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_第1页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_第2页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_第3页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_第4页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沉积岩石学;英文名称:SedimentaryPetrology课程编码:131031学分:5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适应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执笔人:何幼斌审订人:李维锋、胡明毅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沉积岩石学》属于学科基础课。沉积岩的分布面积很广,大陆表面约有75%的面积被沉积层覆盖,大洋底几乎全部被沉积物和沉积岩所覆盖。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生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鉴别沉积岩的基本技能,学会开展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沉积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进行油区岩相古地理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沉积学的概念(重点);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沉积岩石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6学时)本章重点是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岩的分类。第一节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来源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风化产物类型,碎屑岩的矿物成熟度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二节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空气、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三节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及其二者关系;正常沉积和事件沉积的概念及关系第四节沉积期后变化沉积后作用概念、基本类型、特征及其阶段划分第五节沉积岩的分类第三章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6学时)本章重点是层理、波痕第一节绪论研究沉积岩构造和颜色的意义,沉积构造分类第二节物理成因的构造流动成因的构造、侵蚀成因的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的构造第三节化学成因的构造结晶构造、压溶构造、结核第四节生物成因的构造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植物根痕第五节沉积岩的颜色第四章陆源碎屑岩(10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碎屑岩的成分与结构、砂岩分类第一节碎屑的物质成分碎屑物质(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化学沉淀物质;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第二节碎屑岩的结构碎屑岩的结构组分(碎屑颗粒、杂基、化学胶结物、孔隙)的概念及各结构组分的特点;碎屑岩的胶结类型、颗粒支撑性质;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概念及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三节砾岩和角砾岩砾岩的一般特征,砾岩的分类,砾岩主要成因类型的特点,砾岩研究方法和意义第四节砂岩及粉砂岩砂岩的一般特征,砂岩的分类,各类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环境,通过砂岩资料研究物源区构造背景,粉砂岩的一般特征及粉砂岩的成因第五节粘土岩粘土岩的一般特征,粘土岩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第五章火山碎屑岩(1学时)火山碎屑岩的概念及岩石的一般特征,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各主要岩石类型的特征,火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第六章碳酸盐岩(8学时)本章重点是与难点: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石灰岩的分类、白云岩的生成机理第一节碳酸盐岩概论碳酸盐岩岩石学研究新进展,碳酸盐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组分特点,碳酸盐岩的构造和颜色。第二节碳酸盐岩的生物骨骼组分碳酸盐岩生物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钙质生物骨骼的结构分类,碳酸盐岩中常见生物门类骨骼鉴定特征第三节石灰岩石灰岩的成分分类、石灰岩的结构分类,有代表性的石灰岩分类方案及其简要评价第四节白云岩白云岩岩石学,几种主要白云岩化的作用机理,白云岩的成因分类第七章其他沉积岩(2学时)蒸发岩、硅岩、铁、锰、铝、磷沉积岩、煤及油页岩第八章碎屑岩沉积相(13学时)本章重点:沉积相的概念、各类沉积相的鉴别标志第一节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沉积相、沉积环境的概念,沃尔索相律及相模式的概念,标准相模式的作用,沉积相的分类第二节山麓—洪积相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及其亚相划分,冲积扇的鉴定标志,冲积扇与油气关系第三节河流相河流的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河流相的亚相、微相划分及其主要特征,河流沉积组合及垂向模式,古代河流沉积的主要鉴别标志,河流相的油气分布规律第四节湖泊相湖泊环境的一般特征,湖泊相的亚相划分,湖泊相的主要特征及其鉴别标志,湖泊相与油气关系第五节三角洲相三角洲沉积环境特点,三角洲的主要类型,三角洲的亚相,微相划分及沉积特征,三角洲的相组合及沉积旋回,三角洲相的识别标志,三角洲相与油气关系第六节海相组海洋环境的一般特征,海相组的划分及海相组沉积的一般特征滨岸环境的水动力特征及搬运、沉积特点,滨岸相的亚相类型及其特征,滨岸相的鉴别标志泻湖、障壁岛、潮坪等环境的特点,亚相类型及其沉积特征,相组合及其与油气关系浅海陆棚的沉积环境特点,浅海陆相的亚相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浅海风暴流沉积及其识别标志。半深海、深海的沉积环境特点,沉积作用方式及岩石类型的特征、海相组沉积与油气关系第九章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3学时)第一节绪论第二节若干主要相模式的主要特征第三节礁与礁相第十章深水异地沉积(4学时)第一节深水重力流沉积第二节深水牵引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内波与内潮汐沉积)第十一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2学时)相标志、剖面相分析、沉积盆地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讲课和实验,使学生深入了解《沉积岩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分类及各主要类型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并能够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鉴定、描述各类沉积岩,掌握沉积相的相标志及各种沉积相的主要特征,学会开展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开展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工作。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一、沉积构造标本的观察及描述(2学时)实验二、碎屑岩的物质成分、结构组分的观察、描述(2学时)实验三、砾岩、石英砂岩手标本和薄片的观察、描述(2学时)实验四、长石砂岩手标本和薄片的观察、描述(2学时)实验五、岩屑砂岩、杂砂岩手标本和薄片的观察、描述(2学时)实验六、粘土岩、火山碎屑岩的观察、描述(2学时)实验七、碳酸盐岩矿物的染色鉴定及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观察、描述(一)(2学时)实验八、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观察、描述(二)(2学时)实验九、颗粒(非生物)石灰岩的观察、描述(2学时)实验十、生物屑石灰岩的观察、描述(2学时)实验十一、白云岩及礁灰岩的观察、描述(2学时)实验十二、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的观察、描述(2学时)五、大纲说明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均较强,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既要注意理论阐述,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识别各类学积岩和分析各种沉积相的能力的培养;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提高学习兴趣,本课程备有十几部电教片和大量的实物标本,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同学收看和观察。同时,还可从网上查阅和学习本课程相关内容。六、教学参考书1、赵澄林、朱筱敏主编,《沉积岩石学》(第三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冯增昭主编,《沉积岩石学》(第二版)(上、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3、曾允孚、夏文杰主编,《沉积岩石学》,地质出版社,1986.4、冯增昭等主编,《中国沉积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5、H.E.赖内克、I.B.辛格著,陈昌明、李继亮译,《陆源碎屑沉积环境》,石油工业出版社,1979.6、孙永传、李蕙生编,《碎屑岩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地质出版社,1986.7、贾振远、李之琪编,《碳酸盐岩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8、冯增昭编著,《碳酸盐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9、何镜宇、孟祥化主编,《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0、刘宝珺、张锦泉主编,《沉积成岩作用》,科学出版社,1992.11、刘宝珺、曾允孚主编,《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地质出版社,1985.12、陈建强,周洪瑞,王训练,《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地质出版社,200413、《沉积构造与环境解释》编著组,《沉积构造与环境解释》,科学出版社,198414、BlattH,MiddletonGandMurrayR,《Originofsedimentaryrocks》(2nded.),Prentice-Hill,Inc.1980.15、GreensmithJT,《Petrologyofthesedimentaryrocks》(7thed.),UnwinHyman,1989.16、NicholsG,《Sedimentologyandstratigraphy》,BlackwellScience,1999.17、RaymondLA,《Petrology―Thestudyofigneous,sedimentaryandmetamorphicrocks》(2nded.),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2001.18、ReadingHG,《SedimentaryEnvironmentsandFacies》,BlackwellScientificPublication,Oxford,1986.19、TuckerME,《SedimentaryPetrology―Anintroductiontotheoriginofsedimentaryrocks》(2nded.),Blackwellscience,1991.20、WalkerRGandJamesNP,《FaciesModels:ResponsetoSeaLevelChange》,GeologicalAssociationofCanada,1992.21、MauriceETucker,《Sedimentaryrocksinthefield》(2nded.),HohnWiley&Sons,19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