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浅识课件_第1页
朱子学浅识课件_第2页
朱子学浅识课件_第3页
朱子学浅识课件_第4页
朱子学浅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麓書院蔣明歷史思維旁觀朱熹的世界朱子学

岳麓書院蔣明歷史思維旁觀朱熹的世界基本架構◎漫談朱子◎文獻與研究綜述◎侯外庐的批判◎朱熹的歷史世界◎朱子的思想哲學體系◎朱子與書院朱子面面观面面观。

朱子学的出现、演变、传播、消亡;朱子学的基本架构、学术旨趣;理学与朱子学的界定;道学与理学;朱子学的经学成就等。历史文献、学术史回顾、海外学界的动态。一、朱子之名号朱子名熹,建炎四年庚戌(1130)九月十五日生于福建西北部之尤溪。乳名沈郎,以表其地,盖尤溪原名沈溪也。又以尤溪属延平,故小字季延。其师刘子翚(1101-1147)命字元晦。朱子以元为易四德元亨利贞之长,不敢当,自号仲晦,而天下皆称元晦,无称仲晦者,所以尊之也。生平喜用熹或朱熹,上加徽州之旧名新安,丹阳,吴郡,或徽州之山名紫阳与平陵。别号有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晦庵病叟、沧州、遁翁,亦尝自称白鹿洞主与仁智堂主。钱穆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自由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朱子学提纲》,第1页,三联书店2002年版陈荣捷先生的调查由1949年至1963年十五年间,谈朱熹者只论文五篇,书一本而已。且此书乃日本之朱子学而非我国之朱子学也。论文皆全面攻击,谓其扶护封建,为地主服务,以三纲五常压制个人与女性。——《朱熹》第1页,三联书店2012年版陈荣捷先生的回应同情之理解,不能以现代标准评七八百年以前之思想。朱子一生重礼,礼制以实用为主。倡导书院运动。避免国家佛教化。朱子研究所涉文献朱子著

作《太极图说解》一卷乾道九年(1173)四月《通书解》四十卷乾道九年(1173)四月《程氏外书》十二卷乾道九年(1173)六月《伊洛渊源录》十四卷乾道九年(1173)《近思录》十四卷淳熙二年(1175)《古今家祭礼》二十卷淳熙六年(1174)《阴符经考异》一卷淳熙二年(1175)《论语集注》十卷淳熙四年(1177)《孟子集注》十四卷淳熙四年(1177)《大学章句》淳熙四年(1177)《中庸章句》淳熙四年(1177)《论语或问》二十卷淳熙四年(1177)《孟子或问》十四卷淳熙四年(1177)《大学或问》淳熙四年(1177)《中庸或问》淳熙四年(1177)《诗集传》八卷淳熙四年(1177)十月《周易本义》十二卷淳熙四年(1177)《易学启蒙》四卷淳熙十三年(1186)《孝经刊误》淳熙十三年(1186)八月《童蒙须知》一卷淳熙十三年(1186)《小学》六卷淳熙十四年(1187)三月《中庸辑略》二卷淳熙十六年(1189)《孟子要略》五卷淳熙三年(1192)《楚辞集注》八卷庆元元年(1195)《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续二十九卷庆元二年(1196)《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庆元三年(1197)《韩文考异》十卷庆元三年(1197)《书集传》六卷庆元四年(1198)冬(朱子完成数篇,其他悉口授蔡沈补成)《楚辞后语辩证》八卷庆元五年(1199)

《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卷,别集十一卷(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等),后增入年谱、行状、历朝褒典,称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黎靖德编,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刊行《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李光地等承御命编纂。侯外庐的批判《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第十三章

《朱熹的思辨哲学及其反动的正宗性质》

本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朱熹的思辨结构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第一,“理”是精神性的。这个“无人身的理性”赋于人身即为人心中的“性”,而“性”与“理”是同一的东西。第二,“理”是最高的毫无具体内涵的抽象。第三,“理”是先于物质存在的实体,是产生万物的神秘的根源。第四,“理”是在万物之上的主权者,主宰着万物,而且有能力自由自在地为世界构造各式各样的法规。“理”是世界的主宰,它不受任何约束,有着作威作福、降吉降凶的特权或例外权。它在天为帝,在地为君,所谓“至矣极矣”、“皇哉堂哉”,和一般所说的规律性的理,即和从现实中所分析出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并探寻出这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资本论第一卷,页一七,第二版跋)不同;相反地,这个“理”却任意创造规律。

日本学界研究成果举隅日本学者在朱子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代表学者有沟口雄三、吾妻重二。近年来日本学界关于宋代思想史研究的力作《儒教史》(宋代至近代)第二章《朱子学的兴起及其官学化》1、道学之矫激2、经世家朱子3、经界法与社仓法4、朱子与叶适的井田论5、理念主义=道德主义6、朱子学的主体担当者学美国汉学界研究成果举隅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旁观朱子学》陈荣捷《朱熹》、《朱子门人》、《朱学论集》、《朱子新探索》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历史上的理学》历史上的理学

Neo-ConfucianisminHistory第三章《理学家》第二节“从外部探讨理学内部的历史”。和之前的儒学传统不同的是,理学家在不断书写和重写自己的历史。在许多的叙述中,只有强调他们如何在11世纪后期重新发现“道”的那个部分是不变的。经过时间的推移,理学史的书写逐渐成为书写者对理学内部不同学说认可的方式。朱熹说二程“理”的观念来自周敦颐的“太极”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朱熹对周敦颐所谓“太极”意涵的解读,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有意的歪曲,但朱熹对理学需要一种关于统一性的假设是相当正确的。(第78页)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余英时先生所勾勒的“宋代士大夫阶层演化史”:皇帝与士大夫同治天下→士大夫以“三代”为借口,以“国是”为中心,掌握“正论”,形成了以“道统”钳制“政统”的态势(话语与权力)→得君行道,异论相搅→士大夫内部的分化和斗争(党争与党禁)

余英时先生此书最大的贡献,从“得君行道”、“共治天下”、“正论异论”、“重定国是”来建构一个连通北宋与南宋的思想脉络,揭示宋代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关怀、秩序重建上的连贯性。

《朱熹的历史世界》第8页TRAVELLifeisawonderfuljourney,it'sonthebackofthetrain.Withthenewandoldpeopletogethertoexperienceit!Perhapsthisisapersoncannotresistthefate,haveyou,haveme,alsohavehim.TRAVELJuly10,2015《大学或问》卷上:

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大学或问》卷下:

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其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是皆得于天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所谓理也。理无形状,如何见得?只是事物上一个当然之则,便是理。则是准则、法则。有个确定不易底意。只是事物上正当合做处便是“当然”,即这恰好,无过些,亦无不及些,便是“则”。——陈淳《北溪字义》卷下,“理”洒扫应对之事,其然也,形而下者也。酒扫应对之理,所以然也,形而上者也。——《论语或问﹒子张》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大学章句》,注经文“止于至善'当然之理,无所不善。——《朱子语类》卷四《朱子文集》卷五十八: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理气不离理离气不得。

——《朱子语类》卷三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子语类》卷一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朱子语类》卷一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朱子语类》卷一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朱子文集》卷五十八,答杨志仁第二书:所论理气先后等说,正坐如此,怕说有气方具此理,恐成气先于理。何故却都不看有此理后方有此气?既有此气,然后此理有安顿处。《朱子语类》卷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理气先后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易学启蒙》卷二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里有那理。

——《朱子语类》卷一百〇一又问:“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未有人时,此理何在?”曰:“也只在这里。如一海水,或取得一杓,或取得一担,或取得一碗,都是这海水。但是他为主,我为客;他较长久,我得之不久耳。”——《朱子语类》卷一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朱子文集》卷五十六,答郑子上第十四书《大学或问》→《朱子文集》

天道流行,发育万物,其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五行而已。而所谓阴阳者,又必有是理而后有是气。及其生物,则又必得是气之聚而后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必得是气然后有以为魂魄五脏百骸之身。——《大学或问》卷上

有是气则有后,无是气则无是理。——《朱子文集》卷五十九,答赵致道第一书二元说

周予同《朱熹》逻辑在先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理生气说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朱熹的思想,包括理气先后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第二,朱熹对理气关系的讨论常常是从不同问题、不同角度出发的。就是说,朱熹关于理气先后的思想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陈来三阶段论:朱子早年主张理气无先后。南康(1179-1181)之后,经过朱陆辩论太极(1187-1188),逐渐形成理先气后之思想。至晚年走向逻辑路线,以逻辑而言,则理在气先。

在朱子心目中,不分先后与理先气后,两者并非理气本身问题,而是吾人视线视角度之问题。理气本身,则二者不离,无先无后。以吾人观之,则理为生物之本,气为生物之具。故从本原上,则理在先。从时间言,则无先后。若谓天地未判,已先有理,显是时间上理亦在先。然此是假设之词,下文即谓古今不离许多物。凡谓人物未生时或未有人时,均应如是观。

——陈荣捷《朱熹》,1979年,第2-3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朱熹的心性论,是建立在他的宇宙本体论的基础之上的。在宇宙论上,他确立了以形而上之理为本体的理气二元论。按照一般的解释,他在心性论上;便是以理为性,以气为心,性和心便是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关系。

钱穆先生说:“理学家善言心者,莫过于朱子。”他提出朱熹论心性,“亦非两体对立,仍属一体两分”。(《朱子学案·朱子学提纲》)牟宗三先生则认为,“朱熹的心性论是实在论的,而不是本体论的,心性关系是静涵静摄系统,而不是既存在又活动的纵贯系统”(《心体与性体》第四部)心统性情性不是有一个物事在里面唤做性,只是理所当然者,便是性,只是人合当如此做底,便是性。——《朱子语类》卷六十凡吾之所有者,皆自彼而来也,故知吾性,则自然如天矣。——《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惟心无对,心统性情,二程却无一句似此。——《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心有体用,未发之前是心之体,已发之际是心之用。——《朱子语类》卷五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孟子集注·公孙丑上》)心不同于一般的物,它是“虚灵明觉”之体,“神明不测”之物。“问:人心形而上下如何?曰:如肺肝五脏之心,却是实有一物,若今学者所论操舍存亡之心,则自是神明不测。”(《朱子语类》,卷五)这神明不测之心不是形而下者所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是物质实体及其功能,而是先验本体及其功能。所谓以“能觉”之心觉其“所觉”之理,无非是以形而下的知觉作用之心,觉其形而上的本体之心,也就是由用以显其体,由情以显其性。心之所以成为主宰,不仅仅是从认知功能而言,主要是从本体论存在论的意义上说,即不是心主宰天理,而是心以其天理为主宰。“妙性情之德者心也,所以致中和立大本而行达道也,天理之主宰也。”(《太极说》,《朱子文集》,卷六十七)心性合一论“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朱子语类》,卷一)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同他的心体用说是密切联系的。心之体即形而上的性本体,也是天理之“全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