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时期的太原经济_第1页
秦汉魏晋时期的太原经济_第2页
秦汉魏晋时期的太原经济_第3页
秦汉魏晋时期的太原经济_第4页
秦汉魏晋时期的太原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魏晋时期的太原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0年〕的八百年,太原地区的经济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战乱四起,加之匈奴南侵,天灾不断,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经济经历了战乱衰退——恢复开展——重遭破坏——再度兴起的屡次往复。农牧业的恢复与变革中华民族是“以农立国〞的民族,农牧业消费是古代太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矗一、农业的衰退与变革战国末年到秦汉之交,社会经济在争战灾祸的涤荡之下,严重凋敝。秦王朝建立后,虽然国家统一,战争平息,但秦始皇大兴土木、徭役、赋税苛繁,消费力遭受严重摧残。到西汉初年,面对国家元气丧失的状况,臣民竭力主张恢复和开展农业消费,实行无为之治。人民开荒消费的积极性高涨,农业消费恢复迅速。当时的西汉王朝认为,河东、太原、上党郡假设能供给关中粮食,那么可防止漕运之繁费和砥柱之险,所以三郡农业深受西汉政府重视。西汉于文帝时始行屯田制度。因太原以北为汉政府抵御外族入侵的军事要地,军屯制度首在太原以北施行。这一带的土地迅速开发,出现了大片农田。由于移民屯垦和推行军屯,改良革新农具,推行旱作技术,农作物产量比三晋时期有了较大进步,河东、太原、上党的粮食均可供给京师,说明当时太原农业进入了新的开展阶段。然而,由于汉政府日趋腐败,土地兼并剧烈,农民在兼并中流离失所,加之匈奴连年南下掳掠,以致东汉中期以后,屯垦停顿,边境空虚。接着东汉政府分裂,战乱四起,汾水下游土地荒芜,无人农耕。从人口变化情况看,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太原郡所辖21个县,土地面积51750平方公里,住户169863家,人口680488人,每县平均居住8089户,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公里;到东汉元和五年〔公元140年〕出现人口锐减的现象,太原郡当时所辖16县,土地面积45360平方公里,住户30902户,人口200124人,每县平均仅居住1931户,人口密度4.4人/平方公里,县均住户和人口密度分别比西汉初期锐减76.1%和66.6%。直到曹魏时期,为筹集军粮,复在河东、并州等地设立屯田管理机构,农业有了恢复。综观秦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乱的混乱时期,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正如曹操诗?蒿里行?所写:“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无一,念之断人肠。〞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亲率大军击败袁绍所辖并州刺史高干,任命梁习为并州刺史。梁习治理并州,致力于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开展,使山西境内“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制止。贡达名士,咸显于世〞。魏灭晋兴,司马腾任并州刺史。公元306年,并州遭遇大饥荒,又被刘渊部攻掠,并州人口只剩下不满2万户,农业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北魏初年,豪强地主权力强大,“并州王氏……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百室合户,千丁共籍〞。荫户完全隶属于豪强宗族的庄园经济,不向国家承当赋税义务,严重影响了国家按户征收赋役制度的执行。北魏孝文帝为了与豪强地主庄园争夺人口与劳动力,缓和农民的对抗,稳固封建统治,便在公元485年于平城发布均田令。主要内容是按农民人数与官吏等级分配无主荒地。由于均田制把游离的劳动人口重新与土地结合起来,奖励农民从狭乡迁居宽乡,朝廷编户齐民数字增加。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543~549年〕,太原郡辖10县,共有住户4.5万户,人口20.8万人,户均人口4.6人,比西汉元始二年太原郡户均4人有所增加。秦汉时期,官民兴办农田水利的积极性较高。西汉武帝以后至东汉末年,太原境内的水利工程逐渐修复。史载:元初二年三月,安帝诏令在最富裕的地区太原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灌公私田畴。曹魏时期,官府以屯田制为手段筹措军粮,在实行屯田的地方,竭力开发农田水利。如在河东、太原,就曾利用当地的水利条件,灌溉农田,进步农作物产量。二、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进步太原农业在西汉时期有较大开展,从作物种类、品种的增加和园圃经济的开展等方面,反映出它前进的步伐。?晋乘搜略?载:武帝“思富养民,教民为代田,劝种宿麦,利民食也。并北地寒,故不能种宿麦,……又麦之别种曰燕麦,俗称莜麦,夏秋种,胜寒,宜边地。太原……近山诸属胥有之曰荞麦,秋种,有红黑斑三种。谚曰:中秋有月,荞麦多实。〞“禾稻之美甲于通时。这段史料说明,当时太原地区已种植了冬小麦、莜麦、荞麦和黍,还有了水稻。园圃经济始于汉。武帝时张骞开拓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从此不断从西域引入园艺作物。汉代太原增加了种植葡萄,并能酿制成葡萄美酒,被视为佳品。三、畜牧业兴盛繁荣秦汉时期,因战争需要,马、牛类的大家畜急剧增加。?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秦末汉初社会动乱,边境不稳定,社会经济凋敝,军马严重缺乏,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状况。为此,西汉朝廷在边郡大力开展官营牧场,同时也在内地广建官马厩,并且采取鼓励民间养马的措施。当时并州太原就置有“家马官〞一职。北魏在兼并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将数以千万计的马、牛、羊掠至平城地区,平城地区成为北魏王朝最大的牧常北魏迁都洛阳时,在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西〕重置牧常为了使家畜适应南部炎热的气候,每年自河西牧场徙家畜于并州,再由并州渐次南徙,使其适应水土,最终聚于河阳牧常据?北齐书.斛律金传?载,北齐于晋阳“饲马数千匹〞。可知当时太原乃至山西是国家畜牧业基地所在。工矿业的开发与进步一、矿物的开发秦汉之际,太原工矿业同农业一样,经受了战争的浩劫。到西汉初年,才渐渐恢复活力“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据古籍记载,秦汉时,太原郡有铁;“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安邑、晋阳、娄烦有盐。〞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4年〕,对盐、铁产销实行官营。当时全国设置铁官49处,山西4处,其中有太原郡的大陵〔今文水县内〕;设盐官36处,山西5处,其中有太原郡的晋阳。宫营盐铁业从采矿到产品运销都由官府经营管理。汉代山西还有采金者。太原东太堡出土的汉代文物中,有马蹄金五件,共重1205克。?汉书·武帝纪?载:“联礼首山,昆田出珍物,化或为黄金。〞〔首山在永济市南。〕炼铁要用石灰石作熔剂。石灰石和硫磺的开采,还有白矾,也当是汉代山西开发的矿种。二、手工业的普及进步秦汉时期,手工业开展程度进步到一个新的阶段,消费规模和消费技术有较大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仍在缓慢开展。太原青铜手工业历史悠久。秦汉时期,青铜业并未因制铁工业的兴旺而衰退。1961年,在太原东太堡发现了铜鼎、铜镜及玉璧等文物。同年8月,又发现了铜钟、鼎、鉴、盆、剑、博山炉和大量的半两钱等文物,还有铜钫1件,上刻铭文为″晋阳容六斗五升重二十斤九两″。说明其规模、工艺和经营比拟宏大、完好,可见晋阳是汉代铜业兴旺的地区。北齐时,晋阳冶、原仇冶〔位于今盂县〕见于史书记载。特别是北齐綦母怀文把生铁熔液灌注到柔铁〔即熟铁〕中的炼钢法,说明铁的冶练技术又有新的进步。晋阳城酿酒业兴旺,出现了汾清等名酒,远销到邺都。武成帝在晋阳曾经敕河南康舒王高孝瑜:“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盅〞。转贴于论文联盟.ll.商业繁华与遭受冲击秦汉时期,商业贸易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司马迁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史记?卷129?货殖列传?〕汉初,政府实行“与民无禁〞的政策,进一步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当时的太原为交通要冲,四方商货集散,流通贸易繁荣。自“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建立了“和亲〞关系。山西商人经常用丝织品、酒和其他手工业品与匈奴人交换家畜与毛皮制品。由于双方贸易是互利的,都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所以边贸长盛不衰。晋阳是各地物资集散之地。晋阳地区贸易主要是以马匹为主的畜产品及金银珠宝等物。晋阳地处交通要冲,是北方马匹输入中原的必经之地,也是河西马匹进入中原的中转站。河西马匹进入中原以前,必需在晋阳一带驯养,以适应中原的气候环境。北齐晋阳城商业繁荣,商贾云集,且有外国商人出现。太原南郊的北齐娄睿墓壁画中的载物驼队画,为首一人头顶光秃,前额与脑后、鬓间仍乌发如墨,鼻子肥硕高耸,浓眉环眼,好似大食人形象。右后一驼上驮个大软包,两驼间的一人高大修长,高鼻短胡,浓眉深目,似为波斯人。后一驼驮大软包、虎皮垂囊与丝绸等物。这些画面反映了当时晋阳与境外商人的贸易情况。西晋至北魏统一北方前,战乱频繁,游牧民族相继入侵。他们肆意抢掠,冲击农耕,使工业凋敝,商业停滞,社会经济衰落。北魏统一北方后,直到太和初年,仍然“钱货无所周流〞。城市建立与繁荣盛况城市手工业的开展促进了商业的开展,而商业的开展又促进了城市繁荣。纵观这八百年间的太原城,规模扩大,建筑增多,人口增加,消费上升,佛教迅速传入,并很快进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占晋阳城设太原郡。汉初,刘邦为防御匈奴南侵,派韩王信镇守晋阳,改太原郡为韩国,以晋阳为国都。公元前196年,西汉为稳固边防,并雁门、太原郡为代国,封其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城。从此,晋阳城一直作为山西中部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是汉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西晋末,经过“八王之乱〞,晋阳城遭到严重破坏。公元307年,刘琨任并州刺史,大力招纳流民,“翦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狱〞,开展消费,晋阳城再度重建。十六国时期,战乱频繁,晋阳城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巩固的城池,成为群雄逐鹿交替控制的地方。在以后的70余年间,晋阳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西燕后燕占据。其中,公元385年,前秦苻坚子苻丕曾在晋阳称帝,改年号“太安〞。北魏皇始元年〔396年〕,拓跋圭发兵40万从平城攻入晋阳,晋阳成为北魏南下中原、东出河北的交通枢纽与军事基地。北魏皇帝拓跋圭、拓跋嗣与拓跋宏都曾亲临晋阳巡视,其后百年,晋阳局势相对稳定,城市得到恢复开展。公元500年,秀容部酋长尔朱荣盘踞晋阳,以太原王的身份操纵北魏政权。公元532年,尔朱荣部将高欢进据晋阳。高欢深知晋阳的地理形势与军事地位之重要,在晋阳建起“大丞相府〞。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大丞相身份独揽东魏大权,常年坐镇晋阳,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夺东魏政权而立北齐。东魏、北齐两朝,晋阳虽为别都,但其政治、军事地位实比都城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更重要。高欢不仅于晋阳建立了大丞相府,而且创立了周长27里的“晋阳宫城〞。后来,北齐武成帝又在晋阳修筑了周长4里的“大明宫城〞,超过了北齐都城邺城的宫殿。同时,还于当时的汾河东建立了晋阳东城。高欢还将晋阳郊区的唐叔虞祠修葺一新,由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祖鸿勋作?晋祠记?,“晋祠〞之名从此著称于世,被郦道元称为“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天保〔550~559年〕年间,高洋在晋祠大起楼观,穿凿池塘,飞桥架水,兴建凉亭水榭,命名“难老〞、“善利〞二泉,建“望川亭〞于悬瓮山,颇具“别都之胜〞。齐后主高纬在晋阳西山广建佛寺,著名的有童子寺、定国寺、开化寺、圣寿寺、法华寺、天龙寺等。这些佛寺僧尼众多,一夜燃油万盆,光照晋阳宫内。又开凿石窟,镌刻佛像,这就是今天的天龙山石窟。东魏、北齐时,商贾聚集晋阳,他们除进展商品贸易之外,与权要人士的交往也非常亲密。商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浸透政治领域。“富商大贾朝夕填门〞〔?北齐书?卷50?和士开?载〕。当时晋阳城内显官贵妇聚居,外国使节和商人往来不断,各方珍奇异宝荟萃于此。高欢依附尔朱荣时,“因刘贵货荣下要人,尽得其意〞,被任命为晋州刺史。因此,晋州等地的金银珠宝涌入晋阳城,再通过这些“要人〞及其命妇,流到市常当时晋阳城内还集中了大量其他财物。后主在“晋阳起十二院,壮丽逾于邺下〞,宫女“一裙直万匹,镜台直千金〞。总之,秦汉魏晋时期,晋阳一直以区域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地位,成为群雄竞相争夺的地方。到了东魏北齐时,晋阳那么是实际上的都城,城市建立、商业、手工业空前开展,是这个时期山西城市开展的典型。道路修建与交通运输太原主要交通大道形成较早,这是太原在古代中国北方所处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地位所决定的。一、陆路秦统一中国后,“坠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消除了战国时期区域间的交通阻隔。公元前220年,秦治驰道,“高出地面,用铁椎筑土〞,道茬坚实。道宽50步,每隔3丈树青松为志,宽阔平坦,森严蔚然。秦代驰道贯穿全国,纵横辐射。其中一条为河东干线,由陕西咸阳东北起,越河过蒲津桥,经平阳、晋阳,堑山湮谷出长城直通云中。此外,由太原至石家庄市东有一条大道与河北驰道连接。公元前228年,秦始皇由邯郸至太原,由太原西至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南〕巡游,说明邯郸至太原、太原至上郡也有大道。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出游途中病死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当时秘不发丧,大车队继续由井径口〔今平定旧关〕入晋,由太原而北出雁门〔今右玉县境〕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再由直道至咸阳。说明太原至雁门有大道。汉代遵守秦制。凡驰道通过的县,一律令其随时修缮保养。东汉以后,随着驿站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汾河谷地交通要道上的驿亭分布日广。东魏时,平阳太守封子会曾修筑了从平阳北出汾州达太原的大道,取名千里径。秦汉时期继续开发太原通往晋东南的大道。由晋阳至祁县东观,顺胡甲水〔今子洪水〕过屯留、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