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一、骨代谢及其异常二、骨转换相关标志物三、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四、骨代谢异常生物化学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骨组织组成:骨矿物质(无机物)、有机基质和骨组织。基础概要游离Ca2+45%
复合钙15%(难解离化合物:乳酸钙、柠檬酸钙等)人体中钙的存在状态
骨盐体液钙羟磷灰石结晶无定形磷酸钙沉淀非扩散钙:与蛋白质结合40%
可扩散钙人体内钙的存在形式血浆中发挥生理作用的是离子钙,离子钙与非扩散钙可相互转换,但受PH影响。非扩散钙血浆蛋白结合钙
血浆蛋白+Ca2+
当[H+]升高时,蛋白结合体向离子钙转移当[H+]降低时,血浆离子钙降低,而血浆总钙量可无变化,此时可出现低钙抽搐现象。pH每改变0.1单位,血清游离钙浓度改变0.05mmol/lH+HCO3-血清pH对血钙浓度的影响血清总钙或游离钙的异常
(二)钙代谢异常1.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血钙浓度高于2.75mmol/l常见病因:①钙溢出进入细胞外液②肾对钙的重吸收增加③肠道对钙吸收增强④骨髓的重吸收增加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PTH过度分泌2.低钙血症(hypocalcemia):血钙浓度低于2.25mmol/l。常见病因:①低清蛋白血症:血清总钙降低②慢性肾功能衰竭③甲状旁腺功能减退,PTH分泌不足④维生素D缺乏⑤电解质代谢紊乱1.高磷血症:指血清无机磷浓度高于1.45mmol/l。常见病因:主要是肾脏排出减少,溶骨作用亢进,磷摄入过多,磷向细胞外移出及细胞破坏等原因。
①肾排泌磷酸盐能力下降②磷酸盐摄入过多③细胞内磷酸盐外移
磷代谢异常镁存在于除脂肪以外的所有动物组织及植物性食品中,日摄入量为250mg。骨骼中的镁占总镁的50%,主要以磷酸镁及碳酸镁的形式存在。镁不易随机体的需要从骨中动员出来,但镁能从羟磷灰石中置换出钙。骨镁升高,使骨的矿化减慢。血清中镁的浓度约为0.81~1.45mmol/l。镁主要在回肠吸收,主要经肾排泄。红细胞中的镁含量约为血清镁的3倍,测定血清酶时应防止溶血。三、镁(magnesium)代谢及其异常(一)镁代谢
四骨代谢激素调节及其异常(1,25-二羟维生素D3)1.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1)合成:甲状旁腺主细胞(2)合成:受血Ca2+负反馈调节1,25(OH)2D3的影响降钙素的影响一、甲状旁腺激素对骨的作用
促进溶骨,升高血钙。对肾的作用
促进磷的排出及钙的重吸收,进而降低血磷,升高血钙。对维生素D的作用
升高肾25-(OH)-D3-1-羟化酶活性,从而促进1,25-(OH)2-D3
的生成。对小肠的作用
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靶器官主要是骨和肾,其次是小肠。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2.甲状旁腺激素调节异常
(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性甲旁亢: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缺乏、妊娠期或哺乳期母体失钙过多者。原发性甲旁亢:腺瘤或增生引起表现为:PTH自主分泌,不受反馈调节,血钙持续升高。高血钙低血磷,尿结石或肾钙盐沉着症,肾机能常遭受严重损害,骨骼的脱钙畸形。1,25-(OH)2-D3代谢活性D3活性是维生素D3的10~15倍1,25-(OH)2-D3负反馈抑制25-(OH)-D3-1-羟化酶活性血磷负反馈调节25-(OH)-D3-1-羟化酶降钙素抑制活性D3生成二、活性维生素D1.1,25-(OH)2-D3的调节:升高血钙、血磷对小肠的作用
促进十二指肠对钙的吸收及空肠、回肠对磷的吸收和转运。对骨的作用
促进溶骨。对肾的作用
促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钙、磷的重吸收。总体作用:升高血钙、血磷,增高的钙、磷有利于骨的钙化。维生素D能促进溶骨和成骨,溶骨>成骨,有利于骨骼的更新。
靶器官主要是小肠、骨和肾。合成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激素。合成调节血钙升高,CT分泌增加;血钙降低,CT分泌减少。三、降钙素(calcitonin,CT)1降钙素的调节作用:降低血钙和血磷
对骨的作用
增强成骨作用,促进骨盐沉积,抑制破骨作用。对肾的作用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重吸收。对小肠的作用通过抑制1,25-(OH)2-D3的生成,间接抑制钙的吸收。与雌激素的关系雌激素能使降钙素(CT)的分泌增加。CT减少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一个因素。重要原因。
靶器官主要是骨和肾,对小肠间接影响。
第二节骨转换相关标志物成骨作用(osteogenesis)有机质形成:成骨细胞分泌蛋白多糖和胶原,胶原纤维聚合作为骨盐沉积的骨架。成骨细胞被埋在有机质中成为骨细胞。骨盐沉积:骨盐沉积于胶原纤维表面,形成羟磷灰石结晶。溶骨作用:骨盐溶解(osteolysis)
一、骨形成标志物是人骨中主要的、最多的非胶原蛋白。由成骨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抑制异常的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成,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循环中的骨钙素半衰期仅为5分钟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情况。1.骨钙素测定(OC或BGP)3.I型前胶原肽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胶原占骨有机(基)质的90%-95%,且绝大多数为I型胶原。Ⅰ型胶原是由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合成,含N端和C端两个延伸段,在形成纤维和释放入血时从Ⅰ型胶原上断裂下来,成为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和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并以等摩尔浓度释入血中。PICP、PINP均可作为评价骨形成的指标。现多检测PICP。Ⅰ型胶原也是其他组织的主要基质,故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骨钙素和B-ALP。1.吡啶酚(pyridinoline,Pyr)和脱氧吡啶酚(deoxypydinoline,
D-Pyr)骨的有机基质中胶原交联90%为Ⅰ型胶原。Pyr和D-Pyr是Ⅰ型胶原分子之间构成胶原纤维的交联物。骨吸收期间Ⅰ型胶原被水解,生成的Pyr和D-Pyr释放入血,不经肝脏进一步降解而直接排泄到尿中,故可作为反映骨吸收的指标。
二、骨吸收标志物Pyr
存在于软骨,而D-Pyr主要来源于骨,所以D-Pyr有更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尿中Pyr和D-Pyr不受饮食和体力活动的影响,是反映骨胶原降解和骨吸收的最灵敏和特异的指标之一。二、骨吸收标志物2.I型胶原C端肽(carboxy-terminaltelopeptideoftypeⅠcollagen,CTX)和N端肽(N-terminaltelopeptideoftypeⅠcollagen,NTX)测定
CTX和NTX
均是Ⅰ型胶原分解的产物。Ⅰ型胶原降解时,CTX与Ⅰ型胶原的降解按1:1释入血中血清CTX水平是破骨细胞性胶原降解的灵敏指标。骨吸收时,破骨细胞产生和分泌TRAP,释放入血。血浆中TRAP水平,能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情况。3.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TRAP)尿HOP是体内胶原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大约10%的羟脯氨酸在胶原分解时被释放从尿排出。尿HOP浓度还受人体骨以外的其他组织和饮食中所含有的胶原的干扰。所以尿HOP对骨更新或骨吸收不特异,不灵敏。4.尿羟脯氨酸检测(hydroxyproline,HOP)
第四节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一)血清钙的测定1.血清总钙(TCa2+)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IFCC推荐的参考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IFCC推荐的决定性方法一、血清钙、磷、镁检测2.血清游离(离子)钙测定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目前应用最多,此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正确和敏感性高,已成为钙离子测定的参考方法。
(二)血清磷测定还原钼蓝法我国推荐的常规方法黄嘌呤氧化酶法WHO推荐的常规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决定性方法(三)血清镁测定比色法我国推荐MTB法钙镁试剂法作为常规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参考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等决定性方法血清镁测定钙镁试剂是一种金属色原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与镁结合形成紫色复合物检测。加入钙螯合剂EGTA可减少钙的干扰,减少蛋白质及血脂的干扰。甲基麝香草酚蓝法:MTB与镁形成蓝色复合物,加入EGTA可减少钙的干扰。(一)甲状旁腺激素测定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ELISA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无同位素污染的优点.二、骨代谢相关激素检测(二)1,25-(OH)2-D3的测定ELISA法
由于1,25-(OH)2-D3是血清中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三)血清降钙素测定RIA三、骨转换相关标志物检测1.骨钙素测定
放射免疫法(RIA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一)骨形成标志物的检测2.骨性碱性磷酸酶测定
(1)免疫活性测定法(2)酶联免疫法3.I型前胶原肽
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检测方法:放射免疫法(RIA法)化学发光法
1.吡啶酚(PYD)和脱氧吡啶酚(DPD)测定方法:
ELISA法(二)骨吸收标志物检测2.I型胶原C端肽和N端肽测定
测定方法:ELISA法3.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检测方法:酶动力学法酶联免疫法
4.尿羟脯氨酸检测(HOP)
测定方法:氯胺T化学法第五节骨代谢异常检测的临床应用骨代谢异常:骨钙和磷等矿物质、成骨细胞和(或)破骨细胞功能异常,引起的骨形成、骨吸收间转换异常,骨矿化不足或沉积过多的疾病。常见原因:1.生长期骨形成缺陷。2.成骨细胞骨形成受损。3.增加骨吸收的其他病理生理过程。一、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量减少,以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的疾病。基本特点是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和骨折危险度升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osteoporosis)占9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secondaryosteoporosis)占10%分型骨吸收增加,骨量快速丢失骨形成减弱,骨丢失缓慢1.I型骨质疏松症
(1)发病机制:雌激素分泌不足,使破骨细胞过于活跃,影响骨胶原的成熟、转换和骨矿化。同时雌激素抑制PTH的分泌,使肾脏1α羟化酶的活化发生障碍,造成1,25-(OH)2D3合成减少,肠吸收钙减少,骨矿含量减少,导致骨质疏松。(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osteoporosis)(2)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驼背,易发生骨折,以脊椎压缩性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为主。
I型骨质疏松症(3)实验室检查:①血清钙、磷、ALP一般均在正常范围。②血清骨钙素(BGP)、总碱性磷酸酶(T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及25-(OH)D3、尿NTX/Cr明显增高。③血清甲状腺素和1,25-(OH)2D3降低。④性激素中血清E2明显低于绝经前的妇女,FSH和LH明显高于绝经前的妇女。I型骨质疏松症2.Ⅱ型骨质疏松症
(1)发病机制:中老年人骨的吸收大于骨形成,其机制是由于破骨细胞的吸收增加和由于成骨细胞功能的衰减导致骨量减少。
Ⅱ型骨质疏松症
(2)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一生中如发生几次椎体压缩性骨折就会引起驼背和身高变矮。(3)实验室检查:
①血清钙、磷、ALP一般在正常范围内。②骨形成与骨吸收的生化指标均有降低倾向,血清BGP、尿HOP和NTX均在正常范围。③血清1,25(OH)2D3和25(OH)D3明显下降,血清PTH有升高的趋势。④性激素如女性雌二醇和男性睾酮均下降。Ⅱ型骨质疏松症(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secondaryosteoporosis)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已知病因的骨量损失1.病因①营养缺乏:如蛋白质、钙或维生素C或D缺乏。②多种内分泌系统疾患,如Cushing综合征、甲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货物运输代理合同范本
- T-CESA 1150-2021 人工智能芯片应用 面向汉盲翻译系统的技术要求
- 花儿音乐会课件
- 房地产企业战略合作合同协议
-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框架
- 2022营养包培训课件
- 甲状腺术后护理教学查房
- 2024年湖北省中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届高三一模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含答案)
- 马工程《刑法学(下册)》教学课件 第16章 刑法各论概述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活动手册答案
- GB/T 11586-1989巴拿马运河导缆孔
- 浙江大学-傅琳-答辩通用PPT模板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分数乘分数 北师大版
- 伽利略介绍-课件
-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 酸和碱《如何证明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发生》教学设计
- DB37T 3862-2020 汽油清净增效剂技术要求
- 框架涵施工工艺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