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课件_第1页
荷塘月色教案课件_第2页
荷塘月色教案课件_第3页
荷塘月色教案课件_第4页
荷塘月色教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荷塘月色91411会计学1荷塘月色91411导入课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题解相关图片整体把握结构详解问题探究课堂练习艺术表现手法拓展延伸目录第1页/共60页导入课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题解相关图片整体把握结构详解问题探究导入课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第2页/共60页导入课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作者简介第3页/共60页作者简介第3页/共60页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第4页/共60页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第5页/共60页第5页/共60页

朱自清与家人,自1903年定居扬州后,曾居住过多处。开始住天宁门街,后迁居弥陀巷、南皮市街、东关街、仁丰里等。现在保全下来的为安乐巷27号故居。图为故居门口。第6页/共60页朱自清与家人,自1903年定居扬州后,曾居住过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第7页/共60页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左为朱自清)第8页/共60页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左为朱自清)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第9页/共60页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第10页/共60页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师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第11页/共60页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第11页/共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第12页/共60页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第12朱自清与陈竹隐赴普陀山度蜜月。右二为朱自清,右三为陈竹隐。第13页/共60页朱自清与陈竹隐赴普陀山度蜜月。右二为朱自清,右三为陈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第14页/共60页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同人合影

(左起第七人为朱自清)第15页/共60页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同人合影第15页/共60页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许维遹。第16页/共60页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至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第17页/共60页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第18页/共60页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第19页/共60页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相关图片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第20页/共60页相关图片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清华园中的荷塘第21页/共60页清华园中的荷塘第21页/共60页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第22页/共60页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第22页/共60页荷花第23页/共60页荷第23页/共60页月下荷塘第24页/共60页月下荷塘第24页/共60页采莲图第25页/共60页采莲图第25页/共60页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第26页/共60页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整体把握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27页/共60页整体把握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2、综合、归纳。第28页/共60页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荷塘月色

第一大段落(不宁静→静)

第二大段落(静→受干扰)

第三大段落(由想象的动态作结)第一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第二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第三段:心境的转折─由不宁静渐渐平静而自由,方可仔细观察荷塘的夜景第四段:以极细腻的文笔描写荷叶、荷花、及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第五段:月光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再以蝉和蛙的吵闹作一转折第七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第八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3.文章结构表第29页/共60页荷塘月色第一大段落第二大段落第三大段落第一段:月夜前往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小径第30页/共60页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小径第30页/共60页

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文章结构第31页/共60页

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塘的四周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无限慨叹惦记江南无法回避幽雅宁静朦胧第32页/共60页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塘的四周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缕缕(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看不见的脉脉静动幽雅宁静()()()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结构详解第33页/共60页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零星点缀(拟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月影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第34页/共60页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第35页/共60页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乍看像叶:田田上静1、月下荷塘花:多姿香:缕缕波:凝碧素淡宁静→→动2、塘上月色月光:泻青雾:浮洗叶花:月影:和谐朦胧和谐(正面描写)(侧面烘托)3、四周景色树色、树姿树梢、远山树缝、灯光蝉鸣、蛙声静清幽热闹→动下第36页/共60页叶:田田上静1、月下荷塘花:多姿香:缕缕波:凝碧素淡宁静→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第37页/共60页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第37页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第38页/共60页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2、“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这个词有什么作用?“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第39页/共60页2、“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这个词有什么作用?3、“夜晚更加寂寞”。如何理解“寂寞”一词?作者用了什么写法?一方面指“幽僻的路”很寂静;另一方面描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的路”上,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写法。第40页/共60页3、“夜晚更加寂寞”。如何理解“寂寞”一词?作者用了什么写法4、“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第41页/共60页4、“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5、“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自己,“另一个世界”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这句话写作者暂时放下心中的哀愁,稍稍轻松了些。但一个“好像”表现了作者并不是真正地放下了,“颇不宁静”仍是主调。第42页/共60页5、“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6、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第43页/共60页6、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第47、“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第44页/共60页7、“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第45页/共60页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美人。”第46页/共60页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10、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第47页/共60页10、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11、作者在文中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的意图是什么?原诗中女主角为了派遣相思之苦,“采莲南塘秋”。“莲子”谐音双关“怜子”,即“爱你、想你”之意,“低头弄莲子”又触发了无限的相似之愁。作者因“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不宁静”的心情并未派遣掉,反而有所加重。这与采莲女子的感情有相似之处,作者想到了《西洲曲》中的句子,对欲断难断的情感进行了补充和延伸。第48页/共60页11、作者在文中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的意图是什么?12、“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有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这句话与文章开头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相照应。使文章思路清晰;但主要作用还是以静写动,用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颇不宁静”。此时,家中妻儿已睡,什么声息也没有,但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并未因夜游荷塘而消除。第49页/共60页12、“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有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这艺术表现手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1、通感第50页/共60页艺术表现手法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

白花(荷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渺茫的歌声……………………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第51页/共60页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白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碧天里渺茫2、叠词的使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第52页/共60页2、叠词的使用远远近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3、写景的特点第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第53页/共60页3、写景的特点第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月影光与影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凝碧脉脉泻浮洗笼画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素淡宁静)(朦胧柔和)4、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第54页/共60页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月影光与课堂练习A1、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弥望(mí充满)倩影(qiàn美丽)风姿(zī姿态)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ān仿佛)惊诧(chà惊奇)C、蓊郁(wĕng茂盛)噩梦(è可怕的)恩泽(zè恩惠)D、袅娜(niăonuó柔美的样子)风致(zhì美的姿态)

倏地(shù极快的)解析:B温馨xīn;宛然wǎn;C恩泽zé;D倏shū第55页/共60页课堂练习A1、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解C解析:A.薄,不浓;B.脉mò;恙,病;D.蓊wěng2.下列蓝色的字注音或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煤屑(xiè)路倏(极快地)地薄(迫近)阴摇曳(摆动)B.脉(mài)脉无恙(差错)倩(qiàn)影弥(充满)望C.参(cēn)差掬(两手捧取)水袅娜(nuó)风致(情趣)D.蓊(wēng)蓊郁郁妖童媛(yuàn)女敛裾(衣襟)惦(挂念)着第56页/共60页C解析:A.薄,不浓;B.脉mò;恙,病;D.蓊wěng2.3.下列蓝色字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明眸善睐(lài)挹(yì)倏(shū)采撷(xié)B.糟粕(pò)肤浅(fū)杳无音信(yǎo)纵横捭阖(pǐ)C.著粉(zhuó)譬如(bǐ)不屈不挠(náo)前扑后继(pū)D.梦寐(mèi)回溯(shuò)陌生(mài)沮丧(jǔ)A解析:B.捭bǎiC.譬pì;扑,仆;D.溯sù;陌mò第57页/共60页3.下列蓝色字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解析:“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李广田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郁达夫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杨振声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余光中众人评朱自清散文:拓展延伸第58页/共60页“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再见!第59页/共60页再见!第59页/共6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60页/共6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60页/共60页会计学62荷塘月色91411会计学1荷塘月色91411导入课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题解相关图片整体把握结构详解问题探究课堂练习艺术表现手法拓展延伸目录第1页/共60页导入课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题解相关图片整体把握结构详解问题探究导入课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第2页/共60页导入课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作者简介第3页/共60页作者简介第3页/共60页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第4页/共60页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第5页/共60页第5页/共60页

朱自清与家人,自1903年定居扬州后,曾居住过多处。开始住天宁门街,后迁居弥陀巷、南皮市街、东关街、仁丰里等。现在保全下来的为安乐巷27号故居。图为故居门口。第6页/共60页朱自清与家人,自1903年定居扬州后,曾居住过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第7页/共60页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左为朱自清)第8页/共60页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左为朱自清)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第9页/共60页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第10页/共60页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师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第11页/共60页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第11页/共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第12页/共60页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第12朱自清与陈竹隐赴普陀山度蜜月。右二为朱自清,右三为陈竹隐。第13页/共60页朱自清与陈竹隐赴普陀山度蜜月。右二为朱自清,右三为陈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第14页/共60页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同人合影

(左起第七人为朱自清)第15页/共60页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同人合影第15页/共60页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许维遹。第16页/共60页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至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第17页/共60页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第18页/共60页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第19页/共60页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相关图片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第20页/共60页相关图片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清华园中的荷塘第21页/共60页清华园中的荷塘第21页/共60页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第22页/共60页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第22页/共60页荷花第23页/共60页荷第23页/共60页月下荷塘第24页/共60页月下荷塘第24页/共60页采莲图第25页/共60页采莲图第25页/共60页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第26页/共60页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整体把握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27页/共60页整体把握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2、综合、归纳。第28页/共60页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荷塘月色

第一大段落(不宁静→静)

第二大段落(静→受干扰)

第三大段落(由想象的动态作结)第一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第二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第三段:心境的转折─由不宁静渐渐平静而自由,方可仔细观察荷塘的夜景第四段:以极细腻的文笔描写荷叶、荷花、及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第五段:月光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再以蝉和蛙的吵闹作一转折第七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第八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3.文章结构表第29页/共60页荷塘月色第一大段落第二大段落第三大段落第一段:月夜前往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小径第30页/共60页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小径第30页/共60页

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文章结构第31页/共60页

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塘的四周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无限慨叹惦记江南无法回避幽雅宁静朦胧第32页/共60页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塘的四周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缕缕(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看不见的脉脉静动幽雅宁静()()()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结构详解第33页/共60页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零星点缀(拟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月影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第34页/共60页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第35页/共60页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乍看像叶:田田上静1、月下荷塘花:多姿香:缕缕波:凝碧素淡宁静→→动2、塘上月色月光:泻青雾:浮洗叶花:月影:和谐朦胧和谐(正面描写)(侧面烘托)3、四周景色树色、树姿树梢、远山树缝、灯光蝉鸣、蛙声静清幽热闹→动下第36页/共60页叶:田田上静1、月下荷塘花:多姿香:缕缕波:凝碧素淡宁静→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第37页/共60页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第37页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第38页/共60页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2、“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这个词有什么作用?“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第39页/共60页2、“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这个词有什么作用?3、“夜晚更加寂寞”。如何理解“寂寞”一词?作者用了什么写法?一方面指“幽僻的路”很寂静;另一方面描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的路”上,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写法。第40页/共60页3、“夜晚更加寂寞”。如何理解“寂寞”一词?作者用了什么写法4、“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第41页/共60页4、“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5、“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自己,“另一个世界”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这句话写作者暂时放下心中的哀愁,稍稍轻松了些。但一个“好像”表现了作者并不是真正地放下了,“颇不宁静”仍是主调。第42页/共60页5、“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6、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第43页/共60页6、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第47、“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第44页/共60页7、“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第45页/共60页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美人。”第46页/共60页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10、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第47页/共60页10、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11、作者在文中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的意图是什么?原诗中女主角为了派遣相思之苦,“采莲南塘秋”。“莲子”谐音双关“怜子”,即“爱你、想你”之意,“低头弄莲子”又触发了无限的相似之愁。作者因“颇不宁静”而夜游荷塘,“不宁静”的心情并未派遣掉,反而有所加重。这与采莲女子的感情有相似之处,作者想到了《西洲曲》中的句子,对欲断难断的情感进行了补充和延伸。第48页/共60页11、作者在文中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的意图是什么?12、“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有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这句话与文章开头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相照应。使文章思路清晰;但主要作用还是以静写动,用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颇不宁静”。此时,家中妻儿已睡,什么声息也没有,但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并未因夜游荷塘而消除。第49页/共60页12、“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有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这艺术表现手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1、通感第50页/共60页艺术表现手法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

白花(荷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渺茫的歌声……………………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第51页/共60页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