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压强问题课件_第1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压强问题课件_第2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压强问题课件_第3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压强问题课件_第4页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压强问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压强问题课件1冒气泡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至1/5刻度处。图一图二复习引入:

根据图片内容,从实验名称、实验现象等方面进行抢答,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好。冒气泡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至1/5刻度处。图一图二复习引2冒气泡: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至1/5刻度处。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体被反应,气压减小图一图二思考:

在这两个实验中,分别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冒气泡: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至1/5刻度处。温度升高气3九年级化学

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压强问题内乡郦都学校化学组岳庆端九年级化学

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内乡郦都学校化学组岳4明确目标:1.掌握密闭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或减小的原因。2.会用实验原理,解释相关装置中的压强变化问题。明确目标:1.掌握密闭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或减小的原因。5年份考查内容题号分值2012年气体制取装置发生和停止原理19(3)1分2015年氨气溶于水,趣味小实验22(2)1分2016年氨气溶于水,形成喷泉的趣味小实验203分2019年铝与硫酸反应的密闭装置内气体压强变化数字化实验222分考情分析:(近几年有关密闭装置内压强问题的分布和分值)年份考查内容题号分值2012年气体制取装置发生和停止原理196典例回放:(河南2016.20)右图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碱性,当挤压胶头滴管并打开弹簧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在烧瓶中形成红色喷泉

氨气溶于水,烧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酚酞水溶液压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典例回放:(河南2016.20)右图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氨气7归纳构建:

首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在导学单上分类构建知识体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补充,时间5分钟。导致密闭装置内压强增大或减小的因素有哪些?具体方法有哪些?分别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归纳构建:首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在导学单上分类构建8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升温消耗气体降温浓硫酸溶于水氧化钙与水反应

直接加热氢氧化钠溶于水直接降温H2、O2、CO2、

等间接加热

产生气体气密性检验气体被吸附

气体被溶解气体被反应吸收活性炭间接降温CO2与NaOH、Ca(OH)2反应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铁生锈

CO2、SO2

、HCl、NH3干冰或冰块硝酸铵溶于水密闭容器内压强的改变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升温消耗气体降温浓硫酸溶于水氧化9

1.如右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若液体A是过氧化氢溶液,固体B是二氧化锰,则导管口看到的现象是

典例分析:有气泡冒出形成液柱若液体A是水,固体B是硝酸铵,则导管处看到的现象是

。1.如右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若液体A10

2.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请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烧杯①滴管甲滴管乙烧杯②滴管甲烧杯①滴管乙烧杯②试剂NaOH固体H2O稀盐酸Mg2.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11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

小结:装置内外产生了气压差时,气体(或液体)总是向着

方向运动。气压小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小结:装置内外产生了气压差时,气体(或12方法归纳:具体方法气压变化实验现象找准确定归纳实验结论推测方法归纳:具体方法气压变化实验现象找准确定归纳实验结论推测13创新应用:(2019安阳二模)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1,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出该集气瓶中的气压变化如图2。(1)图2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导致DE段气压变化的实验操作是什么?集气瓶中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创新应用:(2019安阳二模)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14跟踪训练:1.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型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A.生石灰和水B.铁粉和稀盐酸C.硝酸铵和水D.纯碱和稀盐酸C跟踪训练:1.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152.简述D装置能控制反应停止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当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时,产生的气体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到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分离,反应即停止。2.简述D装置能控制反应停止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当用弹簧夹夹163.用图1装置进行试验,先后将溶液快速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2)bc段压强不变的原因是:

(3)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反应停止。Na2CO3+2HCl=2NaCl+H2O+CO2↑3.用图1装置进行试验,先后将溶液快速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174.请设计实验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并说明相关原理。打开弹簧夹,推压加液器的活塞,若导管口下端有气泡产生,即证明气密性良好。加液器制气管4.请设计实验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并说明相关原理。打开弹簧夹185.用传感器测量C装置中气压的变化。

(1)某同学检查C装置气密性时,

进行了

操作,得到了如图甲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在圆底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液体,下图乙是C装置测定的加入同体积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气压变化图像,其中表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图像是

(填ǀ或ǁ

向上拉活塞,然后固定不动ǁ

5.用传感器测量C装置中气压的变化。

(1)某同学检查C装置19畅所欲言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畅所欲言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20

1.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2.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3.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音、气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4.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且晴朗明澈,但是缺少深度。也有评论家认为好就好在没有深度,因为没有深度的“看”风景,其实就不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所局限,这样也就抛弃了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置身事外的位置,而是在宇宙万汇的动静之中“看”。5.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了一份包涵和宽容,看到的历史也就不是战争、王朝更迭之类的东西,而是千百年来凡夫俗子们的哀乐、努力和命运。它们代表了更为现实逼真的生存和价值。6.抒发的感情真诚感人,不写自己的品学兼优、勤奋用功,而是如实地展现自己的天生的野性,充满了阅读和学习“生活”这本大书所得到的欢欣鼓舞的生命体验,表现了对自然和生命无比好奇和热爱以及泰然面对一切残忍和苦难的生活观。7.

学习了这篇传记让我们了解到了沈从文从小如何“读社会这本大书”,感受到他青春期的悲欢得失。由于传主生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淳厚的情感,让我们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也让我们学生受到启发:对于强者,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能更加以阔大的心胸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1.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21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压强问题课件22冒气泡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至1/5刻度处。图一图二复习引入:

根据图片内容,从实验名称、实验现象等方面进行抢答,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好。冒气泡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至1/5刻度处。图一图二复习引23冒气泡: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至1/5刻度处。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体被反应,气压减小图一图二思考:

在这两个实验中,分别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冒气泡: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至1/5刻度处。温度升高气24九年级化学

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压强问题内乡郦都学校化学组岳庆端九年级化学

专题复习化学实验中的内乡郦都学校化学组岳25明确目标:1.掌握密闭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或减小的原因。2.会用实验原理,解释相关装置中的压强变化问题。明确目标:1.掌握密闭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或减小的原因。26年份考查内容题号分值2012年气体制取装置发生和停止原理19(3)1分2015年氨气溶于水,趣味小实验22(2)1分2016年氨气溶于水,形成喷泉的趣味小实验203分2019年铝与硫酸反应的密闭装置内气体压强变化数字化实验222分考情分析:(近几年有关密闭装置内压强问题的分布和分值)年份考查内容题号分值2012年气体制取装置发生和停止原理1927典例回放:(河南2016.20)右图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水溶液显碱性,当挤压胶头滴管并打开弹簧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在烧瓶中形成红色喷泉

氨气溶于水,烧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酚酞水溶液压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典例回放:(河南2016.20)右图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氨气28归纳构建:

首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在导学单上分类构建知识体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补充,时间5分钟。导致密闭装置内压强增大或减小的因素有哪些?具体方法有哪些?分别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归纳构建:首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在导学单上分类构建29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升温消耗气体降温浓硫酸溶于水氧化钙与水反应

直接加热氢氧化钠溶于水直接降温H2、O2、CO2、

等间接加热

产生气体气密性检验气体被吸附

气体被溶解气体被反应吸收活性炭间接降温CO2与NaOH、Ca(OH)2反应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铁生锈

CO2、SO2

、HCl、NH3干冰或冰块硝酸铵溶于水密闭容器内压强的改变增大压强减小压强升温消耗气体降温浓硫酸溶于水氧化30

1.如右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若液体A是过氧化氢溶液,固体B是二氧化锰,则导管口看到的现象是

典例分析:有气泡冒出形成液柱若液体A是水,固体B是硝酸铵,则导管处看到的现象是

。1.如右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若液体A31

2.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请将下表中的试剂补充完整。烧杯①滴管甲滴管乙烧杯②滴管甲烧杯①滴管乙烧杯②试剂NaOH固体H2O稀盐酸Mg2.若先将甲中的液体挤出,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32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

小结:装置内外产生了气压差时,气体(或液体)总是向着

方向运动。气压小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小结:装置内外产生了气压差时,气体(或33方法归纳:具体方法气压变化实验现象找准确定归纳实验结论推测方法归纳:具体方法气压变化实验现象找准确定归纳实验结论推测34创新应用:(2019安阳二模)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1,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出该集气瓶中的气压变化如图2。(1)图2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导致DE段气压变化的实验操作是什么?集气瓶中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创新应用:(2019安阳二模)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35跟踪训练:1.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固体,向其中滴加某种液体后,U型管内液面a低于b,不符合上述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A.生石灰和水B.铁粉和稀盐酸C.硝酸铵和水D.纯碱和稀盐酸C跟踪训练:1.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广口瓶内装有某种362.简述D装置能控制反应停止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当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时,产生的气体使装置内的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到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分离,反应即停止。2.简述D装置能控制反应停止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当用弹簧夹夹373.用图1装置进行试验,先后将溶液快速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先推入的溶液是:

(2)bc段压强不变的原因是:

(3)cd段压强变大,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反应停止。Na2CO3+2HCl=2NaCl+H2O+CO2↑3.用图1装置进行试验,先后将溶液快速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384.请设计实验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并说明相关原理。打开弹簧夹,推压加液器的活塞,若导管口下端有气泡产生,即证明气密性良好。加液器制气管4.请设计实验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并说明相关原理。打开弹簧夹395.用传感器测量C装置中气压的变化。

(1)某同学检查C装置气密性时,

进行了

操作,得到了如图甲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在圆底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液体,下图乙是C装置测定的加入同体积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气压变化图像,其中表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图像是

(填ǀ或ǁ

向上拉活塞,然后固定不动ǁ

5.用传感器测量C装置中气压的变化。

(1)某同学检查C装置40畅所欲言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畅所欲言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41

1.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2.沈从文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