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第六讲古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_第1页
外国文学史第六讲古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_第2页
外国文学史第六讲古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_第3页
外国文学史第六讲古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_第4页
外国文学史第六讲古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

古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学习问题核心问题:“两希”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在中世纪是如何合流,影响西方文学发展的?分支问题:1.古罗马文学如何兴起,成就如何?2.如何辨析古罗马史诗《伊尼德》与“荷马史诗”的异同?3.中世纪文学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对西方文学有何影响?教学重点:了解古代罗马和中世纪文学的发展进程,重点掌握维吉尔、贺拉斯与奥维德等人的诗歌创作与艺术特色;掌握中世纪文学的表现成就;辨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学之间的异同关系,掌握论文的形式构成和写作方法第一节

古罗马文学及其意义(一)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罗马历史发展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10年;共和国初期公元前510年—公元前264年(二)罗马共和国兴盛期的文学起止时间: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33年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孪生兄弟》《一坛黄金》

泰伦斯:《婆母》《两兄弟》(三)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文学起止时间:公元前133年——前27年代表作家:散文家西塞罗(四)“奥古斯都”时期的文学起止时间:公元前27年到公元后14年代表作家:诗歌: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散文:里维维吉尔史诗《伊尼德》与“荷马史诗”之同1)情节层面:《伊尼德》可以视作“荷马史诗”的部分继续;2)内容层面:主人公经历过海上漂流,“荷马史诗”先有战争再漂流,《伊尼德》相反先写逃难,漂流再写战争。

史诗《伊尼德》与“荷马史诗”之异在情节层面:荷马史诗是民间文学,集体形成,口头创作;《伊尼德》是文人史诗,维吉尔是文人史诗创始人。在形式层面:荷马史诗战争场面宏大,运用倒叙手法,事件叙述集中;《伊尼德》善于刻画爱情心理;《伊尼德》结构完整,语言精炼,感情深沉;在写作技巧上没有说唱民间文学特点;史诗《伊尼德》与“荷马史诗”之异在内容层面:荷马史诗与维吉尔所处时代不同,观点不同。荷马史诗反映部落社会理想,《伊尼德》有意创造强盛奴隶社会;荷马史诗以征服别人,战争为主,《伊尼德》提倡为建立和平社会而战;史诗代表人类儿童时期想法,《伊尼德》突出文人史诗的个人风格。贺拉斯与文艺理论著作《诗艺》奥维德《金驴记》(五)罗马帝国兴盛期的文学起止时间:公元14——193;代表作家:塞内加阿普列尤斯(六)罗马帝国末期的文学起止时间:公元193——476;此一时期没有出现堪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比肩而立的世俗思想家,而是涌现出诸如德尔图良、奥利金和圣奥古斯丁等较为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学者。本该由学者来总结希腊罗马文化精神的时候,思想界却成了基督教文化体系的初步系统建构园地。

四、古罗马文学的地位

它在欧洲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古希腊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的中介。就罗马文学本身来说,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创,它发展了希腊文学的成就,对后世希腊文学也很有影响。崇文尚武,对人的力量的崇拜常表现为对政治(家)与军事(家)辉煌成就的赞颂,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的崇拜,对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推崇;相较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更多具有国家理性意识和集体责任观念,与希伯来民族的犹太民族主义有着相同之处。AugustusCaesar

屋大维执政(奥古斯都,公元前31-公元14年)第二节

中世纪文学及其影响中世纪文学的定义

历史分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5—11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期;11—14/15世纪封建制度的全盛期;16—17世纪中叶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

中世纪文学:即中古文学。只包括历史分期中的前两个阶段的文学现象。中古日本文学的界定中古日本文学主要是指日本“大化革新”(645年)之后的八世纪初期到“明治维新”(1868年)之前的19世纪中叶阶段的文学,持续一千余年。(一)奈良时期(公元710—794)(二)平安时期(公元794—1185)(三)镰仓室町时期(1186—1336);(四)江户时期(1603—1867)

中古波斯文学的界定在史学上,中古波斯的断代时间一般界定为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在文学史上,中古波斯文学的概念通常只体现于10世纪到15世纪长达500年的“黄金时代”。

中古波斯八大诗人诗歌之父:鲁达基(858—940);史诗之王:菲尔多西(940—约1020);“鲁拜”诗圣: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伊拉克体”诗歌代表诗人:内扎米(1141—1209);苏菲神秘主义诗人:莫拉维(1207-1273);哲理诗泰斗、“设拉子的黄莺”:萨迪;抒情诗大师:哈菲兹(1320—1389);“末代诗圣”:贾米(1414—1492)中古阿拉伯文学的界定中古阿拉伯文学主要是指阿拉伯帝国时期(7世纪中叶—1258年)的文学,包括除波斯以外的用阿拉伯语写作的阿拉伯半岛、中近东、北非地区的文学。阿拉伯文化的特性中古阿拉伯文化具有突发性、宗教性、国际性、过渡性四个特点。“沙漠特质”:突发性,散状性,包容性,二、中世纪西欧历史文化状况北方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灭亡,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蛮族哥特人有多神教信仰的神话传说,驰骋无羁的想象力,尊敬女性,生性好动不安分,异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基督教是封建制度的支柱,教会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出现和十字军东征,对西欧文化的发展和文学创作都有积极作用;“黑暗论”“优雅论”“具体论”“回归历史现场”:思想文化的黑暗与社会秩序的优雅并存;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三、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与特点1、基督教的形成与理念: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主要典籍是包括《旧约》和《新约》的《圣经》;从犹太教发展而来,形成有别于犹太教的系统神学理念;上帝创世说人之原罪说人之救赎说2.基督教文化:多重文化的融合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形成,即基督教文化欧洲化的过程;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形成过程,即基督教文化队迁徙南下入侵的日耳曼人、北欧地区未迁徙的日耳曼人、东欧地区的斯拉夫人逐渐征服的过程;中世纪的基督教并非“两希”文化的简单合成,而是一种复合型的多样统一文化:复合型多样统一文化在文化遗产上,中世纪文化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犹太-希伯来文化和哥特文化三种文化遗产,在文化精神上,中世纪文化融合了古希腊人对个人主义的赞颂,古罗马人对家国集体主义的推崇,希伯来人对民族理性主义的肯定,日耳曼人对神秘主义的敬畏;在语言表述上,中世纪文化使用统一的官方语言文字——拉丁语(即是宗教语言,又是文学语言),除口头文学外,都是用拉丁语写作;以上诸种特质,共同为欧洲文学的区域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近现代欧洲文学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多元统一与连锁共振中世纪文学的多元性和整合性,使欧洲近现代文学显示出区域整体性特色,形成独特的连锁共振模式,其中尤其以文学思潮为代表;14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潮,15-16世纪影响全欧;17世纪发端于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18世纪发端于法国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初发端于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中期发端于法国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文学思潮;……3.基督教文化对中世纪文学的影响在文学成就上,中世纪文学由于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强烈影响,文学总量和文学质量远不如古典文学;在表现内容上,中世纪文学大多与基督教相关,大多没有完全超脱封建意识与宗教观念;在艺术手段上,中世纪文学一般采用梦幻形式和象征寓意手法,表达基督神学理念;在文学样式上,中世纪文学的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宗教文学,主要包括圣经翻译文学,赞美、祈祷、忏悔的诗文,圣徒传、先知书等宗教题材的创作;在文学影响上,中世纪文学的骑士文学、市井文学、民间史诗,作为世俗文学渗透着浓厚的基督教气息,在文学的多样性中显示出基督教文化的统合性和整体性,在13-14世纪之交的《神曲》中得到集中而完美的体现。四、中世纪文学概况

(一)教会/宗教文学(二)英雄/民间史诗(三)骑士文学(四)城市/市井文学(一)教会文学

(二)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贝奥武甫》《罗兰之歌》罗兰之歌《伊戈尔远征记》《尼伯龙根之歌》(三)骑士文学骑士抒情诗:《破晓歌》骑士传奇:《特里斯坦与伊瑟》骑士传奇不列颠系统:《朗斯洛》《特利斯坦与伊瑟》拜占庭系统:KingArthur(四)城市/市井文学《列那狐的故事》列那狐第三节

论文形式与写作技巧论文形式构成标题部分: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中外文);正文部分:论点、论据、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全文行文格式:张三说,李四说,我说注释部分:脚注、夹注、尾注(提供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详细出处)注解(对正文中不方便说,或正文中未说明,但却需要进一步阐释的内容和信息)作者介绍:姓名、性别、籍贯、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件论文目的呈现一个清晰而逻辑的观点,展现某种研究/思考的结果;不仅要引述事实或观点,而且要以严谨有说服力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以流畅明晰而优美自然地语言表述出来;文风要自然朴实,深入浅出,而非浅入深出,云山雾罩;优秀论文应具备: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语言干净,辞章优美,有说服力,逻辑严密,有独到见解。论文读者通常多为专业类读者,包括高校教师、研究院所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爱好者;假定读者通常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对专业类的前沿问题和争议问题感兴趣;专业论文无须介绍熟知作家的创作思路、文本内容、写作背景等公共知识,而言直接切入主题;普通读者/一般读者通常不具备专业类的公共知识,关心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问题;论文写作流程:选题选题很关键,也很难,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水平;选好论题,论文写作就成功了一半;寻找论题大致有六种不同途径:背景分析:根据历史、社会、哲学、美学、文学思潮背景来分析文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比如《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出悲剧,是反映伦理关系的一出悲剧;此类论文要求调查全面、彻底清楚,包括最近最新的研究成果资料,确定对选题研究现状(不同时期的中外文著述和论文)的了解和把握,即使不同意他人意见和见解;应尝试将背景研究方法集中引向某种结论和评价,并最终有所展示,比如什么文学品性使《哈姆雷特》成为一出优秀剧作?一般说来,背景分析的难度不大,近似于文献综述和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文学研究从基本上讲是相同点(体裁、文体、修辞、主题)和不同点(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研究;比较论文可以展现两个或多个作家/文本/观点之间的异同,比如威廉斯与密勒的作品之间的比较,普希金与拜伦之间的比较,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比较,诗言志与诗载道观之比较;比较论文不能仅仅是观察到的异同点的机械罗列,更应考察异同点的形成原因,彼此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问题考查:文本阅读或戏剧观看后,每个读者肯定会有不同与他同人的情感体验,彼此交流,相互探讨,问题便出现了。何以阅读体验各不相同?比如看完《俄狄浦斯王》,大家一般都会对俄狄浦斯的杀父娶母的悲剧命运感到唏嘘不已,对斯芬克斯(狮身人面怪兽)形象感到不解。问题:如何理解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题?解释:命运悲剧,恋母情结,伦理禁忌,问题可以成为论文写作的先导,进而围绕论题集中进行文献考察和文献综述。反向思考:留意文本中的特别之处或感兴趣之处,对大胆设想或不同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在阅读体验基础上,依托细致的文献考察,确认观点的正误;《美狄亚》、《哈姆雷特》是典型的悲剧,何以其中有大量的喜剧成分,尤其是最后一幕?而《麦克白》、《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喜剧成分多局限在剧作前半部,何以如此?挑战权威: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从他人;不要完全相信书本,不要完全拜倒在知识;要学会辨别知识的好坏,命题的真伪;要学会敢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动手动脚,做田野调查/实地调查;比如传统认为普希金的曾祖父是阿比西尼亚人(即埃塞俄比亚人),是西亚人;现在一般认为普希金曾祖父是埃塞俄比亚某部落的王子,是非洲黑人;发现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比较阅读、背景分析和问题考查,也许会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发现一个基本的模式,以此来解释问题,此乃学术论文的终极目标;扩而展之,发现某种文艺流派、文艺思潮、某个断代史、某个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表达现实关怀。日本文学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