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解析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_第1页
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解析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_第2页
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解析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_第3页
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解析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_第4页
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解析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集训01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杨亿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原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诗才之敏捷。C•“侵”和“透”两字含蓄地描绘了夜已渐深、曲终人散后诗人的清冷心境。D•“铜壶漏彻东方曙”与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意思相同。[答案]C[解析]“诗人的清冷心境”错误,与诗意不符。“侵”和“透”都含蓄地描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的清冷心境。•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①首联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字体现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欢乐心情;②颔联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③最后两联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的树木借给你,让你在树上筑起高高的鸟巢,年年都不让人伤害你的雏鸟。少妇的丈夫获罪,少妇一家为了替他赎罪,倾尽家财,变卖资产,盼望他早日回家,于是少妇向乌鸦作出许诺。乌鸦常被认为是不祥之鸟,但是少妇在夜里听乌鸦啼叫,认为官府赦免的文书将至,于是她无心再睡,又急欲让公公婆婆分享喜讯。少妇向乌鸦的许诺看似不合常理,非理性,但是非常切合少妇当时的身份特点,这个许诺还关联她当下的生活际遇。所以,少妇和乌鸦对话,表现了少妇渴望丈夫平安归来,可是又唯恐乌啼不应验的患得患失的心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雨后闻思归乐①二首(其一)吴融山禽连夜叫,兼雨未尝休。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我家方旅食,故国在沧洲。闻此不能寐,青灯亦屋②幽。【注】①思归乐:杜鹃的别名,俗谓杜鹃鸣声近似“不如归去”,故名。这里指杜鹃的鸣声。②的屋:茅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对鸣叫的山禽、未休的小雨的描写,渲染了冷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B•颔联写听到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鸣叫后,引发了诗人思乡思家的愁绪。C•本诗语言晓畅自然,少用或不用修饰词语,写来淡泊清疏,吐露了凄凉的韵致。D•本诗将描写、记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了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深切感受。[答案]D[解析]“议论”错误,应为“抒情”。•尾联中的“青灯”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相比,在手法运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答案]①本诗中的“青灯”是实写,青灯散发的幽光,使整个茅屋更加孤寂冷清,烘托出诗人远离故乡、旅食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西窗烛”是虚写,借助美好的景象(意象),运用联想(想象),寄托了诗人远离故乡、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的思归念亲之情。[解析]本诗是一首羁旅思乡之作,结合尾联“闻此不能寐,青灯茄屋幽”可知,本诗中的“青灯”是实写,写的是深夜茅屋里的青灯,借青灯、茅屋烘托疏落的氛围,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诗,“何当”是什么时候,说明事情还没有发生,这就表明了“剪西窗烛”是虚写,是联想归后的美好场景,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表达此时思归之切,寄托了诗人远离故乡、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的思归念亲之情。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感旧

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一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温润含蓄的人格追求。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与诗人抒发的沉痛感情相关,也与诗人选取的意象相关。[答案]A[解析]“儒雅谦恭、温润含蓄”有误;“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的是年轻时的豪迈洒脱。•陆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诗人在本诗中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答案]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友人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解析]从“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等句看出,年轻时的诗人具有豪迈洒脱的气质。此时的诗人身处年迈之时,内心一片苦闷情怀,充满着无限的惆怅与悲伤。“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一句,表明他有着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是时光却无奈,一味地催人老去,暮年时在秋风中白了头发,是一位垂暮老者,诗中饱含一种人生迟暮的悲苦凄凉情怀,也更加显示出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无限怀念,突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写出内心苦闷抑郁的寂寞情感。[解析]首联“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是“高兴”的意思,表达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愉快心情。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最后两联“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玩得尽兴,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不凡,写景色彩明丽,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B-颔联以“蓬草”为喻,说友人就要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领兵去征战万里。C-尾联描写“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以景结情,可谓鬼斧神工。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并没有缠绵俳侧的哀伤情调。[答案]B[解析]“领兵去征战万里”错误。此处的“征”并非“领兵作战”,而是“远行”之意,如是“领兵作战”,怎么可能称之为“孤蓬”?4•诗的颈联描写“浮云”“落日”两个意象,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答案]①“浮云”"落日”两个意象在此分别比喻友人的行踪和诗人自己。②前者写友人离开后行踪不定、任意东西;后者写友人离开后诗人像落日一样依恋不舍。③诗句运用这两个意象真实地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无比关切和依恋之情。[解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思是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结合标题“送友人”可知,此时诗人正在送别友人,结合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可知,友人自此一别就要远行他乡,由此可知这“浮云”应是说友人行踪漂泊就像“浮云”,而自己送别友人之时依依不舍,就好比落日迟迟不肯落下地平线,由此可知,这里的“浮云”"落日''使用比喻的修辞,前者以“浮云”喻友人,就像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漂泊到何处呢?主要展现友人的行踪不定,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后者以“落日”喻自己,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主要展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所以这两句借助这两个意象把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切表现出来。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答案]B[解析]“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解析]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木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岳州观竞渡张说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①,独舞送阳侯②。鼓发南湖灌,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注】①孟姥:传说中的船神。②阳侯:古传说中的波涛之神。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五言排律描写生动,铺排有致,立体地再现了岳州竞渡的场面。B-第三联用两个典故,交代竞渡习俗的由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C•诗人不畏热辣的阳光来现场观看竞渡,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D•本诗旨趣蓬勃向上,与王维《使至塞上》一样,也反映了盛唐气象。[答案]C[解析]“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错误,赞扬竞渡展现的朝气蓬勃,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气象,但并没有上升到与民同乐的境界。8•诗中“竞渡”活动兼具竞技性、观赏性和祭祀性。请各举一例简要分析。答:[答案]①竞技性(双双竞拂流;鼓发南湖蓬,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②祭祀性(士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③观赏性(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解析]竞技性体现在如“双双竞拂流”,船只争相地在水面飞驰竞逐。如“鼓发南湖魂”,鼓声震天,场面热闹。如“标争西驿楼”,竞渡的船只都争相往终点竞发。“并驱常诧速”写所有的船只速度都非常快。这些都是体现竞技性的。观赏性体现在如“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二写船只的外在形象,像野鸭,在水面竞技,场面壮观,很有观赏性。“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所有观赛之人一起唱歌应接船神,有人起舞送别波涛之神,这样的场面极具观赏性。祭祀性体现在“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交代竞渡习俗的由来,原来与屈原还有娥皇、女英有关,是为了纪念这些先人。“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大家唱歌应接传说中的船神,还有专门的人起舞送别波涛之神。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D•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答案]B[解析]A项,“都是客中凄凉”错误,《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该句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而是表达了对金兵劫掠行为的深深怨恨,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当局的无能德薄的深深悲愤,也含有对民事的深深悲悯。B项,理解分析正确。C项,“占尽春色”错误,结合“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可知,“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对春景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D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错误,结合序言部分“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和注解①可知,词人的“感时伤春之情”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际遇所带来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的“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的“有我之境二答:[答案]①词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解析]依据“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和序言中的“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可知,作者以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寄托作者对时代中家国之痛的哀叹;依据“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知,作者看尽柳色的美好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故“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寄寓着诗人客居异乡的愁绪;依据“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可知,作者异乡逢寒食,唯怕花落春去,要携酒赏梨花,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出塞(其二)杨素①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注】①杨素: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本诗作于隋朝建立后,诗人抗击突厥,战功显赫。•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出塞”为题写自身出塞征战感受,是唐边塞诗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歌可谓开启盛唐边塞诗派先河。B•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出塞的原因、出塞路途的遥远,“握手”即“携手”,指送别之地,情感激昂慷慨。C♦诗歌五到十二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和对治世良臣的渴望。D•十三、十四句中的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凝练地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答案]C[解析]“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诗中无表现。这几句描绘古战场,主要表现军旅生活的动荡。•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答案]①“忧国不忧身”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②古战场的萧瑟,交河、阴山的变换表现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③“雁飞南入汉”“风霜久行役”表现了久戍边地的怀乡之情。[解析]“忧国不忧身”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牺牲自我的爱国奉献精神,情感豪迈。“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寒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这几句诗歌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交河、阴山都是抗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