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降苏州宝苏局及其周边街巷的变迁_第1页
清代以降苏州宝苏局及其周边街巷的变迁_第2页
清代以降苏州宝苏局及其周边街巷的变迁_第3页
清代以降苏州宝苏局及其周边街巷的变迁_第4页
清代以降苏州宝苏局及其周边街巷的变迁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前言 (3)

第一章清代宝苏局变迁

(4)

第二章民国以降宝苏局旧址的变迁

(9)

第三章民国以降宝苏局周边街巷变迁

(11)

第一节宝苏局周边街巷的改建

(11)

第二节宝苏局周边街巷的功能变迁

(15)

第四章对苏州古城街道保护的思考

(17)

结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附录

(22)

图表目录

表120世纪80-90年代宝苏局附近街巷情况 (13)

图1宝苏局旧址所在地遥感地图 (4)

图2《1743-1748姑苏城图》中的宝苏局 (6)

图3《1872-1881姑苏城图》中的宝苏局 (8)

图4《1921最新苏州城厢明细全图》 (10)

图5民国苏州街道等级图 (12)

图6民国苏州街道等级图(局部) (12)

图7民国交通形状图 (12)

图8《1989年苏州城市标准地名图》 (14)

摘要

宝苏局是清代的铸钱局之一,清康熙七年(1668年),苏州地方政府于明代粮仓永丰仓原址上修建钱局,即宝苏局前身,雍正时期清廷对铸钱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顿,苏州钱局正式定名为宝苏局。宝苏局从康熙至光绪年间开炉铸钱,期间受到全国货币政策以及民间私毁私铸铜币问题的影响,经历了数次开铸与停铸,最终于光绪末年停铸。民国以来,宝苏局原址的土地和房屋经过了多次转卖和改建,曾有省立第二工场、江苏第二女子师范学院、私立光华中学等在此处开办,现今为苏州市二十四中所在地。宝苏局附近的街巷邻近阊门,是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经济重心,晚清至民国时期手工业兴盛,出现了小五金制品业的特色小街河沿街,产品畅销全国。现如今,苏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历史建筑加以保护,但保护措施尚不完善,仍有改进发展的工作空间。

关键词:宝苏局街巷变迁阊门古城保护

Abstract

BaosumintisoneofthemintsofQingdynasty.InKangxi7th(A.D.1887),thelocalgovernmentofSuzhoubuiltQianjuontheoriginalsiteofYongfenggranaryintheMingdynasty,whichwasthepredecessorofBaosumint.DuringtheYongzhengperiod,theQingdynastymadealarge-scalereorganizationofthemints,andtheQianjuwasofficiallynamedBaosumint.FromKangxitoGuangxuperiod,Baosumintcastmoney.Duringtheperiod,itwasinfluencedbythenationalmonetarypolicyandtheproblemofprivatecastingcoins,whichhadbeencastandstoppedforseveraltimes,andfinallystoppedinthelastfewyearsofGuangxu.SincetherepublicofChina,thelandandhousesofBaosuminthavebeenresoldandrebuiltmanytimes.TherehavebeentheJiangsuSecondWorkshop,JiangsuWomen'sSecondNormalCollege,PrivateGuanghuaMiddleSchool,andnowitistheseatofSuzhouNo.24MiddleSchool.TheBaosumintwasneartheChangmen,thatwastheeconomiccenterofJiangnanareainMingandqingdynasties.DuringtheQingdynastyandtherepublicofChina,becauseoftheflourishingofthehandicraftindustry,thereappearedasmallhardwarebusinesscharacteristicstreetnamedHeyanjie,andtheproductssellwellalloverthecountry.Nowadays,Suzhouprotectsthehistoricbuildingswhiletheeconomyisdeveloping,buttheprotectionmeasuresarestillimperfectandthereisstillneedsimprovement.

Keywords:theBaosumintStreetschangeChangmenprotectionofancientcity

前言

宝苏局是清代的铸钱局之一,建于元代百万仓、明代永丰仓旧址上。宝苏局从康熙至光绪年间开炉铸钱,期间受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冲击。当地居民生活和街巷也在宝苏局影响下产生变迁。目前对宝苏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铸造的钱币方面,更偏向于钱币收藏领域。多发表于《中国钱币》、《江苏钱币》等期刊,但其中也有少许介绍宝苏局发展脉络的论文。陈佐鄂、马洪德《宝苏局概述》(《中国钱币》1989年04期)一文中对宝苏局的建立、发展过程进行简述,并简要介绍了宝苏局的炉座、原料、运输以及在清代不同时期所铸钱币的制式;邹志谅《宝苏局与宝苏局钱币概述》一文中,介绍了宝苏局的设立与开局、铸钱的沿革变化、所铸钱币的特征、宝苏局铸钱与苏州民俗之间的联系、以及宝苏局钱币的文化历史地位,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宝苏局及其对当地的影响,这篇文章也是少有地对当地民生受宝苏局影响的情况进行记述。此外,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张家骧的《中华币制史》等专著介绍了清代货币制度,对研究宝苏局铸造的变动也有所助益。

本文主要以古籍、档案、报纸、地方志作为资料来源,对清代以降宝苏局及其周边街巷的变迁的过程进行整理,并对苏州古城保护现状进行思考。所参考的文献如下:同治《苏州府志》中记载了宝苏局的前身、建立、定名;《清通典》、《清续文献通考》等记载了清朝中期宝苏局的发展情况。民国时期,宝苏局的厂房、地产由驻吴县官产清理事务所在民国七年八月十六日(1918年)《申报》上刊载招卖启事。此后宝苏局原址几经变迁,先后为省立第二工场、苏女中等所用地,现其原址之上为苏州第二十四中学。《申报》、《苏州市志》、《金阊区志》中记载了变迁过程。关于宝苏局周边街巷路面、命名、功能、改建等方面的记载,《苏州老街志》中较为全面;《苏州街巷文化》、《苏州旧街巷图录》、《苏州市志》等书中也有所记载。

第一章清代宝苏局变迁

SEQ图\*ARABIC

1

宝苏局旧址所在地遥感地图

宝苏局为清代江苏省铸钱局,原址位于今苏州阊门内东中市大街以北。清康熙年间,苏州地方政府于明代粮仓永丰仓原址之上建钱厂,雍正时期定名宝苏局。历经数次开铸、停铸,宝苏局最终于光绪末年停铸。

资料来源:GoogleEarth。

永丰仓原为元代建筑,明天顺八年(1464年)至成化二年(1466年)重修,明朝末年废弃。“明永丰仓,一名老军仓,在阊门内崇宫西,即元旧址,四面皆水。天顺八年,知府邢宥重建。崇祯末废,国朝改为钱厂。”[[](清)李铭皖,(清)谭钧培修;(清)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三《公署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53页。

]

康熙初年,各省增设铸钱局,康熙六年(1667年,《(同治)苏州府志》作康熙七年),于苏州设立铸局。“六年复开,各省鼓铸。增设湖南及江南苏州府、陜西巩昌府,铸局照式,铸地名各一字,兼清汉文。苏州苏字……清汉各一字。”[[](清)《大清会典则例》卷四十四《户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此次开铸原因为布政使司驻地的转移,在新驻地开铸钱币。“按湖广左右布政使旧驻武昌府,康熙三年,移右布政使于长沙府,改为湖南布政使司;江南右布政使,旧驻江宁府,顺治十八年移右布政使于苏州府,康熈六年改为苏州布政使司……故特增铸局。”[[](清)《清通志》卷八十九《食货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此时苏州的铸钱局被称为钱局,还未有宝苏局的称谓。仅开铸三年,便与各省一同停铸。“十年(《江南通志》作九年)停江宁、苏州、江西等省錢局。”[[](清)李铭皖,(清)谭钧培修;(清)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九《田赋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9页。

]

停铸后,火药局曾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移至钱局,后于雍正七年(1729年)移出。“火药局,在大教场东,旧在府治西南开元寺西。国朝康熙十年火。十四年,移于旧钱局。雍正七年移……”[[](清)李铭皖,(清)谭钧培修;(清)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二《公署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37页。

]

雍正初年,清政府对全国铸钱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顿,规定了各个铸钱局的名称,统一全国制钱制式。“以后他省铸钱,俱将宝字为首,次铸各本省一字。”[[](清)《清文献通考》卷十五《钱币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江苏省铸钱局取一“苏”字,因此得名宝苏局。

雍正八年(1730年,《清通志》作雍正九年)铸钱局再开。此次开铸原因涉及到清代长期存在的民间私毁铜钱的问题。“雍正元年……大学士九卿议言:‘奸民销毁制钱改铸铜器……上善其言,遂下禁铜器之诏……嗣后惟一品之家许用,余俱徧行禁止有藏匿,私用者概以违禁论……自是各省铜器俱陆续首出,该督抚将所収铜斤奏请归局开铸。’”[[](清)《清通志》卷八十九《食货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私毁私铸问题自清初便存在。根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清廷认为银与铜之间应当有一种固定的比价,所铸铜币分量的加重和减轻也是为了维持这一比价。不同轻重造成了铜币的购买力不同,便催生了私毁和私铸现象,将较重的大钱熔铸为小钱,以此获利,导致通货膨胀严重,钱价下跌。雍正初年,将铜币熔铸为铜器的现象广泛存在。为抑制民间私毁钱币铸铜器,雍正下达了禁铜器之诏。最初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才许用黄铜器具,但收效不佳,便改为仅允许一品之家使用铜器。所收缴的铜器便交予各地铸币局铸钱所用。雍正十年(1732年)宝苏局停铸。“九年开江苏铸局,扵苏州府;开安徽铸局,扵江宁府。在江苏者,钱幙满文铸宝苏字;在安徽者铸宝安字……十年停江苏局。”[[](清)《清通志》卷八十九《食货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乾隆元年(1736年),宝苏局复请开铸,仍以收存民间黄铜器皿铸币,仅铸二年后便停铸。“又开江苏宝苏局鼓铸,江苏自雍正十年停铸之后,于乾隆元年以续收存黄铜器皿,复请开局,二年即行停止。”[[](清)《清文献通考》卷十六《钱币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乾隆时期私毁私铸现象仍然存在,并且暴露出了禁铜令的弊端。一是铜器为日常所需物品,百姓不愿交出,相互遮掩,强行征缴也难以收齐全部;二是官员在征收民间铜器时存在勒索现象,加重百姓负担,且官员之间通过行贿逃避征收,效果欠佳;三是收缴来的铜器质量不一,粗杂铜质还需再进行提纯熔炼,耗费财力物力,得不偿失;四是先前所禁为黄铜器具,不法匠人将黄铜所铸的铜币熔铸,加入其他材料制成白铜,白铜制品数量大为增加,难以起到抑制私毁的作用。乾隆帝便终止了收铜令。[[](清)《清通志》卷八十九《食货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SEQ图\*ARABIC

2

《1743-1748姑苏城图》中的宝苏局

资料来源:张英霖编:《苏州古城地图》之《1743-1748年姑苏城图》,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7月。

乾隆五年(1741年),私毁钱币的问题仍不能杜绝,浙江布政使张若震便咨询炉匠,更改了铜币配方,令钱币在熔毁后不能制成铜器,江、浙二省铸钱局复开。“五年,浙江布政使张若震见私毁之弊屡禁不能杜絶,访诸炉匠,皆言配合铜铅加入点锡,即成青钱。奸民即使销毁,不能成器。囙请饬户工二局改铸黄钱为青钱,与现在黄钱相兼行使,并令开局,各省照式改铸。是年复开江苏浙江局。”[[](清)《清通志》卷八十九《食货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宝苏局再度停铸。“又奏准停各省鼓铸。”[[](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十九《钱币一》,十通第十种,第1-4册,1955年10月,第7686页。

]

嘉庆元年(1796年),宝苏局再次开铸。“嘉庆元年,奏准复开各省鼓铸。”[[](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十九《钱币一》,十通第十种,第1-4册,1955年10月,第7687页。

]

嘉庆年间,宝苏局私铸小钱,影响了江浙至江西一带的官商和百姓。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御史王家相奏,宝苏局所铸官钱铜少铅多,挪用官铜偷铸小钱,流传到了苏州、松江、浙江及江西一带,使得银价上涨,官民商贾均受其影响。宝苏局内深挖地窖以藏私铸小钱,并盖上煤炭以掩人耳目。每日水夫两次送水时,买通水夫将私铸钱运出,送至宝苏局附近的钱店,辗转至各地流通。除了必须铸造的官钱以外,宝苏局仅铸造小钱,而平日花销及工匠酬劳仍然使用公银。上级检查时,便将新铸的小钱藏起来,将储备的官钱打磨,伪装新钱。通过贿赂监督人员,炉头得以肆无忌惮的铸造小钱。当地官员并非毫不知情,而是将此事忽略。此案由江苏巡抚陈桂生奉旨严查。[[](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十九《钱币一》,十通第十种,第1-4册,1955年10月,第7691页。

]

十九世纪初,因鸦片流入中国,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宝苏局鼓铸成本提高,逐渐减铸、停铸。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为了补充所需流通钱币,各地铸钱局再开。“二十一年谕,户部奏请饬催各省开铸一折。各省鼓铸钱文,搭放兵饷,以便流通。见据该部查明停铸省分至十一省之多,且停铸多年,恐钱法渐至废弛,不足以资民用着。直隶、山西、陜西、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各督抚,务照每年应铸卯额,迅速开铸。其有铅斤不敷之处,亦着赶紧购办,毋稍迟延。”[[](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十九《钱币一》,十通第十种,第1-4册,1955年10月,第7692页。

]此后宝苏局所铸钱币制式有所增减,并在年号更替之时铸造新式通宝。咸丰朝亦与各地铸币局一同铸造大钱。

SEQ图\*ARABIC

3

《1872-1881姑苏城图》中的宝苏局

资料来源:张英霖编:《苏州古城地图》之《1743-1748年姑苏城图》,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7月。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宝苏局与江西、安徽、清江的铸钱局合并为一厂。“除臣部所设总厂外,拟以山东归并直隶为一厂,湖南归并湖北为一厂,江西安徽江苏清江为一厂……练兵经费及各该省学堂新政之用,国家本不应屑屑于此。是以臣等前奏请停苏州铸厂折内即将该厂所认练兵经费停解,由臣部另筹。此次归并专为维持圜法起见,自不应多铸图利……”[[](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十二《钱币四》,十通第十种,第1-4册,1955年10月,第7724页。

]至此,宝苏局最终停铸。

纵观整个清代,宝苏局从康熙至光绪均有铸币,经历了数次开铸、停铸过程。由此变迁过程可以看出,清代铜币的价格波动极大的影响了各地铸币局的运行。民间私毁私铸影响物价,清廷出台修改钱制、禁铜令等措施,前者使各地铸币局增减钱重,后者将征收的铜器作为铸币原料,收集到一定数量则开炉铸钱。巨大利润促使民间不法匠人,甚至官方铸币局宝苏局私自铸钱,极大地影响了清代钱价的起伏。清末流通于资本市场的货币已不仅限于白银、铜币,铜元、银元以及各种外国货币纷纷涌入资本市场,逐渐取代了圆形方孔铜币的地位,宝苏局以及各省铸币厂相继关闭。

第二章民国以降宝苏局旧址的变迁

宝苏局停铸后,宣统二年(1910年),宝苏局原址房屋改建为了苏省建筑审判厅。“苏臬左廉访以司署设立审判厅筹办处,并招考司法研究所,官绅学员进所肄业,现已开办。惟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本年即须成立。亟应择地勘估兴建,当即派员查勘得苏城内有宝苏局,房屋基址寛大,堪作建设地方审判厅。”[[]《苏省建筑审判厅之筹划苏州》,《申报》1910年3月5日,第十版。

]

民国元年(1912年),宝苏局房屋被申请作为平民习艺所。“苏州实业协会会长章世菼等具呈都督府,拟请借前苏总捕署宝苏局房屋,开办平民习艺所,等情奉庄都督指令,云呈悉该会拟设平民习艺所,旣称筹欵及办法确有把握,自可准行。惟平民工艺系市乡善举之一,所需工场房屋应向市公所商定办理此令。”[[]《平民习艺所》,《申报》1912年4月11日,第七版。

]但平民习艺所开办时间不长,便改为了省立第二工场。省立第二工场生产有洋刀、布料、咖啡器具、餐具等产品,物美价廉,曾参加过北京国货展览会。但由于经营不善,周转不灵,终于民国七年(1918年)与丝织模范场合并,迁至胥门外。

民国七年八月十六日(1918年),《申报》刊登了宝苏局减价招卖的广告:“苏城北区宝苏局房屋及基地,迭经驻吴官产淸理事务所驻办员议定等则,召人投标竞落。迄今日久,竟无人过问。兹赵驻办员以际此国库如洗,亟宜设法接济,特将前项官产照前定价目减去数成再行召卖。”[[]《宝苏局减价召卖》,《申报》1918年8月16日,第七版。

]

民国十年(1921年),曾有李宏兴纱缎业想要购买宝苏局房屋,开设铁机丝织厂。“兹查有前清宝苏局,即省立第二工场旧址,自工场迁居胥门外东市桥铜元局后,该屋空闲两年,早已破旧……为振兴国货,改良实业起见,拟就该旧址建设铁机丝织厂,有价详一万八千元向第二工场领买该屋,以便设厂之用。”[[]李宏兴纱缎业李灿若:《预设新厂备款购买原省立第二工场旧址,请函商该工场呈请实业年内给执照》,苏州市档案局,1921年。

]但这一申请并未得到批准。“贵商会函转李文模拟备价承购敝场宝苏局屋基……该场现拟改为官商合办室,苏局房屋暂不招变……”[[]苏州商会(民国):《奉令悉:第二工场现拟改为官商合办室,苏局房屋暂不如变,请转李灿若知》,苏州市档案局,1922年。

]

SEQ图\*ARABIC

4

《1921最新苏州城厢明细全图》

资料来源:张英霖编:《苏州古城地图》之《1743-1748年姑苏城图》,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7月。

民国十二年(1923年),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迁入,将原宝苏局房屋作为校舍。“省立二女师校校舍本借用三邑义仓房屋,曾经仓董潘济老会同各法团集议多次,以期逹兼筹并顾之目的。昨日杨校长、潘济老等,同奉省令,以省立第二工场原有厂屋之寳苏局全部房屋及基地拨归该校,作为交换三县积榖仓之用。另有财政厅于十二年度省敎育预算费项,下拨银二万元解省拨给第二工场,备抵寳苏局变卖价值等因,现该校等已三面交割清楚矣。”[[]《省令指拨二女师校校舍》,《申报》1923年9月21日,第十版。

]后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改为苏州女中。“前江苏省立第二女师范及现在苏州女中学……”[[]《苏二女师旅沪校友会》,《申报》1930年5月21日,第十二版。

]苏州女子中学最终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停办。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起,私立光华中学于此地开办。1956年,苏州整改全市中学,私立光华中学改为苏州第十初级中学。文革时期多校停课、改名,1970至1971年,苏州市对各中学重新统一命名,市十中改为市二十四中,延续至今。[[]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四十四卷《教育》第四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

第三章民国以降宝苏局周边街巷变迁

阊门一带因其便利的水路交通,曾是苏州以至整个江南地区的重要贸易中心,明清时期极为繁荣。宝苏局位于东中市大街以北,其周边的街巷均受到阊门一带繁荣经济的带动。前、中、后同仁街、东、西角墙、东混堂弄、更楼弄、紫粉弄等小巷的命名均是源于宝苏局。时至今日,这些街巷经过数次改建,功能也与繁荣时期不尽相同,但仍存在受宝苏局和阊门经济影响的痕迹。

第一节宝苏局周边街巷的改建

自民国以降,宝苏局周边街巷主要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改建,改建的内容主要为路面铺设。

民国时期,汽车逐渐出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中,原先仅供行人、人力车及畜力车经过的街道太过狭窄。为满足通行需要,苏州政府对街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整,拓宽街道巷弄,并重新铺设路面,令道路更加宽阔平坦。大小街道由宽到窄分为甲、乙、丙、丁四级。就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宝苏局周边街道(东中市、桃花坞大街、阊门西街、河沿街等)虽然缺乏相应的改建文献记录,但是从《民国苏州街道等级图》(图5、6)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苏州城市街道建设的发展。其中,东中市、阊门西街为甲等路,可容两辆汽车、一辆黄包车并行,并在街道两侧修有人行道;桃花坞大街为乙等路,可容两辆汽车并行,路两侧有人行道;下塘街、河沿街为丙等路,可容一辆汽车、一辆黄包车、两位行人并行,无人行道;其余小巷为丁等路,仅容两辆黄包车、两位行人并行。路面铺设方面,街巷由砖石路面改为了煤渣、土路面。“从前,苏州的街巷多为砖石路面,桥梁为石桥和木桥,排水设施为砖砌暗沟,雨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民国时期曾着手规划赫改善市政建设,拓宽了几条街道,新建和改建了少量桥梁。几条主要的街道因有汽图6民国苏州街道等级图(局部)

车、车马通行,拓宽后改铺成煤渣屑或土路面。”[[]《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地方志金阊区志》第四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第一章,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

图5民国苏州街道等级图

图7民国交通形状图

资料来源:苏州市档案局编《市政筹备处半年汇刊》,1927年。

道路的修缮对于此地经济也产生了有利影响。此时,宝苏局旧址附近的小商品业和小五金制品业正是盛行时期,河沿街尤为出名。清末民初,沪宁铁路通车,河沿街成为苏州城内通往火车站的必经之路,大量五金店和小作坊再次开业,产品享誉全国。道路的改建使得交通更为便利,促进了该地手工业的兴盛。另外,道路改建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改善市容,对全苏州都有深刻影响。

解放初期,苏州街巷再次经过路面整改。“解放初期,苏州市建设局逐步对旧城市的道路、桥梁、下水道有计划地加以改造。道路结构,从原有的灰土路、砖、石路面,分别改为小方石、弹石、沥青及水泥路面;有些小街小巷仍保持传统的三线街。”[[]《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地方志金阊区志》第四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第一章,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

上世纪80-90年代,自行车流行,原有路面不够平整,金阊区政府投资修整路面。1982年10月前,该研究场所为“金阊区市政养护管理所”所使用。10月后则改称‘金阊区市政养护工程公司’,属区城建科(局)领导。嗣后,区政府投资,新建改建道路、桥梁,改建排水系统,新建防汛和城市河道换水泵闸。至90年代,主次干道均为沥青路面,小街小巷亦铺以六角水泥遭板、条形水泥道板或花岗石;桥梁除古桥加以维修保持原貌外,新建桥梁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区现巳基本构成现代道路网络。”[[]《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地方志金阊区志》第四卷《城建城管交通邮电》第一章,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苏州市志》、《苏州老街志》中记载了上世纪80-90年代路面修整的具体内容,宝苏局附近街巷整理成表如下:

表120世纪80-90年代宝苏局附近街巷情况[3]街巷定位请见附录:宝苏局附近街巷定位数据。

街巷名称

改建内容

时间

更楼弄

弹石路面改为六角道板路面

1993

东混堂弄

弹石路面改为异形石路面

1988

前同仁街

弹石路面改为六角道板路面

1989

中同仁街

弹石路面改为六角道板路面

1992

后同仁街

弹石路面改为六角道板路面

1993

路头堂

并入更楼弄

文革时期

东角墙

土路改为六角道板路面

1993

西角墙

弹石路面改为六角道板路面

1994

紫粉弄

弹石路面改为异形石路面

1994

河沿街

弹石路面改为六角道板路面

不详

资料来源:《苏州老街志》,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2011年9月第一版。

街道改建最主要的原因为交通发展的需要。民国时期汽车、马车等通行需要较为平整且宽阔的路面;上世纪80-90年代交通压力逐渐加大,需要改建街巷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大规模的路面改建体现了这一时期城市交通出行的变迁。

图8《1989年苏州城市标准地名图》

资料来源:《苏州老街志》,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2011年9月第一版。

第二节宝苏局周边街巷的功能变迁

阊门地区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对宝苏局周边街巷功能分布颇有影响。“民国以来,由于阊门附近水陆交通方便,商业繁荣。阊门一带以百货、绸布、旅馆、菜馆、茶馆居多,行栈主要集中在沿河两侧。城内东、西中市以日用百货、绸布、剧装戏具、银行、钱庄居多;桃花坞、景德路以工艺,手工业品为主。”[[]《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地方志金阊区志》第五卷《商贸饮服旅游》,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

晚清至民国时期,阊门地区手工业、小商品业等盛行。《申报》中可见河沿街、同仁街开有帽纬庄、铜器店、金箔店、铜锡制品店、牛角铺、烟荷包店、米店等,手工制品店多为家庭经营。小五金制品业是民国初期苏州手工业终最大的产业,阊门一带最为兴盛,河沿街更是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五金制品街,苏州有“吃煞太监弄,做煞河沿街”的俗语。

河沿街的五金制品业繁荣于晚清至民国时期。“河沿街位于金阊区东北部,全长1公里。清末民初,沪宁铁路通车,以后开辟平门,河沿街成为当时城里到火车站的必经之路。遂被一些有远见的五金店和作坊老板看中,纷纷在此择地开业。抗日战争前夕,河沿街上规模较大的五金店有余永兴五金店、韩一大铜锡铺、朱同兴五金店、施元记铜锡店、李顺兴铜锡店等;作坊有王元记铁作、张德成水烟筒作、韦记五金翻砂作、谭永和铁质小件作、王海糸脚刀作、开利锁作等。另有大大小小的五金店作坊分散在附近的下塘街、久福里、同仁街等小街小巷。河沿街上的日用小五金,花色品种多,制作精良,所产的铜器类就有几十种,如脚炉、汤婆子、手炉、茶壶、蜡扦、吊子、广锁、笔套、压尺、笛叫、纽扣等;锡器类有酒壶、烛台、烟盒、茶叶瓶等;铁器类有马夹钳、眉毛钳、脚刀、小开刀、剪刀、剃刀、麻袋针、绒线勾针等。有些产品还独具特色,如蟹八件,这是一套便于吃蟹的专用工具,均用钢材制成。这些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南洋一带。抗日战争时陆续停产。”[[]《金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地方志金阊区志》第五卷《商贸饮服旅游》第二章,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解放后,集体经济的推行令河沿街上的小作坊纷纷转业或并入合作社,这一颇具特色的特色产业街便逐渐衰落。

如今,宝苏局周边区域主要为住宅所用,小街小巷中店铺零星,且多为日用百货商店和小吃店,以满足周边居民需要。除东中市为五金机电特色商业街外,特色手工业小街已经消失。

第四章对苏州古城街道保护的思考

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是毗邻上海的经济大市,古典与现代并存。但这同样也引发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现代的苏州古迹众多,老城区内仍保存有大量百年以上的老式建筑。但数量众多,难以全面保护,仅对著名的景点进行重点保护,其他老街区几乎没有采取措施。宝苏局附近的老街巷便在此列。如阊门内下塘街上的陆肯堂、陆润庠故居,门口挂有控制保护建筑铭牌,但其中并未保存状元府邸的原貌,被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房屋由多家居民居住。其余街道则是如一般的住宅区一般,没有任何政府的保护措施。此外有几所晚清、民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大宅,政府没有经费维修,卖给房产公司。被富商买下作为私宅,屋主自行装修维护,不对外开放,聘人日常维护和看守。王洗马巷中的汪鸣銮故居也为私人所有,房东远在美国,故居出租供人居住。其余大多数老街居民无力支出房屋的全面维护费用,政府与居民均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

对苏州而言,老街巷是苏州特色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有助于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官员贵族居住的园林与普通百姓居住的坊巷结合,还原出苏州百余年前的城市风貌。印证苏州文化地位的同时,也可推动苏州旅游业的发展,打造文化古城形象。

但对老街巷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老街巷占据苏州老城内的大量土地,靠近市中心,但以住宅为主,现居者多为老人,以及租房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多为单层或双层建筑,土地利用率低。且年久失修,许多小巷幽深狭小且阴暗潮湿,汽车甚至电动车都难以通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较差。绝大多数建筑缺少保护。居民想要拆迁,但政府没有足够的经费。苏州的经济发展重心集中在工业园区以及高新区,维持发展的同时难以兼顾到大面积老街区的保护,拆迁则经费更加高昂。城内老街只得暂时保持现状。

面对这一矛盾,苏州应在古城保护中作出取舍。一方面,应当对一部分重要建筑加以保护,维持苏州的历史文化氛围。但另一方面,部分老街区虽然存在百年,却并不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居民生活条件差,也想要拆迁改变。对此,政府应放弃对一部分街区的留存,进行拆建和改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土地作用发挥到最大;对邻近著名景点的街区进行重点维修和保护,将古建筑联结起来,形成一片较为完整的古城风貌带。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发挥古建筑的影响力,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促进古城区街巷保护与发展并行。

结语

宝苏局作为清代江苏省铸钱局,在其运营期间,对江南一带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康熙七年(1668年)前身钱局修筑,雍正时期定名宝苏局,至光绪末年停铸,运营期间内受到全国货币政策,以及清代长期存在的民间私毁私铸铜币问题的影响,数次开铸与停铸,并根据清廷政令改变所铸币制以应对不同时期经济问题。光绪末年停铸后,民国时期宝苏局原址的土地和房屋经过多次转卖和改建,先后为省立第二工场、江苏第二女子师范学院、私立光华中学长期所有,并为江苏省建筑审判厅、平民习艺所短期时间内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整改全市中学,私立光华中学改为苏州市第十初级中学,70年代整改中改为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延续至今。清宝苏局所在的阊门一带,是明清时代的江南经济重心。晚清至民国时期,这一地区手工业兴盛,并出现了小五金制品业的特色小街河沿街,其产品畅销全国。抗日战争时期,此地小手工业作坊陆续停产,解放后纷纷并入合作社,特色商业街没落。

民国以降宝苏局周边街巷变迁是苏州城市街巷变迁的缩影。数次改建中,道路趋向于宽阔、平坦,满足了居民的需要,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手工业小街消失,并入合作社,后开办五金业工厂,是在当时的历史趋势下产生的现象,一方面,整合有利于这一产业的技术进步、产量提高,令生产更加标准化;另一方面,小作坊的消失也使得技艺失传,当地五金业失去特色,并且在现代追求手工艺品的风潮下,手工业特色小街的没落令当地失去了这一市场,对当地经济发展可谓惋惜。从这一地区的街巷变迁中,可以看出苏州老城街巷变迁的利弊。后续建设中,苏州应当同时注重经济发展与特色保护,开发和推广特色产业。

如今,宝苏局原址附近街区主要为住宅所用,但房屋大多为老建筑,且缺少保护。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是经济发达的新一线城市,在对老街巷的保护和城市发展中存在矛盾。面对这一问题,苏州应当作出适当取舍,不断完善措施,兼顾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清)李铭皖,(清)谭钧培修;(清)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