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对话”与文本深链接_第1页
巧借“对话”与文本深链接_第2页
巧借“对话”与文本深链接_第3页
巧借“对话”与文本深链接_第4页
巧借“对话”与文本深链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巧借“对话”,与文本深链接

潘洁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阐述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巧借与文本人物对话、与文本编者对话、与自我内在体验对话等策略,引发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阅读教学对话思辨能力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呢?笔者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话,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深度链接,锻炼学生思辨能力,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

一、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将相和》,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事例显明,突显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为国着想、宽容大度。而课文中的另一位历史人物——廉颇,给学生的印象是“知错能改〞。学生们这样理解是基于文本中对这个人物所述不多的文字,以及他们自身认知理解能力的真实状态。这样理解没有错,但对于“廉颇〞这一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则“浅〞了些。

在课堂教学中,为帮助学生们深入思考,进一步摸索、理解人物,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采访廉颇:“您听闻蔺相如躲避不是由于畏惧,而是为赵国着想后,您是怎么想的?您为什么非要‘负荆请罪不可呢?〞围绕这一话题,学生们与廉颇展开了一场“对话〞。在对话中,笔者提醒学生要注意廉颇的身份——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赵国老将,秦王因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而不敢来犯,并且补充了与人物相关的一些小故事。学生们不断揣摩人物心理,联系前后文,联系所知的背景资料,逐渐地猜测出廉颇负荆请罪这个行为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1)廉颇想用这种“不顾及颜面〞的方式真诚地道歉,诚恳诚意化解与蔺相如的矛盾;(2)廉颇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昭告天下,他愿与蔺相宛如为赵国出生入死,此心不渝,这一行为还会让蠢蠢欲动的秦王暂时消去对赵国不利的念头;(3)廉颇为自己自私狭隘的行为而感到悔恨,为自己这样的行为可能会毁掉赵国深感愧疚,所以愿用这样的方式道歉,也让自己将此次教训铭刻于心。读着、想着、揣摩着、领悟着,逐渐地,廉颇这一人物,在学生们的心中渐渐饱满起来。他不再仅仅是“知错能改〞这么一个单薄的形象了,而是一个敢作敢当、爱国之情丝毫不逊于蔺相如的铮铮铁汉。此时此刻,学生再次阅读课题《将相和》,对课题中“和〞字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这里的“和〞不仅仅指和好,这里的“和〞指的是为国家大义牺牲小我的爱国精神。“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它能产生巨大而惊人的力量,甚至能创造奇迹。

在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们个个精神昂扬,他们为每一个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被激活的他们不断地宛如寻觅宝藏一般,挖掘人物被深藏的光芒;对“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秦王不敢来犯〞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中华文化中的“和〞,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二、与文本编者“对话〞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单元教学目标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相矛盾》一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寓言,改编自《韩非子·难一》。寓言,就是借故事讲道理,从而达到振聋发聩的目的。《自相矛盾》的故事短小、精辟,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窘态,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从卖矛者和路人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卖矛者是单向思维,介绍矛时就说矛能戳穿所有的盾,卖盾时则说所有的矛都戳不穿自己的盾;路人则能比较分析卖矛者的话,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得出“讲话和行动不能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和“听人言、观其行时要留心有没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以免上当〞的道理。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学生运用表格排列,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发现孙膑观测细心,能找出对策,敢于取舍,避开齐王的锋芒,保存实力,获得胜利。在教学《跳水》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方法,罗列除了跳水之外的可以想到的救援方法,然后进行对比,学生发现在危急关头,船长用枪“命令〞站在桅杆上、命垂一线的儿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的最正确方法。通过探寻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单元回想时,笔者追问:“同学们,本单元教材的编者,教会我们通过揣摩人物思维过程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那么,编者仅仅就是希望我们知道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想的吗?〞学生们思考后恍然大悟,说道:“编者确定希望我们在遇见这类事情时,也运用这样的思维方法。〞随后,大家开始联系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提出解决方法。如在考试时遇到不会写的难题,先放下,抓紧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而不是在这个难题上反复琢磨,浪费时间;当看到广告中吹嘘一些保健品能让生病的人快速康复时,只要想一想根本就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药,就不会盲目相信了;等等。一步一步地摸索,一步一步地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收获,体会着发现生活“真相〞的开心。通过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抽象的概念和人生道理变身为生活中的一幕幕真实情景,使学生有了新的领悟和发现。

可见,编者在本单元提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这一学习目标,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揣摩文本人物的思维过程中,自身也获得思维的锤炼与提升。正如《学习的开心——走向对话》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我们通过‘模仿学习向导——他人的文化,在混沌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轮廓,又以自己的‘创造为基础,使得他者文化的‘模仿得以扩大和发展。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模仿。可以说,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正是我们谓之‘学习的活动。〞

三、与自我“对话〞

《学习的开心——走向对话》一书中还指出:“学习的其次种对话实践,是跟自己的对话。学习者建构客体的意义,构筑同世界的关系,同时通过自我内心的对话,改正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课文《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先生的《务虚笔记》的第四章《童年之门》,入选课文时有改动。文本以细腻而惆怅的笔调,描述一个小男孩在星期天等母亲带他出门玩的经过,将从兴奋期待,到焦虑万分,再到委屈忧伤的情绪变化,点点滴滴地通过事件的表达、景物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显得颇为含蓄。

文中的第六自然段,以第一人称写道,自己在焦虑地等着母亲洗好衣服,三次提到了“我一声不吭〞。为什么这么慌张了,都在内心不断下定决心地表示这次不再拖延了,还“一声不吭〞呢?如何理解此时的情绪?在课堂上,笔者让同学们深入文本,揣摩文本的语言文字,思考:假如我是那个小男孩,当时是什么心情、什么想法?同学们悄悄地读着、琢磨着。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段:

生1:我觉得很忧伤,妈妈明明允许好的,却在这里不停顿地洗衣服。

生2:我很慌张,但是我不敢说,所以一声不吭。

师:为什么不敢说?妈妈会打你、骂你吗?

生1:不会,由于下个自然段里写了,妈妈看见我流泪了还慌张地安慰我,向我道歉,她不会骂我、打我的。

生2(恍然大悟):我在生气,但是不想说出来,这是在生闷气!

师(追问):你们会在什么状况下生闷气,不说话呢?

生:在被冤枉,感到委屈的时候。

师:看来此时此刻,文中的我也感到了——

生(齐):委屈。

就这样,在将“自我〞带入文本,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一点一滴地感受到了文中“我〞的内心满怀着的委屈和失望,这份猛烈的情感体验,一直牢牢地盘踞在記忆的深处,久久不能忘却。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们也懂得了将自己带入文本学习,去理解、感知的内心体验。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再次审视了自己,感受到了自身的情绪、情感,有了新的感悟。

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指出:“教育意义的实现不在于被认识,而在于被理解。只有在理解中,即在对话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