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浙科版)教案:选择性必修1 第7单元 第22讲神经调节_第1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浙科版)教案:选择性必修1 第7单元 第22讲神经调节_第2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浙科版)教案:选择性必修1 第7单元 第22讲神经调节_第3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浙科版)教案:选择性必修1 第7单元 第22讲神经调节_第4页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浙科版)教案:选择性必修1 第7单元 第22讲神经调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讲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①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a);②神经系统的作用(a);③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a);④动作电位的概念(a);⑤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b)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b);②大脑皮层的功能(a)一、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人体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2.神经元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1)人体神经系统的构成:神经细胞(神经元)和支持细胞(胶质细胞)。(2)神经元①概念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②运动神经元的组成③类型④特点a.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其特性是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产生反应。b.兴奋是指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受到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⑤基本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3)动作电位: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这就是动作电位。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1)动作电位的形成和恢复①静息膜电位,极化状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②去极化: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叫作去极化。③发生动作电位期间,反极化状态: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④复极化状态,重建膜电位:神经纤维膜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⑤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全部过程只需数毫秒。(2)静息膜电位的产生①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如蛋白质为大分子,这些大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②细胞膜上存在Na+—K+泵,每消耗1个ATP分子,逆着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泵出3个Na+,但只从膜外泵入2个K+。③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膜内的钾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扩散到细胞外,但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外的钠离子不能扩散进来。(3)动作电位的产生在神经纤维膜上存在离子通道,其中包括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时间内顺浓度梯度大量涌入膜内,使膜内电势升高,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4)复极化状态的产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2.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1)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2)特点:①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②各神经纤维之间具有绝缘性。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1)突触的结构(2)神经活动在突触处的传递(以乙酰胆碱为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处→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受体(一种通道蛋白)通道开放→正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3)神经冲动的跨膜传递特点: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即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三、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对刺激做出反应1.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2.脑和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调控器官、系统的活动(1)人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2)脑的结构: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3.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1)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2)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大脑皮层参与的高级神经活动。4.语言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1)布罗卡区(表达性失语症区)①大脑皮层位置:人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②受损症状: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他的思想。(2)韦尼克区①大脑皮层位置:人大脑左半球颞叶的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②受损症状:患者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能理解它的意义。5.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的活动(1)躯体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反射产生运动的效应器是接受意识支配的骨骼肌,这类反射称为躯体反射。(2)内脏反射:构成消化道的平滑肌、心脏的心肌,也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也有它们的反射活动和规律,但一般不会被我们的意识所支配,这类反射被称为内脏反射。(3)植物性神经①概念: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②组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③特点:双重神经支配,二者的作用往往是拮抗的。④主要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考点1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1.动作电位传导过程图解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会形成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这样,不断地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去,一直传到神经末梢。整个传导过程如图所示:2.膜电位变化曲线图解读曲线表示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情况(1)a点:静息电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使K+外流。(2)b点:零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3)bc段:动作电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Na+通道继续开放。(4)cd段:静息电位恢复过程,K+通道开放,使K+外流。(5)de段:静息电位恢复后,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3.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项目静息电位绝对值动作电位峰值Na+浓度增加不变变大Na+浓度降低不变变小K+浓度增加变小不变K+浓度降低变大不变分析表格数据(1)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内K+向细胞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2)细胞外液中K+浓度上升,导致细胞内K+向外扩散减少,从而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反之,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3)动作电位的峰值是Na+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外Na+向细胞内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细胞外液中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4)细胞外液中Na+浓度上升,导致其向细胞内的扩散量增加,从而引起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大。反之,动作电位峰值变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2017·浙江11月选考)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属于神经末梢B.该神经元有多个轴突和多个树突C.该神经元位于膝跳反射的反射中枢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电流沿神经纤维传导D[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A错误;该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B错误;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C错误;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电流为动作电位,可以沿神经纤维传导,D正确。]2.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其胞体都位于脊髓B.轴突的末梢就是神经末梢C.多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就组成一条神经D.只要受到刺激就能迅速发生反应B[人体的运动神经元包含从脊髓发出和从脑发出的两类,其中从脑发出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不位于脊髓,而从脊髓发出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是位于脊髓的,A错误;多个神经元相互连接可形成一条反射弧,完成某一反射功能,但神经是由多条神经纤维外包结缔组织膜组成的结构,C错误;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但刺激要达到神经元可感受的强度,即达到阈值才可以发生反应,D错误。]3.图中甲为在枪乌贼一条巨大神经纤维上给予适当强度刺激后的t时刻①②③④⑤处膜电位的情况,电位测量方式如图乙。已知静息电位值为-70mV。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甲乙A.静息电位是由膜内钾离子经主动转运至膜外导致的B.①②之间有神经纤维膜正处于Na+通道打开的去极化过程C.t时刻后的某一时刻,③处神经纤维膜可能处于反极化的状态D.⑤离刺激点距离未知,因此在刺激后的某时刻可能出现膜外Na+浓度低于膜内的现象B[静息电位是由膜内钾离子经易化扩散运输至膜外导致的,A错误;图甲中①处于静息电位,②的电位为-10mV,处于去极化阶段,此时①②之间神经纤维膜上的Na+通道打开,B正确;据甲图可知,②③的电位均为-10mV,刺激点在④⑤之间,所以②处于去极化状态,③处于复极化状态,故t时刻后的某一时刻③不可能处于反极化状态,C错误;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但不会出现膜外Na+浓度低于膜内的现象,D错误。]4.如图为某传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c处钠离子通道开放,正处于反极化过程B.图中受髓鞘包裹的神经纤维部分不会兴奋C.c处产生的兴奋可向a、e处传导,局部电流的方向为a→c、e→cD.髓鞘结构普遍存在于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上,有利于兴奋的快速传导B[图中c区域受到刺激,钠离子通道开放,处于去极化过程,A错误;由于被髓鞘包裹的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因此受其包裹的神经纤维部分不会兴奋,B正确;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C错误;髓鞘包裹在神经元轴突的外面,D错误。]动作电位的判断5.如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的中点c处给予一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丙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图甲(bc=cd)图乙图丙A.表1记录得到图乙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B.图乙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大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图甲a点正处于反极化状态C[在c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兴奋传导至b、a处时膜电位发生变化,表1发生两次偏转,为如图丙所示的电位变化曲线,A错误;曲线的斜率越大,膜电位变化越迅速,则Na+的内流速率越大,图乙①点的斜率比②点的小,说明①点时Na+内流速率比②点时小,B错误;在c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兴奋同时传导至b、d两点,b、d两点的电位同时发生变化,两个电流表同时偏转到最大程度,故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b、a两点间电位差为0,则兴奋已经传导过b点但还未至a点,故图甲a点仍处于极化状态,D错误。]6.科学家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钾离子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细胞外液对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Na+和K+都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神经细胞B.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是a<b<cC.由图中三条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可以同时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和静息电位的绝对值D.若持续降低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最终可能使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K+逆浓度梯度进入神经细胞,属于主动转运,而Na+进入神经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易化扩散,A错误;细胞外液中Na+浓度决定动作电位的峰值,则由图中曲线可知,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低的关系应是a>b>c,B错误;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C错误;由图分析可知,若细胞外液中Na+浓度过低,则离体枪乌贼神经纤维可能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考点2神经冲动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及传递过程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①突触前膜——神经末梢的细胞膜;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树突或胞体的细胞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组织液)。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3.神经递质(1)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注意:同一神经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是兴奋性的,或是抑制性的。(2)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通道蛋白)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产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3)失活或移走: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至其他部位。因此,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神经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4.正确判断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对突触处神经冲动传递的影响(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化学递质的受体,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可能的原因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④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将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的受体破坏,使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阻断信号传导。突触的信号传递1.(2021·金华模拟)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C.有些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可以重新被突触前膜回收D.同种递质作用于不同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同B[神经递质在释放前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有可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也有可能使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B错误;有些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可以重新被突触前膜回收,C正确;同种神经递质作用于不同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同,D正确。]2.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图甲是突触2抑制突触1引起的兴奋的传导的过程,图乙及图丙是突触1和突触2兴奋传导时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甲图乙图丙A.ab过程(不包括a点和b点)中,离子通道Ⅰ为钾离子通道且处于开放状态B.突触1产生的局部电流可以双向传导,传到B点的时间比A点长C.由B点膜电位一直为-65mV可以确定Gly使突触后膜上的阴离子通道打开D.突触2中的神经递质作用后的去向包括被突触后膜吸收C[ab段是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电位变化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离子通道Ⅰ为钠离子通道且处于开放状态,A错误;根据题图甲、丙可知,突触2完全抑制突触1引起的兴奋的传导,故局部电流无法传到B点,B错误;由B点膜电位一直为-65mV,能确定Gly属于抑制性递质,Gly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阴离子内流,C正确;根据题图甲中①处,突触2中的神经递质Gly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D错误。]突触影响神经冲动的情况分析3.如图甲表示在神经突触中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图乙是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乙所示效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图甲神经突触图乙某种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理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B.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兴奋C.神经突触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D.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相同,都属于抑制性递质B[由图甲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根据图乙可知,局部麻醉药在辣椒素的作用下进入细胞,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兴奋,B正确;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突触结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至此处时,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故神经突触可以实现兴奋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且神经递质的释放形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且神经递质是生物体产生的物质,局部麻醉药不是神经递质,D错误。]4.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如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是突触前膜B.一定时间内,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C.图中所示的神经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内电位由正变负D[由图可知,突触小泡与①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①是突触前膜,A正确;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分解而积累,B正确;图中所示的神经递质释放方式是胞吐,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蛋白M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细胞Y兴奋,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错误。]考点3反射与反射弧、大脑皮层的功能1.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结构名称结构组成功能结构被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将内、外界一定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由感受器传至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将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只有感觉无效应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神经节为图中的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有神经节(c)的为传入神经元(b),由d处可判断e为传出神经元。(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神经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接近神经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3.大脑皮层中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的比较比较项目布罗卡区韦尼克区位置人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人大脑左半球颞叶的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损伤病症表达性失语症(能理解语言,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思想)可以听到声音,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反射与反射弧的判断1.如图是膝跳反射的局部示意图,先剪断B处,分别刺激A处和C处;再剪断E处,分别刺激D处和F处。预期的效应器表现正确的是()A.剪断B处,刺激A处,效应器发生反射B.剪断B处,刺激C处,效应器发生反应C.剪断E处,刺激D处,效应器发生反应D.剪断E处,刺激F处,效应器发生反射B[由图可知,B点位于传入神经元上,E点位于传出神经元上,因此剪断B处,刺激A处,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不能发生反射,A错误;剪断B处,刺激C处,兴奋能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发生反应,B正确;剪断E处,刺激D处,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不能发生反应,C错误;剪断E处,刺激F处,虽然兴奋能传到效应器,使其发生反应,但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效应器不能发生反射,D错误。]2.延髓是脑干的一部分,主要调节内脏活动。如图为动脉压力反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反之,则心率加快,血压回升。该过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动脉压力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一般来说,反射弧中神经中枢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脏离体实验中,电刺激副交感神经或用乙酰胆碱溶液灌注心脏都会引起心率减慢,而上述实验现象均能被乙酰胆碱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终止,以上实验说明了在电刺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像心脏一样,人体许多内脏器官也同时接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其作用相互________,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请从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两个方面说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同器官产生了不同效应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据图可知,动脉压力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延髓;一般来说,反射弧中神经中枢的功能是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2)心脏离体实验中,电刺激副交感神经或用乙酰胆碱溶液灌注心脏都会引起心率减慢,说明电刺激副交感神经与灌注乙酰胆碱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而题述实验现象均能被乙酰胆碱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终止,因此可说明在电刺激下,副交感神经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3)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同一器官产生了不同效应,所以二者的作用相互拮抗。可能的原因是两种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效应器细胞膜上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种类不同。[答案](1)延髓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2)副交感神经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3)拮抗两种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效应器细胞膜上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种类不同大脑皮层的功能3.(2018·浙江4月选考)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元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体觉区中间部B.一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元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体觉区中间部形成感觉,A正确;运动区底部控制的是面部的运动,B错误;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呈正向排列,C错误;分辨精细部位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大,D错误。]4.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一侧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同侧下肢运动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布罗卡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韦尼克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B[刺激一侧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对侧下肢运动,A错误;布罗卡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C错误;韦尼克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错误。]1.(2021·浙江6月选考)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B.每个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外周都包有髓鞘C.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都相同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D[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少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A错误;神经元的轴突外周有髓鞘,树突外周无髓鞘,B错误;同一个神经元所有部位的表面膜特性不完全相同,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会实现信号的转变,C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可以沿轴突传送出去,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给效应器,D正确。]2.(2021·浙江1月选考)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A.+、-、+、+ B.+、+、+、+C.-、+、-、+ D.+、-、+、-A[由题图分析可知,该有害刺激位于题图左侧的脚,题图左侧表现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