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教案_第1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教案_第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教案_第3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教案_第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185—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教案第1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识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1.出例如1的天平图,让学生查看。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

(1)

让不熟谙天平不熟悉天平的学生熟悉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假设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报告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假设学生不能列出等式,那么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例如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报告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

查看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议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根基上,透露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稳定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留心查看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报告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指点同学们留神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概括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依旧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朴的方程。

2.使学生在查看、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阅历,培养独立斟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依旧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朴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1.谈话:我们已经熟悉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持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学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假设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根基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2.出示其次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4.提问:方才我们通过查看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5.做练一练的第1题二、教学例41.出例如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留神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4.完成练一练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稳定练习1.做练习一的第3题2.做练习一的第4题3.做练习一的第5题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50=5050+10=50+10解:

x+10=50x+a=50+a50+a-a=50+a-ax-10=50-10x=40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

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依旧是等式。

2.使学生掌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依旧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依旧是等式。那同学们揣摩一下,假设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揣摩,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揣摩。

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留心查看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察觉?x=202x=20×23x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查看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方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察觉?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依旧是等式。

8.P5“试一试”⑴指名读题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留心查看例6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结果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方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7.P5练一练解方程:x÷0.2=0.8师巡查并扶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四、稳定练习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2.化简以下各式8x÷850+x-40x÷9×9x-1.4+13.P6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0.7=14★0.9x=2.45★76+x=91x÷9=90★x-54=18★2.1x=0.84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学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留神什么?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x=202x=20×240x=9603x3x÷3=60÷3解:40x÷40=960÷40x=24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依旧是等式。

左边=40×24=960,右边=960x=40是原方程的解。

第4课时列方程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例7、P9练一练,P11练习二第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概括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掌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斟酌方法。

2.使学生在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阅历,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斟酌,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斟酌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天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持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

2.课件出例如7: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的回复可能有:

①去年的体重+=今年的体重②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米根据学生的回复列方程解答。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

x+2.5=3636-x=2.5你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留神什么?二、完成“练一练”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三、完成练习二的第1~5题。

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

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4.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5.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三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留神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x的值,结果要检验。

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要留神什么?五、作业补充习题教学后记:

第5课时列方程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例8、P10练一练,P11-12练习二第6~8题教学目标:

1.能切实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使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

3.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4.提防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告成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纯熟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找出以下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足球的个数比篮球多35个鸽子的只数相当于麻雀的5倍多9只语文书的4倍少10本正好是数学书的本数2.应用等式的性质说说解方程的过程:

4x=56x+15=30x÷9=23x-98=1005x–6=9你觉得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手段解方程?二、新授教学1.学习例8:

师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生自由说再指名校对)你有什么解题方法?列方程解答的步骤是怎样的?(先找出数量关系,再设未知量为x,列出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你们想自己先试试看吗?(生尝试练习,两生板演后反应)

解:设小雁塔的高度为x米。

2x-22=64(数量关系: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大雁塔的高度)

2x-22+22=64+22(等式的性质)

2x=86x=86÷2x=43这样就做完了吗?(还要检验)

如何检验?(先自己检验一下,再同桌交流,结果指名检验)

留神:要将x的值代入题目中检验才对比切实。

答:小雁塔高43米。

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有没有其它想法?(为什么不利用等式的性质先将左右两边都÷2,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同学们理解这里将2x看作一个整体的未知数来解。先求出2x的值是多少,再求出x的值是多少,要两步解。

揭题:两步解的方程3.从读题后找出数量关系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你觉得哪里很关键,哪里还有些困难?三、专项练习1.根据关键句说说数量关系:

杭州湾大桥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多0.8千米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猎豹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故宫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一个驼鸟蛋长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2.练习二第6题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3.练习二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4.练习二第8题生独立完成,两生板演后校对。

四、总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学识?在脑子里回忆一下解两步方程的过程,再同桌彼此交流解题的留神点。

五、作业补充习题教学后记:

第6课时列方程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练习(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练习二第9~15题教学目标:

1.渗透数学中的语感训练,使学生能纯熟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使学生掌管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

3.提防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告成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能纯熟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提防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告成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以下句中的数量关系:

松树和杨树一共56棵学校的建筑面积是总面积的一半底楼高3.4米,其余三层平均每层高2.8米,这幢楼高多少米?小亮现在的身高比出世时的3倍高0.04米三瓶墨水的价钱比一个文件夹低廉2.8元二、稳定练习1.练习二第9题指名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

说说留神点和解两步方程的步骤。

2.练习二第10题先要求学生只列出方程,校对所列方程根据的等量关系后再解方程。

3.练习二第11题生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交流。

4.练习二第12题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校对,说说题目的意思,留神要求两问。

5.练习二第13题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找准对应的量,指点学生有2问。集体交流。

6.练习二第14题生独立完成后校对,其中12题的物品有“文件夹”和“墨水”,各一个与12瓶,总价25.10元。

7.练习二第15题学生利用公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三、总结师:今天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有哪些进步?四、作业补充习题教学后记:

第7课时列方程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练习(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第9~15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稳定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斟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纯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根基训练1.列方程,不计算。

(1)每支钢笔x元,添置4支钢笔要60元.(2)小明有x张邮票,小军邮票的张数比小明的3倍还少5张,小军有邮票55张.(3)修路队x天修2.4千米的马路,平均每天修0.6千米.(4)商店运来苹果a千克,运来的橘子是苹果的5倍,运来橘子200千克.2.我当包公,判一判.(1)0.5是方程3x+0.7=1.6解(2)方程确定是等式,等式也确定是方程(3)方程3x+3=27与方程2x+2=18的解一致(4)x+2=2+x是方程3.择优入选,选一选(1)方程4x-2=10的解是()

A.x=2B.x=3C.x=32D.x=48(2)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A.65×4+4x=480B.4x=480-65C.65+x=480÷4D.(65+x)×4=480(3)六(1)班植树68棵,比六(2)班植树棵数2倍少8棵,六(2)班植树多少棵?解:设六(2)班植数x棵,以下方程错误的是()

A.2x-8=68B.2x=68+8C.68=2x+8(4)张强今年a岁,李东今年(a-7)岁,再过c年,他们的年龄相差()岁.A.7B.cC.c+7(5)x=1.5不是方程()的解。

A.5x+6x=165B.10×5-6x=41C.3x-1.8=2.7二、综合训练1.P12第9题解方程下面3条2.解决问题,我能行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独立解方程(1)P12第11-12题小瓶容量×3=1.5大瓶单价-3.2=1.8此题展现了两个未知数,怎么办?学生说一说:一个用x表示,另一个用y表示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方程(2)p12第14题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方程12个墨水的价格+1个文件夹价格=25.1(3)P12第15题读题理解“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四、课堂作业1.P12第9题上面3条。第10题。第13题.教学后记:

第8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9、P14“练一练”、P16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根本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根基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今天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1.P13例9(1)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2)列方程并解方程指名学生列出方程,激励学生独立求解。

假设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检验:A、72.5+72.5×3=290(公顷)

B、217.5÷72.5=3(3)查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P14练一练第1题三、稳定练习1.P14练一练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式陆地面积×2.4-陆地面积=2.12.解方程2x+3x=603.6x-2.8x=12100x-x=198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3.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4.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1)柏树松数共有75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平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在做这道题时你认为应留神什么呢?四、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列方程解决问题?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留神什么?五、课堂作业:

P16练习三第2-3题板书设计:

第9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P15例10、练一练P16第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

结合概括事例,体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繁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仰。

教学重点:

正确地探索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学难点:

掌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启程,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95+85)×3其次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95×3+85×3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3.透露课题:假设我们把复习打定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出示P14例10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启程,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2)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1)

列方程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3+3x=540(95+x)×3=540285+3x=146395+x=540÷3

3x=540-28595+x=180

3x=255x=180-95

x=255÷3x=85

x=85答: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4)检验三、拓展应用1.P15练一练(1)先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并解方程2.P16第4题1.5x-x=14x-8×5=200.2×2+0.4x=53.看图列式(1)求路程(2)求相遇时间(3)求乙汽车速度4.P16练习三第7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堂作业P16练习三第5、6题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解:设货车的速度是为x千米/时。

95×3+3x=540(95+x)×3=540285+3x=146395+x=540÷3

3x=540-28595+x=180

3x=255x=180-95

x=255÷3x=85

x=85答:

货车的速度是为85千米/时。

第10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19页“回想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6题。

教学目标:

1.把本单元的学识举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理解和掌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2.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管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想与反思1.全班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⑴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⑵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依旧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依旧是等式。

⑶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⑷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出示小组议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举行独立斟酌。把各自斟酌的处境在小小组内举行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1.完成P18“练习与应用”第1题。

全班交流时说说判断的理由2.完成P18“练习与应用”第2题。

全班交流: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订正。

3.完成P18“练习与应用”第3题。

⑴学生想象开展的薄膜外形,说说已知这个长方形的哪些条件,要求的量与两个已知量的关系。

⑵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4.完成P18“练习与应用”第4题。

5.完成P19练习与应用第5题。

⑴让学生专心审题,独立斟酌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武汉长江大桥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马路桥的长度⑵问:在列方程时理应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6.完成P19练习与应用第6题。

⑴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扶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片面组成的。一片面是制版费,另一片面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⑵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⑶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斟酌过程。

三、总结延迟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四、课堂作业P19第5~6题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第11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练习与应用第7~12题和“探索与实践”的第13~14题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才能。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察觉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掌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自觉地选择方程的策略解决简朴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求x的值(1)三角形面积275cm²。

11cmxcm(2)长方形周长9m。

1.5mxmxxx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以下几种处境:

2x+1.5×2=9(x+1.5)×2=9x+1.5=9÷2问:这几个方程哪些你会解了?请你说说应怎样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留神个别辅导。)

交流完后,让学生解自己所列的方程,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理解的方程来解。

2.完成P19“练习与应用”第7题。

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切实率,并实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根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3.完成P19“练习与应用”第8题全班交流:表示学生的解题过程,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订正。

4.完成P19“练习与应用”第9题。

⑴出示题目,全班交流: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有什么关系?⑵学生列方程解答。

⑶全班交流后订正。

二、探索与实践1.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3题。

⑴先让学生在小小组内议论分割的方法,然后试着动手分一分,分好后同桌同学彼此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以检验各人的操作是否正确。

⑵交流分割方法。教师指出: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小组交流:查看表格,你察觉什么?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与中间的一个自然数有什么关系?可用什么数量关系式表示?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假设3个自然数的和是99,中间的数是x,你能列方程求x的值吗?其余的两个数分别是几?算出结果后自主举行检验。

②假设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55,中间的数是n,你能列方程求n的值吗?让学生分别写出5个连续的奇数,计算出它们的和,再对比和与中间一个数,并交流自己的察觉。找到规律后,各自列方程求n的值。

③假设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中间的数是m,你能列方程求m的吗?试试看。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5题。

(1)教师先和一名学生玩这个猜数嬉戏,先由老师猜学生想的数。

(2)由学生猜老师想的数。

(3)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老师想的数的。

(4)和同学玩这个嬉戏。

三、评价与反思1.小组交流:对照评价与反思的各项指标,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缺乏?2.全班交流:你认为自己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以得几颗星?哪些地方还需提升?四、总结延迟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五、课堂作业P19第10题、11题、12题。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相等关系,然后独立列方程解答。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b-1、b、b+13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3b。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悉简朴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布局,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供给的表格中制作简朴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精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举行简朴的分析或预料,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管用简朴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打定: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透露课题1.出例如1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3.透露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

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料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假设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透露)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方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轻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处境)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处境、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在学生回复的根基上追问;

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对比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处境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理应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领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处境。

3.了解布局。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处境,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理应由哪些片面组成,在制作时理应留神些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根基上举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片面的名称,在介绍各片面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留神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一致);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举行描点。当供给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

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完成练一练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方才我们议论的这些处境外,还有好多数据对比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譬如我们同学的身高处境。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处境,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处境,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举行对比,说说能从图上察觉什么。

对学生观法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处境各不一致,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一致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识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察觉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处境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对比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对比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处境:持续上升,没有下降)四、综合运用练习四第1、4题五、课堂总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管了什么才干?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更加留神什么?六、作业练习四第3题教学反思: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举行简朴的分析、对比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巩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才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持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1.出例如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处境,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举行对比。议论问题。进一步议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三、稳定练习(一)完成“练一练”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复问题。

(三)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学生各自由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表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彼此评价,断定优点,指出缺乏;

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处境,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复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学识和才干?有哪些收获?五、作业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处境,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料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处境。

教学反思:

第3课时蒜叶的生长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才能,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进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巩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举行分析对比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复。这节课我们持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学识1.出示P28蒜叶的生长完成蒜瓣根须生长处境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回复问题。

2.完成蒜叶生长处境统计图议论交流,留神引导学生对比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举行判断。

3.回想反思三、全课总结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处境,小结所学的学识。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导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依次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全体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全体倍数;

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体验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学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开展斟酌,培养查看、对比,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才能,进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斟酌、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告成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仰,养成乐于斟酌、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熟悉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打定:

同桌打定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熟悉意义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查。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熟悉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

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假设交流中展现除法算式,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除法算式说一说因数或倍数关系)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彼此说说看。

交流:根据6×2=12可以怎样说?(指名多人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根据12×1=12呢?要求学生看后两个算式集体说一说因数和倍数关系。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追问:想一想,上面12的因数都是怎样找到的?你能根据上面的想法说说12的因数一共有哪几个吗?说明:从上面算式可以看出,假设要找12的因数,只要想哪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由于1×12、2×6和3×4都等于12,所以12的因数有1、2.3.4、6、12这6个。(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提问:能单独说8是因数,72是倍数吗?你是怎样想的?指出:乘法和除法是有联系的算式,根据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都可以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因数和倍数是根据整数乘法或除法算式确定的,表示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理应表达领会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例如2,要求学生找出36的全体因数,并斟酌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全体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磋商。

交流:36的全体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全体因数。

对比: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对比好一点?为什么?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说明:找36的全体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依次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

(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一致的只要写一个。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全体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依次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全体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5和16的全体因数,教师巡查、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依次板书结果)

(3)察觉特点。

引导:请大家查看这里写出的12、36、15和16的全体因数,找找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能不能察觉有什么特点?和同桌一起查看、交流。

交流:你察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交流、归纳,假设学生有困难,可以启发:除了最小的因数都是1,还有什么共同点吗?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那因数的个数会有什么特点呢?)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个数是有限的.书呈现)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交流:你找到的3的倍数有哪些?说说怎样找的o(根据交流,板书学生找到的3的倍数,并察觉可以写出好多好多)

你认为哪个找倍数的方法对比好,是怎样找的?说明:3的倍数是3和一个数相乘的积,我们可以从3的1倍开头按次序列举出3的倍数,3×1=3,3×2=6,3×3-9,…这样3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会有多数个?那要怎样表示呢?(板书:3的倍数有:3,6,9,12,…)

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为什么会有多数个?说明: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从3的1倍开头依次列举出3的倍数。由于所乘的自然数1,2,3……是无限的,所以3的倍数有多数个。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用省略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补写例3里3的倍数。

提问:你能按依次列举3的倍数吗?大家根据填写的倍数集体说一说。

要求学生把3的倍数在课本上的图里表示出来。

交流: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在圈里写3的倍数要留神什么?(省略号)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2和5的倍数,教师巡查、指导。

交流:2的倍数有哪些?这是按什么方法找的?5的倍数呢?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留神什么?(按依次板书2和5的倍数,并留神用省略号表示)

说明: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头,依次列举。由于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结果要留神用省略号表示。

(3)察觉特点。

引导:请大家查看这几个数的倍数,能察觉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指出:一个数的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个数是无限的。(板书呈现)

三、练习稳定,应用拓展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让学生填写因数和倍数。

交流:这两题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

提问: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最小的倍数呢?说明: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按依次找哪两个数的积是这个数;

求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头,依次列举出这个数的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2.做练习五第1题。

引导学生了解题意,明确把24人按排数和每排人数填表。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并交流,说说怎样想的,结合呈现表内数据。

提问:这里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吗?为什么?指出:依次对应的排数和每排人数相乘的积都是24,所以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说明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依次想哪两个数的积是这个数,这样的两个数就是它的因数。

3.做练习五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完成填表。

交流结果并呈现,结合让学生说说怎样填的。

提问:每人应付4元,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是怎样得出这里的应付元数的?说明:这里的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由于这些对应的元数是把4依次乘1,2,3……得到的。把一个数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能得出这个数的倍数。

4.做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在圈里填上适合的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

说明:由于4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依次写出4的一些倍数后,需要用省略号表示;

但50以内7的倍数最大的不会超过50,个数是有限的,所以这个圈里不写省略号。

追问:为什么一个要写省略号,另一个不需要?5.做练习五第4题。

出示第4题。

让学生按要求用相应符号圈出相应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查看直线上表示出的6的因数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指出:6的因数都不大于6;

6的倍数都不小于6.6是6最大的因数,也是6最小的倍数。

追问:6是6的因数,也是6的倍数,这个说法对不对?8是8的因数,也是8的倍数呢?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7的因数最大是()。

(2)一个数有因数3,它确定是()的倍数。

(3)8是2的()数,2就是8的()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提问:这节课你熟悉了什么学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教学反思:

第2课时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导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4和“练一练”,第35~36页练习五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和掌管2和5的倍数的特征,熟悉偶数和奇数;

能判断或写出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理由,能说出偶数或奇数。

2.使学生体验探索和察觉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查看、对比和抽象、概括等思维才能,提高归纳推理的才能,积累数学活动的阅历,进一步进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察觉规律的活动,体验察觉规律的喜悦;

感受数学弥漫规律,对数学产生奇怪心,巩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熟悉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打定:

为学生每人打定百数表一张;

每人打定O、5、6、7四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活阅历引导:我们已经熟悉了因数和倍数,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想一想,假设报告你一个数,譬如3,怎样找出它的倍数?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在研究一个数的倍数时,人们察觉了有一些数的倍数是有特征的。譬如,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不是2的倍数。大家一起来试试看:有一个数是730,你觉得它会是2的倍数吗?怎样想的?揭题:这说明有的同学在以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意识到了2的倍数的特点。今天我们就利用对倍数和因数的熟悉,通过找倍数,察觉和熟悉2和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1.找2和5的倍数。

出例如4,呈现百数表。

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大家打定的百数表,先在5的倍数上画“△”,再在2的倍数上画“O“。在找这两个数的倍数时,请大家留神每行数里5的倍数有哪些,哪些数是2的倍数。能行吗?学生画符号,教师巡查、指导。呈现分别画出符号的数,学生校对、确认。

2.探究察觉特征。

(1)引导:请查看表里5的倍数,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数,你能察觉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和同桌同学彼此说一说。

交流:你察觉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指出: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板书: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

引导:你能任意说一个这样的三位数或者四位数,验证我们察觉的特征吗?大家试一试。(指名学生说出相应的数,引导用除法检验是不是5的倍数)

追问:怎样的数是5的倍数?(2)提问:查看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指出: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板书: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O)引导:请同桌两人彼此举出三位数或四位数的例子,验证察觉的2的倍数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样举例的?(学生口答举例)

个位上不是2、4、6、8、O的数,会是2的倍数吗?自己举出例子试一试。

交流:你举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数?(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追问: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3)引导:查看表里5的倍数和2的倍数,看看什么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怎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说明:个位是0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3.熟悉偶数和奇数。

说明:我们已经熟悉了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板书:偶数-2的倍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

引导:你能说出几个偶数吗?奇数呢?追问:偶数和奇数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什么数?(双数和单数)

三、组织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同桌同学先彼此说一说。

指名学生交流,分别说出答案,结合说说理由。

提问:判断5的倍数和2的倍数,只要看哪一位上的数?指出: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只要看个位上的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回复前两个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

3.做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把偶数圈出来。

交流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

4.做练习五第6题。

(1)让学生用卡片按(1)的要求组成两位数,试试能组成几个这样的数。

交流组成了哪些偶数,明确可以用0和6作个位上的数,能组成5个这样的两位数。

(2)让学生完成第(2)题。

交流各人组成的两位数,明确能组成5个这样的两位数。

(3)学生完成第(3)题。/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