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2红烛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2红烛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2红烛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2红烛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2红烛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诗人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得着火,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朱自清文化传承与理解1.文学常识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七子之歌》等。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32年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2.写作背景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3.相关知识“三美”诗论“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1)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具体有两方面:一曰“内在的音乐性”,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2)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强调辞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3)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诗歌中蜡烛的意象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业时间:20分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蜡炬__________

(2)烧沸__________(3)脂膏__________

(4)慰藉__________(5)耕耘__________·····jùfèigāojièyún2.填空。(1)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

。(2)“新月派”是我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印度诗人

的《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著名诗人

、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3.尝试背诵这首诗(激情诵读)。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泰戈尔闻一多徐志摩思维发展与提升一、文本理解1.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2.《红烛》一诗中,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困惑最后有没有解开?明确:对一个受到五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诗人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在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取决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受到现代意识的影响,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是诗人的艺术土壤,也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红烛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困惑暂时得到了解决,于是诗人似乎为燃烧的红烛所感奋,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悠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3.《红烛》一诗中,红烛为什么“伤心流泪”?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第六节中,诗人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经过一番求索,诗人恍然大悟,红烛之所以伤心流泪,是因为“残风”来侵它的光芒,它烧得不稳,“才着急得流泪”。(2)“残风”在这里暗指反动势力,诗人非常鲜明地袒露了自己的心曲,虽然怀有一腔为人间创造光明的美好愿望,然而反动势力的阻挠却使诗人感到壮志难酬,这“泪”是红烛的心,在为自己不能尽快实现理想而着急。4.“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明确: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5.《红烛》一诗的结尾有什么妙处?明确:结尾画龙点睛,既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鼓励,收束得简洁有力,使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计较结果。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环境下,耕耘者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就可以都不计较。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二、疑难探究6.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什么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1)诗人以“红烛”为题,意在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2)运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话,写了蜡烛的燃烧,蜡烛的伤心流泪,象征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别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快乐的精神。7.分析闻一多“红烛”意象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蜡炬”意象的关系。明确:闻一多的“红烛”意象显然是继承了李商隐诗中的“蜡炬”意象,二者有着相似的品格:无私的奉献与牺牲。但同时,闻一多的“红烛”意象相对于李商隐的“蜡炬”意象又有着发展与创新:①李商隐的“蜡炬”意象表现爱情,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闻一多的“红烛”意象其意义却深刻许多,它是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象征,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红烛》一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②李商隐的“蜡炬”象征着诗人自己;闻一多却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自我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一离一即,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积累闻一多——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本可远离世间,写书从文,可为了人民,他投笔从戎为革命而战。当命运的暴风雨来临时,他毫不惧怕,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状态。在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站了出来,让混沌变得清澈。在他心里人民最重,自己最轻;自由最重,生命最轻。2.在名句中感悟①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闻一多②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的心里——闻一多角度点拨:(1)爱国是发自肺腑的真情。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民族气节)(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每读《论语》至此总是掩卷长叹,眼前浮现出闻一多那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演讲,王荆公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以及鲁哀公那“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的由衷感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士子就是在这样的召唤与鞭策中前赴后继地走上了那条求道而又殉道的悲壮而又光辉的道路。3.从历史中传承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大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最终投水颐和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在封建王朝轰然倒塌的一瞬间,带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惆怅,带着未能找到灯火阑珊处伊人的失望,用生命祭奠了他心目中正统儒学统治的飘摇陨落。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二)素材这样运用片段1闻一多,不朽的名字!用生命写成了一首最完美、最伟大的诗。他的名字早已刻进我的心扉,他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他的品格早已成为我终生的追求。我聆听着他的《最后一次演讲》慢慢长大;在《红烛》的灼灼光焰里,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国主义情感;从一潭《死水》里,我窥见了一座喷浆吐焰的火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诗人的人品和文品不正是我的首选目标吗?——节选自《踏着诗人的遗迹》片段2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却无法力挽狂澜。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节选自《水边,有一群清白的灵魂》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七子之歌闻一多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