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一、认知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认识、认知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2、认知心理学理解认知心理学,可从两个层面进展。一是从思想层面,即认知心理学是指一切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学派和思潮。这是广义上的理解,主要探讨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开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灵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冯特学派〔即莱比锡学派〕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派的理论,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组可分解而且有组织的系统;心灵主义是和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行为相对立的,坚持人类心理事件的不公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有人也把认知心理学和心灵主义划等号〕;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内部心理机制。另一个层面是学科层面。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学科。这是狭义的理解。知识点: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分支学科,它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述〞〔如设想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台〕。3、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这两种取向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或纲要,或可理解为进展研究所依赖的根本观点。〔1〕信息加工取向也称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根本观点: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操纵符号的过程,是以系列的方式进展的。系列是认知过程按一次一个事件或过程的方式进展,如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事件或过程根本上是有界限的。信息加工取向以特殊的语言符号〔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语言〕来标示其认知事件的。人类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操作系统。信息加工范式说到底是把心理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进展类比。信息加工取向的隐喻根底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2〕联结主义取向,又称联结主义范式。此研究取向开场于20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80年代才再度兴起。如果说信息加工取向是一种抽象分析,则联结主义取向是一种数学运算。它强调认知活动的神经根底和数学根底,即认为认知事件是在神经层次以神经网络形式联结的,它以数学的形式来形成理论模型。它的隐喻根底是"心理活动像大脑〞。〔1〕和信息加工取向强调认知系列加工相反,联结主义取向强调的是认知的平行加工,即认知系统通常一次做许多事情;〔2〕信息加工取向强调以等级方式加工心理事件,而联结主义取向认为每一种认知行为中认知系统是作为整体而不是划分为等级发挥作用的。"神经元〞之间不存在典型的等级关系。符号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均立足于实验室研究,采用假设、类比和模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知,都从不同的角度提醒了人类认知的本质。〔3〕认知的生态学理论。它保存了符号加工的理论成果,但反对符号加工理论别离和孤立地考察认知加工系统的观点,主张应把符号加工系统放到现实世界中去,并认为这对于说明心理状态是关键性的。〔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不管采取何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都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或知识怎样为人们所用——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2、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二、认知心理学的历史〔一〕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内部因素〕1、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对认知机制的探讨总是渗透在哲学课题的论辩之中。2、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认知心理的研究开场于格式塔心理学。到1967年,UlricNeisser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二〕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外部因素——即影响最大的四大领域1、"人的因素〞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机交互作用,特别是人的技能和绩效的提高,这一领域形成于二战时期,随后开展成工程心理学。D.E.Broadbent对飞行员和机械工人的研究发现,对于人类个体操作者而言,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分配注意来指引心理伺服构造〔原指控制机器的中枢〕的信息加工。〔附:Broadbent1954年写出"人类注意和即时记忆的机械模型〞;1958年写出"知觉和交流〞〕2、计算机科学领域:信息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它们可以说为计算机科学的产生与开展提供了理论根底。这是"旧三论〞,"新三论〞是指耗散构造论、协同论、突变论。3、语言学领域: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构造和组织规律。在语言获得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B.F.Skinner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1957年在"言语行为"中阐述了后天习得观。认为支配其他操作行为的学习规律也应支配语言的学习〔如强化律、消退律等〕。N.Chomsky针锋相对,认为语言有创造性,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语言装置,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创造出无数多的句子。1957年他在"句法构造"中阐述了先天生成观。这两种对立的理论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促进了心理语言学开展,也拓宽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4、神经计算领域: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认知心理内容时采用联结主义研究范式。采用数学计算的方式,对神经系统的机理、功能进展研究。学者D.O.Hebb1949年提出,当人的大脑承受刺激并对刺激进展加工时,会导致大脑构造发生变化。他强调,变化的是神经元联结〔如强度、方式、机率等〕,而非生理学中所说的生物化学变化。10年后F.Rosenblatt〔1958〕认为神经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感觉神经元→联系神经元→反响神经元。三者之间以兴奋性和抑制性方式发生联系。这种人为的神经元系统被称为知觉机或感知器。知觉机是开展神经元系统抽象模型的初步尝试,说明具有神经特征的系统如何真实地计算事物。虽然此后的研究说明我们神经系统比他〔Rosenblatt〕的分析复杂,但首次尝试毕竟有重要意义。〔三〕认知心理学的开展在近五十年的开展过程中,认知心理学的开展表达出如下特点:1、从研究的范式上来说,从信息加工范式到信息加工范式与联结主义齐头并进。2、在研究的层次上,从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研究并进。3、在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上,从简单模型开展到多因素复杂模型。4、在研究的生态效度上,从偏重根底理论研究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实验法实验法一般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之分。主要是实验室实验法。运用条件是探讨快速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运用〔如知觉、短时记忆〕,实验记录和讨论的指标是反响时和作业成绩。以反响时为指标的实验也称作反响时测量法。〔一〕减法反响时实验〔提出者为荷兰生理学家F.C.Donders〕1、设计原理。目的是确定*种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所需时间,确认*一心理过程是否存在。实验包含两种认知加工任务,其中一种任务包含另一种任务中所没有的过程或因素,而其他方面均一样。两种任务反响时之差就是所要知道的心理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而这一差数说明存在着*种心理过程。——1969年为减法反响时时期或称唐得斯ABC时期。1868年F.C.Donders的实验。他设计了三种认知任务,分别称为DondersA、DondersB、DondersC任务。实验的自变量为刺激的强度、种类;因变量为反响时。还有其他实验证据。M.I.Posner1969,1970年的实验:自变量为字母的异同;呈现间隔;因变量为反响时。H.H.Clark&W.G.Chase实验:自变量为句子类型;句子和图画的匹配程度;因变量为反响时。3、评价:减法反响时有助于提醒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所包含的主要加工阶段,不仅可以确定心理过程所需时间,而且可判定是否存在这种心理过程。缺乏之处是减法反响时并不适用于所有加工过程。*些心理过程要明确其所属的认知加工阶段是有一定困难的。〔二〕相加因素法实验〔也称加法反响时实验,提出者为心理学家S.Sternberg〕1、设计原理:*一认知任务〔加工阶段〕有两种或以上影响因素。如果各因素之间出现交互作用〔即一因素出现影响其他因素〕,则它们只能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各因素作用是独立的,即独立地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互不影响〕,则说明整个信息加工可划分为假设干阶段,整体加工所需时间等于各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2、支持证据1969年S.Sternberg提出加法反响时实验并倡导,从此以后反响时实验进入加法反响时实验时期。1966、1967、1969年他开展了短时记忆实验。参考教材。实验中,自变量为数字印刷质量;记忆工程多少;反响类型;反响的频率。因变量为反响时。实验假设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受四个独立因素〔即自变量〕的作用,每一因素作用于相应的阶段。通过实验他验证了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加工过程的框图如下:识记工程编码识记工程编码测试工程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响组织质量〔优劣〕数量〔1—6〕类型〔是否〕频率3、评价:相加因素法实验属反响时测量法。它有助于确定各种认知作业信息加工阶段,并通过控制*些因素对特定阶段施加影响。缺乏之处:〔1〕仅适用于快速信息加工中的系列加工,而不适合于平行加工;〔2〕有时不能准确确定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3〕虽然可确定不同的加工阶段,但要说明哪个阶段在前,哪个阶段在后,比较困难。〔三〕"开窗〞实验1、设计原理:"开窗〞实验属于反响时实验的新形式。"开窗〞是一种比喻,即当从外面看不清楚里面发生的事情时,只要一开窗就什么都看清楚了。通过*种实验操作技术,把*一认知过程所经历的阶段、时间等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来〔非间接推理〕。2、支持证据:1977年Hamilton的实验;1981年Hockey等人的字母转换实验。后者的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为字母在表中的位置、字母数量和附加数字的数目。因变量为反响时。实验假设:字母转换认知任务可以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贮存阶段。3、评价:"开窗〞实验作为反响时测量的一种新形式,能通过测量认知任务各阶段的反响时间,更清楚地提醒信息加工的阶段。缺乏之处:几个加工阶段不是绝对独立的,如对后一个字母的贮存还应包含对前面字母转换结果的提取;难以提醒前一阶段对后一阶段的影响〔编码的质量对转换和贮存的影响〕。二、自我观察法:出声思考法。1、提出者及时间:德国心理学家K.Duncker1945年提出〔OnProblemSolving〕。Newell和Simon1972年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加以运用。它又称为"口述记录法〞。2、设计原理。在完成慢速的认知任务〔如思维、问题解决等〕时,无法得知人们的内部操作,通过让操作者利用外部言语进展思考,即出声思考,来观察记录他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实验〔HumanProblemSolving〕,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为问题类型和性质;因变量为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实验假设:出声思考能让人直接观察到问题解决者的思维过程,并可将其思维过程划分为假设干阶段。由知识状态和操作构成的行为框图可显示操作过程〔参见P15〕。4、评价:出声思考法可以提醒一些高级认知过程的阶段〔慢速过程〕,它所采用的方式并不影响思维的正常进程,具有客观性。缺乏之处:需要被试进展出声思考训练;容易受主体因素的影响,很难摆脱主体的态度、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受主体注意特征的制约;运用范围比较狭窄,它最适合能将观察到的主观意识用语言或文字加以描述的正常成人。它不能提醒*些无意识进展的认知任务。三、计算机模拟法1、模拟法。模拟法指人们通过模仿*一事物的形态、特点,用来解决*一问题和创造*一事物的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方法。2、设计原理:人和计算机的物质构成不同,但它们的机能是相似的。根据*种心理学理论编写出清晰、有序的计算机程序,如果计算机能以类似人的认知方式,到达类似人的活动结果,则此理论就得到证实。3、实施过程:〔1〕把人的认知操作过程编制成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要求具有层次性、逻辑严密性和可运行性;〔2〕在计算机上进展实验验证,从中观察和了解人的认知过程在区分、比较、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上的心理活动过程。4、评价:计算机模拟可以研究人的高级认知过程〔如逻辑推理〕;它抑制了心理学理论在语言描述上的模糊性,使心理学家对其理论更加明确。R.Cooper〔1996〕等人认为"心理学理论根本就不应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而是应该用特定的形式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相当准确的,就像逻辑一样,可直接作为程序而运行〞。计算机模拟可以发现尚未发现的认知活动问题,从而增强对人的认知过程的了解。缺乏之处:有些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没有必要采用计算机模拟;心理学对计算机能否真正模拟人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分歧。一、感知觉概述1、普通心理学中的含义: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2004版〕。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2、认知心理学中的含义:感觉是对刺激信息的觉察,知觉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就是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3、表征和图式。心理学意义上的"表征〞含义有二:第一,表征是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对客观事物以表象、概念、图式等方式记载,表象为低一级层次,概念为高一级层次;第二,表征是一种心理学构造或认知构造,此时是作为知识及知识的组织方式使用的,表征不单纯是事物的信号,而且是知识的组织方式,组织完好的认知构造,可以控制信息、加工速度和准确性,还可以有效地组织、理解和记忆新输入的信息。图式指有组织的知识构造。二、知觉研究的简史1、1879年前,首先人们在哲学领域研究感知觉——感性认识。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J.Herbart〔赫尔巴特〕提出用"意识的阈限值〞来说明感觉的觉察〔即注意〕;1860年G.Fechner〔费希纳〕以心理物理学来测量感觉心理量值。2、1879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莱比锡学派重视实验研究感知觉,经统计,他们研究感知觉的内容竟占所有研究内容的一半左右。1890年,奥地利的C.V.Ehrenfels〔厄棱费尔〕创办形质学派,主张形式和内容的别离,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剥离整体,但他们的观点并未能让大多数人所承受。1912年成立的格式塔学派重视研究知觉的形式,重视整体反对元素式的分析。莱比锡学派、形质学派的元素分析与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研究之对立,也影响到当代对感知觉的研究。3、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重新对感知觉进展界定,对知觉的加工方式也有了整体与局部之争。一、有关知觉形成的理论关于知觉终究是怎样形成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种强调知觉的直接性,有传统的完形学派和当代的生态学派观点;一种强调知觉的间接性,属当代的认知学派观点。〔一〕强调知觉直接性的理论1、传统观点:传统的观点主要为格式塔学派所倡导。2、当代观点:有吉布森的刺激物说〔当代称作生态学理论〕。由J.Gibson于1950年提出,1966、1979年加以完善的。主张知觉具有直接性,不管已有知识经历的作用。人们通过共振的方式提取投射到眼睛的视觉信息,刺激物的多种特征直接在大脑中形成印象,从而产生知觉。主要论据来自空间知觉,如对距离的知觉、对空间梯度的知觉等。虽然视觉能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但他低估了知觉加工的复杂性。〔二〕强调知觉间接性的理论1、主要观点:J.Bruner〔1957〕、U.Neisser〔1967〕、R.Gregory〔1972〕等人认为知觉是一个积极的、构建的过程,知觉是刺激与内部假设、期望、知识经历及动机情绪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觉涉及一个内部表征的形成过程这一认知学派的观点有其合理的成分,既有推理的过程,又有经历的参与。2、支持证据。上述两种理论之间比较:它们都重视现实刺激,即成认知觉依赖外部刺激的直接作用;后者重视过去的知识经历,认为知觉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前者则重视直接觉察,而不通过知识经历,认为知觉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两者互为补充,但间接性理论对知觉现象提供了一个更一般和充分的理论性解释。二、知觉加工机制1、过程机制:知觉作为间接加工过程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侧重对过程的考察。〔1〕内涵:自下而上的加工指从外部刺激开场的加工,即从较小单元到较大单元,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加工。J.R.Anderson:"自下而上的加工指信息由细小的知觉片断产生由它们组成的较大单位〞;J.Best:"自下而上的加工指涉及在感觉刺激开场时特征抽取的认知加工〞。由于细小知觉片断在计算机中可用最小单位的材料或数据表示,故把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为材料或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Processes〕。自上而下的加工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场的加工,即从高水平到低水平的加工。J.Best:"自上而下的加工指涉及特征抽取和归类加工,开场于从语境推导出的期望〞〔即运用已有知识经历的加工〕。由于知识经历的根本局部是概念,所以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2〕对二者关系的理解。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是相互补偿的,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一般地说,在知觉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起主要作用;而在后期阶段,自上而下的加工起主要作用。缺乏其中一种将会出现不能适应环境的情况:没有刺激物作用于大脑,自上而下的加工只能产生幻觉;而没有知识经历作用,自下而上的加工将不堪重负。2、特征加工机制。侧重对特征的考察。〔1〕内涵:特征加工的方式有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方式。整体加工指感知事物时知觉过程首先从事物的整体特征开场,然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局部加工指感知事物时,知觉过程首先从事物的局部特征开场,然后才是对整体特征的加工分析。〔2〕二者的关系:知觉的整体特征加工与局部特征加工是严密相关的,并不存在绝对的单方面的加工。一、什么是模式和模式识别1、模式〔Pattern〕广义上是指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即由假设干元素或成份按一定关系形成的*种刺激构造,刺激既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或者其它的。狭义上是指视觉刺激物的整体构造。2、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指确认所知觉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即有何独特之处〕。模式识别既有复杂性,又有适应性。二、模式识别理论。可分为匹配理论和分析理论。〔一〕匹配理论〔MatchingTheory〕,用刺激模式与大脑中存在的*一类特定的特征相匹配来说明感知过程。1、模板匹配模型〔或理论〕〔1〕内涵。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刺激模式的复本〔或模板〕,它们与外部刺激模式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新异刺激就与已贮存的模板进展比较,直到二者出现最正确的匹配,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理解:知觉时所比较的是人们记忆中理想模式的一个固定心理模型。两种模式匹配时要有最大限度的重叠。是一种"全或无〞的理论〔或者说遵循一种全或无的方式〕。匹配意味着识别,不匹配意味着无法识别。〔3〕评价:模板匹配模型可以解释一定范围内的模式识别。主要应用在机器的模式识别方面〔如银行、超市等单位识别数字的系统:会员卡、银行卡等。〕成认人们在记忆系统中存在着模板并把模式识别看作是一个过程。示意图如下:刺激输入→分析〔分解〕→比较〔匹配〕→决策缺乏之处: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识别无限变化的模式。按模板匹配理论,大脑所贮存的模板容量是有限的。可是外界刺激模式是无穷尽的;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迅速识别不熟悉的刺激模式,模板说认为模式是固定的,与模式对应的模板是不能改变的。这样就使该理论缺乏灵活性。2、原型匹配模型。〔1〕内涵: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是事物原型〔Prototype〕。人们感知事物时,将事物〔刺激模式〕与原型相比较。当出现近似的匹配时,该事物就得到识别。理解:原型是事物类别中最具特征性、代表性的成员,也是最中心的成员,例如一提到笔,就想到钢笔,提到水果,就想到苹果,提到书,就想到教科书。但书中观点似乎更强调原型是一类事物根本特征的概括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1975年,心理学家E.H.Rosch赞同前一观点,即认为原型是与同一类别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2〕支持证据:1967年M.E.Posner等人的点图原型实验〔P52〕;S.K.Reed的面部原型实验〔P54〕,注意其中的关键点是由被试抽象出原型的根本特点,然后进展分类.〔3〕评价:原型匹配说抑制了模板匹配说的缺乏,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能识别大量不同类事物及同一类事物;它为概念构造研究提供了理论根底〔概念和类别关系密切〕,它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缺乏之处:无法解释人们第一次对事物的识别;无法解释人们在缺乏*一方面经历时的认知活动。〔二〕分析理论——特征检测理论1、特征分析理论〔1〕内涵。人们长时记忆中存在刺激模式的各种特征,人们在识别时,对刺激特征进展分析,然后对抽取特征进展合并、简约、归类等,再与存贮的特征进展比较;如果两两符合,则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理解:特征分析理论的根本假设是所有复杂的刺激模式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别离的特征组成。如字母H可分析为两条等长平等的线段和一条几乎垂直的线段。特征分析的运用依赖于刺激的可分解性,而特征是按一定步骤进展分析的,在进展模式识别时,先对事物的特征分解,其次是分析阶段,然后是与存贮的特征比较阶段,最后是反响阶段。〔2〕支持证据:1964年U.Neisser的实验;1969年J.J.Gibson的实验;1977年Lindsay&Norman的实验;M.J.Farah〔1990〕认为整体分析和局局部析过程涉及对绝大多数目标的识别〔面孔识别主要依赖于整体分析,而阅读词汇或课文大多涉及局局部析〕。〔3〕评价:特征分析理论在解释模式识别时比模板匹配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它使识别具有准确性,并可开掘事物的潜在因素;由于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在许多事物中存在,以特征分析模型来识别事物,可以大大减轻记忆负担,使人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学习外界环境。缺乏之处:无法解释认知过程中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即先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其次才是局部特征〕;它忽略了知识经历的作用即不重视自上而下的加工。第三章注意本章重点学习注意的认知理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注意机制,理解其倡导者、时间、原理内涵、实验证据及人们的评价。一、注意概述〔一〕内涵:在心理学中,注意被定义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试区分注意和意识。二者密切相关。人在注意时指向*处对象时,已经是有意识地加工处理*些刺激信息了。"为了看见〔听见〕,我们才去看〔听〕〞,前半句涉及意识,后半句涉及注意。比喻:注意——选择电视频道;意识——屏幕上的活动图像。〔二〕分类和特征:人们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特征:选择性、持续性和转移性。注意在人的心理体系中的地位。二、注意研究的历史1、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末:注意研究从关注到忽略的阶段。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初,心理学家广泛对注意进展了关注,后来由于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对注意的研究很快被无视了。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注意研究的早期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着工作环境中复杂多变的信息源,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注意的重要性。人们需要了解一个人同时能加工的信息数量,以及注意的分配、保持和转移的特性等,来保证人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1958年D.E.Broadbent的"PerceptionandCommunication〞〔知觉与交流〕的出版使注意研究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3、20世纪70年代至今:注意各种理论并行阶段。主导理论是认知资源理论,即认为注意是一种资源分配,受到注意的事物被分配给较多的认知资源,而未受注意的事物则被分配给较少或很少的资源,在分配给很少认知资源的加工中,认知过程不受意识引导也能进展,就称作自动加工,此阶段侧重注意的分配机制。在以视觉注意为主的研究中,还结合神经心理学研究成果进展理论阐述。一、早期注意理论〔一〕选择性注意理论模型〔早期选择理论——EarlySelectionTheory〕1、过滤器模型〔1〕内涵:1958年,D.E.Broadbent提出了过滤器模型〔theFilterModel〕。认为刺激通过感觉道首先到达过滤器,过滤器按"全或无〞的原则决定刺激能否通过〔来自一个通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而来自另一通道的信息由于"闸门〞的关闭而完全丧失了〕,通过的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未通过的信息就可能暂时贮存或衰退。他认为注意受三种成份的影响:选择性过滤器、容量有限的通道和觉察器。从过滤器到觉察器的通道只有一条,而刺激是以系列方式来加工的,每一次只能进一个通道,所以这一模型又称为"单通道模型〞〔1959,Welford〕。〔2〕支持证据:对选择性注意的系统研究开场于E.C.Cherry于1953年对鸡尾酒会效应的兴趣,他同时进展了"双耳分听实验〞,1954年D.E.Broadbent用双耳分听技术对英国皇家海军入伍者进展了测试。〔3〕评价:注意过滤器模型以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把注意看作类似于过滤器的电子装置,它首次对注意的机制进展阐述,认为输入的刺激信息能否通过过滤器,完全是由刺激信息的物理特性决定的。这样就把个体知识经历因素排除在外,也就不能解释有意义材料的追随实验所得结果〔P82—83〕。"刺激信息仅仅通过单一通道而未通过其他通道〞的观点受到质疑。过滤器模型所提醒的注意过滤作用表达了人的注意所具有的主动选择的功能。2、衰减模型〔1〕内涵:1960年A.M.Treisman提出了注意的衰减模型〔AttenuationModel〕。人们感知事物时,刺激一般要经过三重检验:一是检验刺激物的物理属性〔如强度、容量等〕;二是检验刺激是否属于语言性质,如果属于,则将刺激分析为音节和单词;三是检验并识别单词,并且赋予意义,成认所有的刺激信息都可进入通道,但是未经选择的信息在进入时产生衰减〔强度减弱〕,但其中*些信息仍得到高级加工。理解:刺激信息进入过滤器并不遵循"全或无〞的原则,允许信息通过,不过一局部受到削弱,而未受到削弱的信息在高层水平保持了原来的强度,容易到达兴奋阈限,激活对应的字词及其意义,从而使刺激得到识别;而受到削弱的信息则常达不到规定的"阈限〞。〔2〕支持证据。A.M.Treisman〔1960〕的实验,有一个实验材料是:给追随耳输入"在野炊的篮子里,她装上花生、黄油、书籍、花瓣、标本等东西…〞,而在非追随耳中输入:"猫、巨大的、天、苹果、选择、朋友、每个的、三明治和巧克力饼〞等词,让被试复述,复述出来的却是"在野炊的篮子里,她装上花生、黄油、三明治和巧克力饼…〞。Moray〔1959〕提出的"鸡尾酒会效应〞〔可注意到自己的名字〕,可用衰减模型来解释;1983年Cherry&Kruger对学习有障碍儿童〔LD〕的区分图片实验,当受到干扰时,比较这些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成绩,发现LD儿童的学习成绩表现得很差〔3〕评价。衰减模型不仅用信息的衰减来解释得不到选择的现象,还运用"阈限〞概念来解释高级水平分析活动;它成认选择的多通道性,解释注意现象更具有灵活性;它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在认知心理学理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缺乏之处:衰减模型把刺激的物理特征看得和意义分析一样重要,如果侧重前一方面,就不能完全提醒注意机制。"过滤〞〔或瓶颈〕出现的时间虽比过滤器模型晚,但还是处在加工的早期。注: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比较如以下图所示。共同点: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或高级分析水平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输入的信息都要通过过滤器进展调节;注意选择都属于知觉性质的〔如物理特征等〕;过滤器位置大致一样,处在初级和高级分析之间。正由于它们的共同点,二者可以联合起来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1971年D.E.Broadbent承受了衰减的思想。〕不同点:前者把注意的选择视为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分析,而后者不仅认为要对刺激物理特征加工处理,而且认为还对刺激的意义进展加工;前者中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原则进展操作的〔未被选择的信息通道是关闭的〕。后者中未被选择的信息通道并不是完全被关闭,而是关小些或出现阻抑性衰减。信息信息感觉登记选择性过滤器知觉〔容量有限的通道〕工作记忆反响长时记忆信息感觉登记外围过滤器知觉〔容量有限的通道〕中枢过滤器长时记忆工作记忆反响〔二〕反响选择模型〔ResponseSelectionModel〕1、内涵。1963年由J.A.Deutsch&D.Deutsch〔德尤奇〕二人共同提出反响选择模型。〔1968年D.A.Norman作了*些修订,进一步强调相关的重要性。〕认为当人们感知外界事物时,所有进入感觉道的刺激都进入高级水平分析〔输入信息与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表征发生*种联系——相关pertinence〕;当需要对这些刺激进展反响时,就选择比较重要的刺激信息进展反响,重要性标准依赖于倾向性〔或定势〕、上下文以及指示语等。理解:过滤器—衰减模型认为,注意出现的时间〔即瓶颈〕在感觉登记之后,通过过滤器时就已经决定了应该作出怎样的反响;而反响选择模型认为,注意出现的时间是在工作记忆中,先按刺激的重要性进展排列,然后作出反响。D.W.Massaro在1975年比较了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响选择模型的区别,图示如下。刺激呈现刺激呈现觉察识别复述与反响选择作出反响知觉选择反响选择图中的"觉察〞实际上指"前注意分析〞阶段。J.Best则认为,知觉选择模型中,刺激的一局部是以系列的方式沿容量有限的通道进展传递并加以识别的;反响选择模型中,所有信息是以平行方式传递到识别器,以前的模型把注意比作漏斗,实际上这是有一定误导作用的比喻,注意可以比作一个装有可控透镜的聚光灯,人们可把光柱缩小,也可把它展开。2、支持证据。1969年Hardwick的实验〔P87〕。1970年,Lewis的实验。要求被试注意追随耳的信息〔靶子词〕,而无视非追随耳的信息〔单词〕,单词在非追随耳中有时与追随耳中的词同义,有时又毫无语义联系。所要测量的是追随单词呈现与被试反响之间的潜伏期。结果发现,呈现同义词时,被试反响产生延迟;而无关单词则不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被试识别出了语义联系〕。1974年Shiffrin的实验〔P87〕。3、评价:反响选择模型能很好解释人们对相对重要信息的选择;但它也不能完满解释人们同时顺利进展的活动。所有输入都得到加工,显得不太经济。二、注意理论构建的第二个阶段〔一〕单一中枢能量理论〔SingleNerve-centreEnergyTheory〕1、内涵:1973年,DanialKahneman提出中枢能量理论。1973年,DanialKahneman在"Attentionandeffort〞一书中提出中枢能量理论。〔注:Kahneman因其对决策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理论的支持者有A.D.Baddeley&G.Hitch〔1974〕,W.A.Johnston&S.P.Heinz〔1978〕。他认为,把注意看作是对刺激分类并进展识别的认知过程,就能对注意机制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这一认知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或资源。如果刺激复杂,需要的资源就多一些;如果同时呈现几种复杂的刺激,资源可能就会很快耗尽。2、支持证据。1978年W.A.Johnston&S.P.Heinz的实验。自变量为可分辨程度〔感觉的分男女声区分;语义的即是否属于同一个范畴〕。因变量为非靶子词回忆的数量。3、评价。易于解释人们同时做几项任务时出现困难的事实。即这一困难并不是由于刺激信息任务的相互干扰而引起的,而是因为刺激信息任务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人可得到的认知资源量。当加工处理的刺激信息总数超过了注意的认知资源总量时,在同时进展的任务中有一项任务的成绩或效率必将下降。但是由于人们对资源的控制是灵活的,通过调节可以很快地适应新异刺激信息对认知资源的需要。中枢能量理论不能解释任务性质对注意分配的影响〔性质不同受到彼此的干扰较小〕;它用两种任务之间相互干扰来测量有限的中枢能量,接着又用有限的中枢能量来解释两种任务之间的干扰,因而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二〕两类限制理论〔TwokindsofLimitationTheory〕1、内涵:1975年,D.A.Norman&D.G.Bobrow提出。在成认注意是资源分配的前提下,把资源或能量的分配分成两种加工过程,一类为资源〔智源〕限制过程〔Resource-limitedProcess〕;一类为材料〔资料、数据〕限制过程〔Data-limitedProcess〕。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时,对刺激的识别、信息的加工是由两类限制过程决定的。前者指认知任务受到所分配的资源或能量的限制,得不到则不能顺利加工,假设得到较多资源,则能使加工顺利进展。后者指加工受到任务质量或任务适宜性的影响,有时资源分配再多也无法完成任务。举例:识别字迹——熟悉*人字迹时分配较少的资源;假设此人字迹十分潦草,即使你眼睛睁得再大也无济于事。又如,在嘈杂的马路上接;收听弱信号的电台节目。注意的两类限制理论可用POC曲线〔performanceoperationcurve〕来说明。随着认知资源的分配量的增加,人们的认知操作水平会越来越好,最后到达材料限制区域,这时,虽然拥有更多的分配到的认知资源,但被试的认知操作水平不会进一步得到提高。2、评价.单一中枢能量理论和两类限制理论都能较好地解释同时进展的两项任务中注意的分配。单一中枢能量理论侧重唤醒状态,而两类限制理论侧重资源分配的方式。它们补充了瓶颈理论的缺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知觉选择和反响选择在观点上的对立。缺乏之处:有三个问题有待解决——一是两种理论模型的假设是刺激对能量需求不构成竞争,只是合理分配,但一些刺激任务在同时进展时确实会造成干扰问题;二是两种理论模型不能说明资源的归属问题;三是它们仅仅把认知和注意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而没有深入探究这一过程的内部机制。〔可从集中度、能力、信息和工具等几方面分析〕一、记忆概述1、记忆内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根本过程。记忆是贮存在脑内全部信息的总和,记忆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存贮和提取的过程。2、记忆的种类。记忆可从不同的维度来划分。根据记忆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声像记忆和语义记忆;根据感觉道的不同,可分为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和运动觉记忆等;还有根据所记忆的是事实还是行动,可分为知识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3、记忆研究开展图。不同年代对记忆的认识是不同的。二、记忆研究的传统自19世纪以来,记忆研究根本上是沿着两个传统进展的,这就是H.Ebbinghaus传统和F.Bartlett传统。1、H.Ebbinghaus传统。H.Ebbinghaus〔1850—1909〕德国心理学家。创造了研究记忆的材料—无意义音节;创造了研究记忆的方法如"节省法〞等;他首先采用实验法研究记忆,制成"遗忘曲线〞。自1885年以来,H.Ebbinghaus运用无意义音节实验研究记忆以来,人们一直把记忆比作"贮藏室〞或"加工厂〞〔古希腊柏拉图曾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1980年H.L.Roediger在Memorymetaphorsincognitivepsychology之中搜集了使用这种比喻的有关记忆模型。他发现,"贮藏室〞的比喻依然存在,还包括了其他35个类似的比喻,而这些类似的比喻就是来源于H.Ebbinghaus的记忆实验研究。〔这种比喻使人们过分强调信息在记忆系统中的表征形式,而无视了对这些记忆表征的操作过程。根据联结主义的观点,记忆中信息是以结点或单元间大量联结的形式贮存的,而不是贮存于*个独立的场所。〕Ebbinghaus传统强调记忆量,即我们保存了多少经历。这一传统强调记忆系统保持或贮存事物的能力。材料一旦学会并贮存,刺激的*种变式或者至少一局部材料通常就保存在记忆中。回忆失败的原因仅仅是记忆系统没有能找到已贮存事物的结果,类似于图书被放错位置,而用时找不到。它强调记忆是一种贮存,而且贮存是被动发生的。2、F.Bartlett传统。F.Bartlett是英国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1932年开场进展有意义记忆材料的追踪研究,显示出这一传统的优势。在"Remembering:Astudyine*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一书中,他介绍了有意义记忆材料的研究过程和结果。F.Bartlett传统强调记忆的质,即我们记住了什么。它强调提取时所使用的知识和加工过程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也会出现,即提取材料的减少,但人们能够回忆出原来并没有呈现过的内容。说明记忆量在增加,而非单纯地丧失了。回忆的内容是对原呈现材料的重建。F.Bartlett传统强调记忆是一种重建,而且是主动进展的。三、记忆研究的简史1、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初创期。普遍认为记忆就是形成联想,这是对记忆的相对简单而贫乏的理解。自1885后H.Ebbinghaus开创通过实验研究记忆以来,人们把研究兴趣转向心理过程的高级阶段,此阶段人们主要倾向于研究长时记忆,且方法都较简单。1890年,W.James提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概念,认为前者是指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内容,并如实转换刚刚知觉到的事件。1932年,F.Bartlett尝试用有意义材料来研究长时记忆,首次提出用图式来解释记忆。1940年,精神分析大师S.Freud把记忆比作"神奇的练习本〞〔类似现在幼儿画画时可连续屡次使用的画框〕,这种练习本最上层是半透明的塞璐璐纸,中间为蜡纸,最下层为一块蜡板;书写后,可揭起上面两层将字迹消掉,但蜡板上的印记并没有消掉。〔这里长时记忆类似于蜡板,而短时记忆则类似于中层的蜡纸〕。〔7±2个组块〕;60年代人们提出两种记忆说,即记忆中存在两种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发现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提出了三级加工模型,即记忆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级构造所组成的。70年代人们开场重视F.Bartlett传统,即记忆的重建。这一时期记忆研究以信息加工取向为主,联结主义取向为辅。人们把记忆区分为不同的形式,并且着重研究了记忆的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7±2个组块〕;60年代人们提出两种记忆说,即记忆中存在两种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发现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提出了三级加工模型,即记忆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级构造所组成的。70年代人们开场重视F.Bartlett传统,即记忆的重建。这一时期记忆研究以信息加工取向为主,联结主义取向为辅。人们把记忆区分为不同的形式,并且着重研究了记忆的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一、两种记忆说的思想渊源1、1890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W.James首先提出两种记忆的思想,区分出初级记忆〔primary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memory〕。üller〔缪勒〕运用内省法和实验法研究长时记忆,Ebbinghaus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融在一起而未分出来,Müller则在研究语言学时提出存在着短时记忆,这样就区分出了两种记忆。3、1965年,N.C.Waugh&D.A.Norman在前人研究根底上,提出了两种记忆系统模型。二、两种记忆说的内涵.N.C.Waugh&D.A.Norman1965年提出两种记忆说,其内容有以下几点。1、记忆系统由两种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刚开场借用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概念,后改为现名〕;2、两种记忆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3、刺激信息必须先经过短时记忆才能进入长时记忆,表现为一个过程;4、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可以保持或者进入长时记忆,而不经过复述会产生遗忘。三、两种记忆说的证据1、长时记忆存在的证据;1885年以来,Ebbinghaus证明了长时记忆的存在;平常的经历知识的证据〔人们能记得很久以前发生的事〕;2、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动物和人的脑损伤实验〔P106〕;人们的日常经历〔如暂时记住号码、人的名字〕;心理学实验。3、两种记忆同时存在的证据..〔1〕1962年B.B.Jr.Murdock在"Theserialpositioneffectoffreerecall〞一文中陈述了他的自由回忆实验。自变量——回忆材料呈现的顺序;因变量——回忆的正确率。实验程序:准备材料〔音节、字词或其他工程〕;按一定程序相继呈现〔如按字母表顺序呈现;音节由少到多呈现〕;让被试自由回忆;检查回忆的正确率。假设: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材料的记忆可以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出现在后面位置,长时记忆出现在开头和中间位置,靠近后面呈现的材料回忆出现近因效应,而靠近前面呈现的材料出现首因效应。结果:局部验证了假设。〔2〕1993年以来,N.Cowan&R.G.Crowder等通过实验研究认为,神经系统有两种一致性模式——态势:一种在材料被转换为神经代码时立即出现,另一种则反映了一种较持久的神经编码。前一种代表STM,后一种代表LTM。一、三种记忆比较〔一〕三种记忆开场研究的时间1、长时记忆:1885年H.Ebbinghaus。开场进展记忆实验研究,并提出节省率和遗忘曲线,当时的记忆即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容量较大,而且保存时间也最长。üller也提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保存时间也较短。3、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1958年,D.E.Broadbent已涉及感觉记忆;1960年G.Sperling的视觉图像记忆实验和1965年N.Moray的听觉声像记忆实验。〔二〕三种记忆列表比较..20世纪70年代,D.Krech等人在"心理学纲要"中对三种记忆列表比较如下。记忆系统操作时间能力〔容量〕编码类型遗忘机制疑问感觉记忆短于1秒只限于感受器能接收的直接编码〔图像、声像记忆〕消极的衰退感觉记忆是否存在短时记忆短于1分只有7±2个组块间接编码消极的衰退短、长记忆的心理定位是否不同长时记忆长于1分很大,几乎无限复杂编码干扰、压抑、遗忘不同的长时记忆是实体还是方面不同二、记忆三级加工模型〔一〕提出背景;1958年,D.E.Broadbent提出感觉记忆的设想,1965年N.C.Waugh&D.A.Norman提出两种记忆说,于是1968年R.C.Atkinson&R.M.Shiffrin以此为根底提出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或多存贮说〕。〔二〕根本内容;1、记忆系统由三种记忆构造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信息进入系统后需三种记忆贮存参与进展加工,即感觉登记〔SR-SensoryRegister〕、短时贮存〔STS-ShortTermStorage〕和长时贮存〔LTS-LongTermStorage〕。信息的加工流程一般是:刺激→感觉登记→短时贮存→长时贮存。各记忆贮存器有不同的独立功能,对信息进展不同层次的加工。2、记忆信息的加工流程受到人的意识控制或无意识的自动控制。不管是从感觉登记到短时贮存,还是从短时贮存到长时贮存,都有控制参与其中,最主要的表达在对短时贮存的控制中,短时贮存既是一个缓冲器,也是一个加工器。它决定着信息能否进入长时贮存。〔三〕评价..三级加工模型对记忆构造和过程给予了系统的解释,对三级记忆所做的概念性区分是有意义的。从其特点上来说,它首先具有实用性,即在标识的信息加工流程图中可以解释人们如何选择环境中的刺激信息,并加以保持;其次具有灵活性和宽容性,既表现在记忆过程并不像机械加工那样死板,有足够的灵活性〔如记忆信息可以存贮在第一级、第二级或第三级,也可以从这三级贮存中衰退甚至消失〕,又表现在能够接纳许多有关的结论〔如对复述和工作记忆的新认识〕。但三级加工模型有过于简单化之嫌,它因过于强调记忆构造特征而受到心理学家的批评。修正:1969年,两位提出者对原模型进展了修正。〔1〕把控制过程从隐含状态改为明显的标志,原模型中控制过程存在于从一个贮存器到另一个贮存器的转移过程中,修正后明确标示了出来,而且与三个贮存器用虚线相连。〔2〕每个贮存器都可能引起反响,不管是感觉登记、短时贮存,还是长时贮存都与反响发生器相连。〔3〕在长时贮存中增加了"自寻址记忆〞的概念〔即记忆信息将被按内容归属存放在*一位置〕,并认为长时贮存的信息不会消退。一、记忆加工水平说的提出1972年F.Craik&R.S.Lockhart提出。也称记忆加工层次说。从思想来源上说,记忆加工水平说坚持的是Bartlett传统,该传统强调记忆的变化性,即人们对自己个体经历所作的描述经常是变化的,而个人知识、目标、动机等在确定记忆内容等方面都很重要。二、记忆加工水平说的内涵〔一〕早期观点〔1972年〕1、记忆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过程,这个过程从浅层的感觉分析开场,到较深层次的抽象的语义分析。语义分析产生一个比非语义分析更深层次的、更有意义的代码。2、加工水平越深,记忆越持久,而记忆的效果依赖于加工深度,记忆的持续时间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P129〕。对记忆信息的加工需要不同水平的"复述〞的参与——将记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需要简单的复述参与〔维持性复述或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rehearsal〕;而要将记忆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经历构造相联系,就需要高级的复述〔即精细复述或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rehearsal〕。评价:记忆加工水平说在提出之前,研究者几乎没有注意到知觉与记忆的关系,也不知道编码、加工过程具有多种形式因而是灵活可变的。多重贮存模型仅强调复述一种加工过程,有很大的局限性。早期观点对记忆机制的解释中引进了加工深度和精细复述的概念,使人们从操作的角度重新对待记忆〔此前是从贮存的观点对待的〕;复述的分类已经被许多心理学家所承受,但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精细复述并不总是优于简单复述。F.Craik&R.S.Lockhart1972年的论文是认知心理学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H.L.Roediger,1997〕加工水平说事实上存在着"重描述、轻解释〞的现象,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深层次加工为什么如此有效。人们评价说这一范式太过简单化。〔二〕后期观点〔1975、1976、1990年〕1、1975年F.Craik&E.Tulving提出把"加工一致性〞概念引入加工水平说。加工一致性是指加工材料和背景的一致性——当记忆的材料与其背景〔如上下文等〕一致时,提取效果就好,而当出现不一致情形时,提取效果就差;他们同时提出加工精细性和区分性概念〔精细性指深层次加工,而区分性指在同一深层次因识记任务不同加工也不同〕。2、1976年,F.Craik等人引入了侧向扩散〔LateralSpread〕概念〔P134〕,即在*一加工水平上,操作或加工时向同一水平的各个方向辐射开来。在肯定语义分析之前有感觉分析之后,提出其他的加工不是按系列加工,而是类似平行加工的"侧向扩散〞。3、1990年,F.Craik&R.S.Lockhart认为应该考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的复杂交互作用,并且考虑在不同水平的加工将出现暂时的平等加工或局部重叠现象。第六章长时记忆理解长时记忆,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认识。一个维度是从两个传统即Ebbinghaus传统和Bartlett传统来考虑;一个维度是从两种取向——对知识组织的符号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来考虑。一、长时记忆研究的Ebbinghaus传统〔一〕有关概念及说明1、遗忘曲线〔1885〕。H.Ebbinghaus以无意义音节作为材料而得出的遗忘规律图。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短时期内遗忘是迅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比率就会下降。遗忘规律表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国内对Ebbinghaus遗忘曲线验证最早的是陆志韦先生。2、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1972〕。1972年,E.Tulving把长时记忆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教材中所说的是两个人,即加上W.Donaldson,但大多数相关书籍认为是Tulving一人〕。参见P173。情景记忆也称情节记忆,指个体贮存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和地点所经历的情景和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展组织,通常可以根据其知觉特征进展描述,包含着个体经历,具有自传体性质。语义记忆指个体贮存有关概念、原理的事实信息,按照客观事物的类别或类属、总括等抽象规则进展组织,包含着他人的经历,具有百科全书性质。这一分类的提出提示我们,长时记忆具有可分析的特点。长时记忆既可贮存特定情景,也可贮存言语信息。下面是W.K.Estes〔1980〕在国际第22届心理学大会上用来说明记忆系统的组织情况的图示。分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短时记忆初级记忆工作记忆AABBCC长时记忆在时空前后关系中的经历关系、意义、规则3、自传体记忆和闪光灯记忆〔1983〕自传体记忆也称日常记忆,指对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有影响的或起关键作用的事件的记忆。所有自传体记忆都应属于情景记忆,但并非所有情景记忆都是自传体记忆。1983年,E.Winograd&W.A.Killinger把那种由非常出乎意料且引起情绪波动事件所引发的记忆称作"闪光灯记忆〞。4、永久性贮存〔1984〕1984年,H.P.Bahrick于是就提出永久性贮存的概念,它指当材料一旦真正学会和掌握,就能大致不错地完整保持下来,直到个体死亡为止。5、其他有关概念:外显记忆〔e*plicit〕和内隐记忆〔implicit〕。外显记忆是在任务需要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经历时的记忆,是个体能运用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并能意识到记忆活动过程,受当前背景因素影响〔有时也称为"有意记忆〞〕;内隐记忆则指在任务不需要意识参与情况下,个体已有经历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1990—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涉及"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内容,可用语言描述,故又称作"描述性记忆〞;而程序性记忆指对技能程序的记忆,涉及"怎样做〞、"如何做〞的内容,通常不能用语言描述。前瞻性记忆指当事人记得将要发生的事件或行动。它是与回忆性记忆相对而言的。〔二〕长时记忆作为一种贮存器的证据1、PET扫描——正电子放射成像技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是对人脑代谢无操作性的连续测定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造影术。它与传统造影术不同,不是脑构造的造影,而是脑内*些生物活性物质代谢率的构象。2、fMRI扫描技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被试大脑处于磁化状态下,观察记录大脑中血液变化。1996年,J.Gabrieli等人以四位右利手男性被试进展了一项神经成像的研究,当被试进展语义判断时,左脑前额叶出现激活现象;而进展知觉判断时,则没有激活现象。二、Bartlett研究传统〔一〕有关概念及其说明1、记忆压抑〔memoryrepression〕。Bartlett记忆建构说认为,提取任何被压抑的经历几乎都受当时所出现背景的影响,编码和提取之间间隔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出现提取歪曲和错误。2、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它通常指一种无意识记忆,即特定的已有经历影响了当前的绩效,但主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历,也没有进展过有意识的提取操作。此后有关内隐记忆的一个主导性看法是,影响外显记忆的变量或操作对内隐记忆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3、要旨记忆〔gistmemory〕此概念来自于1995年V.F.Reyna&C.J.Brainerd的模糊痕迹记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把信息分为两种成份进展编码和贮存。一方面采用声音、视觉或其他外显的刺激表象形式,可称之为事件的表层形式;另一方面还贮存了关于该事件的解释。这一表象称作要旨〔gist〕,把对事件解释的记忆称作要旨记忆。〔二〕有关记忆建构的研究1、根本观点:Bartlett传统认为记忆并不是一个贮存器,而是一个利用当前刺激对经历进展再建构的装置。其中"当前刺激〞是一个广义概念,指在学习材料时可能出现的一切环境或内部刺激。2、影响记忆信息提取的因素研究。〔1〕背景刺激。物理环境是最主要的背景,即使其任何特征都没有进展编码,也会影响被试的表象。1978年,Smith,Glenberg&Bjork的研究结果说明,在学习时所在的房间承受测验的回忆率比在另外的地方承受测验的回忆率高13%。又如高考易地参加可能影响适应性。〔2〕提取与编码的匹配程度。一般地,二者匹配程度越高,就越容易提取,例如学习时用语义来编码,则提取时就要用语义来加工。1977年C.D.Morris等人的同韵作业实验:现呈现句子:_____rhymeswithlegal.然后从靶子词中判断,如果是eagle,则答复"是〞;如果是peach,则答复"不是〞。在再认作业中,被试从一系列单词中挑出与先前看到的靶子词同韵的词。结果再认成绩良好,而且要比出现在语义条件下靶子词再认成绩好。〔3〕提取的认知过程本身。1983年,Leonard和Whitten的实验研究。被试分为两组——A组学习词表后,预期〔可能会有〕再认作业;B组学习词表后,预期进展自由回忆测验;而当学习完毕后,对所有被试进展多项选择的程序测验。结果发现,当单词在语义上有联系的背景中呈现比在无联系背景中呈现,A组成绩有所下降,而B组成绩未下降,说明提取策略及对提取策略的预期影响到提取效果。第二节知识组织的符号观点符号观指以信息加工取向来研究心理现象。知识组织的符号观认为人们的知识必定是以*种方式来组织的。如果能够发现*种组织方式,就可以对它进展描述和构建模型。符号观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是一部心理词典〔mentalle*icon,又称内部词汇〕,可以提取*一信息及与其相关的东西。我们要重点掌握理论模型,并从知识的贮存和知识的提取两个方面来理解。在学习网络模型和特征模型时,先学习的是层次网络模型〔1968-1969〕,在对它的评价和质疑中学习激活扩散模型〔1975〕;再在对层次网络模型的批评中学习集理论模型〔1970〕;在批评集理论模型中学习特征比较模型〔1974〕。仍然是从对概念和原理的比较中学习理论。概念:语义启动〔semanticpriming〕指语义记忆中*单词的激活促进或启动了随后的概念相关的另一个单词的激活。当认知系统唤起一个词汇工程时,这种唤起促进或加速了随后的与其有语义关系的词汇工程的链接〔触接〕。1982年提出了"语义启动〞的概念。重复启动〔repetitionpriming〕指事先呈现一个识记过的单词会加速或启动后来对该词的获取〔提取或回忆〕。一、以知识组织的符号观为根底的简单理论模型〔一〕网络模型网络模型认为知识是以语义网络的形式而构成的,比较重视语义信息的组织。1、网络模型之一—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NetworkModel〕〔1〕层次网络模型是由M.R.Quillian提出来的,Quillian关注的是语言而不是知识的组织,到1969年,A.M.Collins&M.R.Quillian修改简化后成为TLC模型,即可教的言语理解者〔TeachableLanguage-Comprehender〕。这一模型可以说明人的语义记忆,并且具有层次网络构造而被称为层次网络模型〔P115〕。〔2〕根本内容。知识以概念为根底和根本单元,概念按逻辑关系中的上下级关系组织,构成一个层次网络系统。概念之间的关系为纵向关系〔上下级〕〔用带箭头的连线连接表示附属关系〕。概念的特征是分级贮存的,在对命题进展加工或提取知识时,沿连线分级进展搜索。〔3〕支持证据:1969年,Collins和Quillian的实验。自变量是句子的水平等级〔在组织知识时提前对陈述句作出等级分析〕,因变量是反响时,结果是随句子水平提高,RT在增大。支持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构造的观点。〔P115-116〕〔4〕评价:层次网络模型是最早的语义模型之一,能够解释局部语义记忆现象。它内含一定的推理能力〔功能〕,它引发了对知识表征的大量研究。另外它较简洁。缺乏是:层次网络模型对知识的组织有简化倾向,不能解释熟悉效应、典型性效应及否认性判断〔见P117〕。其逻辑性太强,缺乏灵活性〔针对计算机模拟提出的〕。其他材料。语义记忆是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广阔领域,也是人工智能中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根底,我国最早的一个计算机理解汉语的系统就是以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为根底的。陈永明等〔1985〕的论文"汉语语义记忆提取的初步研究〞有两项实验,以汉语作实验材料,进一步验证了Collins等人提出的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陈永明〔1985〕汉语语义记忆提取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报,第2期,162-169。〕2、网络模型之二——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ActivationModel〕〔1〕激活扩散模型是1975年由A.M.Collins&E.F.Loftus提出来的针对TLC或层次网络模型之缺乏而提出的。〔2〕根本内容:知识以概念为根底,概念按语义相似性联系起来,概念之间用连线联结。"连线〞不仅代表着联系的严密程度,也代表一种概念激活另一概念的强度。其中涉及两个过程:记忆信息加工过程——A、特定源的激活:*一概念受到刺激被激活,沿着结点的各条连线向四周扩散,扩散到其他结点形成网络;B、强度和频率:连线强度越大,则结点〔概念〕的激活水平越容易保持,越不容易消退和减弱,使用频率高的连线有较高强度,反之则有较低强度,强度影响扩散速度,激活随时间延长或干扰活动而减弱。见下面。记忆信息的提取过程〔对命题的加工过程〕:首先是搜索,主要是搜集各种证据,有肯定证据和否认证据;其次是比较,肯定的与否认的证据进展均衡,均衡的结果与一定标准作一比较;第三是决策,到达肯定标准作"是〞判断,到达否认标准作"否〞的判断,都未到达则作"不知道〞的判断。〔3〕支持证据:1971年J.L.Freeman&E.F.Loftus的语义启动实验〔P120〕。自变量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因变量为反响时。〔4〕评价:优点——弥补了层次网络模型的缺乏,不仅包含搜索过程,还有决策过程。能够解释许多语义记忆现象,这一理论模型有较大的包容性〔或弹性〕,它并未排除概念的逻辑层次关系。"上级概念〞不仅以"是一种〞与下级概念相联系,而且以"不是一种〞与其他概念相联系〔例:公共汽车——交通工具〕。缺乏——激活扩散模型借鉴的是生理学中"激活〞概念,它只能说明相当一局部知识的组织,而不是人的全部知识。〔二〕特征模型特征模型的根本点是把知识理解为一系列特征的结合,比较重视知识的加工过程。有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1、特征模型之一——集理论模型〔Set-TheoreticModel〕〔1〕1970年D.E.Meyer提出集理论模型。〔2〕根本内容。人们在对记忆信息进展加工时,要以概念为单元,由概念的*一要素〔如名称、定义、样例、属性等〕构成集〔set〕,这些集是以自由状态存在的。集里有最主要的样例集和属性集。语义记忆或知识是由无数概念的集所构成的。提取信息〔或对命题进展加工〕时,需要分别搜索概念要素集〔主要是属性集〕。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集,再根据它们包含共同属性的程度〔重叠程度〕来决策。重叠程度高则作出肯定判断,重叠程度低则作出否认判断。具体阶段被分析为:〔1〕判定主谓是否有穿插;〔2〕判定主语是否为谓语的子集或下级概念。〔P122〕在理解时需要有逻辑学中特称句和全称句的根底知识〔特称句:有些S是或者不是P;全称句:所有S是或者不是P。〕〔3〕支持证据。D.E.Meyer的特称句和全称句的判断实验。P123。自变量是不同类型的句子,因变量是反响时。〔4〕评价:优点——集理论模型属于特征模型,知识的获得要通过比较等环节。它包含了更多的推理思想,能较好地解释范畴大小效应〔范畴大则重叠多〕。缺乏——集理论模型属于非预存模型,语义之间关系松散;"重叠〞多少没有具体界定;不能解释熟悉效应和典型性效应,且在获取知识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研究尚不充分。〔可与层次网络模型进展比较〕2、特征模型之二——特征比较模型〔FeatureComparisonModel〕〔1〕1974年,E.E.Smith、E.J.Shoben&L.J.Rips提出。〔2〕根本内容。人们在对记忆信息进展加工时,要以概念为单元。概念的要素〔主要是属性或特征〕依重要性按顺序排列。每一个概念单元都有定义性特征〔共性〕和特异性特征〔个性〕。定义性特征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概念之间共同的定义性特征越多,联系越密切。在对命题进展加工〔即开场信息的提取〕时,存在两个阶段的加工:〔1〕对命题主谓语概念的全部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进展比较,确定二者的相似度;〔2〕对主谓语的定义性特征进展比较,然后决策。第一阶段加工是整体的、直觉的;第二阶段的加工是局部的、逻辑的。见P125。〔3〕支持证据:1973年E.E.Smith、E.J.Shoben&L.J.Rips的语义空间实验。自变量为不同集的概念,因变量为评定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度〔语义距离〕。评价:优点——能够清晰、合理地解释命题真伪判断的加工过程;能够解释典型性效应。缺乏——未充分考虑命题中主谓语的顺序〔如对"所有的人都是男人〞和"所有男人都是人〞无法分辨〕。不适合解释抽象命题〔如"S是P〞〕的判断;对概念的两类特征划分较困难〔在一种情况下是特异性特征,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成了定义性特征,因为被看作是语义特征的两端〕。注:网络模型和特征模型的比较——它们都以概念为根本单位来说明语义记忆信息的贮存和加工,用连线表达关系,以网络状态存在;都属于较简单的语义记忆模型。不同点是:网络模型是预存模型,特征模型是计算模型;前者注重语义信息的组织,后者更注重语义信息的加工过程。三、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1、痕迹衰退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的发生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自发衰退而引起的。其主要假设是遗忘特别易受回忆时间间隔的长短的影响。支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是以H.Ebbinghaus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这一理论根本上缺乏直接的证据。2、压抑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遗忘的发生是因为记忆受到压抑的缘故。它强调情绪因素在遗忘中的重要性,支持这一理论的是S.Freud〔1915,1943〕。3、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人们产生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已经学习过的或将要学习的材料对记忆产生了干扰所致。4、线索依赖性理论E.Tulving〔1974〕等人认为,遗忘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痕迹依赖性遗忘,即信息不再贮存在记忆中;二是线索依赖性遗忘,即信息仍然贮存在记忆中但不能被提取出来。一、表象的内涵及其特性1、什么是表象?20世纪80年代之前,表象是指"在物体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认知心理学则认为表象是"当前未直接呈现的事物〔或物体〕的心理表征或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90年代后,认知神经科学认为,表象是形成"头脑中的图像〞这一相对特殊的活动,也指积极回忆或操纵空间表征这种更一般的非言语思维过程的结果。表象与知觉、概念的区别:表1不同点知觉表象与客体的关系直接的;受客体物理特性的制约间接的;不受客体物理特性的制约变异性较小较大与智力的关系起点〔表现为观察力〕重要因素表2不同点概念表象特点以系列加工为主,缺少灵活性以平行加工为主,有较大的灵活性编码方式以时间为序,系列编码以空间为序,数据编码提取方式需要大量搜索与推理不需要大量搜索与推理与知觉关系不太密切关系密切2、表象的分类:根据事物特征的性质,可把表象分为一般表象和个别表象,根据感觉道的不同,可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和味觉表象;根据形象的复杂程度,可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3、表象的特征:〔1〕形象性;〔2〕抽象性或概括性;〔3〕可分解性;〔4〕可操作性。4、表象研究的意义。表象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自智力测验诞生以来〔法国比纳的IQ测验〕,人们侧重从逻辑思维来考察智力。但1983年以后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对人的智力应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在现实实践中,人们逐渐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思维能力离不开形象。如我国的温寒江先生的实践。他在15年的时间里,和其他研究者致力于形象思维的研究,提出了"开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思想。〔1〕表象的培养与开展,是进展智力早期开发的根底。儿童的开展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表象越丰富,形象思维越开展。〔2〕表象是促进思维开展的根本要素。它贯穿于意识活动中,对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起着促进作用。表象的操作技能是思维开展的根本技能,表象是思维加工的重要材料。〔3〕表象在促进心理安康中起重要作用。气功和心理咨询过程中按指示语唤起清晰的表象,从而挖掘产生病灶的真正原因,卸去伪装,通过倾诉到达心理安康的目的。另外,表象还是丰富情感的前提。如丰富的电影景象、颜色等,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上册 八 可能性第2课时 摸球游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ection B 2(3a-Self Check)教学设计(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14《小狗学叫》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酒店行为规范
- 鼻窦炎手术的护理配合
- 采购合同合同管理专业信息共享重点基础知识点
- 采购合同合规性检查重点基础知识点
- 采购合同风险财务风险沟通重点基础知识点
- 采购合同电子签名应用重点基础知识点
- 二零二五版月嫂雇佣合同
- Unit5 A party (1) 课件 牛津译林版六年级下册英语
- 王阳明与心学
- 11楼11月份工程施工月进度计划表
- 高处作业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 运用PDCA血透室导管感染率
-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
- 2022年广西农业农村厅事业单位笔试试题及答案
- 水利系统职称考试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1067题)
- 酒店管理公司组建方案含组织架构图
- 《小儿神经系统查体》课件
- 中石油职称英语教材课文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