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时间建立者国号定都220年曹丕魏______221年刘备蜀(汉)成都229年孙权吴______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洛阳建业

2.西晋建立与五族内迁

(1)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2)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________。鲜卑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康士族

(1)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___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________。

2.南朝

(1)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

(2)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陈原因从________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________、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进步3.江南开发西晋造船匈奴羯鲜卑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2.北朝(1)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士族均田令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________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④颁布__________,实行租调制(续表)

(3)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意义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________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隋唐【核心概念】门阀政治含义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还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续表)意义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构图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角度内容内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原因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②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制表明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续表)角度内容表现①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迁居南方②东汉魏晋时,匈奴、羯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并与汉族长期定居,互相影响③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实证】史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主要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式与内容概括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胡乐、胡舞”等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解读】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主要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方式与内容依据“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主”,依据“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可以从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交融等方面总结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续表)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根据史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历史解释】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颁布均田令、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民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的文化必然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同化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历史价值观】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根本原因: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改革符合民族交融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4)孝文帝具有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对点提升】

1.(2021年山东青岛一模)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道:“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 A.打击豪强势力

C.缩小贫富差距B.促进人口增加D.加速汉化进程

解析:选A。材料说明北魏时期,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许多农户,隐瞒户籍,兼并土地,导致贫富分化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的征收;北魏实行三长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这就打击了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

2.(2021年东北三省三校一模)图

1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漆棺上的孝子画像,画中人物身着窄小胡服;图2是迁都后石棺上的孝子画像,画中人物身着宽大汉服。这一变化说明迁都后()

图1A.君主专制权力强化C.以孝治国体制确立

图2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D.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后改穿汉服,这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促进北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

1.(2021年广东卷)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C.地方权力削弱B.相权转移D.行政效率降低

解析:选B。东汉时期设立尚书台,魏晋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说明国家权力集中在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相权发生转移,故B项正确;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地方权力削弱,故C项错误;尚书省取代了三公的权力与行政效率降低不存在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2.(2020年全国Ⅲ卷)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选D。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在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正确;政府利用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屯田制是为了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没有推动农业的商品化进程,故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减少了中原人口的南迁,故C项错误。3.(2021年全国甲卷)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