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医学专题-第三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_第1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三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_第2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三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_第3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三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_第4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三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消毒(xiāodú)与灭菌消毒(disinfection)灭菌(mièjūn)(sterilization)防腐(antisepsis)无菌法(asepticmethod)第一页,共五十二页。消毒: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yīdìng)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的方法。消毒只要求达到无传染性的目的,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并不要求全部杀死。第二页,共五十二页。防腐:应用各种化学药品或物理方法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无菌法:采取防止或杜绝一切细菌进入动物机体或其他物体的方法。以无菌法进行的操作称无菌操作。滤过除菌:指液体或气体通过滤过作用(zuòyòng)除去其中所存在的细菌。第三页,共五十二页。第一节物理因素(yīnsù)对微生物的影响影响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温度、辐射、超声波、滤过、干燥(gānzào)、光线、渗透压等。第四页,共五十二页。一、温度对细菌(xìjūn)的影响按细菌对温度的适应可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按温度对细菌的影响有: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第五页,共五十二页。1.低温对细菌的影响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环境温度<最低生长温度:代谢活动降低,最后生长繁殖停滞,存活较长时间。一般细菌菌种在冰箱5-10℃低温下保存(bǎocún)。但也有些细菌对低温持别敏感,在冰箱内保存(bǎocún)比在室温下保存(bǎocún)死亡更快。如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第六页,共五十二页。冷冻干燥法:将保存物置玻璃容器内,在冷冻真空干燥器中迅速冷冻,然后抽去容器内的空气,使冷冻物中的水分在真空下直接升华而逐渐干燥,最后在真空下将玻璃容器焊封严密(yánmì)。在这样的冻干状态下,细菌及生物制剂可保存数月至数年而不丧失其活力。冷冻干燥(冻干)法是保存菌种、疫苗等良好方法。第七页,共五十二页。补充:为什么冷冻保存(bǎocún)细菌时,温度必须迅速降低?若温度缓慢下降,反可促使细菌死亡。这是因为温度逐渐降低可使水分形成(xíngchéng)结晶,细菌外的水分结晶可使菌体内水分外渗,引起电解质的浓缩与蛋白质变性;菌体内的水分结晶可破坏原生质的胶体状态并机械地损伤胞浆膜的完整性,造成细胞内物质外逸。若将温度急速降低,则菌体内水分不形成结晶,原生质结成均匀的玻璃样状态。此外,为减少细菌在冷冻时的死亡,可于菌液内加入10%左右的甘油、蔗糖或牛奶作为保护剂。第八页,共五十二页。补充:反复冻融对微生物活力(huólì)的影响反复冰冻与融化对任何(rènhé)微生物都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因此保存菌种时应尽量避免。第九页,共五十二页。2.高温对细菌的影响(yǐngxiǎng)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是最常用的有效的灭菌方法。其原理多认为热力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导致细菌死亡。第十页,共五十二页。干热灭菌法(火焰灭菌和热空气灭菌)①火焰灭菌法主要用于接种针、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②热空气灭菌法

用加热空气使灭菌物品温度升高到160℃并维持1~2小时以进行灭菌的方法。主要用于干燥(gānzào)的玻璃器皿如试管、吸管、玻璃注射器、培养皿等的灭菌。第十一页,共五十二页。干热灭菌注意事项:1.灭菌结束后,切记(qièjì)不可立即打开箱门,以免着火;2.灭菌物品不要堆放太紧,以免升温不均匀;3.灭菌时,要使温度逐渐上升,切忌太快。以免造成玻璃器皿的炸裂;4.不能耐受160℃高温的物品切勿干热灭菌。第十二页,共五十二页。湿热灭菌法:1.煮沸灭菌10-20min杀死所有(suǒyǒu)细菌繁殖体;加入1%碳酸钠或2-5%石炭酸,灭菌的效果更好。第十三页,共五十二页。2.巴氏消毒法用于葡萄酒、啤酒及牛乳等的消毒(不损失营养成分)。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61-63℃(63-65),30min,然后迅速冷却至10℃左右。高温(gāowēn)瞬时巴氏消毒法:71-72℃,15s,然后迅速冷却至10℃左右。超高温巴氏消毒法:使鲜牛奶通过温度不低于132℃的管道1-2s,然后迅速冷却至10℃左右(在常温下的保存期可达半年)。第十四页,共五十二页。3.流通蒸汽灭菌法100℃的蒸汽维持30min(不能杀死芽胞)4.高压(gāoyā)蒸汽灭菌在一个加有少量水的密闭的金属容器内,通过加热来加大蒸汽压力,以提高温度,达到在短时间内完全灭菌的效果。第十五页,共五十二页。①高压蒸汽灭菌(mièjūn)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10磅(磅/平方英寸),115℃,15磅,121℃,20磅,126℃。第十六页,共五十二页。②高压蒸汽灭菌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培养基、生理盐水、某些缓冲液、针剂(zhēnjì)、玻璃器皿、金属器械、工作服等。血清、血液、酶、氨基酸等,只能采用过滤除菌的方法。糖类溶液或含糖的培养基可用10磅15~20min灭菌,若压力、温度过高则可使培养基颜色变深。第十七页,共五十二页。③高压蒸汽灭菌时注意事项排冷空气灭菌前要检查(jiǎnchá)灭菌器内水位是否正常。灭菌物品不要互相挤压过紧,以保证蒸汽通畅,使所有物品的温度均匀上升。不耐热的塑料等材料切勿高压灭菌。第十八页,共五十二页。高压(gāoyā)蒸汽灭菌锅构造1、压力表2、安全阀3、放气阀4、软管(ruǎnɡuǎn)5、紧固螺栓6、灭菌桶7、筛架8、水手提式高压(gāoyā)蒸汽灭菌锅第十九页,共五十二页。1、加水至止水线;2、灭菌物品包裹好;3、开启放气阀;4、加热(jiārè)排气;5、达到预定表压,开始计时;6、关闭热源,当压力降至0.05MPa时,缓慢开启放气阀。高压蒸汽(zhēnɡqì)灭菌锅使用方法第二十页,共五十二页。补充:温度(wēndù)敏感诱变育种 高温除了杀菌作用之外,如果使细菌长期处于一定范围的高温条件下,则可诱发变异。例如巴斯德用长期高温条件(42.5~43℃)育成制造炭疽菌苗的菌株,在低温(dīwēn)下也有成功的诱变育种报道。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二页。热力(rèlì)灭菌法干热(ɡànrè)灭菌法焚烧(fénshāo)烧灼干烤(160~170℃/2h)红外线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煮沸法流动蒸气消毒法间歇蒸气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121℃,15个大气压,20分钟同一温度下,湿热比干热效果好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62℃30‘或72℃30’‘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二页。二、光线对细菌的影响

可见光线的影响:肉眼(ròuyǎn)可见的光线对细菌一般无多大影响。但长时间暴露于光线之中,则细菌的代谢与繁殖亦可受到影响。故培养细菌及保存菌种,均应置于阴暗之处。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二页。日光是有效的天然杀菌因素。 如细菌在直射日光下照射半小时到数小时以上即可死亡,芽胞对日光照射的抵抗力比繁殖体大得多,往往需经20小时才能死亡。阳光暴晒消毒(xiāodú) 在实践中,日光对被污染的土壤、牧场、畜舍垫料及用具等的消毒均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二页。⑴光感作用(Photosensitization) 将某些荧光染料如美蓝、伊红、汞溴红、沙黄等加入培养基中,能增强可见光线的杀菌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光感作用。⑵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 细菌受致死量的紫外线照射后,3h以内若再用可见光照射,则部分细菌又能恢复其活力(huólì),这种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波长为510nm的可见光对细菌的光复活作用最有效。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二页。日光杀菌作用的原理(yuánlǐ)日光杀菌作用的主要因素是紫外线,紫外线波长为200~300nm,而以260~265nm杀菌力最强。实验室使用的紫外灯,其波长通常为253.7nm。紫外线的穿透力不强,仅限于照射物的表面。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二页。紫外线杀菌原理(yuánlǐ) 紫外线照射细菌时,能使同一股DNA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通过共价键结合成二聚体,以致影响DNA正常碱基的配对,引起致死性突变而死亡。 还有人认为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转变为臭氧,臭氧再释放出氧化能力强的原子氧而具有杀菌作用。第二十七页,共五十二页。紫外线杀菌(shājūn)的使用范围 常用于实验室、无菌室、手术室等空气的消毒和近距离物体表面的消毒。紫外线照射诱变育种 如果细菌吸收的紫外线剂量不足致死量,则引起蛋白或核酸的部分改变,使细胞发生突变。因此,紫外线照射也是一种有效的诱变方法。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二页。三、干燥对细菌(xìjūn)的影响缺水细菌的新陈代谢发生障碍,死亡。不同种类细菌对干燥的抵抗力差异很大淋球菌:干燥的环境中仅能存活几小时巴氏杆菌、鼻疽杆菌、嗜血杆菌:几天结核杆菌:几周至三个月炭疽杆菌:几年甚至几十年由于细菌不能在干燥条件下生长繁殖,因此常用干燥的方法来保存食物、饲料等。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二页。四、渗透压对细菌的影响盐腌、糖渍——利用高浓度的盐溶液或糖溶液保存食品和其它物品,是由于浓盐或浓糖溶液吸取菌体内的水分,造成细菌的生理干燥导致质壁分离而达到(dádào)抑菌的目的。第三十页,共五十二页。五、其他物理(wùlǐ)影响因素电离辐射红外线微波(wēibō)超声波滤过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二页。一消毒剂和防腐剂的概念消毒剂:用于杀灭病原(bìngyuán)微生物的化学药物。防腐剂:用于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化学药物。化学治疗剂:用于消除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寄生虫的化学药物。第二节化学(huàxu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二页。消毒剂与防腐剂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消毒剂在低浓度时呈现抑菌作用,而防腐剂在高浓度时也能杀菌。消毒剂与化学治疗剂不同消毒剂的作用无选择性,能杀死病原体,同时对畜体的组织细胞可能有损害,故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化学治疗剂的作用具有选择性它能阻碍微生物代谢的某些环节,使其生命活动(huódòng)受到抑制或使其死亡,而对宿主细胞毒副作用甚小。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二页。二消毒剂的种类(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酸碱类、醛类;(2)损伤(sǔnshāng)胞浆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醇类等脂溶剂;(3)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例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4)改变核酸的功能,如染料、烷化剂。第三十四页,共五十二页。类型名称及使用浓度作用机制应用范围醇类70-75%乙醇使膜损伤、蛋白质变性皮肤、器械醛类0.5-10%甲醛破坏蛋白质氢键或氨基物品消毒,接种箱、接种室的熏蒸酚类3-5%石炭酸蛋白质变性,损伤细胞膜地面、家具、器皿表面活性剂类0.05-0.1%新洁而灭蛋白质变性、破坏细胞膜皮肤、粘膜、手术器械染料2-4%龙胆紫与蛋白质羧基结合皮肤、伤口氧化剂类0.1%高锰酸钾氧化蛋白质的活性基团皮肤、尿道3%双氧水污染物件表面重金属类2%红汞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使失活皮肤、伤口0.1-0.5%硫酸铜植物病原菌酸碱类5-10%醋酸破坏细胞膜和蛋白质房间消毒常用表面(biǎomiàn)消毒剂及应用第三十五页,共五十二页。2.消毒剂的应用主要用于体表、器械、排泄物和环境的消毒。选择消毒剂的原则:杀菌力和穿透力强、奏效快;易溶于水,使用方便,价格低;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便于(biànyú)保存;对机体或环境无毒性或毒性较小,对消毒物品无腐蚀性,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杀菌力不受或少受有机物存在的影响。第三十六页,共五十二页。三影响(yǐngxiǎng)消毒剂作用的因素⑴消毒剂的性质⑵消毒剂的浓度

⑶作用时间与其它环境条件

(4)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二页。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wēndù)酸碱度有机物药物的相互拮抗第三十八页,共五十二页。影响消毒剂作用(zuòyòng)的因素消毒剂种类浓度作用时间细菌菌龄种类

环境有机物温度酸碱度第三十九页,共五十二页。

是指用于消除宿主体内或体表某些微生物并具有选择性毒性的化学药物。其种类很多,广泛用于治疗疾病或预防感染。但也存在(cúnzài)毒副作用、耐药性产生、药物残留等问题。四抗微生物药物(yàowù)第四十页,共五十二页。磺胺类药物(yàowù)—生长因子类似物

是第一个发现的生长因子类似物药物;也是人类(rénlèi)第一个成功地用于特异性抑制某种微生物的生长来治疗疾病的化学治疗剂。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二页。对氨基(ānjī)苯甲酸(PABA)(正常代谢物)磺胺(huánɡàn)(代谢物拮抗物)磺胺类药物(yàowù)的杀菌机制—PABA代谢类似物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二页。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四氢叶酸(yèsuān)辅酶(fǔméi)F核酸(hésuān)合成细菌体内合成叶酸二氢蝶啶二氢蝶酸二氢蝶酸合成酶PABA

Glu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二页。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四氢叶酸(yèsuān)辅酶(fǔméi)F核酸(hésuān)合成磺胺药TMPTMP(三甲基苄二氨嘧啶)——磺胺增效剂细菌体内叶酸合成受阻二氢蝶啶二氢蝶酸二氢蝶酸合成酶PABA假二氢叶酸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二页。一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另一些微生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放线菌(如链霉菌),少数来源于某些霉菌(如青霉菌等)和细菌(如多黏菌素),有些亦能用化学方法(fāngfǎ)合成或半合成。第三节生物因素(yīnsù)对微生物的影响第四十五页,共五十二页。抗菌作用:主要是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guòchéng),抑制其生长繁殖或直接杀灭。作用机理: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损伤胞浆膜而影响其通透性;影响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的合成。第四十六页,共五十二页。1.抑制(yìzhì)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头孢菌素环丝氨酸TMP磺胺(huánɡàn)药PAPB细胞膜多粘菌素短杆菌肽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

3.抑制(yìzhì)蛋白质合成红霉素氯霉素2.抑制RNA合成2.抑制DNA解旋酶诺氟沙星新生霉素主要抗生素和化学治疗剂的作用模型利福霉素利福平

3.抑制蛋白质合成

4.干扰细胞膜合成

5.抑制细胞代谢第四十七页,共五十二页。微生物的抗药性抗药性主要通过(tōngguò)遗传途径产生,如基因突变、遗传重组或质粒转移等。1、产生一种能使药物失去活性的酶;2、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xiūshì);3、形成“救护途径”;4、使药物不能透过细胞膜;5、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微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