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心理学》1510.30 (1)课件_第1页
《咨询心理学》1510.30 (1)课件_第2页
《咨询心理学》1510.30 (1)课件_第3页
《咨询心理学》1510.30 (1)课件_第4页
《咨询心理学》1510.30 (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咨询心理学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心理咨询师考试科目结构和权重互动讨论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说教”?心理咨询是“贴标签”?心理咨询是靠经验、耍嘴皮?8第六章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第四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第五节婚恋、家庭心理咨询第六节性心理咨询10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一、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条件(一)学术背景咨询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其形成之前,已具备了以下充分和必要的学术条件:111.1882年高尔顿[F.Galton]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2.1890年卡特尔(J.M.Cattell)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3.1896年韦特默(L,Witmer)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4.1904年比内一西蒙(A.Binet—T.Simon)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5.1907年大卫(Davis)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6.1908年帕森斯(F.Parsons)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现在国际流行的是MBTI)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表征人的性格,是由美国的凯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制定的。这个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加以扩展,形成四个维度14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一)心理咨询专业的诞生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韦特默的《临床心理学》。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由于他当时肩负着废止童工的社会职责,所以提出了就业之前必须经过心理测量的建议。这为咨询心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开辟了阵地。15(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促使咨询心理学大踏步前进的外在因素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内部关键因素,是该学科自身方法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是临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基础和促进因素,也是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手段。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该学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人物是威尔森。美国心理学会

(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美国最权威的心理学学术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的主要成员,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心理学组织。美国心理学会目前共有54个专业分会:

SocietyofConsulting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分会。1718随着科技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心理咨询在我国已发展为一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及明确职业标准的专业学科,同时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在面临职业规划、恋爱交友、夫妻关系、亲子教育等困惑和压力时,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期解决心中的疑虑,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按照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计算的话,在我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咨询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极具潜力的一门学科。TIPS: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情况在发达国家,心理健康很受国民重视,美国专门设立了“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日本特设幼儿教育援助中心,指派心理咨询师进入幼儿园关注治疗幼儿或为家长提供援助指导。不过事实上,各个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行业也有发展快慢之分,有些国家已经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体系,可有些国家仍未制定统一的认证资格和标准。美国——心理咨询可以报销美国共有临床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28万人,即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被纳入医保体系,费用可以报销。许多家庭还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在美国,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不仅普通美国公民视接受一次心理咨询如同吃一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就连堂堂美国总统也拥有自己的心理顾问。1972年,美国联邦政府特别设立“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专门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21第二单元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22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并在该《标准》中,对心里咨询师的职业给出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涵盖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的全部内容,其中包括:

24

3.“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二:

(1)“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含义之一: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有普遍意义,不管哪种理论指导的咨询,咨询关系都是“求”和“帮”的关系。

(2)“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25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中、外不同学者将心理咨询解释为各种不同的说法。

1.罗杰斯(1942):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2.威尔森等(1949):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

3.陈仲庚(1989),心理咨询应明确三个问题:(1)待解决问题的性质;(2)咨询师的技术;(3)所要达到的目标。

27吸纳上述各作者见解的合理内函,心理咨询的定义: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28定义中的“心理咨询”是一个广义概念,是指一种“职业性的活动”,而不是狭义的、单指一种具体操作措施的“心理咨询”。

涵盖了持不同理论见解的咨询师;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各类求助者;咨询目标中涵盖了轻、重不同,性质各异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1、心理咨询是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这是(

)的观点。

(A)威廉森

(B)罗杰斯

(C)郭念锋

(D)许又新2、根据《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正确的说法包括(

(A)心理咨询师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

(B)心理咨询师只能进行心理咨询不能进行心理治疗

(C)咨询关系是一种“求”和“帮“的关系(D)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和相关行为问题

1、B2、ACD2930

第三单元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31

心理咨询师除了专业知识外,尚需具备唯物主义观点和普遍联系观点。一、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32(一)唯物主义观点

咨询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在咨询工作中,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一切迷信、巫术。迷信、巫术活动是独裁、武断的,不具有丝毫理性的思辨和实验的根据。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不是自明的,必须通过细心观察思考和实验研究才能通晓,而只有这些客观规律,才是判断各类事物性质与发展的依据。新闻:北京现奇葩同性恋矫正法:大师念咒扭转性取向34(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所谓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种整体观念。无论在资料整理、形成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以及实施咨询方案时,都必须把握各类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能考虑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又能综合运用各种咨询方法,以使咨询工作准确有效。35

心理咨询中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多重含义:

1.心身一体的观点。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咨询人员理解心理问题,应立足于这二者的结合。求助者常有心理问题躯体化倾向,即把心理问题表达为各种躯体不适。有时候,又可以将生理状况欠佳,体验为心理状态不适如,躯体疾病带来的焦虑不安、情绪抑郁,或者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自卑、苦恼等。这就需要咨询人员善于分辨,辩证地分析和,而不能孤立地看问题。36

2.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引起求助者心理困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综复杂。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不仅有横向的交叉,也还有纵向的联系。这就要求咨询人员既能够分析同一时间内各种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影响,又能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的各类事件对当前心理问题的影响。

37

3.整体性观点人的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决不是孤立的,他总是和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在整体的心理活动中,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便可“牵一动全身”。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互相联系的.

如一个中学生,因成绩急剧下降,由父母陪同前来咨询。孩子在咨询师面前表现的可能是学习能力问题,但是当仔细了解之后,发现除了学习能力障碍而外,他还有自信不足、情绪低落等问题。按整体性的观点咨询更好。38

(三)限制性观点心理咨询是有某些限定的职业活动。在咨询中规定的各种限制,是保证咨询成功必要的条件。

39

1.咨询师的职责限制。咨询师的职业责任不是无限的。如,求助者带领自己的孩子前来咨询,他表示对自己小孩无法管理,同时认定咨询师应对矫治孩子的不良行为负全部责任时。这就是求助者对咨询师的职责产生了误解。咨询师的责任仅仅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有了麻烦,提醒求助者立刻调整亲子关系。而最终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责任,是在求助者本身。最终促使孩子行为的改变,是求助者自己的职责,而不是咨询师的。40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受心理咨询任务的限制。心理咨询的任务只是解决心理问题本身,而不包括引发心理问题的具体事件。也就是说,不介入、不帮助求助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41

2.时间上的限制。有规律的咨询设定,有助于打破求助者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形成新的视角。如依赖性较强的求助者,遇到问题就会要求立即进行咨询,而求助者一旦懂的暂时容忍不良情绪,便会发现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获得成长。但根据求助者心理特点、年龄大小和时间问题的性质,也可以适当调整,42

3.感情限制。指咨询师的工作要以有助于求助者的成长为最终目的,不能借机满足自身的欲望和好奇心,不能与求助者建立除咨访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因为双重关系的建立会阻碍咨询的进展,不利于求助者的问题解决和个人成长。无论是在人本主义理论框架内进行咨询,采用“共情”、“坦诚”、“自我开放”、“情感表达”之类的操作,还是在在精神分析框架内咨询,采用“自由联想”等的具体操作技术,咨询师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必须以有利于求助者的成长为目的和前提,不能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特别在异性之间的咨询,超越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形式的个人关系,都在限制之列。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时刻体察自身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咨询顺利进行。44心理咨询必须以有利于求助者的成长为目的和前提,不能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特别在异性之间的咨询,超越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形式的个人关系都在限制之列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时刻体察自身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咨询顺利进行。心理咨询禁止咨询师与求助者在咨询室之外进行任何咨询活动。。“老师,我们一起吃饭好吗?”“到我这里来玩吧?”“我们去一个清静的地方谈好吗?”等来自来访者的要求是不应答应下来的。个人间接触过密的话,不仅容易使来访者过于了解咨询者内心世界和私生活,阻碍来访者的自我表现,也容易使咨询者该说的不能说,从而失去客观公正地判断事物的能力。4546

4.咨询目标限制。

心理咨询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性质、咨询的复杂程度、咨询师个人实际能力来决定,它不是任意的。就这层意义上,咨询目标的限制,包括两方面内容:

47

(1)咨询目标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如果求助者既有躯体疾病,又有心理问题,那么心理咨询的目标只能锁定在心理问题上,或者锁定在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上,或者锁定在躯体疾病导致的心理问题上。

在同一时间段里,只能锁定一个(或一种)心理问题作为局部的咨询目标。48

(2)在心理咨询的各个阶段上以及最后结束咨询时,到底能将心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这也是有限制的。

对咨询效果的预期,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冒进。必须按实际情况做出比较恰当的评估。

49(四)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应使用这种思维方法:

1.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工作开始时,应集中考虑他的心理问题有无个人史原因;若有个人史根源,这种个人史根源与现实的症状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2.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求助者。人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是变化来的,同样也是在变化中渐渐消除。这是在心理咨询中确立发展观点的事实依据。50(五)中立性态度个体心理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咨询师从求助者的角度出发了解求助者的问题,对求助者的困惑与处境表示表示理解,同时不予评价,不掺杂个人的情绪与观点。51

中立态度是咨询师在情绪、情感以及观点方面,既不固执己见,又不随意迎合求助者的情感或观点。中性的话:“你有这样的情绪(或想法),我可以理解”。

“理解”既不代表赞同,也不代表反对,是中立态度最恰当的表达词。

52

二、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

53

从事任何职业,都需具备一定条件。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从事这个工作,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个人品格等等,都有一定要求。54(一)品格

品格的核心是价值观系统。价值观系统的关键是人生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朴素、简洁、踏实和可行的,它不需要美丽词汇修饰和夸张,它只用一句话表达: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这就是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品格

55

(二)自我修复和觉察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理咨询是一项特殊的工作,而咨询师所能运用的工作恰恰是其自身,因此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咨询师的人格魅力,咨询师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这就需要咨询师具备敏锐的自我觉察和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56

第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心理咨询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并通过个人修养和专业的自我体验,力求解决自己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在咨询过程中能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不因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57

第二,心理咨询每天面对不同的求助者,可能会发生移情,此时,咨询师应及时觉察,并调整状态,不应自身的问题而影响咨询工作。

第三,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不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58(三)善于容纳他人

接纳各类求助者和求助者的各种问题。这既是个人的性格特点,又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需要。咨询师要有承载求助者情绪的张力,让求助者在感到自在、放松、舒适的情境下获得新的感悟,开始对自身的深入思考。59

(四)有强烈的责任心

“庸医杀人不用刀”,是说本事不大而又缺乏责任心的医生,可能把人治死。心理咨询师面对求助者不能因自己的言行,使求助者感到“雪上加霜”;不能对求助者提供帮助时,应向求助者说明,并转诊

.60

(五)“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通常被理解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等等。但是往深层看,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能对自我生存价值进行评价,这类评价常常和自我成就感连在一起。61

自我生存价值和自我成就感有极其明显的文化性质以及个体差异。不同文化环境中,评价自我生存价值的坐标是很不相同的。一种是自我生存价值的评价坐标是定位在“个人生存的社会意义”上,能否满足社会道义的要求。

62

另一种文化的自我生存价值的评定坐标定位在“自我实现”上。以“自我”为核心的人生哲理评价自己,其成就感必然仅仅在“自我”生存本身。中国心理咨询师如果能把社会发展和个人成就感融为一体,这或许更符合我们的文化。1、与心理咨询时程长短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咨询师的资历

(B)行业惯例

(C)咨询室的条件

(D)心理问题的性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咨询结束以后,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关系也相应终止(B)每次心理咨询的时间,严格限制在50分钟以内(C)咨询师对咨询效果的预期,既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冒进(D)心理咨询师不介入、不解决求助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1、D2、ACD6364

第四单元

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65

一、我国心理咨询的简史

心理咨询原本是临床心理学的内容之一。它虽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分离出来,但正规的、标准化的心理咨询,仍然与临床心理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就临床测评、临床诊断、咨询和疗效评估等方面,仍保持着原来特点。

6620世纪30年代,丁瓒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进入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心理学工作。他比较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于1937年与丁祖荫一起,翻译出版弗·狄·布鲁克(F.D.brooks)的《青年期心理学》一书,1948年再版。中国的临床心理学以及健康心理咨询工作,如果从那时开始算起,迄今已有近70年历史。

67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当时,丁瓒、钟友斌、龚耀先、许淑莲等曾使用“综合快速疗法”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在这种综合疗法中,实际包含了心理咨询的大量内容,为我国心理咨询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

社会发展需求是无法阻挡的,到80年代初,我国咨询心理学应运再生。68

二、我国心理咨询业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心理咨询与治疗再次出现。1986年,北京市朝阳医院建立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从此,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发展。时至今日,它已具备了以下特征:

69

(一)心理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

心理咨询已经达到了职业化阶段,有六种可操作性指标为佐证。

1.社会化水平。

由于社会需要十分广泛和强烈,所以心理咨询工作几乎涵盖了所有职业群体,并日益被社会认可。

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定条件之一是设置临床心理科。全国大、中、小学校均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或正在建立这类机构。70

2.社会效益

直接的社会效益是通过咨询、治疗,许多人重获心理健康,许多家庭恢复了和谐,改善了生活质量,间接效益也是肯定的。

3.经济效益。

直接的经济效益是从业者维持生计;间接的经济效益是求助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上述两点在当前的心理学咨询实践中都可见到。71

4.组织的建设和信息沟通。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术组织,对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类学术刊物,是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的重要支柱。

5.社会的认可。

心理咨询工作已被社会接受,从大众传播工具获得的信息来看,全社会已比较重视这一学科。

6.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已经出台。

2001年8月,国家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出台,规范了行业标准。

72

(二)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距社会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的发展都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切需求;从业者的素质与业务能力尚嫌不足。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尚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只能按照中国国情,从职业化的低起点人手。根据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更进一步加强规范的职业培训,已成必然趋势。

73三、对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展望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如下特点:

1.借鉴西方文化而产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将会越来越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若把西方的心理咨询比作矿石,中国文化便是冶炼炉,那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冶炼过程,是在所难免的。

742.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普及化,其发展势头将保持强劲。尽管中国的心理咨询水平尚低,但普及化的势头不会因此而失掉锐气。由于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还将以普及化为其重要特征。

潜在的巨大需求量2014,与会专家公布调查结果:我国抑郁症患者已高达3000万人,但目前仅有10%的人正在接受正规治疗。

这样的数字无疑显示出中国心理咨询业潜在的巨大需求量。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调查认为,到2015年,我国至少需要约86万名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一数据还是以保守方式统计出来的。

总体来说,中国女性的心理问题比男性严重。“以抑郁症来论,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总的来说,女性的心理问题发病率和去寻求咨询的人要比男性多一些。763.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将不断以自身的完善化和高效率,来提高自身的价值,会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获得社会理解与初步认可之后,该职业的社会价值如何,便成了问题的关键。评估该职业社会价值的指标有三:

1)支撑该职业的学科理论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

2)执业人员的能力是否达标;

3)完善的和职业化的心理咨询。该职业的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业务操作模式是否达到标准化水平。77

第二节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78

第一单元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因癌症不幸去世。享年83岁79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被充分表达。《精神分析引论》的原版,是将他早期三篇作品,即《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的演讲录合编而成。由于这三篇作品都是用性本能解释心理现象或神经症症状,所以又称为“性学三论”。

80

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适应观点

阿帕波特

精神分析学说的概括81一、分区观点

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为中介。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需求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3万倍,所以要激发潜能,需要运用潜意识。82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便进入意识领域。他如同“海关机构”,把守着意识的“国门”,它由一些现实经验所构成。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由于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深层的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人们又把它的理论称作“深层心理学”。83

潜意识的系统可比做一个大前房,在这个前房内,各种精神兴奋都像许多个体,相拥挤在一起,和前房相毗连的,有一较小的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负守门之责,对于各种神经兴奋加以考察,检验。对于那些他不赞同的兴奋,就不许他们进入接待室,但是被允许入门的那些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只是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因此,这第二个房间可称为前意识系统。

84潜意识的内容还包括了后天的某些情感,主要是那些令人痛苦的、耻辱、恐惧、羞愧等情感,并且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定无法为当事人所接纳。这些不被接纳的东西,存在于意识中,必定会引起心理的冲突和不安,使我们无法正常生活,于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自发地起作用,把他们打入潜意识,以此来保护内心的安宁,所以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但是存在于潜意识的内容消失了吗?86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形成各种心理症状,以各种形式外化出来。所以研究潜意识内容,对心理治疗具有巨大帮助。8788二、结构观点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的活动,遵循“快乐原则”,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按着“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的一部分,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89“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活动,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了解周围环境,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应对现实的功能。“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指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它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维持平衡的心理策略。本我和超我出现矛盾时,力量集中于自我,自我必须不断地协调,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一些手法、技巧,更准确地说是一些习惯性反应方式,它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起作用,使超我和本我得到满足。901.压抑(repression)是指自我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情感和记忆抑制到无意识层中。是最基本的防御。临床表现为遗忘,但并不是真的遗忘而是潜意识中有某种被压抑的情绪,被压抑的内容仍会经过转化,以梦或过失表现出来。

【案例】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可以说感情留在意识之中,而认知却被忽视了。这些潜意识中的记忆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常用的自我防御机制2.否认: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遇上痛苦得难以接受的事情时,会在无意识中对之加以拒绝或否定,当作没发生,以免产生心理痛苦。(亲人去世,留有碗筷、说走亲戚去了(与清醒承认现实相比,假装更能让她接受)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追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否认正是如此。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

•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

•中国成语有“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是否定作用的表现;3.投射:自我把不能接受的或者不好的欲望、冲动和意念归咎于别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个在潜意识里对自己女秘书有非分之想的上司,却推说她在勾引他;一个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则认为别的同学学习也不努力也一样作弊,而且与自己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些不良少年,别人无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4、隔离: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情景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尴尬、不愉快或焦虑。此处所讲的事实,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不一定是全部事实,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或者说“大姨妈来了”;

•人死了叫“仙逝”“归天”“长眠”,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不祥或太悲哀;

•有人把“厕所”说成“上一号”或“去唱歌”;曾在一家饭店的男厕所标识用“观瀑亭”、女厕所标识为“听雨轩”,也都是一种隔离;5.内向投射:本来指向外界的敌视、攻击喝伤害转而指向自身。有的人受了委屈以后反而会自虐。(受老板气,打自己耳光)常用的自我防御机制6.反向形成:内心有一种欲望或者观念要求表现,但是如果表现出来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或者招致惩罚,于是就表达一种相反的欲望或观念,借以抑制原来的欲望。(人际关系,排斥异性)•过分热情或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对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那种不好与人交往或自卑的强烈冲动的一种反应;

•当某人希望别人照顾自己却表现出明显地照顾别人;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企图证明她没有敌视孩子;7.合理化:指通过歪曲现实达到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作用。(酸葡萄:希望达到某种目的而未能达到时否认该目的的价值和意义;甜柠檬:为达到目的,便苟且偷安,抬高现状的价值;)8.置换:又称移置,是指个体把无法对某人或某事直接表达的负性情感转移到另一个安全的人或事上去发泄的过程,以此达到减轻精神负担和维护内心安宁的目的。(受气后拿别人出气)常用的自我防御机制9.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癔症)10.退行(regression)指个体面临应急事件时,为降低焦虑,放弃已学到的成熟的应付方式,通过使自己倒退到儿时的幼稚状态,以回避现实危机和困难。(四五岁自己能吃饭、穿衣,但添弟妹后,出现尿床、要人喂饭等幼稚行为,博得父母关注)(发脾气摔东西)常用的自我防御机制11.升华: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化悲痛为力量(文学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诗歌、竞技体育)常用的自我防御机制①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而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②防御机制并不能改变危险的客观环境,只是改变个人对环境的看法理解或处理方式。③防御机制的作用是双重的。积极的作用是通过回避现实,减缓压力所造成的情绪冲突,而消极作用是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有时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④自我防卫机制多少都含有自欺的成份。⑤若过度使用防卫机制者会造成神经症。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100三、动力观点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只是人的性本能,即“力比多”。性本能并不是唯一的心理动力,弗洛伊德说过:“力比多和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在这里性是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10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维持这三种力量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102

四、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无意识”冲动和性欲,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

103口欲期(0-1.5岁):拇指吸吮(乳房吸吮):可以吸引全部的注意力导致儿童睡去。它还经常伴随着抚摸身体的敏感部位,如乳房等。特点:自体享乐:本能不是指向他人而是从主体自己的身体上获得满足。一个儿童沉溺于拇指吸吮,是为了寻求一种他体验过并且记住了的快感。是他最初的和最重要的动---吸吮母亲的乳房或者其替代物。儿童的嘴唇就像是快感区,最初快感区的满足是与营养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104口欲期人格特征喜欢嘴里含着东西如吸烟、嚼口香糖对爱人的态度就像和自己的父母,依赖又抱怨得到爱和关怀太少,心理上非常弱小,成人后缺乏追求人生的勇气,没有胆量。就像小时咬妈妈乳头一样,一生都用嘴来攻击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吹牛者”:口若悬河,说的话,做的事不一样。

口欲期固结--执着寻求别人的关注,只要是关注就行,不管这种关注是好还是坏。比较贪婪,她们的人生信条是关注=爱.如把裸露的照片贴在网上快感主要来自口唇部位,口欲期里母亲适当地哺乳儿童,使儿童欲望得到满足,可使儿童产生安全感,有助于信赖别人。相反口欲期母子关系不健全,容易形成口唇依赖人格,需要别人照顾,易幻想,易嫉妒,容易出现吸吮拇指、咬指甲、嚼口香糖等。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弱小,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依赖最大。如果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能够爱抚婴儿,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儿,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贯、无规律的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婴儿从生理需要混乱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不适,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107

2、肛欲期(18个月—3岁):

这一时期,儿童发现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大便,大便的积累造成强烈的肌肉收缩,当大便通过肛门时,粘膜就能产生强烈的刺激。然而,这样做不仅能带来痛苦的感受,还能带来高度的快感。

特点:幼儿首次体验到身体的自主而沾沾自喜。他们对自己能够排便和控制排便感到骄傲,但对粪便还没有肮脏和清洁的概念。这个阶段的儿童没有羞耻心.108大便对婴儿还有其它的重要意义。对婴儿来说,大便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排出大便相当于做出“贡献”或献出“礼物”,通过排便表达对环境的积极服从,当憋着时表达的是自己不肯屈服。因此大便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孩子与父母或成年人保持关系的某种工具,孩子感受到他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此期母子关系逐渐开始分化。体会到自主性,学会观察环境、探索环境、摆弄玩具,寻找过渡性客体,如绒动物、枕头等。孩子的肛欲期一般经历两个月左右就会结束,肛欲期的结束,标志着孩子的性心理向着下一个阶段——生殖器期迈进。109肛欲期大小便习惯的训练是重要的课题。父母训练幼儿的大小便态度过于严格,易造成刻板、强迫性的人格。或冷酷无情、刚愎、暴躁、吝啬等所谓“肛门性格”。若态度过于轻忽,易造成放纵,不在乎的个性。在此期如发展不顺利,成年后可表现为缺乏主见,缺乏自信过分爱整洁、固执或过于慷慨。或通过反向形成,表现为喜好挑衅,作对或喜欢控制一切。生理上快感转移到肛门了。发展顺利,形成独立人格,心理矛盾时,易合作。不顺利,形成肛门人格:严守秩序、过度整洁,追求完美,吝啬,节俭,固执不灵活,容不下别人意见,坚持己见。

肛门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所导致的肛门人格。其特点第一是刚愎自用,顽固不化。第二个是反权威,所有的权威都要反。只要你是权威,即使原来我们俩是好朋友,你当了班长,我就要反对你。第三个特点是过分地要求清洁和整洁。1123·生殖器期(3~5岁)这个阶段家庭出现三角关系,出现恋父(母)情结。男孩恋母比较明显,母亲是其性依恋对象,而把父亲看成情敌,另一方面又惧怕父亲,必须经过认同的过程,男孩仿效父亲,结合父亲的特质,感觉自己也拥有这些能力,当他能够像父亲时,父亲也就不会伤害他.这个阶段如果没有父亲的介入,孩子很可能躲在母亲背后或永远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不愿独立父亲的介入,带来孩子与母亲分离的痛苦,让孩子学会忍受痛苦,同时学会分享。(1).

轻松和孩子谈性

你和孩子间是否有过类似以下的对话:「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你呀,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那其它的小孩也都是捡来的吗?」「问这么多干嘛,长大之后你就知道了。」又或者:「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我却坐着?」「嗯,因为爸爸是男生呀!」「为什么爸爸有小鸡鸡,我没有?」「嗯,因为你是女生啊!」「为什么男生就有小鸡鸡?」「……」

(2).

回答要简单易懂

幼儿的认知能力尚浅,大人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依照孩子的所知及适合孩子年龄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比如孩子在两、三岁时,第一次问:「我是怎么出来的?」大人可以简单地告诉他:「你是妈妈生出来的。」他可能会暂时满足;但是到了五、六岁,当他再问:「我是怎么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大人可以这样回答:「在靠近屁股的一个地方,我们叫它做阴道,你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时候,就会经过这个地方,阴道只有女生才有喔。」人体某些部位的名称,此时对孩子来说,仍然过于复杂艰深,所以大人应该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词来告诉他们。

(3).结合图片作解释

当大人们面对宝宝的「为什么」解释不清时,也可以试着利用图片或实物来帮助孩子理解。当宝宝问到:「我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妈妈回答:「是在肚子里长大后生出来的。」然后把母亲或其它人怀孕时的照片给孩子看,建立怀孕的形象感。有些孩子也许并不关心怀孕的复杂过程,只关注在子宫内的宝宝怎么吃?怎么呼吸?此时大人可以回答说:「妈妈是通过脐带给肚子里的宝宝营养。」再给孩子看些有关胎儿脐带的图画,并带领孩子看看自己的肚脐,告诉孩子脐带与肚脐之间的关系。

(4).观察生命的孕育

有时候孩子会问到动植物的生殖现象,家长可以将孩子带到郊外观察动、植物,解释生物如何藉由传递花粉及交配来繁衍生命,告诉他们,这是生物的本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弗洛伊德最重视的时期,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和阴茎羡慕。

这一期间情结不能解决,容易嫉恨异性父母,长大后容易形成同性恋。1184、潜伏期(5-12岁)潜伏期即指,儿童在经过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后对躯体不再感兴趣,进入一段安静的阶段.此时,孩子对父母、兄弟姐妹兴趣减少,而对动物、体育运动、自然界的好奇心徒增,爸爸、妈妈的形象为米老鼠或孙悟空所替代。

相对平静的发展时期,主要活动转移到游戏和学习上。这个时期儿童要完成许多发展任务,包括在学校的成就、与同辈的关系、建立道德与伦理原则等。因此这个时期又称为友伴阶段。如果这个阶段不能完成困难的或有压力的工作,那么以后的社会情绪发展可能会出现偏歧现象,如正常异性交往的困难。1205·生殖期(12岁以后)

随着个体生理成熟,认知功能的不断发展,个体逐渐与家庭客体疏远,开始确立个体角色,形成个性,并且开始对社会、文化价值产生认同,此时期个体心理的发育可出现退行现象。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但同时也有重新解决这些冲突的机会,另外,我们也应认识到,青春期也是青年发展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创造性和改革性能力的关键期,如果一个社会不能理解青年的这种特性,而代之以压抑的方式对待青年,这个社会必将陷入停滞状态。

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122五.适应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形式不同的应对。变相宣泄和自我保存本能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123

1.变相宣泄

心理动力—性本能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与自我不断周旋,是在自我的监督、控制中度过的,所以,“本我’’必然练就一套“应对的功夫”,甚至不惜改变存在或表达自己的模式,以求自己得到满足。

“隐性梦’’就是性本能的应对方式之一:变相宣泄。若不能宣泄则可能形成神经症焦虑。1242.自我保存本能在个体发展中,随时都要维护个体的安全,他对现实中一切危害生命的危险,必须及时予以反应,以尽自己的职守。这类应对是与人的认识能力有关的。对环境的了解程度,可以影响反应的强度,制约着应对的方式。在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

125

精神分析理论的适应观点,是建立在解释上述两类应对的基础上。第一种应对是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比较容易理解;第二种应对,是弗洛伊德关于人的认知如何影响情绪症状的看法。由于人们的注意力被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吸引,忽略了他关于认知理解可以影响情绪症状的看法。126“焦虑”是弗洛伊德确立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根据产生的根源将焦虑分为

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127

现实性焦虑

是对外部危险或意料中的知觉与反应。它和逃避反射相结合,是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表现。引起焦虑的对象和情境,随着一个人对于外界的知识和势力的感觉而异。有时因为有知识,能预料到危险的来临,反而可以引起恐怖。冷静地估量的力量以及和面前的危险相比较,然后再决定。

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焦虑是有进化意义的。但焦虑症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妨碍日常生活。

128

神经症性焦虑神经性焦虑症是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病者的焦虑与惊恐并非由实际威胁或危险所引起,或其紧张不安与惊恐程度与现实处境不相称。主要临床特征: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尿频、尿急、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如坐立不安、震颤、发抖等。

129

道德性焦虑个体因害怕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标准而预先在心理上存有的恐惧情绪。道德性焦虑是因超我约束而生的焦虑,根源于超我系统中的“良心”。当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时,就要受到良心的谴责,由此产生罪恶感和羞耻感的体验。道德性焦虑与神经性焦虑不同。神经性焦虑是由本我的冲动受到压抑而产生的,属于现象普遍而原因不明的焦虑。而道德性焦虑的原因通常都比较明确。

130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的一种功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使人同时接受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131自我防御机制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如使用的不得当,这时,虽然感觉不到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内心焦虑,但这些冲突和压抑却能以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各种障碍。132

复习“精神分析学说”分区观点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无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很大,又称“深层心理学”。结构观点人格:“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动力观点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心理活动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发展观点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5个时期: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适应观点自我防御机制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133钟友斌先生的《中国的精神分析》一书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一领悟疗法”

(即中国的精神分析疗法)。钟友斌先生抓住了弗洛伊德在《神经症通论》中多次强调的人的认识功能。这一点证明他确实全面理解和把握了精神分析的真谛,并灵活准确地应用.134

‘‘认识一领悟疗法”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发生的某种停滞,并认识到这类心理发育停滞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而引导求助者认识这些滞留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是何等的不相容、不合理,最后通过领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不合理性,达到自觉矫治的目标。135

认识一领悟的理论基石是精神分析,是早年创伤造成“心理发育停滞”的结果,而不是“错误认知结构”造成的结果。所以,实际上它是中国的“精神分析疗法”,又称“钟氏疗法”。“认识一领悟”中的“认识”一词,与“认知”是两种含义。

“认”--“察觉”,近似“自我”、“前意识”的功能;

“识”--“意识”,近似“超我”、“意识”的功能。钟友斌先生创造性地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意识化”疗法。

136第二单元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20世纪初期,有些心理学家希望将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把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于是,他们便集中研究行为,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当属巴甫洛夫和桑代克。巴甫洛夫自己并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他的兴趣集中在当时的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上,并因此获诺贝尔奖。

137巴甫洛夫在对大脑两半球的研究工作进展到一定水平时,他的视线转向了精神病人。当他试图对精神病人的症状进行解释的时候,他便不自觉地扮演了精神病学家或心理学家的角色。为此,人们认定巴甫洛夫是一位“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1、巴甫洛夫138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在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条件刺激总是伴随着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例如,要想让狗对铃声形成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就必须在每次出现铃声之后紧接着向食桶中倾倒食物,这样持续多次,狗才会形成对铃声的条件反射,一听见铃声就分泌唾液。139

桑代克使用观察记录老鼠使用观察记录老鼠走迷宫的方法,研究行为的学习过程,并提出他的著名的“尝试一错误”定律。开创了使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量化手段。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从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2、桑代克140华生(B.Watson,1878—1958)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继承了美国桑代克的方法论,建立了“刺激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华生不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如思维、至于情绪等。他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他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3、华生141华生认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摒弃一切主观内省,同时确立心理学的客观研究对象。华生否认传统心理学使用内省法所获取资料的可靠性,并认为不能将知觉或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而只能代之以行为;而行为,可以归结为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华生的行为主义的极端观点,很快受到新行为主义的挑战。142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即刺激和反应之间,或者说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个中介变量就是内部因素。

公式:B=f(S、P、H、T、A)。

B-行为、S-环境刺激、P-生物内驱力、

H-遗传、T-训练方式、A-年龄行为(B)是环境刺激(s)、生物内驱力(P)、遗传(H)、过去训练的经验(T)以及年龄(A)等实验变量的函数。行为并不仅仅由环境刺激所决定。4、托尔曼143

斯金纳(B.skinnei)则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如下公式:R=f(S.A)。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反应(R)与刺激(s)、控制变量(A)之间,是一种函数关系。控制变量A是实验者所设定和控制的实验变量,又叫“第三变量”。这一模式既考虑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其他条件的作用,如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所设计的第三变量。斯金纳箱

5、斯金纳144在整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有机体内部过程如何,斯金纳和其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一样不予以关注。斯金纳认为:“取得食物”是“按压杠杆”的强化因子。“按压杠杆”是条件刺激,这种条件刺激是动物自身发出的一种动作,而不是实验者给出的灯光或铃声等条件刺激,这就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145斯金纳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都是先前行为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起到的激励作用,则是强化的作用。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一理论解释了学习行为,包括不良行为的形成。146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另一个杰出代表是班都拉(A.Bandura1925一)。他强调学习过程中,人自身的能动作用,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仿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既不是单纯地取决于生物性的内驱力,也不是单纯取决于客观环境条件,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认知过程,也积极地参与着行为模式的形成,它甚至也参与着人格的形成和保持。6、班都拉147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

(1)“替代学习”或称“观察学习”人们能够操纵符号(如语言等),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行为后果,因此,人学会某种行为,大可不必实际去经验。

(2)“自行奖赏或批判”人们可以评价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或批判),不必一定依靠外部强化

(3)行为自控

人的行为可以自己调控自己,不一定被外界左右。

148

“学习理论”对行为问题的咨询与治疗原则:行为反应过剩时,咨询目标就是通过社会学习,消退这些反应;行为反应不足时,咨询目标就是通过社会学习增加和强化此类行为。个体既然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行为,反之亦然。149

沃尔普(wolpe)将行为治疗定义为: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为此,在治疗中,其目标只能是不良行为本身,不应假设也不能探索在这些不良行为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东西。

7、沃尔普150行为治疗家在对行为的直接治疗时,也承认求助者的内在认知和情感活动,因为它们也是行为,属于“内隐行为”活动表现在“外显行为”。为此,对“内隐行为”的治疗,已经包括在“外显行为”之中了,它们都是行为治疗的目标。“内隐”、“外显”活动相一致的观点,就是“认知一行为治疗”的理论依据。151在行为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分析、评估的对象不是行为背后的东西,而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又叫作“靶行为”。在治疗前,先要对“靶行为”进行具体的描述,然后,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其中,方案的每一步,都要进行评价,并且评价指标力求一致,这样便于重复。152

行为治疗一般包括如下七个步骤:

1.对“靶行为”的发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

2.对“靶行为”严重程度的标定。

3.对“靶行为”矫正目标的制定。

4.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

5.监测干预计划的实施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6.结束阶段。

7.检验阶段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一行为疗法等系统脱敏技术基本步骤:◆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放松练习;经过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工作程序学习放松技巧:◆让求助者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

舒适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

扶手上;◆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

中,使其达到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工作程序◆咨询师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

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

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

肌肉放松;◆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要求求助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

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一般6~8次即可学

会放松。放松训练手臂部的放松:

伸出右手,握紧拳,紧张右前臂,然后

放松;

伸出左手,握紧拳,紧张左前臂然,然

后放松;

双臂伸直,两手同时握紧拳,紧张手和

手臂部。放松训练头部的放松:

皱起前额部肌肉,似老人额部一样皱

起,然后放松;

皱起眉头,然后放松;

皱起鼻子和脸颊(可咬紧牙关,使嘴角

尽量向两边咧,鼓起两腮,似在极痛苦

状态使劲一样),然后放松。放松训练躯干部地放松:

耸起双肩,紧张肩部肌肉,然后放松;

挺起胸部,紧张胸部肌肉,然后放松;

拱起背部,紧张背部肌肉,然后放松;◆屏住呼吸,紧张腹部肌肉,然后放松。放松训练腿部的放松:◆伸出右腿,右脚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

墙,紧张右腿,然后放松;◆伸出左腿,左脚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

墙,紧张左腿,然后放松。放松音频工作程序建构焦虑等级:◆在求助者说出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

后,要求其本人把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

境排一个顺序,从引起最小的焦虑到最

大的焦虑;◆让求助者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

数,最小焦虑是0,最大焦虑是100;◆焦虑等级表:0代表完全放松,100代表

高度焦虑;工作程序◆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各等级之间级差均

匀,是一个循序的系列层次;◆注意: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

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系统脱

敏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要使这一等级的

刺激定量恰到好处,要使各等级之间的级

差比较均匀,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可

以让求助者闭目想像或用实际刺激物来激

发情绪反应进行评估分级。案例基本情况

白雪(化名),女,某大学物理系大三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有进取心,平时成绩也很好。但一遇到重大考试,就不能正常发挥,考不出平时的水平。而且这种情况在初中时就有。那时就连月考她都很紧张,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有失眠现象。中考和高考都因此而受到影响,没有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案例

在大学期间,她的英语学得很好,在平时做四、六级模拟题时,能达到85分以上,而在实际的考试中,由于紧张,只考了70多分。而且在与她谈话过程中发现她情绪非常敏感,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感。面临的问题:

案例

有一次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这对她来说很重要,而以前考试的经历使她非常担心由于考试时的紧张,而影响到她这次考试的成绩,这已经成为她目前最大的成长障碍。因此,她希望在这次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中能够做到不紧张,发挥出正常水平。所以,这次考试对她来说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她想通过这次的咨询得到彻底的帮助。案例症状表现:

她属于典型的考试焦虑。平时学得非常好,一旦面临重大考试,就发挥失常。距考试还有一个星期时,就觉得状态不好,食欲不振。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紧张失眠。在考试当天早晨更加紧张,越临近考试,越紧张,考前半个小时出现手凉和神经性尿急(刚去完厕所还想去)等现象。在考试过程中有手抖现象。在考场上,当听到别人翻卷子的声音就觉得心烦。有一些本来是平时会做的题,在考场上由于紧张,案例

导致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而且当遇到难题时,情绪很受影响,心烦意乱,觉得很慌张,以致影响做下面的题。找出的刺激情境,构建焦虑等级:◆离考试还有一周的时间,一想起考试就觉

得心烦;◆考试前两三天,她就觉得紧张;◆考试前一天晚上,她睡不着觉;案例

考试当天,走进考场,坐在座位上,看见监考老师走进考场,她就觉得更紧张,心都绷着;考试铃声响起,开始发抖,她就觉得心跳加速;考试过程中,一看表,发现时间可能不够用了,这时她就觉得心慌,大脑一片空白。工作程序系统脱敏:学会放松技巧后,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让求助者想象或接触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进行全身放松,待求助者平静重复上述过程;工作程序◆每次放松后,咨询师都要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需要

继续放松,所复次数不限,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时算一级

脱敏;接着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的刺

激脱敏。170

复习“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巴甫洛夫条件刺激总是伴随着非条件刺激而出现。桑代克“尝试一错误”定律。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华生“刺激一反应模式”,即R=f(s)托尔曼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即B=f(S、P、H、T、A)环境、内驱力、遗传、训练方式、年龄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广泛地解释了学习行为,包括不良行为的形成。班都拉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模仿学习理论”。沃尔普行为治疗:分析、评估的对象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又叫作“靶行为”。171第三单元认知心理学观点

认知心理学观点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行为主义认为外部刺激进人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认知心理学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认知”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172“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功能。认知作为理性的心理活动,对人的情绪、情感、动机和行为,有较强的调控作用。这一特征被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矫正方面,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与认知有关的疗法。认知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这一事实,并不是在认知心理学实验室中发现的,它很早就是心理学临床实践的产物。173

关于认知对神经症症状的影响,一直都在弗洛伊德的视野之中。精神分析疗法在后期的发展中常常与认知融合在一起,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贝克认知疗法,也做精神分析,但分析的落脚点不是性的压抑与冲突,而是早年形成的不良认知结构。174认知心理学不是一个学派,所以无门派偏见。其最大优点是能够不带成见地吸纳各种理论中的科学见解。在咨询心理的临床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特点。认知心理学进入临床应用时,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学会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法。如,对某一具体认知过程进行细致分析,进而客观化、量化的工作程序,都是来源于行为主义疗法。175

按照认知理论模型,认知活动的整个流程,是由紧密衔接的若干阶段组成的。知觉过程。刺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