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题目:南充市嘉陵区凤垭山公路路基面结构设计201摘要凤垭山是从嘉陵区至的一条二级路,它的建设对完善路网,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促进嘉陵区之间的横向联系,意义重大。本设计根据嘉陵公路沿线地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依据交通部颁发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完成K355+900~K358+700段施工图设计。本次设计应用纬地道路辅助设计软件HintCAD5.8、绘图软件AutoCAD2004、办公软件Offices2003等计算机工具,对公路路线、路基路面、排水工程、附属工程、平面交叉及沿线设施等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绘制出相应表格和图纸。通过对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的设计,确定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各结构层厚度,本着优质、高效、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整体施工组织设计。关键词路基;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平面交叉;施工组织-5目录摘要 I第一章概述 11.1建设项目背景 11.2工程概况 11.2.1地理、地形条件 11.2.2水文、地质条件 21.2.3气候条件 21.2.4设计标准 2第二章路线设计 42.1路线设计 42.1.1定线 42.1.2平面设计说明书 42.1.3纵断面设计说明书 62.1.4平、纵组合设计说明书 72.1.5横断面设计说明书 9第三章沥青路面设计 103.1轴载分析 103.2轴载换算 103.2.1以设计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累计车辆轴次 103.2.2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累计车辆轴次 123.3结构组成与材料选取 133.4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和劈裂强度 133.5设计指标的确定 133.5.1设计弯沉值 133.5.2各层材料容许拉应力 143.6路面结构层厚度的计算 153.6.1确定理论弯沉系数 153.6.2确定设计层厚度 163.7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 163.7.1验算沥青面层底部弯拉应力 173.7.2验算水泥碎石底部拉应力 173.7.3验算石灰土碎石的底部拉应力 183.8确定路面结构层 183.9防冻厚度检验 19第四章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204.1交通量分析 204.1.1标准轴载与轴载换算 204.1.2设计年限内设计车道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 214.2路面结构及材料参数 224.2.1.初拟路面结构 224.2.2.确定材料参数 234.3应力计算 244.3.1计算荷载疲劳应力 244.3.2计算温度疲劳应力 244.3.3应力验算 254.4防冻厚度检验 254.5接缝设计 264.5.1纵向接缝 264.5.2横向接缝 264.5.3交叉口接缝布设 294.5.4接缝填封材料 294.5.5边缘钢筋和角隅钢筋 294.6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 30第五章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315.1路界地表排水 315.1.1路面表面排水 315.1.2坡面排水 325.2路面内部排水 335.2.1一般规定 335.2.2宜设置路面内部排水系统的情况 345.2.3路面内部排水系统设计要求 345.2.4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345.3地下排水 355.3.1一般规定 355.3.2地下水调查和测定 365.3.3含水层介质的渗透系数室内或野外试验确定方法 365.3.4地下排水设施 36第六章平面交叉设计 396.1平面交叉设计原则 396.2平面交叉设计速度 396.3平面交叉渠化设计 406.4平面交叉处公路的线形 406.4.1平面线形 406.4.2纵面线形 406.4.3立面设计 406.5通视三角区 416.6工程实况 41第七章施工组织设计 437.1工程概况 437.1.1主要工程量 437.2施工总安排 437.2.1施工总安排 437.2.2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447.3路基施工 447.3.1测量放样 447.3.2清理场地 447.3.3路堤施工 447.3.4路堑施工 467.4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 467.4.1未筛分水泥碎石基层 467.4.2石灰土碎石底基层施工 487.4.3石灰土碎石结构层的压实 507.4.4横向接缝处理 507.4.5施工工艺流程图 517.4.6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 527.4.7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537.4.8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 547.4.9接缝、修边和清场 547.5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577.5.1施工准备 577.5.2混凝土拌和物搅拌与运输 577.5.3混凝土层铺筑 587.5.4接缝 587.5.5抗滑构造施工 597.5.6混凝土路面养生 597.6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 59结论 61参考文献 62致谢 72凤垭山公路(K355+900-K358+700)段施工图设计PAGE64概述1.1建设项目背景凤垭山公路建设项目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凤垭山公路是我市“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是南充市嘉陵区的8条国道干线公路之一,也是我市公路网“OK”型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凤垭山位于国道212旁,全长240.563公里,其中一级路36.91公里,路基宽度25.5米,设计时速为100公里。二级路203.653公里,路基宽度为12米,设计时速为80公里。本次设计为其中的二级路部分。通过此次的设计,望达成巩固知识,加深拓展的目的,为将来从事工作打下理论实践基础,并熟悉掌握专业相关软件的操作与使用,力求创新。1.2工程概况该设计项目K355+900~K358+700标段为二级公路施工图设计,路线全长2.8公里,该标段设计填方21690.067,挖方29979.464,路面工程70000m2,防护工程400m3;设涵洞3道、与大车道平面交叉5处并设有配套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1.2.1地理、地形条件凤垭山沿线地面自然植被茂密。地貌总体为平原微丘类型,全线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倾斜,北部为低山区,群山密布,森林茂密。中部为低山丘陵和山前台地,地势较平缓,土质肥沃。其中山地44225平方公里,占64.3%,海拔300—800米左右,平原24051平方公里,占35%;洼地450平方公里,占1%,多为黑龙江、嫩江及主要支流地带。本设计路段(K355+900-K358+700)属平原微丘区地形,地形平坦,海拔高度374米~385米,沿线多为农田。1.2.2水文、地质条件沿线地质构造为新生代第四纪沉积层和冲积层,露出岩层为下元古代绪晶片岩、大理石岩和混合花岗岩等,岩层含水性不均,埋藏条件复杂,有风化裂隙水、层间水和深洞水等。地表土质以低液限粘土、碎石土和风化山砂为主。山体碎石土层厚度较大,土质优良,储量丰富,可作为路堤填筑材料。地质构造,决定地基及路基附近岩层的稳定性,确定有无滑坍、碎落和崩坍的可能;同时也决定土石方工程施工难易和筑路材料的质量。本设计标段(K355+900~K358+700)由于该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属于季节性东冻土区,故在公路设计和施工时要着重考虑个别路段路基路面排水情况,防止水流积聚后体积增大,造成路基隆起而开裂。1.2.3气候条件项目区属南亚热带亚湿润气候。具有夏季长、温度日变化大,四季不分明,降雨少而集中,易发生泥石流等灾害。日照多,太阳辐射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等特征。
所处的河谷地区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19℃~21℃之间。全年无冬,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上。夏季的气温却不高,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也不过26℃左右。这里降水不多,云量少而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长达2300~2700小时。年总降水量760在1200毫米之间,分干、雨两季,降水量高度集中在雨季(6~10月),雨季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90%左右。从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亚热带至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路线所经区域属于长江流域,其大部分路段沿金沙江干流和支流布设。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1.2.根据四川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网整体规划,按照设计交通量、公路使用功能及服务水平等,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采用标准如表2-1所示。表2-1黑河到北安段(K355+900-K358+700)设计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1公路等级级公路-Ⅱ级2设计速度Km/h803路线总长Km2.84路基宽度m125硬路肩宽度m2×1.506土路肩宽度m2×0.757行车道宽度m2×3.758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m400极限值m2509最大纵坡%510最小坡长m20011最小纵坡%0.312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凸)m450013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凹)m3000第二章路线设计2.1路线设计2.1.1定线本设计利用纬地软件进行平面定线,本地区地表平坦,无明显起伏,地面自然坡度在3°以内,最高低程为374.800m,最高高程为383.900m.相对高差在9m左右,故布线一般不受地形限制,定线线可按平原微丘区定线线原则进行,所选定路线可见地形图所示。本地区农业较为发达,故选线时根据地形、地物条件,并在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自然灾害、筑路材料、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沿线小区域气候特征进行方案研究,尽量将线位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尽量做到少占农田和不占高产田;还应考虑填方和挖方的影响,路基可选用半填半挖,既节省土方,又避免了借土的远运;最后在合理的设计范围内,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和车辆的出行需要,保证出行安全。本图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均已确定,即路线的基本方向基本确定,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进行路线布局,最后通过试算和比选的方法选择最优方案。本次路线设计充分考虑道路与周围环境的配合、道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道路自身线性的美观和协调,以及驾驶员视觉和心理反映等问题。2.1.2平面设计说明书根据汽车行驶的力学性质和行驶的轨迹来确定各线形要素的几何要求。各几何元素的确定是以设计车速为主要根据的。平面设计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照道路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2)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综合考虑公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者间关系,做到平面顺适、纵断面均衡、横断面合理。(3)路线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在确定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人工构造物的结构形式、布设位置、取齐土场、征用土地等设计中,应减少因修建公路给沿线生态带来的影响,并结合绿化或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协调、改善人工构造物与沿线自然景观间的配合,提高公路环境质量。(4)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5)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6)保持平面线性的均衡与连贯。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使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7)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造成不便,也影响乘车舒适性。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8)为避免长直线路段景观单调的缺陷,考虑驾驶者的视觉、心理等因素,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一般不大于设计车速的20倍为宜。(9)直线的最小长度:当设计速度≥60km/h时,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为宜。适宜采用直线的路段(1)市镇及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条为主的地区。(2)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3)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4)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圆曲线的特点(1)圆曲线的设置适应地形,适应汽车行驶的轨迹,能满足汽车行驶的平顺、舒适、速度的要求,且线形美观。(2)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R=常数,计算方便,故具有现场易设置的特点。(3)采用平缓而适当的圆曲线既可引起驾驶员的注意,对常常促使他们自然紧握方向盘,而且可以从正面看到路侧的景观,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4)视距条件差。汽车在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线受到路堑边坡或其它障碍物的影响,视距条件差,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缓和曲线设计缓和曲线设置的场合为直线和圆曲线之间;半径相差较大的同向圆曲线之间。缓和曲线的作用为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工程实况本路段内共设3个交点,圆曲线半径在500—1000米之间,最小半径500m,最大半径1000m。平曲线半径小于2500m者,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要求进行超高设计其超高旋转方式为绕行车道中心旋转,设置缓和曲线最小缓和曲线长度100米。本设计圆曲线半径都大于250m,所以无需设置加宽。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不小于设计车速的6V(即480m)为宜。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不小于设计车速的2V(即160m)为宜。具体详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及路线平面设计图。全线设计均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且与地形变化相协调,可以保证行车的安全与舒适。2.1.3纵断面设计说明书纵断面设计一般原则(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设置、坡段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及竖曲线最小长度等)。(2)纵坡应均匀平顺。(3)设计标高的确定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4)纵断面设计应与平面线型和周围地形景观相协调,应考虑人体视觉心理上的要求,按照平竖曲线相协调及半径的均衡来确定纵面的设计线。(5)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移挖作填,以节省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6)依路线的性质要求,适当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器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工程实况嘉陵区(K355+900-K358+700)属于平原微丘地区,纵断面设计要保证最小纵坡的要求。该设计路段最大纵坡0.562%,最小纵坡0.311%,最小直坡段长为900米。全线共设2处竖曲线,其中一个为凸形竖曲线,半径45000米,一个为凹形竖曲线,半径45000米。均大于标准规定一般最小值,满足规范要求。沿线共设有三个涵洞,涵洞是宣泄路堤下少量水流的道路工程构造物,它从路面下方横穿过道路,埋置于路基土层中。涵洞顶上一般都有较厚的填土(大于50cm)。本设计中涵洞为单孔领圈式洞口形式暗涵,结构形式按构造形式设为圆管涵,按洞身断面形状设计为圆形。直径2米。本设计为二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最大超高6%,旋转方式为绕行车道中心旋转,渐变方式为线性渐变,在设置超高段为设超高前该处边缘标高。外侧土路肩不超高,曲线不设置加宽。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或长路堑段,采用平坡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作纵向排水。本设计中坡度均大于0.3%。2.1.4平、纵组合设计说明书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的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均衡。(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行车安全和路面排水。(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平、纵线形组合的的基本要求(1)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均包含在平曲线之内,平曲线长于竖曲线。(2)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3)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4)当平曲线缓而长,纵断面坡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或竖曲线略长于平曲线。平、纵组合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底部。(3)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4)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断背、折曲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型。(5)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或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6)避免急弯与陡坡的不利组合。(7)应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的重合。具体平纵组合如下图2-1所示:图2-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对一般公路的视觉分析得出,平竖曲线的半径在下表所列数值以下时,最好避免这两种线形重合,或把急弯与陡坡线形错开,或考虑把其中一线形增大到表2-2所列数值的两倍以上。表2-2避免平纵线形相对应的界限设计车速m平曲线半径m竖曲线半径m设计车速m平曲线半径m竖曲线半径m8040050003050150060200250020501000工程实况本设计中有两处平、纵组合(K356+800与K357+750处),如图2-2a),b)满足竖曲线家包含在平曲线之内等规范要求。a)K356+800b)K357+750图2-2平、纵组合设计2.1.5横断面设计说明书横断面设计的任务主要是根据交通性质、交通量、行车速度,结合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进行道路车行道、路肩等的布置,确定路基几何尺寸,并进行必要的结构设计以保证它们强度和稳定性。横断面设计原则公路横断面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尺寸要根据规划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在保证必要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与畅通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用地省、投资少,使道路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横断面应由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其中地面线由实际测量得到,而设计线应包括行车道、路肩、边沟、边坡、截水沟、护坡道以及取土坑、弃土堆和环境保护设施等。另外,横断面设计应远近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工程实况二级公路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有车道、路肩(右侧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路基宽度12米,行车道横坡度为1.5%。双车道,单车道宽3.75米,硬路肩宽1.50m,土路肩宽0.75m。其中填方边坡为1:1.5,挖方边坡为1:0.5,填挖边坡形式为一级台阶形式,左右侧形式相等,边沟边坡为1:1,边沟设置形式为梯形,左右侧一样,H=0.6m,W=0.6m。排水沟设置形式为矩形排水沟,左右侧一样,H=0.6m,W=0.6m。如图2-3所示。图2-3(K356+080)处横断面设计图(尺寸单位:mm)沥青路面设计该设计路段(K355+900-K358+700)设计年限为12年,是一条双车道的二级公路,使用期内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该路段处于Ⅰ2区,土质属于粘土,土基回弹模量为35Mpa,沿线有碎石、石灰、粉煤灰、沥青、水泥等供应。路面宽度为B=12m,行车道为2×3.75m。此公路设有一个收费站,要求此处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其它路段均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该设计路段处于中湿路段。其交通组成及交通量见表3-1。表3-1交通组成及交通量车型名称双向交通量(辆/d)解放CA10B700黄河JN15085依土兹TD5020东风EQ1403003.1轴载分析我国沥青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表示为BZZ-100标准轴载计算参数如表3-2。表3-2标准轴载计算参数标准轴载BZZ-100标准轴载BZZ-100标准轴载P(KN)100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d(cm)21.3轮胎接地压强(MPa)0.7两轮中心距(cm)1.5d3.2轴载换算3.2.1以设计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累计车辆轴次当以设计弯沉值为设计指标及沥青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是轴载大于25KN的各级轴载(包括车辆的前后轴)Pi的作用次数ni,均应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N:N-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ni-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P-标准轴载p=100KN。C1-轮组系数,双轮组为1,单轮组为6.4,四轮组为0.38。C2-轴数系数,当轴间距大于3m时,接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此时轴数系数为1,车轴间距小于3m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应按下式计算,C1=1+1.2(m-1),m—轴数。见表3-3。表3-3轴载计算结果表车型解放CA10B前轴19.40117000.56后轴60.851170080.66黄河JN150前轴49.0011853.82后轴101.60118591.08依土兹TD50前轴42.211200.47后轴90.00112012.65东风EQ140前轴23.70113000.57后轴69.201130060.48N==250.29累计车辆轴次:式中:Ne-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最轴次〔次/车道);t-设计年限(年);N-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最轴次(次/d);γ-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η-车道系数。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D50-2006)中表3.1.6。双向两车道时取为0.6。==1172147.652次/车道3.2.2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累计车辆轴次当进行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时,凡是轴载大于50KN的各级轴载(包括车辆前,后轴),Pi的作用次数ni应按下式换算成标准轴载P的当量作用次数。式中:C1'-轮组系数,单轴组为18.5,双轴组为1.0,四轴组为0.09。C2'-轴数系数,当轴间距大于3m时,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则C1'=1,当轴间距小于3m时,按双轴或多轴计算C1'=1+2(m-1)m—轴数。表3-4轴载计算结果表车型''解放CA10B前轴19.4011700-后轴60.851170013.16黄河JN150前轴49.0011850.28后轴101.60118592.77依土兹TD50前轴42.211200.02后轴90.0011208.6东风EQ140前轴23.711300-后轴69.201130015.77=130.6==611620.4537次/车道3.3结构组成与材料选取由上面的计算得到设计年限内一个行车道上的累计标准轴次在<150万次,属于低交通。根据规范推荐结构,考虑到公路沿途有砂石、碎石、石灰、粉煤灰供应,路面结构面层采用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基层作为设计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用20cm石灰土碎石。3.4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和劈裂强度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可查表,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和劈裂强度,由《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查得以路面设计弯沉值计算路面结构厚度时,采用20℃的抗压模量;验算层底拉应力时采用15℃的抗压模量。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和劈裂强度如表3-4。表3-5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和劈裂强度层次厚度(cm)抗压回弹模量(Mpa)劈裂强度(Mpa)20℃15℃1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120018001.02粗粒式沥青混凝土7100012000.83水泥稳定碎石?15000.54石灰土碎石2010000.35土基—35—3.5设计指标的确定3.5.1设计弯沉值公路等级为二级,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可知公路等级系数取Ac=1.1,沥青混凝土面层As=1.0,基层类型为半刚性基层则Ab=1.0。ld=600Ne-0.2AcAsAb式中:ld-设计弯沉值(0.01mm);Ne-从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累计当量轴次(次/阵道);Ac-公路等级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1.0,二级公路为1.1;As-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凝土面层为1.0;热拌和冷拌沥青碎石、沥青贯人式路面(含上拌下贯式路面)、沥育表面处治为1.1。Ab-路面结构类型系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1.0,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为1.6。则ld=600Ne-0.2AcAsAb=600×(1172147.652)-0.2×1.1×1×1=40.34(0.01mm)3.5.2各层材料容许拉应力式中:σR-路面结构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力((MPa);σs-沥青混凝土或半刚性材料的极限劈裂强度(MPa);Ks-抗拉强度结构系数。(1)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Ks=0.09Ne0.22/Ac=0.09×1172147.6520.22/1.1=1.77;=1.0/1.77=0.56MPa(2)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Ks=0.09Ne0.22/Ac=0.09×1172147.6520.22/1.1=1.77;=0.8/2.56=0.45MPa(3)水泥碎石Ks=0.35×Ne'0.11/Ac=0.35×1172147.6520.11/1.1=1.48=0.5/1.48=0.34MPa(4)石灰土碎石Ks=0.35×Ne'0.11/Ac=0.35×1172147.6520.11/1.1=1.48=0.3/1.48=0.20MPa3.6路面结构层厚度的计算进行结构厚度计算时,将多层体系转换为三层体系的方法为:将多层体系里的第一层作为换算后的第一层,这一层的回弹模量取原多层体系里的第一层的回弹模量值;将多层体系里其余的结构层作为三层体系的第二层,这一层的回弹模量取原多层体系里的第二层的回弹模量值;三层体系中的第三层为土基层,E0为土基回弹模量。h1=4cmE1=1200Mpah1=4cmE1=1200MPah2=7cm E2=1000MpaH=? E2=1000MPah3=? E3=1500MpaE0=35Mpah4=20cmE4=1000MpaE0=35Mpa3.6.1确定理论弯沉系数式中:ls-路表计算弯沉值(0.01mm),此时取ld=ls;F-弯沉综合修正系数;P,δ-标准车型的轮胎接地压强(MPa)和当量圆半径(cm),为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d的一半,即21.3/2=10.65cm。-理论弯沉系数;E0-土基抗压回弹模量值(MPa)。==×1200/(2000×10.65×0.7×0.62)=确定设计层厚度由由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模图查得=6.60由=35/1000=0.035查三层体系表面弯沉系数诺模图得K1=1.35因此K2=/(K1)=5.24/(6.60×1.35)=0.59又因为==27+1.18h3由K2=0.59,=0.035,,查诺模图得H/=4.40,则H=4.40×10.65=46.86cm,则h3=20cm。3.7沥青混凝土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进行结构层拉应力验算时,将多层体系转变为三层体系的方法与前面所述的进行结构厚度计算的方法有所不同。假设共有n个结构层(第n层为土基层),则第n-1层为中层,中层以上的结构层为上层。上层的换算公式为:、;E1=Ei,E2=Ei+1中层的换算公式为:;H=hn-1;E1=En-2,E2=En-1。3.7.1验算沥青面层底部弯拉应力沥青面层底部结构层为总结构层里的第二层,所以第二层为i层。h1=4cmE1=1800Mpah=?E1=1200MPah2=7cm E2=1200MpaH=? E2=1500MPah3=? E3=1500MpaE0=35Mpah4=20cm E4=1000MpaE0=35Mpa换算后的厚度:cmcm,=1500/1200=1.25查诺模图,上层结构的,由上述计算结果得,得<0满足要求。3.7.2验算水泥碎石底部拉应力水泥碎石底部所在的结构层为第三层,仍为上层结构,第三层为i层。h1=4cmE1=1800Mpah=?E1=1500MPah2=7cm E2=1200MpaH=20 E2=1000MPah3=? E3=1500MpaE0=35Mpah4=20cm E4=1000MpaE0=35Mpa换算后的厚度:h=cm由H/=20/10.65=1.88,=35/1000=0.035,=1000/1500=0.67,h/=30.64/10.65=2.88查表得:=Pm1m2=0.7×0.15×1.49×1.10=0.178MPa<=0.34MPa满足要求。3.7.3验算石灰土碎石的底部拉应力石灰土碎石的底部结构层为中层。h1=4cmE1=1800Mpah=?E1=1500MPah2=7cmE2=1200MpaH=20 E2=1000MPah3=? E3=1500MpaE0=35Mpah4=20cmE4=1000MpaE0=35MpaH/=20/10.65=1.88=35/1000=0.035查表得=0.478H/=1.88=1000/1500=0.67查表得n1=1.170H/=1.88h/=30.81/10.65=2.89=0.67查表得n2=0.70m=Pn1n2=0.7×0.465×1.170×0.70=0.27Mpa>=0.20Mpa不符合要求需要加大石灰土碎石层的厚度。取石灰土碎石层厚度h4=30cmH/=30/10.65=2.82=35/1000=0.035查表得=0.30H/=2.82=0.67查表n1=1.135H/=2.82h/=30.81/10.65=2.89=0.67查表n2=0.80m=Pn1n2=0.7×0.30×1.135×0.80=0.19Mpa<=0.20Mpa符合要求。3.8确定路面结构层综上所述,路面结构面层采用4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30cm石灰土碎石底基层。如图3-1。图3-1路面层结构设计(尺寸单位:cm)3.9防冻厚度检验因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1cm,查《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表5.2.4得最小防冻层厚度为50cm~60cm,所以可不考虑防冻层。第四章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设计中收费站附近的标段要求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故进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4.1交通量分析4.1.1标准轴载与轴载换算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100KN的单轴-双轮组荷载作为标准轴载。不同轴-轮型和轴载的作用次数,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换算为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凡是前后轴轴载大于40KN(单轴)的轴数均应换算成标准轴数。式中:Ns-100KN的单轴-双轮组标准轴载的作用次数;Pi-单轴-单轮、单轴-双轮组、双轴-双轮组或三轴-双轮组轴型轴载的总重(KN);n-轴型和轴载级位数;Ni-各类轴—轮型i级轴载的作用次数;-轴-轮型系数,单轴-双轮组时,=1;单轴-单轮时,按式δi=2.22×103Pi-0.43计算;双轴-双轮组时,按式δi=1.07×10-5Pi-0.22计算;三轴—双轮组时,按式=2.24×10-8×计算。表4-1交通参数车型PiNi解放CA10B前轴19.407001—后轴60.8510.247黄河JN150前轴49.008510.001后轴101.601109.577依土兹TD50前轴42.20201—后轴90.0013.706东风EQ140前轴23.703001—后轴69.2010.830114.3614.1.2设计年限内设计车道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设计基准期内水泥混凝土面层临界荷位处所承受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可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中式A.2.2计算确定。式中:Ne-标准轴级累计作用次数;t-设计基准期;gr-交通最年平均增长率;η-临界荷位处的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按表4-2选用。表4-2车辆轮迹横向分布系数公路等级纵缝边缘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收费站0.17~0.22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行车道宽>7m0.34~0.39行车道宽≤7m0.54~0.62注:车通或行车道宽或者交通量较大时。取高值;反之,取低值。由上表可知本设计η的取值范围为0.34~0.39,现按中间值取用,η=0.37。Ne==884581.041次水泥混凝土路面所承受的轴载作用,按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所承受的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分为4级,分级范围如表4-3。表4-3轴载作用分级表交通等级特重重中等轻设计车道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Ne(104)>2000100~20003~100<3得本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中等交通。表4-4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交通等级特重重中等轻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MPa)5.05.04.54.0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标准值(MPa)6.06.05.55.0得本设计混凝土弯拉强度fr为4.5Mpa。4.2路面结构及材料参数4.2.1初拟路面结构由《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查得:表4-5适宜各交通等级的面层类型面层类型适用条件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高速公路沥青上面层与连续配筋混凝土或横缝设传力的普通混凝土下面层组成的复合式路面特重交通的高速公路碾压混凝土面层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服务区停车场得本设计应采用碾压混凝土面层。表4-6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参考范围交通等级中等轻公路等级二级三、四级三、四级三、四级变异水平等级高中高中高中面层厚度(mm)240-210230-200220-200270~240<=230<=220得本设计面层厚度取值范围为230mm~200mm。表4-7适宜各交通等级的基层类型交通等级基层类型特重交通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棍凝土基层重交通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中等或轻交通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基层得本设计基层宜采用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基层。表4-8各类基层厚度的适宜范围基层类型厚度适宜的范围(mm)贫混凝十或碾压混凝土基层120~200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科基层150~250沥青混凝土基层40~60沥青稳定碎石基层80~100级配粒料基层150~200多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排水基层100~140沥青稳定碎石亨排水基层80~100得本设计基层厚度适宜的范围为150mm~250mm。综上所述,路面结构初步拟定如下:面层:碾压混凝土面层,由规范查得推荐厚度22cm,其长度为5m,宽为3.75m。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粒料15cm。垫层:采用天然砂砾20cm。4.2.2确定材料参数(1)由上可知,交通量为88.5×104次,为中等交通,由表4-3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得本设计混凝土弯拉强度fr为4.5Mpa,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为29Gpa,抗压强度为35.8Mpa,拟定结果如下:面板:22cmE=29GPa水泥稳定粒料:15cmE1=1500MPa天然砂砾:20cmE2=200MPaE0=35MPa(2)计算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如下:普通混凝土面层的相对刚度半径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中式B.1.4.3应力计算4.3.1计算荷载疲劳应力标准轴载在临界荷位处产生的荷载应力计算为:接缝类型为设拉杆平口接缝kj=0.87,综合系数kc查表得1.20Kf=Ne0.065=884581.0410.065=2.43由《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中式B.1.2计算得:σpr=KjKfKcσPS=0.87×2.43×1.20×1.27=3.20MPa4.3.2计算温度疲劳应力l/r=5/0.686=7.29h=22cm查板温度翘曲应力系数值图可得Bx=0.70a=0.828b=0.041c=1.323a、b和c-回归系数,按所在地区的公路自然区划查《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中的表B.2.3确定。Tg-最大温度梯度,查《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中表3.0.8取用。Tg=88℃/m。αc-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1/℃),通常可取为1×10-5/℃。温度疲劳应力系数kt:计算温度疲劳应力为4.3.3应力验算查表可得,二级公路的安全等级为三级,相应于三级安全等级的变异水平等级为中级,且目标可靠度为85%,再由目标可靠度和变异水平等级,查表可得可靠度系数=1.08。(+)=1.08(3.20+0.95)=4.48MPa<fr=4.5MPa因而,所选普通混凝土面层厚度(0.22m)可以承受设计基准期内荷载应力和温度应力的综合疲劳作用。4.4防冻厚度检验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的总厚度不应小于表4-9规定的最小防冻厚度。表4-9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小防冻厚度(m)路基干湿类型路基土质当地最大冰冻深度(m)0.50~1.001.01~1.501.51~2.00>2.00中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30~0.500.40~0.600.50~0.700.60~0.95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850.70~1.10潮湿路基低、中、高液限粘土0.40~0.600.50~0.700.60~0.900.75~1.20粉土,粉质低、中液限粘土0.45~0.700.55~0.800.70~1.000.80~1.30注:①冻深小或填方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溢性能良好的材料,可采用低值;冻深大或挖方及地下水位高的路段,或者基、垫层为隔温性能较差的材料,应采用高值;②冻深小0.50m的地区,一般不考虑结构层防冻厚度。由表4-9知,中湿路基,当地最大冰冻深度在1.01~1.50m间,粉质中液限粘土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小防冻厚度为50cm,路面总厚度为22+15+20=57cm>50cm满足要求。4.5接缝设计4.5.1纵向接缝纵向接缝的布设应按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而定,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本设计纵向施工缝采用平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35mm,宽度为5mm,槽内灌塞填缝料,构造如图4-1所示;图4-1槽内灌塞填缝料构造图(尺寸单位:mm)纵缝应与路线中缝平行。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的间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以纵向施工缝隔开。加宽板在变宽段起终点处的宽度不应小于1m。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拉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参照表4-10选用。施工布设时,拉杆间距应按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0mm。表4-10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mm)面层厚度(mm)到自由边或未设拉杆纵缝的距离(m)3.003.503.754.506.007.50200-25014×700×90014×700×80014×700×70014×700×60014×700×50014×700×400260-30016×800×90016×800×80016×800×70016×800×60016×800×50016×800×400注:拉杆直径、长度和间距的数字为直径×长度×间距。4.5.2横向接缝每日施工结束或因临时原因中断施工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尽可能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应采用传力杆的平缝形式,其构造如图4-2a)所示;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与胀缝相同.遇有困难需设在缩缝之间时,施工缝采用设拉杆的企口缝形式,其构造如图4-2b)所示。图4-2横向施工缝构造(尺寸单位:mm)横向缩缝可等间距(5m)布置,采用假缝形式。特重和重交通公路、收费广场以及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的3条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4-3a)所示。其他情况可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形式,其构造如图4-3b)所示。图4-3横向缩缝构造(尺寸单位:mm)横向缩缝顶部应锯切槽口,深度为面层厚度的1/4,宽度为5mm,槽内填塞填缝料。其构造如图4-4所示。图4-4浅槽口构造图(尺寸单位:mm)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设置的胀缝条数,视膨胀量大小而定。低温浇筑混凝土面层或选用膨胀性高的集料时,宜酌情确定是否设置胀缝。胀缝宽20mm,缝内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胀缝的构造如图4-5所示。图4-5胀缝构造(尺寸单位:mm)传力杆应采用光面钢筋。其尺寸和间距可按表4-11选用。最外侧传力杆距纵向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为200mm。表4-11传力杆尺寸和间距(mm)面层厚度(mm)传力杆直径传力杆最小长度传力杆最大间距220284003004.5.3交叉口接缝布设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和直道部分均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各条道路的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垂直相交,互不错位。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的直道部分保持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作相应变动,保证与次要道路的纵缝相连接。相交道路弯道加宽部分的接缝布置,应不出现或少出现错缝和锐角板。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膨胀量大时,应在直线段连续布置2~3条胀缝。4.5.4接缝填封材料接缝填料应选用与混凝土接缝槽壁粘结力强、回弹性好、适应混凝土板收缩、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流淌、低温时不脆裂、耐老化的材料。本设计胀缝接缝板采用沥青橡胶类材料,接缝填料采用橡胶嵌缝条。4.5.5边缘钢筋和角隅钢筋当采用板中计算厚度的等厚板时,或混凝土板纵横向自由边缘下的基础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时,应在其自由边缘和角隅处设置下述两种补强钢筋。如图4-6,图4-7所示。图4-6边缘钢筋图4-7角隅钢筋4.6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在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相接处,由于沥青路面难以顶住混凝土面板末端的水平推力,因而首先在沥青路面的一端,然后在混凝土路面的一端发生损坏。此外,出于沥青路面与混凝土路面之间的沉降不同,使得接头处变得不平整,引起跳车。因此,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时,应在沥青路面面层下埋设长度为3m的混凝土板,此板在混凝土路面相接的一端的厚度与混凝土面板相同,另一端不小于15cm,如图4-6所示。埋设在混凝土板与混凝土路面相接处的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直径一般为25cm,长70cm,间距40cm。对于其他各等级公路.由于汽车行驶速度较低,交通量不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可采用混凝土预制块过渡或径相连接。图4-8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的处理第五章路基路面排水设计5.1路界地表排水路界地表排水包括路面,路基边坡坡面和路界范围内地表坡面的表面排水以及有可能进入路界的公路毗邻地带的地表水和由相交道路进入路界内的地表水的排除。地表排水设施的布设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并做好进出口位置的选择和处理使水流顺畅不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冻结等造成对路基,路面和毗邻地带的危害。5.1.1路面表面排水路面表面排水应遵循的设计原则(1)降落在路面上的雨水,应通过路面横向坡度向两侧排流,避免行车道路面范围内出现积水。(2)在路线纵坡平缓、汇水量不大、路堤较低且边坡坡面不会受到冲刷的情况下,应采用在路堤边坡上横向漫流的方式排除路面表面水。(3)在路堤较高,边坡坡面未做防护而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冲刷或者坡面虽已采取防护措施但仍有可能受到冲刷时应沿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然后通过泄水口和急流槽排离路提。(4)设置拦水带汇集路面表面水时,拦水带过水断面内的水面,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上不得漫过右侧车道中心线。(5)无中间带或采用分离式路基的公路,在未设超高路段上行车道路面应沿路中心线设置向两侧倾斜的双向横坡,在设超高路段上,应设置向曲线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6)路面和路肩横坡的坡度应依据铺面类型,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LJ01)中的规定选用。泄水口的设置在道路交叉口构造物连接处、超高路段和一般路段的横坡转换处,应设置泄水口以避免路面表面水横向流过行车道或结构物。在纵坡符号变换的凹形竖曲线底部,泄水口应设在最低点,并在其前后相距3m~5m处各增设一个泄水口。泄水口的设置间距,可按《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018-97)所规定的方法计算确定,并以20m~50m为宜。在硬路肩宽度较窄,汇水宽度或汇水量大,使拦水带的过水断面不足时,可沿土路肩设置由U形水泥混凝土预制件铺筑的路肩边沟。5.1.2坡面排水各种坡面排水沟渠的设计应符合的要求(1)沟渠纵坡坡度和出水口间距的设计,应使沟内水流的流速不超过沟渠最大允许流速,超过时应对沟壁采取冲刷防护措施。(2)沟底纵坡坡度一般不宜小于0.5%。土质沟渠的最小纵坡为0.25%,沟壁铺砌的沟渠的最小纵坡为0.12%。(3)沟槽的顶面高度应高出设计水位0.1m~0.2m。边沟的设置挖方路段及填土高度小于边沟深度的填方路段,应在挖方边坡或填方边坡坡脚外设置边沟,以汇集和排泄降落在坡面和路面上的表面水。边沟可采用三角形、碟形、梯形或矩形横断面,按公路等级、所需排泄的设计流量、设置位置和土质或岩质选定。此次设计的公路等级为二级,可采用梯形横断面,边沟内侧边坡坡度按土质类别采用1:1;岩石挖方路段,可采用矩形横断面,其内侧坡面用浆砌片石砌筑以保持直立。深度及宽度取为0.6m。挖方路段边沟的外侧坡面与路堑下部坡面的坡度一致。边沟的纵坡坡度应结合路线纵坡、地形、土质、出水口位置等情况选定,尽可能与路线纵坡坡度保持一致,当路线纵坡坡度小于沟底最小纵坡坡度时,边沟应采用沟底最小纵坡坡度,并缩短边沟出水口的间距。边沟出水口的间距,一般地区不宜超过500m,多雨地区不宜超过300m,三角形和碟形边沟不宜超过200m。边沟出口水的排放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桥涵水道位置,排引到路基范围外,使之不冲刷路堤坡脚。设计构造图5-1所示。图5-1边沟构造图截、排水沟的设置当路堑或路堤边坡上方流入路界的地表径流量大时,应设置排除地表径流的截水沟,在坡面汇流长度大的山坡上,应酌情设置一道以上大致平行的截水沟。在坡体稳定性较差或有可能形成滑坡的路段应在滑坡体的周界外设置截水沟。如图5-2所示。截水沟设在路堑坡顶5m或路堤坡脚2m以外,如土质良好、路堑边坡不高或沟壁进行铺砌时,前者也可不小于5m。排水沟应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沿等高线布置,将排除的水顺畅地排向自然沟谷或水道,排除水沟长度一般设置为350m;超过500m时,可在中间适宜位置处增设泄水口,由急流槽或急流管分流排引。截水沟采用矩形横断面,深度及宽度取为0.6m。地质或土质条件差,有可能产生渗漏或变形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由于本设计地势平坦,只需设少量截水沟即可,在填、挖方量大路段,相应设置排水沟即可。如图5-2所示。图5-2截水沟构造图5.2路面内部排水5.2.1一般规定为排除通过路面接缝、裂缝或空隙,或者由路基或路肩渗入并滞留在路面结构内的自由水,可沿路面边缘设置边缘排水系统,或者在路面结构层内设置排水基层或排水垫层排水系统。5.2.2宜设置路面内部排水系统的情况(1)年降水量为600mm以上的湿润和多雨地区,路基由透水性差的细粒土(渗透系数不大于10-5cm/s)组成的高速公路、一级或重要的二级公路。(2)路基两侧有滞水,可能渗入路面结构内。(3)严重冰冻地区,路基为由粉性土组成的潮湿、过湿路段。(4)现有路面改建或改善工程,需排除积滞在路面结构内的水分。5.2.3路面内部排水系统设计要求(1)路面内部排水系统中各项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均应大于渗入路面结构内的水量,且下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应超过上游排水设施的泄水能力。(2)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最大渗流时间,冰冻地区不应超过1h,其它地区不应超过2h(重交通时)~4h(轻交通时)。渗入水在路面结构内的渗流路径长度不宜超过45m~60m。(3)各项排水设施不应被渗流从路面结构、路基或路肩中带来的细料堵塞,以保证系统的排水效率不随时间推移而很快丧失。图5-4边缘排水系统(图注尺寸单位:cm)5.2.4路面边缘排水系统沿路面边缘设置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纵向排水管、横向出水管和过滤织物组成的边缘排水系统(图5-4)。纵向排水管通常选用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塑料管。排水管设3排槽口或孔口,其开口总面积不小于42cm2/延米。管径按设计流量由水力计算确定,通常在70mm~150mm范围内选用。排水管的埋设深度,应保证不被车辆或施工机械压裂,并应超过当地的冰冻深度。横向出水管选用不带槽或孔的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塑料管,管径与排水管相同,其间距和安设位置由水力计算并考虑邻近地面高程和公路纵横断面情况确定,一般在50m~100m范围内选用。出水管的横向坡度不宜小于5%。埋设出水管所开挖的沟,须用低透水材料回填。出水管的外露端头用镀锌铁丝网或格栅罩住,出水口的下方应铺设水泥混凝土防冲刷垫板或者对泄水道的坡面进行浆砌片石防护,以防止水流冲刷路基边坡和植物生长。出水水流应尽可能排引至排水沟或涵洞内。透水性填料由水泥处治开级配粗集料组成,其孔隙率约为15%~20%。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粒径4.75mm以下的细粒含量不应超过1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2024年游泳救生员技术知识复盘
- 植保员的协作与团队建设能力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篮球裁判员的考纲与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新疆区公务员考试行测历年真题试题试卷答案解析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救生员考试从业要求试题及答案详解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英语全册期末必考作文范文归纳
- 2024年足球裁判员考试热点问题讨论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作物种子繁育员试题及答案揭秘
- (三诊)绵阳市高中2022级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地理试卷A卷(含答案)
- 委托外包催收合同协议
- 店长劳务合同协议
- 2025-2030中国涂装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预测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解读
- 肺癌化疗护理查房
- 2025年04月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政法委员会公开招聘临时辅助用工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GB/T 18655-2025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 银行系统招聘考试(经济、金融、会计)模拟试卷14
- 2025届百师联盟高三联考模拟预测(冲刺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 心理韧性在咨询中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