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文言文真题_第1页
2016年高考文言文真题_第2页
2016年高考文言文真题_第3页
2016年高考文言文真题_第4页
2016年高考文言文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载]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文言文阅读(下)201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也?”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宗质负其母_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罹:遭遇愿霁怒霁:停止除知台州除:罢免终身饮恨饮:含着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一东南无之,必也蜀_必宽譬之,—饮泣强食宗质负其母_归予一见不敢再_焉乃于者B.乎其以者C.乎乃以也D.焉其于也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既长,仕所至必求母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规无子,子台州之子①②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④⑥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第II卷注意事项: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四、(21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答案】【答案】8.C9.C10.B11.A12.B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想通吗?【解析】8.试题分析:除:授予官职。【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中的“除”解释为“罢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9.试题分析:此题中③前面是“负”后面是“归”,是两个动词,应是表承接的词语;“焉”做语气词一般放到句首,由此排除AD,②中前后句应该是条件关系,用“其”无法衔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此题注意“焉”和“以”的用法,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10.试题分析: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11.试题分析:③不能反应“至孝”,⑥与“李台州”无关。【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是人物是“李台州”,品质是“至孝”,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③不能反应“至孝”,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自然得到答案。试题分析:“素来”错误。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文中有“亦未知其孝”。【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试题分析:重点词语:“轶”“竟”“揖”“以”“若”“兹”“谓”【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轶”“竟”“揖”“以”“若”“兹”“谓”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2016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浩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浩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浩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浩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惫C.詈不佳TO主普詈:责骂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答案】6.B7.D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解析】6.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同语境吻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再同文本内容进行内容仔细比较,以发现问题。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2016年浙江卷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琅嬛福地记(明)张岱D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机》《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肃:恭敬的样子。信宿:两三天。肃:恭敬的样子。信宿:两三天。裹粮:携带粮食乘:车。茂先为停信宿而出异日裹粮再访读书三十乘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16.A17.B18.C19.(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20.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解析】试题分析: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然的确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是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答题时应根据语境,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具体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察期同上下文语境是否吻合。【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试题分析:题中,B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好像”之意。A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对各选项中两个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试题分析: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全文,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答题时应在读懂全文大意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各选项在文本中的区间,然后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认真仔细的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试题分析:题中,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自失”即自己感到失落;“晌之”即“给他吃”的意思,“鲜洁”即鲜美洁净。第(2)句中的“方”即“才”,“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篇》,蛄蟪就是蝉,蝉的寿命很短,不知道春秋季节的轮换。【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0.试题分析:题中文段,“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动词“寝”的处所是“其上”,其后应断句;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句;“方今之势”是“何以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句。【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可以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句子词语结构的对称,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晋朝太康中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张华同他谈轮。张华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保持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李。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这中间会开门。(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去无用之费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概括墨子关于“为政”的思想,文段中阐述这个思想的句子是“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它的意思就是: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201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节选自《晏子春秋》)C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宗君而处身宗:尊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动词,装饰花纹。“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也应是动词。【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属于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固。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B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A项、D项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C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D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表转折,但、却。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介词,对于/介词,从;C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用的是山东卷传统题型,四个选项各考查一个虚词,每个虚词列出两个句子,一个句子选自考题所给文本,另—个句子选自课内。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课内后课外,由课内推知课外。如D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将这个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虚词类题目复习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延续了2015年本考点题型,选取文本中的一句话,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本题画线句子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利用句子结构特点断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属于山东卷必考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题型。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项和B项信息在选文第一段,C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项是对全文的概括。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第II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句中“其”,他们;“为”动词,可译为“搭建”;“以”介词,因为、为了。(2)句中“致”,使动用法,让(使)……来归附,“过”,错误。(3)句中,“是”,这样;“虽”,虽然;“然”,这样;“独”,难道。【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是山东卷高考必考内容。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句子翻译题目更突出了对虚词的考查,如“其”“为”“以”等,并且有两个句子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