89),其终极产品会因为不同的偏向而烙上“异化(freignizatin)〞或“归化(destiatin)〞的色彩。而译者为满足译语文化读者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取向,同时由于译者本身又受译语文化的种种制约,更多的时候是以牺牲原语文化为代价,让原作隐形于译作之后,而这种隐形的详细表现形式,正是勒菲弗尔所说的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它们在翻译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控制着原作的隐形程度。隐形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勒菲弗尔以他的“三要素〞论,把翻译中的隐形现象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范围中进展审视,把一向不愿为“奴〞而又诚惶诚恐于“以忠实为天职〞的译者从困惑中解放出来,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翻译与原作的关系,重新认识作为译者的影响和作用。传统译论把翻译视作原著的复制品,因此翻译在地位上屈服于原著,翻译研究也以“原著为中心(sure-textriented)〞,对原著任何的隐形都被视如“叛逆〞或“不忠〞。而在勒菲弗尔看来,译者能不能译出与原文相近的译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成心对原文进展改写,根本不存在要和原文比照〞(王宏志,1999:17)。换句话说,即,对原作的隐形是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对原作进选择文化解构。勒菲弗尔的这一理论对“原著中心论〞提出了原那么性的质疑,确定了翻译研究以“译语为中心(target-textriented)〞的理论基矗在这一点上,勒菲弗尔并不是孤独的施行者。纵观世界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史,与勒菲弗尔牵手的人比比皆是:埃文—佐哈尔(itaareven-zhar)的“多元系统论〞(plysyste),图里(gidentury)的“标准〞(nrs)论,斯内尔—霍恩比(arysnell-hrn-by)的“格式塔〞(gestalt),弗美尔(hansj.vereer)的“目的论〞(skpsthery),都在不同程度上否认原文至上的观念,勒菲弗尔在英国的同伴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更是赞同“翻译有如‘吸血’〞,译者应对原作“粗暴地妇占(anhandle)〞(陈、张,2000:186)!而解构学派那么坚信只有将原来的“器皿〞击成“碎片〞,将原作“置之死地〞才能重塑“后起的生命〞!翻译不再是原作的复制品,翻译过程中的隐形也并非是对原作的“吞没〞,而是原作的“再生〞,是原作“生命延续〞的阶段(theirstagefntinuedlife)(benjain,1992:73)。看看庞德是如何让李白在美国复活,看看在隐形现象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思索是如何对待译品评介的问题。传统的译评常常介于“空泛的赞赏〞和“集中评错〞之间(王宏志,1999:7)。而这种“错〞,往往是由于隐形所导致的。挑“错〞标准仍然以原著为参照。确实,从纯粹的翻译技巧上看,假如我们认为只要不是“逐字〞的翻译便是翻译的败笔的话,那么,严复的翻译确乎算不上成功,因为他在系列“醒世〞译译作中将“俚鄙不经之事〞皆“芟剃不言〞①。但从严复深化的“用心〞、精湛的语言和百年不变的影响上来看,我们能说他的译品不是成功之作吗?翻译毕竟不是一种纯技巧活动,它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翻译作品不可防止地要烙上文化的印记。因此,对译品的评介不应该只限于狭义的“忠〞与“不忠〞的范围,而应该置之于历史的、文化的广阔背景中加以讨论。在“信、达、雅〞之外,译评家有更多的核心问题可以触碰和深化探究,比方说,由于隐形所产生的佳译或劣译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效果,等等。最后一点是对于“隐形〞的态度问题。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ulturalturn)〞(lefevere,1992b)和全球文化交流的趋势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隐形现象在将来的翻译文学中不仅不会销声匿迹,而且还将伴随“异化〞现象的升温而继续与之分庭抗礼。随着人们知识程度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对隐形现象的欣赏度也会越来越大。作为译者,在特定的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下对原作进展适度的隐形是完全必要的。作为学者,更有责任学会如何客观地分析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没有必要把这种“隐形〞视如“文化堕落〞〔孔慧怡,1999〕而战战兢兢地敬而远之或面红耳赤地诛而伐之,更不能武断地要求译者“附庸〞于原作,因为异域的文化在进入新的气氛的过程中经过一路“颠顿风尘〞和“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钱钟书,1981〕,它的终极形式不可能是纯粹的“之乎者也〞,也不可能是纯粹的“yesrn〞〔冯至,1959〕。而作为原作者,也大可不必因为“译作的声音超过了原作〞而抱屈,因为文学作品的生命正在于流传。原作通过译者在异域得以繁殖,虽然被涂上了新的色彩,但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者该做的似乎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对译者满怀敬意。注释①此为吴汝纶在通信中与严复讨论翻译标准时对严复的鼓励之辞,转引自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p.5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参考文献[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2]成林,周明.劳伦斯文集[z].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3]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17]alvarez,ranvidal,.aren-afria.translatin,per,subversin[].levedn:ultilingualatters,1996.[18]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nstrutingultures:essaysnliterarytranslatin[].levedn:ultilingualatters,1998.[19]benjain,alter.thetaskfthetranslatr[a].shultebiguenet.theriesftranslatin:ananthlgyfessaysfrdrydentderrida[].1992.71-82.[20]hang,nafung.faithfulness,anipulatin,andidelgy:adesriptivestudyfhinesetranslatin[a].perspetive:studiesintranslatlgy[].1998.235-258.——plitisandpetisintranslatin:auntingfrahineseversinfyespri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