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甘蔗榨汁 B.自行车胎爆裂C.活性炭包吸附异味 D.鲜奶制成酸奶2.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A.杜绝污染源B.治理污染点C.深埋有毒物D.处理废弃物3.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A.猜想B.实验C.推理D.归纳4.下列叙述属于CO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 B.无味C.难溶于水 D.能燃烧5.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中,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发出黄色的火焰 B.放出大量的热C.蜡烛逐渐熔化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6.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都正确的是()7.规范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8.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生铁制成铁锅 B.金刚石作装饰品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高能燃料9.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精炼铜、镀铜中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A.制法 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 D.用途10.下图所示的实验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11.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12.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氧气具有氧化性氧气液化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燃烧C.铁具有导电性铁生锈D.食盐具有咸味食盐在水中溶解13.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他将量筒摆放平稳,面对刻度线,首先俯视凹液面量取79mL液体,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70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A.大于9mLB.小于9mLC.等于9mLD.不能确定14.小明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15.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把鼻孔靠近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④将试管倾斜,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直立试管;⑤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向下;⑥将烧瓶放在桌子上,用力塞进塞子;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握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A.①④⑦⑨ B.①④⑤⑦⑨C.①④⑤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4分)16.(5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它是一门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17.(11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1)如图1常见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下同);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__。(第17题图1)(2)某同学用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2所示,回答问题。图2中所表示的液体的体积是________mL;该同学若要量取47mL的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7mL该液体时,仰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47mL。(第17题图2)(3)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图3所示放置,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第17题图3)18.(6分)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上汽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写出一点)。(2)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酒精洒出,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________。A.燃烧匙B.试管C.量筒D.蒸发皿(5)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2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正确操作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请填写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1)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__________。(2)加热后的试管立即清洗____________________。(3)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体积超过了试管容积的1/3______________________。(4)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________________。(5)向竖立的试管中加入块状的固体________________。三、探究实验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1分)20.(16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图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B中的错误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D所示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该操作会使所取液体实际体积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读数。正确定量量取液体体积需要的仪器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3)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a.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朝向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明在实验后,发现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1点)。(5)为保证实验安全,取得预期实验效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我们应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并遵循化学实验的安全规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实验前,应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须征得老师同意后再进行操作B.不准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大声谈话C.为了便于观察,可用手接触药品,直接闻药品气味,但严禁品尝药品D.加热操作中,不要凑近被加热仪器直视观察,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E.易燃、易爆的药品要远离火源,避免将腐蚀性药品沾在衣服或皮肤上F.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G.注意安全用电和节约用水,离开实验室前,务必关闭电源和水源21.(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实验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实验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用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层温度最高。【实验3】将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的内壁出现水雾,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延伸拓展】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实验4】观察白炽灯内钨丝在通电前后的变化:通电前通电中断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灯丝为银白色固体讨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而蜡烛燃烧属于________变化。结论:猜想________(填“1”或“2”)正确。22.(6分)植物不但进行光合作用,也同时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比较二者的不同,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晴朗的早晨,选取大小相同的同种植物两盆,在花盆上各放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然后把其中一盆用无色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如图A所示),放在阳光下,另一盆则用黑色塑料袋罩住(如图B所示),放在阴暗处,如图所示:傍晚,在塑料袋上剪一小口,并插入燃着的木条,发现A中木条比B中更亮;而A中的石灰水保持澄清,B中石灰水变浑浊。(1)A中木条燃烧更旺,说明A中________较多,从而说明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________作用。(2)A中石灰水保持澄清,而B中变浑浊,说明B中____________较多,从而说明在缺少光照条件下,植物主要发生________作用。(3)很多人喜欢在天刚蒙蒙亮时到茂密的树林中进行晨练,请你结合该实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一、1.D2.A3.D4.D5.D6.C7.B8.D9.A10.B11.C点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易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污染试剂,故B正确;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D正确。12.C点拨:氧气具有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氧气液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错误;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B错误;铁具有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正确;食盐具有咸味属于物理性质,食盐在水中溶解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错误。13.B点拨:本题采用eq\a\vs4\al(特殊值法)解答。首先俯视凹液面量取79mL液体,由于俯视读数时,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大,实际量取的液体不足79mL,假设为78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70mL,由于仰视读数时,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小,实际剩余的液体比70mL多,假设为71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为78mL-71mL=7mL,小于9mL。14.D点拨:本题采用eq\a\vs4\al(对比分析法)解答。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空气15s,石灰水不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人体呼出的气体15s,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不是只含二氧化碳;该实验无法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15.A点拨:本题采用eq\a\vs4\al(筛选法)解答,逐一分析各选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②错;不能直接把鼻孔靠近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③错;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故⑤错;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将容器放在桌子上,用力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故⑥错;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放在试管口的上方,不能伸进试管内,故⑧错。二、16.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实验17.(1)试管;烧杯(2)42;胶头滴管;大于(3)C18.(1)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具有可燃性(合理即可)(2)引起失火(3)用湿抹布盖灭(4)C(5)酒精+氧气eq\o(→,\s\up7(点燃))二氧化碳+水19.(1)玷污瓶内药品(2)试管骤冷发生炸裂(3)液体喷出伤人(4)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5)砸破试管底部三、20.(1)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2)大于;量筒;胶头滴管(3)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帽;瓶口残留液体流下,腐蚀标签(4)试管没有预热(合理即可)(5)A、B、D、E、G21.【实验1】小【实验2】外焰【实验3】水和二氧化碳【实验4】物理;化学;222.(1)氧气;光合(2)二氧化碳;呼吸(3)植物经过一个晚上的呼吸作用,使得清晨树林里二氧化碳的含量偏高,故不适宜过早在茂密的树林中进行晨练。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棉花纺线B.胆矾研碎C.石蜡燃烧D.酒精挥发2.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A.杜绝污染源B.治理污染点C.深埋有毒物D.处理废弃物3.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A.受热易熔化B.密度比水小C.较软,硬度不大D.不溶于水4.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A.易燃易爆药品放在火源附近B.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的药品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5.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状态B.密度、硬度C.可燃性、酸碱性D.熔点、沸点6.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7.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①火焰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③燃烧能发光、发热;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④D.①②③④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9.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精炼铜、镀铜中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A.制法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用途10.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火药爆炸B.木条燃烧酒精挥发C.矿石粉碎衣服晾干D.葡萄酿酒牛奶变酸11.下列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9.56g固体B.称量食盐时,直接将其放在右盘上C.用10mL量筒量取5mL液体时仰视读数D.用10mL量筒量取9.6mL水12.下列叙述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化学性质的是()A.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B.植物油可以燃烧;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最后不见了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汽油易燃烧D.食盐易溶于水;水结成冰13.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他将量筒摆放平稳,面对刻度线,首先俯视凹液面量取79mL液体,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70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A.大于9mLB.小于9mLC.等于9mLD.不能确定14.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人体只呼出二氧化碳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不含有氧气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15.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把鼻孔靠近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④将试管倾斜,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直立试管⑤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向下⑥将烧瓶放在桌子上,用力塞进塞子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握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A.①④⑦⑨B.①④⑤⑦⑨C.①④⑤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9分)16.(5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科学,它是一门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17.(4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1)量取8mL稀硫酸,应选用________(填“10mL”或“20mL”)的量筒。(2)熄灭燃着的酒精灯,应用________盖灭。(3)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4)实验中取用药品未指明用量时,固体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18.(7分)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1)正确选择仪器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如图1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用作反应容器且能够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_(填字母),常用于保存固体药品的是________(填字母)。(2)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给固体加热时,先____________,后集中火焰对准药品部位加热。(3)观察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颖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做加热碳酸氢铵实验。①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颖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她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结束后,洗涤试管,洗干净的试管应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试管架上。19.(6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区别某些物质。现家里有下列三组物质,请利用相关性质在家里将它们区别开来。(1)铝和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酒和白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食盐和面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7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实验要求填空:(1)量取4.5mL溶液,需要一种合适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给2mL的液体加热时所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酒精灯不小心被碰倒,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_____________。(6)某同学称量2.9g食盐,在称量过程中天平指针向左偏转,他应__________。A.减少药品B.向右盘加砝码C.移动游码D.调节平衡螺母(7)小红想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老师建议她用________夹持镁条。三、简答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21.(10分)看图回答问题:(1)上面的实验操作图,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2)指出上图中两个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任举两例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并指出可能造成的后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图错误示例除外)。22.(5分)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干冰的变化、性质和用途,请将下列各项的字母序号填在下面的空格内。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e.用途(1)干冰在-78℃以下时是一种白色雪花状的固体________。(2)温度升高,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________。(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________。(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5)固态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________。四、探究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1分)23.(10分)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手摸烧杯壁有________感觉;蜡烛火焰逐渐________________。(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通电中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__________感觉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实验结论】猜想________(填“1”或“2”)正确。24.(11分)化学小组用如图所示自制装置进行“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提出假设】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吸入气体。【进行实验】实验1步骤操作现象①在饮料瓶中装水至没过长吸管底端,对着短吸管缓慢吹气水从长吸管端快速流出②将饮料瓶中装满水,对着短管吹气,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将燃着的木条快速伸入饮料瓶中饮料瓶中木条熄灭③将水倒掉,向饮料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至没过长吸管底端,从短吸管端吸气30秒,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再从长吸管端吹气30秒,观察石灰水的变化(1)步骤①说明,自制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填“良好”或“不好”)。(2)步骤②中的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假设成立,步骤③中,预期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2实验1中有同学发现,吹气一段时间后,浑浊的石灰水重新变得澄清。他用上述装置加入与实验1等体积的石灰水,做下列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实验编号石灰水浓度持续吹气时间瓶底现象2-10.16%30秒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20.16%2分钟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2-30.08%30秒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2-40.08%2分钟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得澄清【反思与评价】(4)能说明石灰水重新变澄清与石灰水浓度有关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编号)。(5)实验2-1中,吹气时间均为30秒,有同学观察到石灰水变澄清,而有的同学未观察到,产生现象差异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C2.A3.A4.D5.C6.B7.D8.A9.A10.A方法规律:本题采用内涵分析法解答。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冰雪融化、酒精挥发、矿石粉碎、衣服晾干都属于物理变化;而火药爆炸、木条燃烧、葡萄酿酒、牛奶变酸等都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11.D点拨: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所以用托盘天平不能准确称取9.56g固体,故A错误;称量固体质量时,注意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在托盘上放纸以防腐蚀托盘,污染药品,且注意左物右码,故B错误;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读数,故C错误;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故用10mL量筒能准确量取9.6mL水,D正确。12.C方法规律:本题运用排除法解答。首先分析前者是化学变化的是C,可排除A、B、D,且其后者属于化学性质。13.B方法规律:本题采用特殊值法解答。首先俯视凹液面量取79mL液体,由于俯视读数时,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大,实际量取的液体不足79mL,假设为78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70mL,由于仰视读数时,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小,实际剩余的液体比70mL多,假设为71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为78mL-71mL=7mL,小于9mL。14.D方法规律:本题采用对比分析法解答。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空气15s,石灰水不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人体呼出的气体15s,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不是只含二氧化碳;该实验无法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15.A方法规律:本题采用筛选法解答,逐一分析各选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②错;不能直接把鼻孔靠近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③错;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故⑤错;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将容器放在桌子上,用力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故⑥错;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放在试管口的上方,不能伸进试管内,故⑧错。二、16.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实验17.(1)10mL(2)灯帽(3)外焰(4)盖满试管底部即可18.(1)A;D(2)预热(3)①先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②加热碳酸氢铵有二氧化碳生成(4)倒放19.(1)看颜色,银白色的为铝,紫红色的为铜(2)闻气味,有酸味的是白醋,有特殊香味的为酒精(3)尝味道,有咸味的是食盐,另一种则是面粉(或加水溶解,能溶于水的是食盐,不能溶解的是面粉)20.(1)10mL量筒(2)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3)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4)试管、酒精灯、试管夹(5)立即用湿抹布盖灭(6)A(7)坩埚钳三、21.(1)C(2)①A读数偏大②B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或D容易引起灯内酒精失火)(3)①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标签被腐蚀②点燃酒精灯时用另一只燃着的酒精灯引燃,造成酒精洒出燃烧失火点拨:(1)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相平,A不正确;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eq\f(1,3),故B不正确;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D不正确。(2)①A中俯视读数,读数偏大;②B中液体沸腾,易喷出伤人;D中用嘴吹灭酒精灯,易引起灯内酒精失火。(3)只有正确操作才不会发生危险或破坏仪器、浪费药品,故(3)答案可以为:①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标签被腐蚀;②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易使酒精洒出,引起失火;③用手接触药品,易腐蚀手,污染药品;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液体喷出伤人(选择其中两个即可)。22.(1)c(2)a(3)b(4)d(5)e四、23.【知识回顾】有其他物质生成【实验与分析】(1)水珠;发热;变小至熄灭(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化学(3)发烫;物理【实验结论】224.【进行实验】(1)良好(2)不能;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3)吸气后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吹气后的石灰水变浑浊【反思与评价】(4)2-1、2-3(5)吹气的速度不一致,相同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一样多第一单元卷1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课题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A.我国即将发射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轨道的计算B.发射“神舟”系列飞船的火箭所需新型燃料的研制与生产C.“神舟”八、九、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空间站雏形)的对接D.儿童“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调查【考点】什么是化学.【难度】易【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考虑,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就可以解答本题,知道化学是学什么的.【解答】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从而可知B项符合此范围,属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及组成的范畴,其它选项均不属于.A、C是天体物理研究的范畴,D是生物医学研究的范畴.故选B【点评】此题是对化学研究范畴的考查,是选项过程的具体探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2.下列学习用品中不属于化学制品的是()A.毛笔 B.圆珠笔 C.塑料直尺 D.课本【考点】什么是化学.【难度】易【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制品这一基本概念,化工合成的物品属于化学制品,自然界存在的物质都不是化学制品.【解答】解:A、毛笔是由竹子和动物的皮毛制成的,不属化学制品;B、圆珠笔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合成的,也是化学制品;C、塑料直尺也是通过化学变化合成的,也属化学制品;D、课本是经过化学加工的制品,属化学制品.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基本概念,侧重基础,可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题目较典型.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 B. C. D.【考点】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化学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难度】中【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从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的事项去分析;B、从酒精灯的点燃方法去分析;C、从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量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去分析;D、从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去分析.【解答】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①瓶塞倒放,②标签对准手心,③瓶口紧挨试管口,故A正确;B、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故B正确;C、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读数时应平视,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小,故C错误;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③试管与桌面呈45°角;④要上下移动试管进行预热,故D正确;由于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故答案为:C.【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4.下列操作或做法正确的是()A.未经老师允许,擅自把实验室的药品带回家B.用滴管滴加液体完毕,把它放在桌面上C.在实验室中用尝味道的方法鉴别食盐和蔗糖D.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并整理好实验桌【考点】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仪器的连接与洗涤.【难度】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系统的探究分析,及相互推导的能力.【解答】解:A、化学药品不用带出实验室,更不能擅自把实验室的药品带回家.B、用滴管滴加液体完毕,应用水把把冲洗干净,放在烧杯中.C、在实验室里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D、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整理好后放在实验桌上,以便下次使用.故选D.【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好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教材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实验或制取实验操作方法;然后,将正确的操作与题中给出的操作相互对照,找出错误所在.5.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生成新物质 B.产生气体 C.产生沉淀 D.发光【考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难度】易【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产生气体、产生沉淀、有发光放热的现象,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不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有气体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D.需要加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考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难度】易【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但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故A说法错误;B、有气体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蒸发就是物理变化,故B说法错误;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C说法正确;D、需要加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加热蒸发就是物理变化,故D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7.某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有下列数据,其中正确的是()A.用量筒量取4.30mL酒精B.用托盘天平称量2.6g锌C.用托盘天平称量11.77g食盐D.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计数为25.62℃【考点】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难度】中【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进行分析判断.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D、普通温度计能准确到0.1℃.【解答】解:A、用10mL量筒量取4.30mL酒精,不符合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故无法量取,故选项说法错误.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用托盘天平称量2.6g锌,故选项说法正确.C、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不能精确到0.01g,故用托盘天平称量11.77g食盐,故选项说法错误.D、普通温度计能准确到0.1℃,不能精确到25.62℃,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天平、量筒的使用在中考中出现频度较高,其读数方法和误差的分析更是重中之重.8.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A.颜色 B.状态 C.硬度 D.可燃性【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难度】易【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解:物质的颜色、状态、硬度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9.氯酸钾是一种白色晶体,加热到400℃以上,可缓缓分解放出氧气,在军工企业,常用来生产炸药.上述对氯酸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A.物理性质 B.制法 C.用途 D.化学性质【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难度】易【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根据题干分析物质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解答】解:A、氯酸钾是一种白色晶体,描述的是氯酸钾的物理性质;B、由题意可知,对氯酸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制法;C、氯酸钾在军工企业,常用来生产炸药,描述的是氯酸钾的用途;D、氯酸钾在加热到400℃以上,可缓缓分解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描述的是氯酸钾的化学性质.故选B.【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即可分析解答.10.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汽油挥发 B.瓜干造酒 C.酒精燃烧 D.食物变质【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难度】易【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瓜干造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11.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人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燃烧更旺,由此说明()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小C.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大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考点】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难度】易【专题】科学探究.【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据此结合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高,不能说明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在呼出的气体中支持燃烧的氧气的含量大幅下降,则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C、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小,而不是大,故选项说法错误.D、呼出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还含有水蒸气,其它气体等,不完全是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取液体后的胶头滴管,平放在桌面上B.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C.把块状固体横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直立起来D.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悬空垂直于容器上方【考点】化学药品的取用.【难度】中【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块状药品使用镊子取用.C.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判断.【解答】解:A、滴管使用时不能放在实验台上,会污染实验台,故A错误;B、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故B正确;C、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故C正确;D、根据胶头滴管加液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化学变化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C.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D.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难度】易【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解答】解:A、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错误;B、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但化学变化中不一定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故错误;C、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故正确;D、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故错误;故选C.【点评】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14.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变化是直接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A.用煤燃烧来发电 B.家庭用电热水器烧水C.用风能发电 D.三峡电站利用水利发电【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难度】易【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用煤燃烧来发电,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B、家庭用电热水器烧水,是由电能转化为热能,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用风能发电是通过轮子的转动发电,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三峡电站利用水利发电,是通过水的流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A.【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如果从分子的角度看(针对由分子构成物质而言),在物理变化中原物质分子没有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在化学变化中,原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他分子或微粒.15.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镁条变短 B.放热C.有耀眼的白光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六淫五邪辩证以及调理方法
-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上册同课异构教案:3物态变化章节复习
- Brand KPIs for ready-made-food Campbells in Mexico-外文版培训课件(2025.2)
- 浙教版科学七下3.4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 产品合同保证与客户服务承诺
- 2025浙江省信息技术行业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
- 茶叶进出口合同书
- 临时借用合同范本
- 2025耕地流转合同模板版
- 2025租赁终止协议合同
- 暗黑2装备出处及爆率(全身)
- 毕业设计(论文)-混凝土泵车臂架液压系统设计
- SAP软件FICO模块常用增强之一:固定资产的屏幕增强
- 医院门诊登记本
- 如愿二声部合唱简谱文档
- GB/T 1531-2020铜及铜合金毛细管
- GB/T 12785-2002潜水电泵试验方法
-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 汽车吊起重吊装方案-
- 阴囊疾病超声诊断课件
- 信息资产及分级管理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