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大附中2023届高三10月检测练习语文命题人:高建忠徐翔宇审题人:白辽玲说明:本试卷共六道大题,25道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填写个人信息,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开端。“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省市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省市精诚合作。(取材于周亚敏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长江作为战略水源地,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B.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C.“不搞大开发”,意味着取舍,取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舍的是经济发展。D.“共抓大保护”,要求沿线省市共同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账户: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B.赤字:生态需求远小于生态供给C.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D.壁垒:行政管理清晰分明的界限材料二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东到上海江苏浙江,西到云南四川贵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跨越11个省市,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沿岸高风险企业聚集。目前,沿江布局有62个工业园区,其中,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尤其是重化工企业密集分布,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多达250余种,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2008-2018年,长江经济带共发生环境突发事件2574起,约占全国总数的53.6%;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环境突发事件占整个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总数的80%以上。(取材于杨桂山、徐昔保等的相关文章)3.下列对材料二中图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B.2010年,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占全国总数的70%左右。C.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污染事件发展趋势与全国大体一致。D.从2015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不搞高强度开发,长江经济带生态需求与供给重新实现平衡则指日可待。B.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恶化与沿江人口稠密、产业规模大有一定关系。C.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严峻的最主要原因。D.为保障长江经济带沿线饮用水安全,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材料三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需要进一步解开思想认识上的结。不搞大开发,并非不发展。长江是资金、人口、资源等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坐拥黄金水道的动力引擎在城市发展群上进行了探索。据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上海基地)统计,近十年间,该中心直接支持上海179个项目、投资1360亿元的产业转移,去向绝大部分是武汉、合肥、重庆、成都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产业转移初期以制造业为主,近年来电子信息类项目越来越多。在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同在长三角的湖州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大力发展以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家庭服务等绿色消费性服务业。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咸宁市,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森工造纸等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逐渐“变脸”,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干亿产业集群正在这座拥有128公里长江岸线的城市崛起。从产业合作到川电入渝,从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到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从成都东进到重庆西进,随着川渝两地能源、信息、开放通道等方面一体化不断提升,成渝城市群从概念逐渐走向现实。(取材于李亚彪、徐海波等的相关文章)5.请你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话题,以编辑的身份写一段导语,帮助读者整体把握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其关系。【答案】1.C2.B3.D4.B5.①材料内容要点:材料一: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把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材料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国家战略水源地和生态支撑带安全。材料三:沿江省市探索城市群发展,融合、绿色、联动、创新等形成重要推动力。②关系:三则材料的关系是问题和办法、政策与措施的关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舍的是经济发展”错误,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可知“不搞大开发”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之一,而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的,所以非“舍的是经济发展”。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词语的理解能力。B.“生态需求远小于生态供给”曲解文意。原文说“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意思是生态需求远大于生态供给,所以选项理解错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图表的能力。D.“2015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曲解文意。依据图表,应该是从2014年开始,长江经济带环境突发事件数量显著下降。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A.“指日可待”错误,曲解文意。依据原文“长江流域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并非“指日可待”。C.“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是……最主要原因”错误,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积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可知,空间开发管控的非科学性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D.“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沿岸高风险企业聚集……由此导致环境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所在地及下游地区的供水与生态安全”,不能由此得出“沿江省市必须彻底关停高风险企业”。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依据原文“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大搞大开发”可知,材料一阐述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把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依据原文“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可知,材料二侧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国家战略水源地和生态支撑带安全。根据原文“长江是资金、人口、资源等多要素流动的大动脉,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大坐拥黄金水道的动力引擎在城市发展群上进行探索”可知,材料三侧重沿江省市探索城市群发展,融合绿色、联动、创新等形成重要推动力。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二论述现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三陈述解决该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亿传(北宋)苏舜钦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蒸,亲为栽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欲识公之面颜耳。”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②,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幸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早,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注】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②覆:检查。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亲为裁画为:替②公廉知之廉:正直③举火伐鼓以疑之以:连词,表目的④转运使因岁计覆因:按照⑤公决导以济下户济:灌溉⑥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市:买⑦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当:每当⑧公性方严质重质:气质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7.把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8.第六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9.具体分析第二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10.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三段、第五段中也有体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答案】6.B7.朝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种工役劳作,选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8.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9.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10.两段都写了韩公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但第三段侧重写韩公爱民、实事求是,第五段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为”,替;句意:亲自为(这件事)安排筹划。正确。②“廉:正直”错误。“廉”,查访;句意:韩公查访后得知这件事。③“以”,连词,表目的;句意:举起火把击鼓来疑惑贼寇。正确。④“因”,按照;句意:转运使依据一年的收成进行检查。正确。⑤“济”,灌溉;句意:韩公引导塘水灌溉下面的农户。正确。⑥“市”,买;句意:想要买下向公长安华严别墅。正确。⑦“当”,每当;句意:每当派人来京城交易。正确。⑧“质:气质”错误。“质”,朴质;句意:韩公性情端方、谨严、朴质、稳重。②⑧错误。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为”,做;“赈廪”,开仓救济;“诸役作”,各种工役劳作;“举”,选拔;“牧羊”,管理。【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派遣使者作接引官,监督他们交易,好像是尊重远来之人,实际是控制防范他们。“接引官”是官职,负责迎接、引进,与“遣使”联系紧密,其后断开;“监”为动词,“其货易”作“监”的宾语,“货易”后断开;“若”,是好像,即表面上,“实”是实际上,内容相对,各自另起两个句子,“实”前断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可知,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结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可知,韩公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郑文宝听说这两件事,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坚正”指韩公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格。第三段,“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写河北地区发生蝗灾旱灾,韩公竭力向皇帝上奏章请求免除赋税劳役,保全存活了相州百姓。侧重写韩公爱民、实事求是。第五段,“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可知,在主持向公诸子分财一事中,不惧权贵丁崖州,处事公允。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参考译文:韩亿,字宗魏。在咸平五年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景祐二年,韩公担任陈州通判。当时陈州界河决堤危害百姓,计算得出堵塞决口的费用极其巨大,韩公迅速赶到决口的地方,集合濒临界河的壮丁,前去砍伐柴草,亲自为(这件事)安排筹划,一点东西都未从百姓身上获取而河堤再次修整完好变得坚固。另外距离陈州几十里(的地方)有一群贼寇,贼寇乘大船顺流而下,将要劫夺陈州旁近的县邑。韩公查访后得知这件事,亲自率领十几个士卒,趁夜隐蔽行踪赶到(那里),下令堵塞河道截断上流水流,举起火把击鼓来疑惑贼寇,贼寇弃船逃走,(最后)全部被捆绑后交给官吏。转运使郑文宝听闻这件事,紧急发送文书想在许州会见韩公。韩公到许州后,郑文宝感叹说:“我迫切地想要见你一面罢了。”景祐八年,韩公升迁为屯田员外郎,担任相州知州。当时河北地区发生蝗灾旱灾,转运使(依旧)依据一年的收成进行检查,不把实情上报朝廷,各州郡畏惧不敢说,韩公竭力向皇帝上奏章请求免除赋税劳役,相州百姓依赖韩公才保全存活。不久韩公被提拔为侍御史,当时淮水、浙江一带发生蝗灾旱灾,百姓饥饿流离失所。朝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种工役劳作,选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合肥有一处池塘可以灌溉农田,很久以来被世家大族霸占专享其中的好处,韩公引导塘水灌溉下面的农户,借此能够吃穿活命的人很多。一年多以后,韩公任河北转运使,朝廷下诏让韩公监督前丞相向公儿子们处分财产一事。丁崖州当权,威势震慑天下,私下里派亲信告诫韩公,想要买下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劝告向公的儿子听从他。韩公到他的家里,当面告诫说:“田地是衣食的来源,不能放弃。”因此其余的财产均分,而只有华严别墅得以保存,没有分财,因此忤逆了丁崖州。景祐年间,西夏向朝廷称藩很长时间了,每当派人来京城交易,出入民间像自己的家一样。韩公认为这样非常不合适,请求下诏施恩另外安置馆舍,派遣使者作接引官,监督他们交易,好像是尊重远来之人,实际是控制防范他们。韩公性情端方、谨严、朴质、稳重,即使是笑话也不随便妄言,每次朝廷有大事讨论,韩公品格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脸色上,只坚持正义之事,不顾及权势忌讳,每次发言,众人没有人敢改变。(二)(6分)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1·8)(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16·3)(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13·21)11.“无友不如己者”中的“如”,杨伯峻解释为“及”,而钱逊在《论语浅解》中解释为“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此句的意思。12.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孔子交友标准。【答案】11.第一种解释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第二种解释是“不要跟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12.①以道德和学问作为择友标准。②以言行合乎中庸之道作为择友标准。【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种解释中,“如”如果意为“及”,也就是比得上的意思,那么,“不如己”就是比不上、够不上自己的。所以,句子一般容易理解成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但是,这里并不是说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是功利之谈,而非圣贤之学。这句话意思是每个朋友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长处,多看朋友的优点。我们一般人总爱以己之长度人之短,老是看别人短处,这就难以交到真正的朋友,更谈不上以友辅仁了。第二种解释中,“如”解释为“类”,那就是说类似,像,那么“不如己”也就是不像自己。这里的关键在于对“像”的内容的理解。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确有一个兴趣、爱好和志向的指向问题,往往是志趣相投的人才会更容易成为朋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而志趣不同的人则难以成为朋友,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交际,需要朋友。但交友需谨慎,交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志同道合,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便是孔子要告诫我们的。【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简要概述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句话中,“无友不如己者”是说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可见,孔子以道德作为择友标准。第二句中,“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这是在说,正直、诚信、识广的朋友有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同虚伪做作的人交友,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这是在说,同谄媚和学识逢迎、表里不一、花言巧语的朋友有害。由此可知,孔子的交友原则是以道德水平作为择友的标准,而他所说的择友标准是道德(正直、诚实)、学问(博学多闻)。第三句话中,根据“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可知,孔子认为可以交往的人,首先是中行者,其次是狂狷者。中行,这里指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狂,指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狷,指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可见,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最希望和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交往。参考译文:(1)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跟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2)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3)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一)(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14.“争挽长条落香雪”句,用落雪喻落花。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来形容落花的一项是()A.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C.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D.地上空拾星,枝上不见花。(孟郊《杏殇》)15.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3.C14.B15.答案示例一以杏花为物象,前四句,杏花飘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静雅,写出诗人对美的欣赏喜爱之情。五、六两句,诗人“与客饮杏花下”,争相摇落杏花,花香盈庭,诗人与客闻香饮酒,豪情与雅趣兼具。最后四句,诗人想象明天春风劲起,满地落红,借花的凋零表达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答案示例二以月为物象,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喜爱;“劝君且吸杯中月”以月代酒,表现出诗人对月的迷恋与享受已达痴迷状态;“声断月明”“惟忧月落”二句,表现诗人对美好景物行将消失的忧虑与惆怅,以及对花好月圆世界的向往与留恋,寓意更深一层。【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C项,“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理解失误,作者因自己的际遇而惆怅。故选C。【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比喻的修辞。解答这道题目,应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而做出选择。比喻句包括本体和喻体,二者之间有相似性。B项,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地离开这个世界,而是化作泥土滋润花朵生长,没有本体和喻体,所以不是比喻。故选B。【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景情关系。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意象所在诗句的意思,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这首诗在抒情上的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无论是选择“杏花”还是“月”,都要从写景特点来分析。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前四句,杏花飞扑、明月寻人、月下漫步、杏花飞落,这四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祥和,对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第二个层次是五六两句,花下饮酒、争攀枝条、花片纷纷如香雪,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兴致勃勃的情怀;第三个层次是最后六句,由“劝君”“惟忧”“残红”可知作者情绪渐转低沉,有对月的哀愁,也有对花的怜惜,景中寄有身世之感。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杏花”或者“月”,结合诗句,分析寄寓的作者的情感即可。译文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如纷纷香雪。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点睛】从景情关系的角度鉴赏诗词,这样的题目答题步骤与要点是:先指出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再指出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及表达效果。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一般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另外,要注意情与景是否一致,是否有反衬现象。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技巧高超,运用留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临岳阳楼,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深感身世的孤危的句子是“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建议统治者要兼听则明,远离佞臣。(4)学校里的历史爱好者成立了“鉴之”社团。有同学说,这个名字暗含了“以史为鉴”之意,出自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交流会上,主持人请你用一句古代诗文来形容博学内省的重要意义,你会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别有幽愁暗恨生②.此时无声胜有声③.老病有孤舟④.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⑧.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幽,愁,孤,谗,邪,黜,博,参,省。(二)(共6分)17.《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担心石头上的故事“世人不爱看”,因为故事写的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小才微善”的意思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你是否同意用“小才微善”来评价宝钗、探春和王熙凤呢?请从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说明理由。【答案】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用“小才微善”来形容王熙凤是合适的。王熙凤确实有一定才干,比如在协理宁国府时,短时间内就把混乱的局面整肃干净,将大事小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作为家族的经营者,王熙凤缺乏长远目光,秦氏临终托梦,告诉她避免家败之法,但王熙凤并未及时采取措施,最终错失了宝贵的时机。可见,王熙凤的理家之才只可算小才能、小长处。答案示例二:说几个女子“小才微善”,是曹雪芹故意为之,以此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一般看法,实则不然。以宝钗为例,她博学多闻,为宝玉介绍戏文,替惜春开列画具;她诗才不凡,所作螃蟹咏、柳絮词令人称赏;她运筹帷幄、人情练达,以儒家“义利观”指导大观园改革。可见宝钗实为难得的全才,故以“小才微善”来评价不够恰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是否同意对《红楼梦》中用“小才微善”来评价女性的问题设置,应首先对“小才微善”的定义要有透彻的理解。根据题干的解释,“小才微善”指的是有点小才情、小长处,也就是没有大的才能。然后要注意,对于评价题,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选取相关情节加以佐证。以王熙凤为例,她的判词中有“都知爱慕此生才”一句,可见其是有才的,从她主持荣国府上下的事物中可见其是有才的。但她在管理中贪财好物,为人刻薄,同时作为家族的经营者缺乏长远目光,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秦氏临终托梦,告诉她避免家败之法的情节已经指出王熙凤之才并非大才,无法挽救大厦将倾的贾家的命运。所以,王熙凤的理家之才只可算小才能、小长处,“小才微善”的评价是符合王熙凤的作为的。而对于宝钗和探春的评价用“小才微善”的评价则有些不恰当。宝钗是有才华的,比如她博学多闻,为宝玉介绍戏文,替惜春开列画具等事例都表明她并非是“无才便是德”的旧时妇女,同时她还具有不凡的作诗才华,从小说中螃蟹咏、柳絮词可见其不凡的功力;其次,她在管理大观园的过程中也显示了不一般的管理才能,她以儒家“义利观”指导大观园改革,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虽然贾家最后衰落了,担责任不在宝钗,所以宝钗是难得的全才,故不可以用“小才微善”来评价她。再说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是书中对她的评价,可见作者对她的能力也是认可的。在管理大观园时,她雷厉风行,将大观园的事物管理得井井有条,让下人们都不敢放肆,还调动了他们做事的积极性。但可惜她没有机会全面管理贾家的事物,贾家最后的败落与她是没有关系的,“生于末世运偏消”是对她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的惋惜,所以用小才微善”来评价探春也是不够恰当的。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途中今天是个潇洒的秋日,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还有些只是倚着柜头,望望天色。总之纷纷扰扰的十里洋场顿然现出闲暇悠然的气概,高楼大厦的商店好像都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里面那班平常替老板挣钱、向主顾陪笑的伙计们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正在拉闲扯散地过日,仿佛全是古之隐君子了。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外面的蒙蒙细雨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是车窗上不断来临的小雨点,同河面上错杂得可喜的纤纤雨脚。此外还有粉般的小雨点从破了的玻璃窗进来,栖止在我的脸上。我虽然有些寒战,但是受了雨水的洗礼,精神变成格外地清醒。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于道路的人。我现在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总在两点钟以上,这已经有好几月了,我却一点也不生厌,天天走上电车,老是好像开始蜜月旅行一样。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只要你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你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同人心的种种情调。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最能吸收外界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力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无所不留神,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一条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这又何苦呢?只有自己发现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病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合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神魂飞在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在热狂的夏天,风雪载途的冬季,我也常常出乎意料地获得不可名状的妙境,它们滋润着我的心田,真是陆放翁所谓的“何处楼台无月明”。走路的确是了解自然的捷径。雨雪霏霏,杨柳依依,这些境界只有行人才有福享受。许多奇情逸事也都是靠着几个人的漫游而产生的。《西游记》《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不可一世的杰作,没有一个不是以“行”为骨子的,所说的全是途中的一切。我觉得文学的浪漫题材在爱情以外,就要数到“行”了。陆放翁是个豪爽不羁的诗人,而他最出色的杰作却是那些记行的七言。我们随便抄下两首,来代我们说出“行”的浪漫性罢!剑南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南定楼遇急雨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因为“行”是这么会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的,所以我们从“行”可以得到极愉快的精神之乐。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周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最要紧的,是培养一个易感的心境,而不要闭着眼睛,朦朦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世界。1929年11月5日(取材自梁遇春同名散文)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风味:趣味、情致B.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方寸:尺度、界限C.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跳荡:颠簸、晃动D.……《老残游记》等不可一世的杰作不可一世:当时没有能比得上的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途中描摹细雨,作者调动了视觉、触觉等感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B.平常做事,我们的注意力总是特别集中于一点,无法看出人世一切苦乐。C.作者对“行万里路”的理解非同寻常,肯定了普通日常“行路”的意义。D.作者引用陆游的两首诗歌,借此说明历来不乏叙写“行路”浪漫的杰作。20.作者为什么“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于道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21.好文章起笔历来讲究,请简要分析本文首段有哪些妙处。【答案】18.B19.B20.①可以观察到车子里面和路上人们的万般色相,体会人生真况;

②可以发现真正触动心灵的好景,是了解自然的捷径;

③有利于感受文学的浪漫(或:能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得到精神之乐.

21.答案示例一:

①本文首段描写了作者在途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市井百态都是自在悠然的(或“慵懒散淡”“轻松闲散”的);

②这样起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写人在途中可以更容易地感悟活的自然,更敏锐地体会人生况味的内容(或:为下文陈述人在途中可以更容易地感悟活的自然、更敏锐地体会人生况味做铺垫);

③作者用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开篇,奠定了全文轻松闲逸的风格,更容易引发阅读兴味。

答案示例二:

①着眼“途中”的自然景物。以“潇洒的秋日,飘着零雨”入笔,通过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为后文表达“途中”能够偶得好景(或:易于感受活的自然)而引线。

②着眼“途中”的人情百态。描摹伙计们不同于往日的“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从感性上为后文揭示“途中”宜于静观“人们具有万般色相”和“人心的种种情调”作证明。

③着眼作者的情调意味。叙写高楼大厦的商店“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展现出随天气的变化而城市生活放缓,流露出一种闲适的意味(或:表现出作者对人事情理的“易感”)。

④着眼作品的情境氛围。整段文字记录沿途所见,笔调舒缓如漫话絮语(或:细节真切、有镜头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轻松、闲逸的氛围。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意思的能力。B.方寸:心绪,心思。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平常做事,我们的注意力总是特别集中于一点”说法错误。从文中“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力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可知,是“通常”而不是“总是”。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从文中第三段“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只要你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你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同人心的种种情调”“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无所不留神,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可知,作者坐在电车里,可以观察到车子里面和路上人们的万般色相,体会人生真况。从第五段“只有自己发现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第七段“走路的确是了解自然的捷径”可知,作者认为旅行可以发现真正触动心灵的好景,是了解自然的捷径。从“因为‘行’是这么会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的,所以我们从‘行’可以得到极愉快的精神之乐”可知,作者认为旅行有利于感受文学的浪漫,得到精神之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里面那班平常替老板挣钱、向主顾陪笑的伙计们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正在拉闲扯散地过日,仿佛全是古之隐君子了”,此处作者看到的情景与往日的忙碌景象截然不同,都呈现出自在悠然的情态。作者在此处强调写人们的出自在悠然,以此引出了对“途中”这一话题的讨论,并由此引出下文写人在途中可以更容易地感悟活的自然,更敏锐地体会人生况味的内容。作者在这一段中笔调轻松幽默,如“总之纷纷扰扰的十里洋场顿然现出闲暇悠然的气概,高楼大厦的商店好像都化做三间两舍的隐庐”“伙计们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正在拉闲扯散地过日,仿佛全是古之隐君子了”,这样就为全文奠定了轻松闲逸的风格,给读者带来轻松幽默的感受,引发读者的阅读兴味。五、语言基础运用(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很快,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天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然而,制订太空莱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踌躇不前不胜枚举心照不宣极其稀缺B.望而却步不胜枚举不言而喻寥寥无几C.踌躇不前不可低估心照不宣寥寥无几D.望而却步不可低估不言而喻极其稀缺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B.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C.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D.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答案】22.D23.B【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望而却步:形容十分害怕困难和危险。踌躇不前:犹豫不决,不敢前进。语境强调太空餐难吃,应选“望而却步”。第二空,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低估:不能小看。语境强调“吃货的生产力”不可小看,应选“不可低估”。第三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前面有“自然”,强调不说就明白,应选“不言而喻”。第四空,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极其稀缺:极其稀少﹐短缺。此处强调空间站中新鲜食品极少,应填“极其稀缺”。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有语病:一是“正因为……使得”搭配不当,可以删掉“正因为”“使得”,也可以把“使得”改为“所以”,或者删掉“正因为”,在“使得”前加“这”。二是“然而”使用错误,因为后面的句子是转折句的前半句,故改为“虽然”。故选B。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4.一名往届的高考成绩优异的学长返回母校与高三的学弟学妹交流。作为学弟学妹中的一员,你最想向这位学长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请写出这个问题,并对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做简要阐释。要求:问题明确具体,言之成理。150字左右。【答案】如何“减少精神内耗”,以最高的效率面对高考。人在高三,每一个同学都想尽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心仪的大学。可是很多时候,越是想要提高效率,越是失误频繁,越是想要静心学习,越是心绪烦乱……每次考完试,都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甚至习惯了拖延与空想,进入自我怀疑与否定,纠结过去忧虑未来……我知道这些都属于精神内耗,但是真的很难克服。所以特别想听听学长的经验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此题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目要求明确对学长的提问,并阐释提此问题的原因。学长高考成绩优异,此处暗示,作为高三学生,交流的各类问题都应该是围绕努力学习、考心仪大学而产生的。具体可以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弱科提升、弯道超车、提分方向、学习和友谊的平衡等,也可以是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总之是如何发挥优势,补足自身短板,克服主、客观困难,提高效率,全力以赴奔赴高考。而提问的根源是这些问题成为困扰自己前行的阻力,不能让身处高三的自己以最大效率投身高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首先提出问题,问题要具体,让对方能明确回答方向和内容。如在心理上如何克服焦虑等负面情绪,减少精神内耗;如何提高某一具体弱科分数,请学长从学习方法、技巧和题型上加以指导;如何应对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如何对待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阐述提此问题的原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有两点是相同的,首先是此问题困扰了自己或者是同学,要阐述是如何困扰的,具体现象是什么,关键点在哪里。其次要简短明确都是为解决问题,更好应对高考,渴望得到学长的帮助。言之成理即可。25.请从《红楼梦》里的史湘云、《边城》里的翠翠、《红岩》中的江姐三人中选取一人,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小说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据,对这一特点加以解说。要求:特点准确,依据可信,解说到位。150字左右。【答案】示例:

翠翠:美。

翠翠是一个“美”女!这种“美”有别于中国传统审美习俗中的“肤如凝脂,腮如新荔”,翠翠的肤色是“黑黑的”,健康的;翠翠的眼睛也有别于《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顾盼生辉,而是“清明如水晶”,是纯净的。舒朗几笔肖像描写,你的眼前仿佛立着这样一位美女:璞玉浑金、玲珑剔透、健康明丽,你由衷地赞叹:真美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一定要按照要求从《红楼梦》里的史湘云、《边城》里的翠翠、《红岩》中的江姐三人中选取一人,不能超越“一个”,也不能抛弃供选篇目里的人物而随意写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就不能用两个字或者更多,写作的过程中要紧扣小说中的相关内容,以突出一个字的性格特征。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首先需要表明观点,然后还要对观点进行阐述,要观点准确,论据可信,阐述到位。本题首先要从三部名著中的人物中选取一位,然后用一个字概括所选人物的特点,特点概括要准确;其次,要对人物的特点加以阐述,在阐述的时候我们要依据名著中对人物的描写或人物言行事件,这就需要我们对名著中人物的刻画掌握准确,不可随意编造;最后,在解说的过程中要求语言要富有表现力,能够更好地阐述观点。如《边城》中的翠翠,我们要抓住文章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或抓住文章中一些有关事件,从而把握翠翠的人物形象,然后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对翠翠的描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沈从文在《边城》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即“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解说时可以抓住对翠翠的外貌描写,这里对翠翠的描写和我们传统审美习俗中的美是不同的,但是这是一种健康明丽的、玲珑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