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_第1页
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_第2页
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_第3页
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_第4页
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微生物-细菌类微生物分三型八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e)——细胞核的分化较低,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和RNA同时存在。这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非细胞型微生物(nonecell)——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有核心和蛋白衣壳,核酸类型为DNA或RNA。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之。微生物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大多数微生物是对人类有意的,只有少数的微生物多人有害。能引起人类及动物、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这部分是医学微生物学讲述的部分。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大小和形态细菌(bacterium)广义——所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共性: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二分裂、对抗生素敏感狭义——专指其中的细菌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其大小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以微米(μm)为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coccus)、杆菌(bacillus)、螺形菌(spiralbacterium)。球菌根据细菌分裂的平面和菌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分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杆菌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螺形菌根据菌体的弯曲分为弧菌和螺菌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一、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无色透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平均厚度为12——30nm,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菌种而异。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不同细菌细胞壁的组成不同,根据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结构)。聚糖骨架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连接,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四肽侧链再由五肽交联桥组成。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经这样的三级链接,构成了交叉的、机械强度相当大的空间框架结构,交联率为75%,坚固而致密。这种三维立体结构的肽聚糖在革兰阳性菌中高达50层,为其细胞壁主要成分。溶菌酶能切断β-1,4糖苷键,引起细菌裂解。青霉素能干扰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成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革兰阴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平面结构)。聚糖骨架组成与阳性菌相同,也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连接,但是缺乏交联桥,只能形成二维平面结构,而且交联率低,只有25%,故多数侧链呈游离状。这种二维平面的肽聚糖在革兰阴性菌中只有1——2层,只作为其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teichoicacid)磷壁酸为革兰阳性菌特有成分,按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壁磷壁酸结合在细胞壁的肽聚糖的胞壁酸上,另一端游离于细胞外;膜磷壁酸结合在细胞膜上。另一端游离。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outermembrane)外膜位于肽聚糖外侧,由内向外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20-80nm10-15nm肽聚糖层数可多达50层1-2层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50%-80%占细胞壁干重5%-20%磷壁酸+—脂质双层—+脂蛋白—+脂多糖—+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就变得多形。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菌体内的大气压是外界的5~25倍,没有细胞壁,必将涨破。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与细胞膜一起参与物质交换,细胞壁上有很多小孔,容许小分子物质通过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bacterialLform):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受损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细菌L型呈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着色不匀,无论其原为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细菌L型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对渗透压敏感,普通营养基上不能生长,培养时必须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细菌L型在高渗的含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细胞膜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真核细胞者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细菌细胞膜的功能与真核细胞者类似,主要有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细菌细胞膜可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为中介体。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细胞质核糖体(ribosome):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游离存在于蛋白质中。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多种颗粒,大多为贮藏的营养物质。其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granule)。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位于菌体两端,故又称极体(polarbody),有助于鉴定。核质核质由单一密闭环状DNA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盘绕组成松散网状结构。细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成形的核。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功能与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相似——决定细菌各种遗传性状。二、特殊结构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当其厚度>=µm,边界明显,光镜下可见时,称为荚膜。厚度<µm者称为微荚膜。其成分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荚膜的功能—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鞭毛: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或经特殊染色法使鞭毛增粗后才能在光镜下看到。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普通菌毛是细菌的黏附结构,性菌毛参与F质粒的接合传递。菌毛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能力,不能再进行二分裂繁殖。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芽孢折光性强、壁厚、不易着色,经特殊染色光镜下可见。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重要的鉴别意义。芽胞的抵抗力强,可在自然界中存在多年,是重要的传染源。但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芽胞抵抗力强,故应以杀灭芽胞作为可靠的灭菌指标。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物理性状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带电现象——均带负电。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渗透压——菌体内为高渗透压。细菌的化学组成: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一、细菌的营养类型根据细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自养菌和异养菌。自养菌(autotroph):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异养菌(heterotroph):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异养菌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寄生菌。二、细菌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不需能量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要能量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酸碱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温度: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气体:O2: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兼性厌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无氧发酵,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CO2: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代谢中产生的CO2可满足需要,个别细菌初次分离时需人工供给5-10%CO2渗透压五、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繁殖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繁殖速度----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代时)约20-30min。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代时为18小时。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繁殖规律----生长曲线(growthcurve)迟缓期(lagphase),对数期(logarithmicphase)稳定期(stationaryphase),衰退期(declinephase)迟缓期:细菌被接种培养基的最初一段时间,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此时细菌体积比较大,含有丰富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对数期: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活菌数保持稳定。衰退期:繁殖变慢,死菌数超过活菌数。细菌形态发生改变,生理活动趋于停滞。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一、细菌的能量代谢发酵:无氧时,以有机物(lactate,ethanol)为受氢体。1Glucose2ethanol+2CO2+2ATP呼吸:以无机物为受氢体。有氧呼吸:以氧为受氢体。1Glucose+6O26CO2+6H2O+38ATP厌氧呼吸:无氧时,以其它无机物(CO2,SO42-,NO3-)为受氢体。1Glucose2ATP二、细菌的代谢产物(一)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细菌种类不同——细菌酶不同——分解物质能力不同——代谢产物不同——鉴别作用.1、糖发酵试验:2、VP试验:3、甲基红试验:4、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utilization)试验5、吲哚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大肠杆菌的结果是:++--产气杆菌的结果是:--++6、H2S试验7、尿素酶试验(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pyrogen):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色素:细菌的色素有两类——水溶性色素,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需要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节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antiseptic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第二节消毒灭菌的方法一、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焚烧:废弃物、尸体灼烧:接种环、试管口干烤:(160~170℃,2h)玻璃器皿红外线(~1000um波长的电磁波):医疗器械2、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30min或℃15-30s,主要用于牛乳消毒。—煮沸法(100℃,5min)食具、注射器等消毒—流动蒸汽消毒法(100℃15-30min)—间歇蒸汽灭菌法(100℃5-30min,37℃24h×3天)—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cm2)温度—℃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湿热灭菌法与干热灭菌法效果比较结论—同样温度下,湿热比干热灭菌效果好原因:—蛋白含水量多时易凝固变性—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湿热的蒸汽具有潜热(二)辐射杀菌法1、紫外线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特点:穿透力较弱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电离辐射高速电子、X射线、γ射线微波(三)滤过除菌法——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真菌。常用滤器:薄膜滤器、玻璃滤器、石棉滤器(Seitz)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四)干燥低温抑菌法干燥法低温法:低温可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减慢,常用作保冷冻真空干燥法是目前保存菌种最好的方法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二、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机制:引起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菌的酶系统损伤细菌的细胞膜消毒剂的种类:酚类、醇类、重金属盐类、氧化剂、表面活性剂、烷化剂。消毒剂的特点:作用无选择性对人体细胞有损伤故只能外用不能内服消毒剂的应用:病人排泄物与分泌物、皮肤、粘膜、饮水、厕所、空气、手、器械、环境。第三节消毒灭菌的应用一、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灭菌高危器械物品:用时需进入无菌组织的物品。所有这些物品都应该灭菌。(腹腔镜、关节镜、宫腔镜等)。中危器械物品:用时不进入无菌组织但接触黏膜的器械。采用消毒即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低危器械物品:只接触未损伤皮肤,但不进入无菌组织和不接触黏膜的物品。一般用后清洗、消毒即可(食品器皿等)。快速周转的医疗器械:手机机头,车针要求高压蒸汽灭菌,防止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的传染.消毒剂:2%戊二醛,浸泡10小时达到灭菌.第四节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微生物的种类: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真菌、细菌繁殖体、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病毒、分枝杆菌、细菌芽胞。微生物的物理状态:营养差,抵抗力强;细菌自稳定期开始,抵抗力差.微生物的数量: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70%乙醇)温度:酸碱度:有机物:脓汁、痰第五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根据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天花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艾滋病毒,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或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肝炎病毒,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等.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如小鼠白血病病毒等。第一类、第二类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应有健全安全保卫制度。第四章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第一节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噬菌体很小,在光镜下看不见,需用电镜观察。不同的噬菌体在电镜下有三种形态:蝌蚪形、微球形和丝形。大多数噬菌体呈蝌蚪形,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抗原性:噬菌体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抵抗力:噬菌体对理化因素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强,75℃30min灭活。噬菌体能耐受低温和冰冻,但对紫外线和X射线敏感。第二节毒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virulentphage):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状态。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在敏感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液体培养基噬菌现象可使浑浊菌液变得澄清。固体培养基若用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有透亮的溶菌空斑出现。一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细菌后形成,称为噬斑(plaque),不同噬菌体噬斑的形态与大小不尽相同。若将噬菌体按一定倍数稀释,通过噬斑计数,可测定一定体积内的噬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ingunits,pfu)数目,即噬菌体的数目。第三节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原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heredity):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子代与亲代生物学的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有利于物种的进化。基因型(genotype):细菌的遗传物质.表型(phenotype):基因表现出的各种性状.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基因型变异。常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遗传给后代。非遗传性变异: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型变异。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出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复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第一节细菌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两条互相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功能——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复制——半保留复制特点——复制中易发生错误—基因突变蛋白合成——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基因与基因的转录结构基因——编码结构蛋白质基因结构非结构基因——编码功能蛋白质基因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染色体(chromosome)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按一定构型反复回旋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裹;约含有5000个基因;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质粒的特征: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质粒的转移性。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质粒的分类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1接合性质粒2非接合性质粒根据质粒在细菌内拷贝数多少1严紧型质粒2松弛型质粒根据相容性1相容性——几种质粒同时共存于同一菌体内2不相容性——不能同时共存可借此对质粒进行分组、分群根据所编码的生物学性状质粒基因可编码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致育质粒(fertilityplasmid、F质粒)编码性菌毛,介导细菌之间的接合传递;耐药性质粒(resistanceplasmid、R质粒)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分两类,一是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另一是非接合耐药性质粒(r质粒);毒力质粒(Vi质粒)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细菌素质粒编码细菌产生细菌素;代谢质粒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三、转位因子转位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是一类在细菌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可自行移动的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核苷酸序列片段,又称移动基因。转座子有二类: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最小,不超过2kb,只携带与转座功能有关的基因。转座子(transposon,Tn):长度一般超过2kb,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其他基因(如耐药性、毒素基因等)。四、整合子定位:细菌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基本结构:两端为保守末端(attI,59-be),中间为可变区(orf1),含一个或多个基因盒.功能元件:重组位点(attI,59-be);整合酶基因(intI);启动子(Pc).功能:通过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中进行水平传播.第三节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基因转移(gene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1.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2.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F质粒的接合F+——即F质粒,编码性菌毛,称雄性菌Hfr——F质粒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使细菌能高效地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故称高频重组菌F’——Hfr菌中的F质粒可从染色体上脱离下来,并带染色体上几个邻近的基因,故称F’三者均有性菌毛,均可发生接合R质粒的接合细菌的耐药性与耐药性的基因突变及R质粒的接合转移等有关。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子(r)两部分组成。RTF的功能与F质粒相似,可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和通过接合转移;R决定子能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3.转导(transduction)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转导的DNA可是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局限性转导(转导的DNA只限供菌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5.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G+菌形成原生质体后,在聚乙二醇(PEG)作用下,可使两种不同的细菌细胞发生融合的过程。融合后形成双倍体细胞,可短期生存,染色体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人为实验基因转移与重组。第四节基因突变一基因突变规律:突变可以自然发生为:自发突变.具自发性,随机性.人工诱导产生的突变为诱发突变,可提高突变率.彷徨试验(fluctuationtest,波动试验):随机的、非定向的突变是在接触噬菌体之前就已发生,噬菌体对突变仅起筛选而不是诱导作用。影印试验(replicaplating):耐药突变株在接触药物之前出现,药物的作用是选择耐药株,淘汰敏感株野生型(wildtype):未发生突变的菌株.突变型(mutanttype):相对于野生型,某一性状发生改变的菌株.回复突变(reversemutation):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为野生型的性状.第五节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影响细菌学诊断预防耐药菌株的扩散制备疫苗检测致癌物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第一节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抗生素(antibiotic):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产物。有天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按生物来源分类: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如多粘菌素。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两性霉素B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第二节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性(drug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表示。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一)固有耐药性(intrinsicresistance):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如:细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二)获得耐药性(acquiredresistance):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性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一)钝化酶(modifiedenzyme)的产生:beta-内酰胺酶水解beta-内酰胺环.(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转肽酶)构型变化,青霉素无法与其结合.如耐甲氧西林金葡(methin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三)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如:生物膜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四)主动外排机制:使得菌体内药物浓度不足。第三节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照药敏结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药政管理(严格农牧业用药)新抗菌药物的研制破坏耐药基因(质粒)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一、正常菌群自然界中,土壤、空气、水及各种物体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人及动植物的体表及其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normalflora)(1014)。寄生部位:皮肤、口腔、鼻咽腔、外耳道、眼结膜、胃、肠道、尿道、阴道,但是血液及组织器官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受体竞争;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竞争营养作用:促进消化吸收;参与营养物质转化;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等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消除自由基(02-)毒性,抗氧化损伤,抗衰老抗肿瘤作用:降解致癌物质;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二、机会感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原来在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而引起宿主发病。常见的情况有:寄居部位的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如: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医学微生态学:人体正常菌群及机会感染菌,微生态平衡——指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影响因素:宿主因素(年龄、饮食、激素水平等)正常微生物群(定位、定性、定量)外界环境微生态失调——指正常微生物群在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诱发因素使用抗生素正常菌群寄生部位转移(外科手术、腔镜检查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第二节细菌的致病作用感染(infection)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能感染或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具有致病性的细菌)。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或性质。毒力(virulence):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是细菌致病性量的概念。一、毒力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和毒素。我们首先来讲侵袭力。(一)侵袭力是指病原菌具有突破防御、侵入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1.黏附素:黏附与定植是感染的第一步,与致病性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呼吸道的纤毛运动、肠蠕动等均不利于细菌的定植,所以粘附很必要。黏附机制:主要为配体和受体的结合,细菌配体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大多具有组织趋向性。2.荚膜: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和侵袭类酶类4.生物被膜: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保护性存在形式。(二)毒素病原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可直接引起宿主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1.外毒素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主要是蛋白质,革兰阴性菌能产生外毒素的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特征:(1)毒性蛋白质,大多A—B型毒素;(2)毒性作用强,具有选择性;如肉毒毒素,对人的致死量为1~2ug。(3)对理化因素不稳定;主要不耐热,加热可以丧失活性。(4)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我们用人工的方法脱毒,保留了抗原性,就是疫苗。(5)种类多、机制复杂,包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神经毒素主要干扰神经冲动的传递;细胞毒素可抑制细胞蛋白合成等;肠毒素作用于内皮细胞或者呕吐中枢。2.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菌细胞破解后才能释放出来。特征:产生于G-菌;化学性质为LPS,对理化因素稳定;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选择性;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致热反应;白细胞反应;Shwartzman现象与DIC;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免疫调节作用。二者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放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min被破坏160℃,2-4h才被破坏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超抗原(superantigen):微生物产生的某些蛋白具有激活免疫反应的高度生物学活性,以产生大量T细胞和细胞因子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致病作用,这些毒素抗原称为超抗原。如:金葡的肠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链球菌的猩红热毒素.二、细菌侵入的数量:毒力越强,需要的数量越少。三、细菌侵入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等。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一)屏障结构皮肤与黏膜屏障:机械阻挡、纤毛运动;分泌杀菌物质;菌群拮抗作用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胎盘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胎儿绒毛膜(二)吞噬作用大吞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巨噬细胞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血液中中性粒细胞1.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吞入→杀灭与消化→残渣排除2.杀伤机制依氧杀菌机制①呼吸爆发(需分子氧参加)②髓过氧化物酶(MPO):存在于溶酶体中,与H2O2及氯化物的共同参与,对细菌、真菌等具有强大杀伤活性。非依氧杀菌机制酸性作用:糖分解产酸而导致pH下降,抑制细菌生长而杀菌。溶酶体酶及杀菌蛋白:溶酶体、乳铁蛋白、蛋白水解酶、核酸酶、酯酶等,对细菌有杀伤、消化、分解作用。3.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灭、消化、排除残渣的过程。(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破坏)不完全吞噬: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组织损伤: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酶(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三)体液因素补体:调理,溶菌.溶菌酶: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主要作用于G+菌.防御素:多肽,破坏胞外菌细胞膜.二、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抗体的作用1.抑制病原体黏附2.调理吞噬作用3.中和细菌外毒素4.溶菌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二)细胞免疫细胞毒T细胞(CTL)直接杀伤靶细胞效应T细胞(Th1)产生细胞因子发挥作用(三)黏膜免疫(mucosalimmunesystem,MIS)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外菌:指寄生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的细胞。如葡萄球菌.靠非特异免疫;但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吞噬作用(非特异)抗体和补体的作用:阻止细菌定植(黏附)调理吞噬激活补体溶菌中和细菌外毒素细胞免疫(Th2):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产生细胞因子,促进吞噬.(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分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兼性胞内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氏杆菌,肺炎军团菌,李斯特菌).特点:胞内寄生、毒性低、呈慢性感染、免疫病理损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吞噬作用:起一定作用细胞免疫(CTL):主要作用局部黏膜免疫:细菌未进细胞前由sIgA阻止其黏附,使其不能侵入细胞内。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一、细菌感染的来源与传播外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细菌来源于宿主体外,主要有病人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其中带菌者在流行中意义重大。内源性感染:来自宿主自身的细菌感染,主要指曾经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微生物重新感染。比如结核分支杆菌。也常见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二)传播途径呼吸道比如:结核分枝杆菌、流脑病毒等。消化道肠道杆菌。皮肤(创伤)破伤风梭菌、气性坏疽病原菌等。血液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虫媒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性传播——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STD)二、细菌性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二)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显性感染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也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急性感染:突然起病,症状明显,病程短,一般病愈后,病原体从体内消失。慢性感染:病情缓慢,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三)全身细菌性感染:胞外菌的急性感染,病毒菌及其毒素或毒性代谢产物出现在血液并向全身扩散引起的全身急性症状。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但不侵入血流,仅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过性或间断性入血,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繁殖,但不在血中繁殖者。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者。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入血并在血中繁殖,死亡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或局部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者。感染的轻重除取决于致病菌和宿主外,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也有明显影响.冬季易发呼吸系统感染,战乱易发传染病。第五节医院感染一、医院感染(hospitalacquiredinfection):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或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或与前次住院有关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二、医院感染的分类按微生物来源内源性医院感染——由自身正常菌群转变成机会性致病菌所致特定条件——寄居部位改变——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患者遭受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人之间、医患之间、污染医护用品或诊治设备、环境空气等,也称医院内感染。按感染部位分类——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三、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征主要是机会性致病菌(常为内源性感染)常为耐药菌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种类变迁主要是细菌,其次为病毒和真菌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易感对象:年龄因素(老人、婴幼儿);基础疾病(抗感染能力下降)诊疗技术及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器官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介入检查和治疗损伤免疫系统的因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素治疗其他因素:抗生素使用不当;外科手术及各种引流;住院时间过长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消毒灭菌隔离预防合理使用抗生素第八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第一节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细菌学诊断——检测病原菌及其抗原,产物或核酸血清学诊断——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一、病原菌检测早期采集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否则注明药物种类。无菌采集尽量避免杂菌污染。根据不同疾病以及疾病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标本。标本必须尽快送检,或冷藏送检。标本做好标记,详细填写化验单,保证各环节的准确无误。二、血清学诊断人体受致病菌感染后,其免疫系统被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而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的量常随感染过程而增多,表现为效价(滴度)的升高。因此,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抗体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进行试验,故称为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diagnosis)。血清学诊断试验最好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当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大于等于4倍时方有意义。常用方法:直接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ELISA。第二节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一、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activeimmunization):将疫苗(vaccine)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主动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特异性预防。主要有:死疫苗;活疫苗二、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passtiveimmunization):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但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己产生的,故维持时间短。主要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第九章球菌球菌: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介绍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主要介绍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化脓性细菌——能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第一节葡萄球菌属分布非常广泛。病原性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细菌,医务人员的带菌率70%vs正常30%。主要包括三个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腐生葡萄球菌。一、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单个菌体呈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直径平均1μm,G+菌,无鞭毛,无芽孢;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即可生长,中等大小S型菌落,并因种不同出现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脂溶性色素,金萄菌溶血毒素在血平板上形成β溶血。生化反应:触酶阳性致病菌株分解甘露糖。抗原结构葡萄球菌A蛋白(SPA):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等生物学活性。荚膜:有利于黏附和抗吞噬。多糖抗原(磷壁酸抗原):黏附。5、分类6、抵抗力是无芽胞细菌中最强的。对热、干燥、消毒剂、UV等因素均有较强抵抗力耐盐,在10~15%NaCl培养基中生长(选择)对染料及龙胆紫敏感对青霉素、金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均高度敏感,但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90%(二)致病性致病物质1、凝固酶(coagulase):能使人和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与致病性相关,保护细菌抵抗吞噬及其它杀菌物质作用。决定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化脓性感染时的感染特点:病灶局限、不易扩散、而且脓汁粘稠。2、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α溶素为主要致病因子,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血小板及多种其它组织细胞。3、杀白细胞素(panton-valentine,PV):破坏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抗吞噬、增强病菌侵袭力。4、肠毒素(enterotoxin):部分金葡菌产生,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其特点:——耐热,100℃30min――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不受胃肠液中蛋白酶影响5、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toxin,exfoliatin):具有蛋白酶功能,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破坏细胞间连接,表皮与真皮脱落——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6、毒性休克综合征-1(toxicshocksyndrometoxin1,TSST-1):引起发热、休克、肾衰、皮疹等多个器官功能紊乱,毒性休克综合征(TSS)7、其它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2、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三)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的采集——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产生血浆凝固酶、耐热核酸酶、金黄色色素、溶血素、发酵甘露醇。(四)防治预防很重要,医务人员的带菌率高达70%,是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不滥用抗生素;治疗应选择敏感药物;自身菌苗的脱敏疗法。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oagulasenegativestaphylococcus,CNS)过去认为不致病,但目前已成为医源性感染的常见菌,而且耐药菌株为金葡更为多见。CNS十余种与致病有关,最多是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常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及术后感染。第二节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链球菌属分类根据血平板上溶血现象分类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外1~2mm宽草绿色不完全溶血环(α溶血),为条件致病菌。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外2~3mm宽透明的完全溶血环(β溶血),致病力最强。3.丙型链球菌:不溶血,不致病。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细胞壁多糖抗原—C抗原分群:A、B、C等20群,对人致病的90%属A群。同一群又分若干型,如:A群根据M型抗原分成约100型。根据氧的需要分类需氧链球菌及兼性厌氧链球菌:致病厌氧链球菌:条件致病菌一、A群链球菌(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单个菌体呈球形,G+,链状排列,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幼龄时有荚膜;与葡萄球菌比较,菌体略小,在其卵圆端连接;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生长不良,需加入血液、血清、葡萄糖等;血清肉汤——易形成长链,呈沉淀生长血平板——灰白色,半透明细小S型菌落,有β溶血。生化反应触酶—而葡萄球菌+菊糖发酵—、胆汁溶解—而肺炎链球菌+抵抗力:不强。青霉素首选,极少产生耐药性。(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1)细胞壁成分脂磷壁酸(LTA)——增强细菌对细胞的黏附(表面受体)M蛋白——抗吞噬——与人类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2)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发热、红色皮疹(猩红热)链球菌溶血素:根据对O2的稳定性分为SLO和SLS。(1)SLO——含有-SH蛋白质,对O2敏感,还原后具有溶血作用——破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对心肌、神经细胞也有毒性作用——抗原性强,2~3周出现抗“O”抗体,维持数月至1年,其效价>1:400可做为新近感染或风湿活动指标(2)SLS——小分子糖肽,对O2稳定——血平板上β溶血——无抗原性(3)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有利于细菌扩散链道酶(链球菌DNA酶)感染特点:感染病灶与周围界限不清,易于扩散,脓汁稀薄。2、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皮肤及皮下:丹毒其他系统:扁桃体炎中毒性疾病:猩红热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标本采集——涂片镜检——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ASO)ASO试验可作为风湿热的辅助诊断指标(效价≥1:400)。防治治疗首选青霉素G,避免链球菌完全可减少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二、肺炎链球菌1、形态染色G+菌,菌体呈矛头状,成对排列,钝端相对,锐端相背,有荚膜,无芽胞,无鞭毛。2、培养要求较高,在血平板上产生草绿色溶血环(α溶血)与甲链相似,有自溶现象。3、与甲链的鉴别方法菊糖分解(+)、胆汁溶菌(+)Optpchin实验(+)。4、测定C反应蛋白C多糖存在于该菌细胞壁上的特异性多糖,能被人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P)所沉淀,CRP正常人只含微量,急性炎症时剧增,故可用C多糖测定CRP。

5、抵抗力较弱

6、致病性肺炎链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大叶性肺炎及继发感染三、其他医学相关链球菌B群链球菌(GBS)——无乳链球菌GBS正常寄居阴道与直肠,带菌率30%新生儿感染(经产道或呼吸道)败血症及脑膜炎死亡率高。D群链球菌——肠球菌条件致病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常见尿路感染。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变异链球菌与龋齿发病有关。第三节肠球菌属G+球菌,链状排列.致病物质:黏附素,细胞溶素,等.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引起尿路感染,腹腔盆腔感染,败血症等.治疗:因其耐药严重,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第四节奈瑟菌属(Neisseria)一、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呈肾型,成双排列,有荚膜及菌毛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血平板或巧克力平板或卵黄双抗平板,形成光滑透明“露滴样”菌落。专性需氧,5~10%CO2,37℃(>40℃<30℃均不生长)易产生自溶酶抵抗力:很弱致病物质:荚膜,菌毛,蛋白酶,LOS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传播源:人是唯一宿主,5-15%正常人鼻咽带菌,流行期70-80%.传播途径:飞沫传播,经呼吸道感染潜伏期:2-3天临床类型普通型:高热、出血性皮疹、脑膜刺激症状爆发型:内毒素休克、DIC,24h之内死亡慢性败血症型:少数成人病程迁延数日前两种以儿童多见(易感人群)免疫性:体液免疫为主。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标本病人:脑脊液、血液、皮疹液带菌者:鼻咽拭子标本保温保湿送检,最好床边接种直接涂片镜检:脑脊液离心沉淀,血斑刺破,有诊断价值分离鉴定快速诊断防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免疫力、接种疫苗、治疗首选青霉素G。二、淋病奈瑟菌(gonococcus)——淋球菌(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与脑膜炎奈瑟菌相似,G—,双球菌,咖啡豆状,有荚膜和菌毛,无芽胞,无鞭毛。脓汁标本中急性病人:细菌位于中性粒细胞内;慢性病人:细菌位于细胞外。2、培养特性:与脑膜炎奈瑟菌相似,营养要求高,只能在巧克力平板及专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灰白色细小S型菌落。3、生化反应:氧化酶(+),只分解葡萄糖,不分解麦芽糖等其它糖类4、抗原及分类:以外膜蛋白抗原分16个血清型5、抵抗力:极弱(与脑膜炎奈瑟菌相似)。(二)致病性致病物质:菌毛(决定有无致病性)、荚膜、外膜蛋白、脂寡糖等所致疾病——淋病(化脓性炎症),人是唯一宿主,性接触传播,潜伏期2-5天,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脓漏眼)。(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分泌物涂片镜检,分离培养。青霉素,头孢三嗪(Ceftriaxone)治疗有效。

第十章肠杆菌科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有的为致病菌,多为肠道内正常菌群,可引起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的共同特点:形态结构G—小杆菌,钝圆杆菌,无芽孢,多数有鞭毛及菌毛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可生长,菌落相似,形成灰白色中等大小S型菌落。肠道选择培养基:生化反应活跃,常用于鉴别肠道杆菌抵抗力不强,60℃30min即可灭活抗原结构复杂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K、Vi)抗原易出现各种变异

第一节大肠杆菌(埃希菌属)一、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符合肠杆菌特点,周毛菌,有菌毛培养特性符合肠杆菌特点EMB——紫黑色有金属光泽乳糖发酵菌落S-S——桃红色生化反应IMViC(++--)抗原O抗原(O1---O173)H抗原(H1---H56)K抗原(K1---K100)血清型表示法:O:K:H二、致病性(一)致病物质除内毒素、荚膜肠杆菌科共有的毒力因子外,大肠埃希菌具有独特的毒力因子有:黏附素——具有高度特异性吸附、定植、致病外毒素(由ETEC产生的肠毒素)(1)不耐热肠毒素(LT),分LT-I和LT-Ⅱ两型蛋白质对热不稳定,与霍乱肠毒素相似A亚单位——毒素活性成分机制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GM1神经节苷脂)结合B单位与受体结合→导致A进入细胞内→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后者使ATP变成cAMP,导致小肠液过渡分泌,肠腔内积聚大量液体,导致腹泻。(2)耐热肠毒素(ST),分STa、STb两型,为低分子多肽,对热稳定,机制为激活细胞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导致腹泻。LT和ST同时存在,致病性更强。(二)所致疾病:1、肠道外感染(内源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定位转移腹膜炎、阑尾炎、创伤感染、手术刀口感染、肺炎、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等泌尿道感染——病原菌来自病人肠道(上行性)占泌尿道感染首位、女性多见(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2、肠道感染——胃肠炎(腹泻),(外源性感染)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婴幼儿、旅游者腹泻,与霍乱功能相似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成人腹泻,与菌痢相似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婴儿腹泻(水样腹泻)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婴儿腹泻(持续性)三、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涂片、染色→分离培养→鉴定肠道外感染:尿路感染时每ml尿含菌≥10万,有诊断价值。肠道内感染:用选择鉴别培养基,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分型+毒素测定+核酸检测等卫生细菌学检查:卫生学标准:每1000ml水中大肠杆菌≤3个,每100ml瓶装汽水、果汁中,大肠杆菌≤5个。第二节志贺菌属(痢疾杆菌)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符合肠杆菌特征,有菌毛,无鞭毛,无动力是本菌与其它肠道致病菌主要区别点。2、培养特性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的无色透明、乳糖不发酵菌落3、生化反应葡萄糖(+)、乳糖(-)(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乳糖)、H2S-、尿素(-)、动力(-)4、抗原分类——根据O抗原分4群,40余型A群——痢疾志贺菌(10)B群——福氏志贺菌(13)C群——鲍氏志贺菌(18)D群——宋氏志贺菌(1)抵抗力比其它肠杆菌弱,尤其对酸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1、侵袭力——黏附肠黏膜上皮细胞——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向细胞内分泌蛋白,导致细菌的内吞,穿透上皮细胞并扩散、传播内毒素——强烈内毒素,作用于局部并可吸附入血引起全身症状外毒素——A群(Ⅰ、Ⅱ型)产生志贺毒素(ST),阻断蛋白质的合成。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传染源:病人、带菌者传播途径:经口临床类型:急性菌痢;中毒性菌痢;慢性菌痢免疫力不牢固,易再感染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分离鉴定毒力实验快速诊断四、防治原则更有效的疫苗还在研制中,此菌极易出现耐药性,依药株。第三节沙门菌属是肠杆菌科中最复杂的菌属,有2000种以上血清型对人类有致病性肠热症——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食物中毒——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最常见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符合肠杆菌特点,多为周毛菌,有菌毛。2、培养特性:EMB、SS上呈无色透明乳糖不发酵菌落。3、生化反应:乳糖(-),葡萄糖(+),多数H2S+,动力+,尿素(-)4、抗原结构O抗原——特异性低、稳定、分群(组)H抗原——特异性高,不稳定,分型Vi抗原(毒力抗原)——不稳定,可阻止“O”凝集5、抵抗力不强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致病物质1、侵袭力菌毛——吸附Ⅲ型分泌系统——穿入细胞,扩散Vi抗原——微荚膜(抗吞噬)2、内毒素3、外毒素——个别(鼠伤寒沙门菌)产生,与ETEC肠毒素相似。(二)所致疾病肠热症临床过程潜伏期2W发病期:高热、肝脾肿大、皮疹、WBC↓等全身中毒症状,此期血液(80%)、骨髓(90%(+)有大量细菌。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症状持续加重,此期血、骨髓中仍有菌,但粪便(60%)、尿(20%)、皮疹液中可查到细菌,由于Ⅳ型变态反应——并发症发生,血液抗体达到阳性标准——肥达反应恢复期:第四周末,体温下降,症状消失,恢复期带菌1年(粪便仍阳性),血液抗体仍高2、胃肠炎(食物中毒)潜伏期短,6-24h,起病急,病程短2-4天,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败血症经口感染,经肠道入血,败血症症状明显而肠道症状不明显4、带菌者健康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5、免疫性肠热症,病后免疫牢固,其它可重复感染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标本采取肠热症:1W取血,2W取粪便,3W取尿液,1-3W取骨髓液食物中毒:粪便、呕吐物、可疑食物败血症:血带菌者:粪便分离鉴定:增菌(血、骨髓)→EMB、SS→生化反应→血清鉴定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Widal)原理: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O抗原及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沙门氏菌H抗原与待检血清作凝集试验,测定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TO、TH、PA、PB)。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临床意义O抗体(IgM),H抗体(IgG)O、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O、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只有O升高而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第四节其他菌属克雷伯菌属(7个种)肺炎克氏菌(3个亚种)的肺炎亚种,俗称肺炎杆菌,与人类感染有关G-球杆菌,无动力,有较厚的荚膜,多有菌毛抵抗力低下者易感,常引起医院内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泌尿道感染等变形杆菌G-杆菌,有多形性,周身鞭毛,运动活泼,在普通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称为迁徙生长现象迅速分解尿素,尿素(++++)为本菌特征,乳糖(-)外斐试验(Weil-Felix):本菌某些特殊菌株如X19、X2、XK的O抗原与某些立克次氏体有共同抗原成分,临床上应用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氏体抗原与斑疹伤寒或恙虫病患者血清做凝集试验,以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为条件致病菌原发感染——食物中毒继发感染——尿路感染(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创伤、腹膜炎、败血症等第十一章弧菌属弧菌属(Vibrio)为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G-单毛菌,运动极活泼,分布广泛,多存在于水中,对人有致病性主要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第一节霍乱弧菌霍乱弧菌的发源地: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有3个疫源地印度恒河三角洲(O1群,古典生物型):六次世界性大流行,始于1817年印尼苏拉威西岛(O1群,埃托生物型):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始于1961年至今未停止,累及140多个国家孟加拉湾(O139,Beolgal):始于1992年,危害相同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G—弧菌,单鞭毛,穿梭样动力,鱼群状排列,有菌毛,个别有荚膜,无芽胞。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氧气充分生长良好。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故用pH8-9碱性培养基,形成光滑透明湿润的“水滴样”菌落,分离(选择)能在无盐培养基中生长(区别其它弧菌)。3、生化反应:触酶、氧化酶(+),硝酸盐还原(+),靛基质(+)4、抗原分型:根据0抗原的不同,有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可引起霍乱,其余不致病或仅引起胃肠炎等,O1群包括两个血清型: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E1-Tor)。5、抵抗力:较弱,干燥时易死亡,水环境中可存活两周(水源性传播,水性爆发);怕酸——正常胃酸4min;不耐热——100℃,1-2min;对消毒剂敏感,可用漂白粉处理病人的排泄物或呕吐物。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侵袭力鞭毛:鞭毛运动有利于细菌穿过黏膜表面黏液菌毛:使细菌定植于小肠霍乱肠毒素——最强烈的致泻毒素其致病机制与ETEC的LT相似,但作用强烈得多。2、所致疾病:霍乱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途径:经口传播潜伏期:2-3d临床表现:剧烈吐泻、米泔样,每日数十次,持续2-3天,失水12000ml,严重吐泻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肾衰、循环衰竭、休克、死亡,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大大降低死亡率。免疫力:病人愈后可获得牢固免疫三、微生物学检查法烈性传染病(发病率高、流行迅速、死亡率高),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尤其首例)对防治蔓延意义重大1.标本:“米泔样”便及呕吐物,快速送检,指定实验室2.直接涂片镜检悬滴法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穿梭样运动3.分离培养鉴定4.快速诊断荧光菌球法,SPA

协同凝集试验四、防治原则加强国境检疫,加强水源及粪便管理及时检出病人,隔离封锁疫区疫苗接种对症治疗,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量失水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及时抗菌治疗。第二节副溶血弧菌嗜盐性弧菌,沿海地区常见,存在于近海海水、海泥、海产品中,1950年首发于日本大阪,主要引起食物中毒。一、生物学性状1、G—弧菌(多形性),单鞭毛2、具有耐盐性(与霍乱弧菌的显著差别),在含有%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无盐不长,>8%也不长。3、神奈川试验(KP):在高盐培养基上中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β溶血)——耐热性溶血毒素与致病性平行(KP+,KP-)。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机制不甚明确(KP+为致病株、KP-不致病)KP+有耐热性溶血毒素(耐热直接溶血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及黏液素及黏液素酶2.引起食物中毒好发夏季,误食未熟海产品等而致,潜伏期短5-72h(24h),急性胃肠炎症状,水样便,病程短,可自愈。3.病后免疫力不牢固,可重复感染第十二章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一、生物学特性G—,菌体弯曲呈螺旋型、S形、海鸥形,有鞭毛(从毛菌)微需氧,营养要求高,生化反应不活跃,但尿素酶丰富——快速脲酶实验强阳性(主要鉴定依据)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人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致病物质和致病机制不清主要与以下疾病有关:在以下疾病中本菌的检出率很高,80-100%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十二指肠溃疡三、微生物学检查法直接镜检检测尿素酶活性常用同位素分离培养抗原、抗体及核酸的检测四、防治原则疫苗正在研发中枸橼酸铋钾+抑酸剂+抗生素第十三章厌氧性细菌厌氧菌——是生长和代谢不需要氧气,利用发酵而获取能量的一群细菌。厌氧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致病菌)根据芽胞有无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第一节厌氧芽孢梭菌属一、破伤风梭菌(一)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革兰阳性,细杆状,周毛菌,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大于菌体宽度,呈鼓槌状。培养特性:专性厌氧,在血平板上呈扩散生长,有溶血。抵抗力:强,芽孢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对青霉素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破伤风梭菌经创口感染,感染发生与否与伤口的条件有关,重要的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为神经毒素,毒性强(iug),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脑干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破伤风痉挛毒素可与中枢神经抑制性突触前膜的神经节苷脂结合,阻断抑制性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持续兴奋,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肌张力↑。所致疾病——破伤风潜伏期:7-14天,长短取决于伤口与CNS距离临床表现:肌肉强直性收缩,牙关紧闭、吞咽困难、苦笑面容、角弓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