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酒驾入刑的法治思考TOC\o"1-3"\h\u1555摘要 11555一、酒驾入刑概述 121790(一)酒驾入刑的必要性 112701(二)刑事政策的基本态度分析 218863二、当前有关刑事立法解析 26520(一)酒驾醉驾的认定标准 216402(二)对酒驾的刑事、行政处罚之间的衔接 312439三、酒驾入刑存在的问题 432634(一)驾驶人法律意识淡薄 42348(二)其他处罚不足以遏制酒驾 416889(三)法官定罪界限模糊 411031四、酒驾入刑与社会发展的共要性 513724(一)提高酒驾肇事致人死亡的法定刑 5797(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建成法治社会 622362(三)规整现有法律体系 722677五、结语 732383参考文献 9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我国国民的汽车保有量也呈现明显的提升趋势,虽然说汽车的普及给了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但是与此同时,汽车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各种违法行为也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酒驾行为,据此本文首先阐述酒驾的社会危害以及酒驾入刑的法理逻辑和必要性,其次阐述当前有关刑事立法的解析,最后分析酒驾入刑后的社会影响以及酒驾入刑与社会发展的共要性没并从两个方面提出刑法调整对酒驾的防范与建议,为有效遏制酒驾肇事行为提供参考关键词:酒驾肇事;法治理念;酒驾入刑一、酒驾入刑概述(一)酒驾入刑的必要性我国的刑法继承了苏联的社会危害中央理论,因此我国的刑法理论可以称为社会危害理论。尽管在基本立场上,社会损害理论所揭示的本质价值观念与法律关注所主张的形式观念价值之间存在冲突[1]。但作者认为,在分析酒后驾车和处罚的具体问题时,我们仍应以此水平作为分析其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起点。正如著名的意大利刑事法学家贝卡里亚所指出的那样:“犯罪界限的模糊性造成了与某些国家的法律制度与道德相抵触,并成为一系列仅考虑当下的相互排斥的立法。在此基础上,贝卡里亚已成为犯罪分子首次提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准”的主张,当然,贝卡里亚认为,犯罪的社会危害的定义之间没有关系。逻辑上的矛盾之后,本文从犯罪的本质特征出发,对犯罪分子的社会危害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就客观危害而言,“醉酒驾驶”对于项法律保护的交通安全的严重威胁与故意危害罪犯相一致。从主观角度看,应批评肇事者违反交通安全法规。因此,酒后驾车的规定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并不违反现代刑法的正义,而恰恰是新时代刑法正义的发展。为了实现正义,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刑法的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刑法才能永远维护正义,成为维护人类自由与发展的正义之剑。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利益具有重要价值。有人认为,酒后驾车会浪费法律资源。虽然将酒后驾车定为犯罪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增加法律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将无限期增加法律资源。无论是从全球立法实践的角度还是从财产本身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酒后驾车的行为都受到刑法的威慑力的影响,人们在这种影响下的交通安全意识似乎将趋于平衡。另一方面,将酒后驾车定为犯罪将节省大量社会资源。即使在司法方面有大量的临时投资,预防交通事故也会节省大量的社会资源。这符合利益原则。(二)刑事政策的基本态度分析酒后驾车罪在造成交通事故罪,以危险手段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一般交通违法罪之间寻求空间和价值。这是这种犯罪的基本方向。犯罪的起草和反映,反映了人民的新生活,维护了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合法利益,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立法技术和立法的粗糙性和根本性[2]。无论是刑法还是行政法,其对公民的限制性和禁止性规定都必须基于一定时期的需求,同时要保护更广泛的物体,同时,违反此类限制性和禁止性条款处罚必须根据此类行为的频度和危害性进行调整。他们最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很大比例。随着机动车辆数量的增加,酒后驾车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更加有害。通常,酒后驾驶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通过行政法和刑法增加刑罚是非常合理的[3]。在中国,个人已融入社会网络系统中,伦理和道德一直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司法权的传递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司法案件中暴露出的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新的历史周期中“礼法之争”的精神延续。“当道德和犯罪理论的公众舆论发生变化时,人们不能忽视它的速度作为一种权衡。”与过去一样,这反映了现代法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现在也一样,但是其中的游戏形式更加微型。考虑到“玉环案”是迄今为止绘制此类纠纷的高潮。二、当前有关刑事立法解析(一)酒驾醉驾的认定标准酒后驾车行为是酒后驾车行为的简称,是指酒后驾车的车辆司机的行为。酒后驾车行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酒后驾车行为,指的是司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的驾驶行为,小于80mg/100ml。一种是酒后驾车行为,指的是司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酒后驾车和酒后驾车行为,如果没有不良后果,一般是违法行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围,主要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进行处罚”。根据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的处罚规定,酒后驾车的人将被临时拘留3个月,并处以500元罚款。酒后驾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限制,直至醉酒后,拘留期不超过15天,被临时拘留6个月,并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如果一个人在一年内因酒后驾车而受到处罚,他的机动车驾驶证将被吊销,他不得驾驶一辆机动车辆5年。酒后驾车和酒后驾车的区别在于他们不同程度的违反法律[4]。酒后驾车,醉酒驾驶,在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在刑法调整的范围内,酒后驾车事故的肇事者,无论他是否符合饮酒、驾驶或醉酒驾驶的标准,都要受到同样的法律制裁。关于酒徒的刑事责任,中国的刑法只在第十八条规定,醉酒的人应当对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对于那些酗酒的人来说,没有特别的规定。鉴于中国刑法不酒后驾车,酒后驾车来区分这两种行为,并不是独立的两种行为规则,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处理主要的行为构成,往往是结合人的犯罪情节,有害后果和主观恶性等因素综合考虑,而不是根据标准的行政法在喝酒,酗酒[5]。本文主要从刑法刑法的角度出发,对酒后驾车的不良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酒后驾车”行为应广泛界定,包括酒后驾车行为,也包括酒后驾车行为。(二)对酒驾的刑事、行政处罚之间的衔接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都是国家用来强迫罪犯剥夺某些权利的强制手段。它们明显不同于私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两者的形成必须基于非法行为,两者均以政府的名义由法定的国家机构实施,其他组织或个人无权以自己的名义对违法者施加惩罚。此外,要在立法中将两者真正联系起来,有必要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首先,适用处罚的前提条件是不同的。刑罚是对刑法规定的犯罪的处罚,行政处罚是针对违反国家有关法规且尚未构成犯罪并依法承担行政责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惩罚措施。第二个是惩罚是由不同的机构强加的[6]。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其授权组织实施。刑事处罚只能由人民法院实施。第三是不同的制裁。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中止生产和营业的命令,没收非法收入和行政拘留。处罚包括控制,刑事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其他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罚款,这比行政处罚要严重得多。就酒驾而言,由于其所造成的后果不同,对其进行行政处罚还是刑事处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7]。三、酒驾入刑存在的问题(一)驾驶人法律意识淡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与道路交通安全密切相关。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汽车普及率和私有化率远高于中国大陆,但这些地区没有发生酒后驾驶事故的情况[8]。尽管醉酒驾驶经常发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但其发生率并不高。尽管这种现象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严厉打击酒后驾车,但也与当地居民的高安全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在中国,许多驾驶员过度自信,认为酒后驾车不会影响他们的驾驶。只要它们行驶很慢,就不会有问题。这些误解非常危险,很容易导致驾驶员的思维瘫痪,并低估了酒后驾车的危险和任意行为,从而导致了悲剧。科学研究发现,驾驶员没有酒后驾车,发现了前方的危险。从视觉到制动的反应时间为0.75秒。在酒精的影响下行驶时,反应时间减慢了2到3倍,并且从制动距离开始的速度将继续。长期以来,这大大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二)其他处罚不足以遏制酒驾一些驾驶员心理不稳定。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少喝酒,小心驾驶,缓慢驾驶,再加上他的驾驶技能非常熟练,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尽管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严厉打击酒后驾车,但路上行驶的车辆太多,执法人员可能找不到他们。只要他们小心驾驶并且没有发生事故,没人会发现。即使执法人员发现了这一点,他们也只会被罚款。正是由于这种态度,许多驾驶员酒后驾车,使自己和无辜的过路者处于危险之中。(三)法官定罪界限模糊由于酒驾入刑后,在执法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不应认为,只要达到醉酒标准驾驶机动车的,都一律构成刑事犯罪,当然,也要与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相衔接防止本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的行为,直接诉至法院追究刑事责任。而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相反,公安部表态,《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后,对经核实属于醉酒驾驶者,一律按照刑事案件进行立案。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公开表明其态度,称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至检查机关的醉酒驾驶案件,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检察机关就会一律起诉,而不会考虑情节的轻重[9]。此三类执法、司法机关在对醉酒驾驶行为作出指导意见以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方面对于如何认定行为的轻微性,不构成犯罪的具体评判标准界限模糊,另一方面对于酒驾入刑的意义及入刑后的公平性产生了疑问。“何为情节较轻,醉酒驾驶是否一律入刑?”。这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会造成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罪与非罪并没有具体的界限。导致法律适用的不公平。发生公检法各执己见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醉酒驾驶在立法上没能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建立与当下中国刑法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基础,立法者没有考虑到法条的严密和逻辑性,只是出于“民生立法”的愿望而立法。四、酒驾入刑与社会发展的共要性(一)提高酒驾肇事致人死亡的法定刑第4条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刑事案件中有关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增加了第4条:“酒后驾车导致死亡”。将杀死并造成不间断的碰撞,不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处理,将从“三年”到“三年内”的范围内,但不超过七年的法律处罚。因此,对于那些“意见”规定以外的人,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醉酒驾驶罪,并充分构建刑法的定罪量刑评价体系。根据这个计划,如果罪犯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严重的损伤,在不止一个负全部或重大事故责任,按照“解释”第二个“交通事故”的信念和句子为基本的句子,即“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不超过三年。如酒后驾车造成死亡的,根据解释第4条的规定,监禁期限为“不少于三年,但不超过七年”。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起到威慑刑法的作用,同时更符合法律规定的刑罚原则、对死者的安慰、安抚受害者亲属和公众情绪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更严厉的自由惩罚,对酒后驾车的司机“不重视生活”的态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意识,增加酒后驾车的关注,有意识地杜绝酒后驾车行为[10]。这个时候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由于一个新的的第四条第四款“解释”,促进了酒后驾车的法律惩罚死亡病例,之后一些司机酒后驾车为了避免法律责任和逃避,投降,保持清醒的情况可能发生。如果司机在肇事逃逸后逃逸,而受害者死亡,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如果是死亡,受害人因无法及时抢救,无论司机是否酒后驾车,都应被视为“致命”,量刑范围应在“不少于七年的有期徒刑”。如果当事人当场死亡,则不属于“逃逸造成的死亡”。无论司机是返回投降还是被警察抓住后,血液酒精都将在被网捕获后进行测试。然而,如果超过了时限,血液酒精测试不能准确反映犯罪时犯罪者的真实情况。酒后驾车是否对罪犯的定罪和量刑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一个相应的司法解释,也就是说,有证据证明酒后驾驶机动车司机,司机逃跑后,被酒精测试后没有显示因酒后驾车或拒绝酒后驾车行为,应推定为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根据第4条第4款的规定,在“三年内,但不超过7年”的范围内的量刑[11]。(二)建立良好社会秩序建成法治社会在决定酒后驾车者时,必须考虑民事赔偿,但千万不能夸大民事赔偿的作用。根据刑法,罪犯应赔偿受害者因其犯罪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酒后驾车的人有法律责任赔偿经济损失。行为人的赔偿义务的履行不影响对其刑事责任的调查。换句话说,酒后驾车者不仅必须依法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必须依法承担刑事责任[12]。但是,我们还应考虑,肇事者将积极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并从受害者那里获得宽恕。这不仅体现了罪犯坦白的诚意,而且减轻了其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因此,可以适当减轻惩罚。在司法实践中,有必要研究被判酒后驾车的犯罪者是否真心悔改并积极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经济损失。作为轻罪的惩罚,通过强调剥夺再犯的作用,资格审查正在逐步加强。在十大危险过失犯罪分子中,危险过失犯罪分子的犯罪者主要是各种高风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单位。因此,规定资格刑在一定时期内剥夺了犯罪者相应的专业资格,可被视为实现特殊预防的一种优势。最好的策略。然后,在我国刑法的一般规则中,资格惩罚的唯一类型是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但是,没有规定与过失的危险罪犯相适应的资格处罚,这使得不可能对醉酒驾车的罪犯使用资格处罚。但是,从全球角度来看,资格处罚的范围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贫困。驾驶执照的罚款。因此,随着我国刑罚制度的不断发展,将十种危险行为界定为资格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三)规整现有法律体系《修正案》的出台无疑占用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空间,这样也会直接的导致在执法过程中的冲突,因此,应适时的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严格区分明确各自职权范围[13]。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模式,对于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总则性条款规定为第101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但是这一条款并不适用于酒后驾驶未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其他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则分散于各违法行为的具体法律责任之中,如第96条关于伪造、变造车牌,行驶证的行为的。因此,建议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为: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_500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情形,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其情形,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结语面对中国一再禁止酒后驾驶的禁令,无需将刑法制度下的驾驶法律法规纳入法律。只要酒后驾驶行为不涉及刑法,应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处以行政处罚。严格,长期,规范的行政执法程序可以完全防止酒后驾车的总体趋势,这必将对减少酒后驾车起到积极作用。酒后驾驶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严格按照刑法处理。通过司法解释,可以将法律制裁的范围直接扩大到“三年以上且不到七年”的致命范围。同时,对于“意见”和“撞车事故后”,如果某行为或次要行为构成犯罪,将根据交通事故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对几种行为进行全面惩罚。危险的方式。依法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和严重后果下,不能排除执行死刑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如果酒后驾车行为是分开立法的,只会导致刑法的扩大,浪费宝贵的立法和司法资源。相反,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使用刑法可以节省司法资源并有效打击相关犯罪。但是,仅刑法的刑罚功能无法消除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