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宁夏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宁夏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宁夏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宁夏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夏银川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学术史研究看,《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从传统器物史到技术史、从区域史到全球史、从技术史到文明史的“三大范式”转型,这无疑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学术史研究视野。在物质层面,器物本身有其天然的可视性、美术性和美学性的优点,能直接从物质存在本身考察其材料、色彩、机理、造型与风格等要素,这为书写工艺史提供便利或可“上手”的分析对象。这种书写便利也为工艺史书写养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弃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术史的书写。就技术本身而言,它不会脱离器物本身而独立存在,物的技术性书写必然建立在工匠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关键要素之上,而这些要素在介入造物中绝非来自物本身。在传统工匠领域,探究技术史的本质全在于工匠本身的历史。实际上,于技术史的内容属性及其书写要素为工匠史的书写带来选择性障碍,以致掩盖了技术史书写的更多维度。因为,技术史不全是工程技术史或科学技术史,还包括人文技术史或美学技术史等分支学科。就后者而言,《匠心致远》呈现的是中华工匠的人文技术史。很显然,《匠心致远》的学术视野已然创造性地从传统的器物史转向技术史的书写,而且是从静态的器物史书写转向动态的技术史书写。从空间层面看,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因此,工匠所造之物在空间上是流动的,并在流动中形成物的交往及其伦理。物的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在特定空间区域、路段上展示出了人际交往的魅力。但伴随全球交往工具或交通工具的发展,地方性的物质交往逐渐挣脱了区域空间的限制,进而扩张到全球空间范围内展开。譬如,“丝绸之路”就是全球物的交往之路。在这条路上的全球物的交往,展示出区域史书写已然失去固有的魅力。因此,技术的物或物的技术在丝绸之路上的流动、传播、交往与互鉴已然成为一种史学景观。换言之,技术全球史的书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引起学者注意的。《匠心致远》或在这个领域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这显然是放弃了区域史书写工匠史的传统,迈向了工匠全球史的书写领域。《匠心致远》所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工匠技术的区域流动史,而是工匠技术的全球史。尽管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中华工匠的磨子技术、轮子技术、耕犁技术、扇子技术、漆器技术等十大技术仅仅是中华工匠技术史上的冰山一角,但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很显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学术范例。在物性层面,工匠技术物能在使用、艺术、审美、技术等诸多层面形成特定的工匠文化,并迈进工匠文明的高级阶段,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交往、伦理的状态及其质量。在《匠心致远》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概念——工匠文明。在作者看来,工匠文明或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样态,它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这就是说,《匠心致远》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已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物及其技术性的描述,分明是已将技术物在使用、交往、消费与传承中发挥的工匠文明作为写作旨归。(摘编自《小技术见出大文明——读<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光明日报》,2022年7月16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工艺史书写领域,技术史远远少于器物史,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B.

探究传统工艺技术史的本质,必然要研究传统工匠本身的历史,二者密不可分。C.

由于物的交往可以展示人际交往的魅力,因而物能够在流动中形成其交往伦理。D.

《匠心致远》一书列举十大中华工匠技术,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揭示《匠心致远》的价值,再从三个层面具体论述。B.

本文开宗明义,指出《匠心致远》的研究实现了“三大范式”转型,肯定了作者的学术史研究视野。C.

本文以“丝绸之路”为例论证了物质交往的全球性扩张,进而阐明了技术全球史书写的必要性。D.

本文论述了《匠心致远》一书的文明史转型,认为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工匠是在造物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工匠的工程或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扇子、轮子、耕犁等技术物的成败优劣。B.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胡琴琵琶与羌笛”等乐器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物本身在空间上的贸易、交换与使用从来就不是静止的。C.

《匠心致远》一书中尽管仅列举了极其有限的中华工匠技术,但是仍然能够从学术视野及其方法论上为读者提供一种学术范例。D.

《匠心致远》一书不以特定的工匠文化作为写作旨归,而将对中华工匠技术的书写提升到工匠文明的层面,从小技术见出大文明。(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由联合国主办的第二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4月8日至12日将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4000多人将出席大会。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了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40年后的今天,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日趋严重。本届大会将对第一届世界大会通过的《关于老龄问题的国际行动计划》进行修改后通过一个新的行动计划,并制订一个关于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期战略。据联合国的统计材料,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3个国家是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到2050年,西班牙老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2%增长到44%,意大利将增长到42%,而日本将达到60%。此外,俄罗斯、瑞典、瑞士、德国和比利时等国也将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迅速增加,这是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世界人均寿命1950年只有44岁,目前已经提高到66岁,到2050年时将增加到77岁。人口老龄化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给予这个问题更大的重视,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政策。据了解,与会各国代表将在本届大会上就老年人医疗政策、社会保险政策、退休金制度和家庭赡养老人等问题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摘编自《综述: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引人注目》,央视网,2022年4月7日)材料二: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称为老龄化社会,达到14%称为老龄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达到21%称为超老龄社会。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预计2057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4.25亿的峰值,占总人口比重为32.9%~37.6%。2020年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3660万,预计2050年将增至1.59亿,高龄老人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问题,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增长将弱化家庭养老的功能。2020年老年抚养比为19.7%,预计2050年突破50%,意味着每两个年轻人需要抚养一位老人。抚养老人和养育小孩成本高昂,年轻人两头承压。中国人均GDP接近发达经济体下限,但13.5%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10.8%的平均水平,中国将面临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双重压力。图表1:近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摘编自《泽平宏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趋势》,金融界,2022年3月8日)材料三:“十四五”时期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比“十三五”时期要大。1962-1976年婴儿潮人口在未来5-10年进入老龄化。预计2033年左右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60年的35%。中国的老龄化还在快速发展,预计2050年将达到4.5亿老年人口规模,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正在考验中国人民的智慧。首先要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不可怕也不应该怕;同时要明白,人口老龄化即使是人类自身演化的结果,却可能是中国21世纪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挑战,所以一定要认真应对,而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必然发生的一种人口现象,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要遵循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一般规律,实行“延缓战略”和“适应战略”,并坚持二者并举。“延缓战略”,即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人口老龄化慢下来;人口老龄化既然不可避免,就要学会适应它,实施“适应战略”。即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使人口转变、人口老龄化与生产力及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为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摘编自王桂新《中国人口老龄化: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国家治理》,2022年5月下)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从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以来,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对此给予更大的重视。B.200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7%,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意味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C.目前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日本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仅用了24年,远低于法国的126年,日本的老年人占了全国人口的60%。D.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老龄化率整体呈递增趋势,且还在快速发展,预计2033年左右,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挑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寿命增加了,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人口老龄化比其他国家严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均寿命更高。B.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快、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养老负担加重以及虽富却老等特点。C.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认真应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中国21世纪的最大障碍和挑战,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智慧的极大考验。D.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挑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6.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人生谁能无补丁

梁衡“补丁”这个词恐怕要退出词典了。它本是指衣服破了,用一块碎布头补上。但是,现在30岁以下的人有谁见过补丁,又有谁还穿带补丁的衣服?上世纪60年代末有一个政策,凡大学毕业生都得先到农村去劳动一年。1968年年底,我们几个从北京、上海来的大学生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县报到,被安置在一个生产队劳动。我们哪里是什么“知青”,是“困青”——“文革”潮起被困在学校不能按时毕业,毕业之后又被困在农村不能实现专业对口。那个年代全民勒紧腰带过日子,穿带补丁的衣服很平常。毛泽东接见外宾时屁股后面有两个补丁,工作人员说换条裤子,毛说不用,外宾又不看后面。我们的大学校长是吴玉章,资格更老,曾是毛泽东的老师。与学生合影时,他坐前排的椅子上,后排站着的同学一低头,发现吴老肩膀上有两块补丁。80年代初,电影明星刘晓庆出道成名,随电影代表团出访日本,却没有一件合适的衣服。在道具库里找到一条长裙,但胸前有一个破洞,就别了一枚胸花掩饰,这样也敢出国。明星达式常拍《人到中年》,背心后面有几个破洞,那不是道具设计,是他自己平时穿的衣服。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正常生活。我当时还有一件白衬衣,那是用日本进口的尿素化肥的袋子缝制的。但“尿素”两个字怎么也洗不掉,于是裁剪时把它们巧妙地处理在双腋下不易看见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不管是领袖、明星,还是平民,他们的补丁都没入了历史的烟尘。衣不为暖而为美,走马灯似的换着花样穿,不再因破而补,而是因时而弃,许多完好的衣鞋都成了垃圾。衣可弃,习难改。我常碰到的一个难题是,一双袜子,别的地方还好好的,只是脚后跟上张开一个大洞。用之不能,弃之可惜。一天在购物网站上忽发现“补丁”二字,如他乡遇故知,乐从心底生。网上有各种补丁,颜色、布料、款式任选,还自带胶水,一贴即可。我大喜,即下单购得几款。几日后到货,才知道此补丁不是彼补丁,而是专往新牛仔衣裤上贴的小装饰。我这个“祥林嫂”,单知道补丁是补衣服的,不知道补丁还会耀武扬威地骑在衣服上,而且能变脸。袜子没有补成,“补丁”二字倒由实际问题升华成一个哲学问题,终日萦绕在我的脑子里,抹之不去。这世上的事是缺而后补,还是不缺也补?补是为了填洞找平,还是为平地上起楼?本来,“补”者,补缺、补漏之谓也,有弥补、挽救之意。物因残而补,衣因洞而补,牙因缺而补,实在万不得已才去补。凡补过的东西总归不如原装原配的好。但再一想,也不一定,“补”者,又有补给、补充、添加、增强之意。补过的东西其强度和外观也有反超原物的,如胶粘的木板、焊接的金属,若去做破坏实验,先断裂的并不是补焊之处。掺了新元素的合金,也强过原来的单一金属。莎士比亚说,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补还是不补,也成了一个我想不透的新课题。再说我们这一批大学生,后来自然都离开了农村,但那是每人都打过补丁之后的事了。或者考研,或者入乡随俗,重学一门本事,反正必须重打补丁。如外语这个补丁就有天来大,补得你喘不过气。那个时代,我们从中学到大学学的都是俄语,而要考研就得从头学英语。人近三十了重新投一次胎,要用多少吃奶的力?不像是补一双鞋、一件衣,人打补丁是很痛苦的。我见过钉马掌,要用钉子生生地在马蹄上钉一块生铁,那马也得忍着。不要小看这块铁补丁,肉蹄变铁蹄,踏遍千里烟尘绝,大大地提高了军力(当然还有生产力),历史学家说蒙古人就是靠此横扫欧亚而造就了一个超大帝国。“困青”们当时也找到了一块铁补丁——考研。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困,唯有考研!当然,考前你得先上一个“学前班”,吃风裹沙,挑水劈柴,烟熏火燎,脱胎换骨,从城里人变成一个乡下人。然后再从低谷开始一一补起。果然,经过连续地补丁摞补丁,置之死地而后生,还真有人成名成才了。与我们一起在风沙中点瓜种豆、躬耕于垅亩的一名弱女生,三补两补,居然成了一位知名的天文学家,去摘星追月、躬耕宇宙了。我们这几个“困青”,也都一个一个逃出了困境。看来,生活乃至生命总是在不停地打着补丁。当然,最好一开始就能有一种正常的状态,尽量不要人为地破坏而后再去打补丁。但是,又有几人能一生顺遂呢?岁月蹉跎命多舛,人生谁能无补丁。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07月22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补丁”开篇,然后解释“补丁”的含义,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彰显了梁衡行文不拖沓的特点。B.作者自称为“困青”,是因为“困”字更能准确地概括出他们这批上山下乡的大学生的现实处境。C.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衣服不再因破而补,而是因时而弃,面对这一变化作者感到遗憾和不满。D.文章抓住“补丁”这一生活细节,并以之为线索把相关人和事串联起来,小中见大,寄寓深刻的哲理。8.本文的语言读来毫无枯燥之感,请结合具体例子分析其中原因。(6分)9.梁衡认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请你谈谈这一观点在本文中的体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之: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今晋公子有三祚焉,天将启之。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①。狐姬,伯行之子也,生重耳。成而隽才,离违而得所,久约而无衅,一也。同出九人,唯重耳在,离外之患,而晋国不靖,二也。晋侯日载其怨,外内弃之;重耳日载其德,狐、赵谋之,三也。《周颂》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荒,大之也。大天所作,可谓亲有天矣。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若亲有天,获三祚者,可谓大天。若用前训,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若礼兄弟,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若资穷困,亡在长幼,还轸诸侯,可谓穷困。弃此四者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弗听。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谚曰:‘黍稷无成,不能为荣。黍不为黍,不能蕃庑。稷不为稷,不能蕃殖’。”公弗听。文公(重耳)立七年,伐郑。郑人以名宝行成,公弗许,曰:“予我詹而师还。”詹请往,郑伯弗许,詹固请曰:“一臣可以赦百姓而定社稷,君何爱于臣也?”郑人以詹予晋,晋人将烹之。詹曰:“臣愿获尽辞而死,固所愿也。”公听其辞。詹曰:“天降郑祸,使弃礼违亲。臣曰不可夫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复其国而得志于诸侯祸无赦矣令祸及矣尊明胜患智也杀身赎国,忠也。”乃就烹,据鼎耳而疾号曰:“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与詹同。”乃命弗杀,厚为之礼而归之。(节选自《国语·晋语四》,有删改)【注】①唐叔:周代晋国的始祖。姬姓,名虞,周成王之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曰不可/夫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复其国而得志于诸侯/祸无赦矣/今祸及矣/尊明胜/患智也/B.臣曰/不可/夫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复其国而得志于诸侯/祸无赦矣/今祸及矣/尊明胜患/智也/C.臣曰不可/夫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复其国而得志于诸侯/祸无赦矣/今祸及矣/尊明胜患/智也/D.臣曰/不可/夫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复其国而得志于诸侯/祸无赦矣/今祸及矣/尊明胜/患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所福也”与“神弗福也”(《曹刿论战》)两句中的“福”字含义相同。B.“离外之患”与“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骚》)两句中的“离”字含义相同。C.“劳而德之”与“惟吾德馨”(《陋室铭》)两句中的“德”字含义不同。D.“据鼎耳而疾号”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叔詹认为:晋国和郑国是兄弟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就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拥有三种福运的吉兆,他是上天将要开启福运帮助的人。B.重耳能够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主要原因是他才能出众,逃离了晋国但举动得体,长久处于贫困之中而没有什么过失。C.重耳继位后曾带领军队攻打郑国,郑文公无奈之下拿出宝物请求讲和,但重耳索要叔詹,想要置之于死地。D.晋文公之所以下令不杀叔詹,而且还待以厚礼,并将他送还郑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叔詹是一个忠臣,不杀叔詹表现了晋文公对忠臣的肯定与敬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弃此四者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5分)(2)詹固请曰:“一臣可以赦百姓而定社稷,君何爱于臣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②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蘋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塑造了一位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B.“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C.轻舟低篷在蘋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之意。D.15.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观沧海》中提及诗歌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说现在的太学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学习条件优越,与自己“

”的求教跋涉之苦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此劝告太学生珍惜现有条件、专心学习。(3)法度与准则是规范社会运行的行动指南,屈原在《离骚》中批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良风气。(4)周敦颐《爱莲说》一文借物喻人,用“______________”来赞美君子美德远播,用“__________”来赞美君子可敬而不可侮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国食客们早已习惯了“中华美食甲天下”的尊荣,街边商厦

的小吃店的墙上往往喜欢挂一段上逾千年的传说——虽然食客大多也不会把这些动辄与乾隆、诸葛亮、秦始皇甚至是黄帝、女娲扯上联系的故事当真,但换个视角将华夏五千年历史视为五千年美食史,似乎也不算太夸张。然而,历史真相往往令人感到意外。中国历史虽然

,但中华美食文化异常晚熟:“南食”“北食”直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分野,土豆、玉米、番茄、辣椒等食

的小吃美食、菜肴菜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诞生,而“菜系”作为一个专有词条,直到1992年才被收录到《中国烹饪辞典》中。中华美食荣光背后,是其发展的漫漫长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岁月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古训对食客们或许有更深的感动。中华美食是美好的,华丽的,精致的,同时也是坚韧的,顽强的,隐忍的;()五千年时光仿佛是一场漫长的蛰伏,为的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爆发出最绚烂的华章。食客们在

之时其实不难发现,中国美食自古以来最不缺的,就是兼容并蓄的气度和能力。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古老悠远的中华美食文化,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B.中华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同时厚积新成。C.中华美食文化是厚积新成的,同时也是古老悠远的。D.中华美食文化是古老悠远的,同时也是厚积新成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

,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在古代,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中是最大数,

,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展出了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1.请各用一个短语按顺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病梅(华君武漫画作品)[注]图1花盆上的文字为“不许长”;图2树干上的文字为“不许修枝”。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银川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234571011121419BDACDCBDBAD1.B

A.“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无中生有,文中只说“这种书写便利也为工艺史书写养成了偏向于器物史的‘俗套’,即放弃器物背后的工匠及其技术史的书写”,即在工艺史书写领域,技术史远远少于器物史,但文中并未提到“其(技术史)价值和意义却在器物史之上”;C.强加因果。D.以必然代替或然,“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错误,原文“《匠心致远》或在这个领域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别开生面的中华技术史景观”,可见前面有一个“或”字。2.D

张冠李戴,“本文……认为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错误,原文强调:“在作者看来,工匠文明或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样态,它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即“工匠文明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初创、建构与发展”的观点是《匠心致远》的作者提出来的,而不是本文的作者。3.A

“工匠是在造物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关键要素”指的是“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功能与秩序等”而非“工匠”;同时,“决定了”表述太绝对化。4.C变未然为已然,材料一“到2050年……日本将达到60%”。5.D

A.“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均寿命更高”无中生有。B.“虽富却老”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中国人均GDP接近发达经济体下限,但13.5%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10.8%的平均水平”,应为“未富先老”。C.“这是中国21世纪的最大障碍和挑战”变或然为必然,材料三中说的是“却可能是中国21世纪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挑战”,并非说人口老龄化就是最大障碍和挑战。6.

①积极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如交流老年人医疗政策、社会保险政策、退休金制度和家庭赡养老人等问题。②正确认识,认真应对:要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及其影响,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③同时实行“适应战略”和“延缓战略”: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遵循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一般规律,实行“延缓战略”和“适应战略”,既要采取综合措施,还要学会适应。(每点2分,三点6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7.C

“遗憾和不满”在文中并未有所体现。8.①妙用修辞,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拟人,“补丁还会耀武扬威地骑在衣服上”,赋予补丁以人的动作和神态,既形象又起到幽默的效果;如比喻,给人生“打补丁”,形象喻指要弥补生命中的不足或缺漏之处。②灵活仿用、化用经典语句,大大提升了作品语言体现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如套用祥林嫂“单知道……不知道……”的经典台词,化用哈姆莱特经典台词,化用《短歌行》诗句,使读者在熟悉的语境中体会更为新颖深刻的思想。③善用长短句、整散句等多种句式,彰显句式的灵活多变。如“考前你得先上一个‘学前班’,吃风裹沙,挑水劈柴,烟熏火燎,脱胎换骨,从城里人变成一个乡下人”中整散句结合,使语言错落有致、精妙活泼。(每点2分,三点6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9.①人物的真实。文章第三段用毛泽东、吴玉章、刘晓庆等真实的人物,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②事件的真实(时代的真实)。文中多处写到“我”在上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时期的事情,如用尿素化肥的袋子缝制衣服的事情,让读者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有更深地了解。③思考的真实(道理的真实)。文中关于“世上的事是缺而后补,还是不缺也补”等哲学思考让人过目难忘,那近乎真理的论说给读者无限启迪。(每点2分,三点6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10.B11.D

A.两个“福”都是“赐福、保佑”之意。B.两个“离”都是“遭受”之意。C.“劳而德之”中的“德”是“感激”之意,“惟吾德馨”中的“德”是“德行、品德”之意。D项,两个“疾”都是“大声”之意。故选D项。12.B

“主要原因”说法错误,只是原因之一。13.(1)抛弃这四种东西来招致天祸,恐怕不行吧!您应当好好地考虑这件事。(“徼”,招来,招致;“无乃...乎”,恐怕...吧;“图”,考虑。各1分,句意2分)(2)叔詹坚决请求说:“舍弃我这一个臣子,就可以免去百姓的苦难而使国家安定,您对小臣我何必爱惜呢?”(“固”,坚决;“爱”,爱惜、吝惜;补充“一臣”的省略语“舍弃我这一个臣子”。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重耳经过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待他。叔詹劝谏说:“我听说:要亲近上天,遵循先君的教诲,对兄弟以礼相待。资助穷困的人,上天是会福佑他的。如今晋公子拥有三种福运的吉兆,这是上天将要开启福运给他。同姓的男女不结婚,怕的是子孙繁衍不昌盛。狐氏是唐叔的后代,狐姬是伯行的女儿,生了重耳。重耳长大成人而且才华出众,虽然逃难离国,但是举动得体,长久处于穷困之中而没有什么过失,这是其一。一母同生的九个兄弟中,现在只有重耳还活着,虽然遭到陷害而流亡在外,但晋国国内却一直不安定,这是其二。百姓对晋侯怨声载道,日甚一日,国内外都离弃于他;重耳则天天注重提高品德,有狐偃、赵衰等为他出谋划策,这是其三。《周颂》上说:‘上天生成了岐山,文王的祖父大大拓展了它。’荒,就是扩大的意思。扩大上天所生成的,可以称得上亲近上天了。晋、郑两国是兄弟之国,我国的先王郑武公和晋文侯曾同心协力,辅佐周王室,一左一右辅佐周平王,平王非常感激他们。如果说亲近上天的话,获得三种福运吉兆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得天大助了。如果要遵循先王的训诲,晋文侯的功劳,郑武公的业绩,可称得上是前训。如果说对兄弟以礼相待,那么晋、郑两国同姓相亲,又有周平王的遗命,可称得上是兄弟。如果说要资助贫困,公子从小到大流亡在外,乘车周历各诸侯国,可称得上穷困。抛弃这四种东西来招致天祸,恐怕不行吧!您应当好好地考虑这件事。”郑文公没有听从这番劝告。叔詹又说:“君王如果不能以礼相待,那么就请杀了他。有一句谚语说:‘黍稷如果不长,就不能开花。黍不能长成黍,就不能茂盛。稷不能长成稷,就不能繁育。’”郑文公还是不听。晋文公七年,攻打郑国。郑国用名贵的宝物来乞和,晋文公不答应,说:“你们把叔詹交出来,我就退兵。”叔詹请求前往,郑文公不答应,叔詹坚决请求说:“舍弃我这一个臣子,就可以免去百姓的苦难而使国家安定,您对小臣我何必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