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二版)》配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国际贸易(第二版)》配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国际贸易(第二版)》配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国际贸易(第二版)》配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国际贸易(第二版)》配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国际贸易导论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是由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所组成。对外贸易(ForeignTrade)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一、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一)、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二)、有共同的商品运动方式。(三)、基本职能相同。(四)、都受价值规律的影响与制约。二、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一)、对外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

1、货币与度量衡制度不

2、报关手续复杂。

3、贸易习惯复杂。

4、国际汇兑复杂。

5、货物运输复杂。

6、货物的保险复杂。

(二)对外贸易困难大于国内贸易

1、语言不同。

2、法律、风浴习惯不同。

3、贸易障碍多。

(三)对外贸易风险大

1、信用风险大。

2、商业风险大。

3、汇兑风险大。

4、价格风险大。

5、运输风险大。

6、政治风险大。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若干基本概念

一、贸易额与贸易量

贸易额(ValueofTrade)也叫贸易值,它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出口额(ValueExports)是指一国在—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向外国出口商品的全部金额。进口额(ValueImports)是指一国在—定时期内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全部金额。一国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即为该国的对外贸易额。贸易量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除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方法,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二、贸易差额(BalanceOfTrade)

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额与进口额间的差额。

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ofZon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TradebyRegion),表明世界各洲、各个国家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四、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DegreeofDependenceuponForeignTrade),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五、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交换多少单位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或交换比价。(一)、净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二)、收入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贸易量加进来。(三)、单项因素贸易条件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四)、双向因素贸易条件双向因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分类

一、按照商品流向划分有出口贸易、

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一)、出口贸易(ExportTrade)又称输出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二)、进口贸易(ImportTrade)又称输入贸易,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市场进行销售。(三)、过境贸易(TransitTrade)又称通过贸易,某种商品从A国经C国输往B国销售,该商品对C国而言即为过境贸易。二、按照统计标准不同划分有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一)、总贸易体系(GeneralTradeSystem)指以进出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二)、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TradeSystem)指以进出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三、按照商品形态不同划分有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一)、有形商品贸易(VisibleTrade)又称货物贸易(goodsTrade),是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际商品的进出口。(二)、无形贸易(InvisibleTrade)亦称服务贸易,是指一切不具物质属性的服务的进出口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旅游、文化娱乐、法律服务、咨询等的提供与接受。四、按贸易有无第三国参加划分有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一)、直接贸易(Direct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将商品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消费国直接进口商品生产国的商品时两国间进行的贸易。(二)、间接贸易(Indirect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不直接向消费国出口,商品消费国也不直接从生产国进口,而经由第三国的商人来完成的贸易。(三)、转口贸易(TransitTrade)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商人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五、按清偿工具划分有自由结汇贸易与易货贸易(一)、自由结汇贸易又称现汇贸易,是指以国际通用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商品交易。(二)、易货贸易是指支付结算方式是以货换货,即货物经过计价后进行的国际商品交换。六、按货物运输方式不同划分有陆运、海运、空运、多式联运、邮购贸易(一)、陆运贸易是指用陆路运输工具如火车、卡车运送货物的国际贸易。(二)、海运贸易是指货物用各类船舶通过海上运输的国际贸易。(三)、空运贸易是指以航空运送货物的国际贸易。(四)、多式联运贸易是指用陆、海、空运输方式相结合运送货物的国际贸易。(五)、邮购贸易是指采用邮政包裹方式寄送货物的国际贸易。

第四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对外贸易(一)、对外贸易的产生(二)、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三)、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一)、对殖民地的掠夺贸易(二)、贸易战争(三)、商品结构变化三角贸易,即从西印度群岛运糖浆到北美殖民地制成甜酒,到非洲换取黑奴,然后将黑奴运回西印度群岛贩卖,换回糖浆,作为下次制酒购买奴隶之用。(四)、国际贸易中心转移(五)、出现了贸易特权公司三、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得到空前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1、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导致生产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使大量商品能投入到国际交换领域。(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新变化(三)、少数国家垄断国际贸易。(四)、经营国际贸易的组织机构日益专业化(五)、贸易条约得到广泛的发展三、垄断时期(二战前)的国际贸易(一)、垄断组织控制了国际贸易(二)、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和原料输入(三)、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四)、国际贸易增长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

1、超保护贸易政策抑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四、二次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二次战后国际贸易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国际贸易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历史水平。(二)、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高于国内生产年均增长率,各种类型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三)、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加强。首先,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为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科技进步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级、优化方向发展;再次,科学技术进步使拥有劳动力优势国家的竞争力下降,而拥有大部分世界科技成果的发达国家,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最后,科学技术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四)、国际分工日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五)、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科技、服务业领域发展。(六)、贸易自由化成为贸易政策的主流(七)、多边贸易体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八)、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九)、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方式发生革命。主要表现在:

1、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国际贸易政策和法规;2、通过信息网络开展进出口统计和统计资料的发布;3、实现网上申领发放进出口许可证,进行全面的进出口许可证核查,海关凭许可证验收,银行凭许可证结汇,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省费用;4、进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网上招标,企业在网上发出投标书竞标,外经贸管理部门在网上对标书进行评选和确认,并把配额迅速发放到企业;5、进出口商品检验使用的报验、检验出证的计算机管理和系统内数据通信网,快捷、高效,且出错少;6、实现海关管理和报关的网络化,既提高管理水平,给企业提供方便,又减少逃税现象。第二章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国际价值第一节、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一、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

世纪60年代)

1、大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奠定物质基础

2、英国是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中心

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三)、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国际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第二、科技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大规模资本输出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四)、深化阶段(二次大战后)第一、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第二、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3)、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第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第四、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第五、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垂直型国际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水平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国家之间的分工。第六、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第七、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二、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再次,生产力的发展使国际分工的联系形式多样化。(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大小对国际分工具有重要影响(四)、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五)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和科技的场所,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世界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一、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形成(一)、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是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二)、世界市场的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主导角色由商业资本转移到产业资本。(三)、世界市场形成时期

1、形成了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

2、建立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3、形成了比较健全固定的销售渠道二、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一)、各种类型的国家(二)、订约人在世界市场的订约人,按照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可分为三类:一是公司。二是企业主联合会。三是国家机关(政府各部和各主管部门)和机构。(三)、商品商品包括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和服务性商品。(四)、国际商品市场与销售渠道1、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国际商品市场有固定组织形态的国际商品市场是指在特定地点按照一定组织规章进行交易的市场。(1)、商品交易所。商品交易所是根据货样进行大宗批发交易的场所。在交易所内通常没有商品,买卖时无需出示和验看商品,而是根据规定的标准和货样进行交易。现货交易又叫实物交易,即成交后以实际货物进行交割的买卖。期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按照交易所规定的标准合同达成远期交割的交易。(2)、国际商品拍卖国际商品拍卖是一种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所,按照一定的规章和程序,通过公开叫价竟购,把事先经过买主看过的货物逐批或逐件地卖给出价最高者的交易。(3)、国际博览会、展览会国际博览会又称国际集市,是一种定期在同一地点、在规定期限内举办的有众多国家、厂商参加的展销结合的国际市场。展览会一般是不地定期举办,它与博览会的区别在于只展不销,通过展览会促成会后的交易。2、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国际市场(1)、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是指交易双方不通过固定的市场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它是买卖双方通过自由选择交易对象,对商品的规格、数量、价格及付款条件等进行谈判,在相互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据以执行。(2)、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形式。它是某国或某地区的厂商(甲方)同另一国或地区的厂商(乙方)签订协议或合同,由甲方向乙方提供机器设备、技术或物资,乙方在约定的期限内用进口的机器设备、技术或物资生产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或用其他商品偿付进口的货款。(3)、加工贸易第一、来料加工。来料加工是甲国商人向乙国厂商提供原料、辅料及包装物料,由乙国厂商按照合同规定的品质、规格和技术标准加工,然后把成品交给甲国商人,乙国厂商只收取加工费。第二、进料加工。进料加工是加工方自己进口原辅材料进行加工,成品销往国外。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的区别:前者是自进原料,自行安排加工和出口,自负盈亏。第三、来件装配。来件装配是指甲国商人向乙国厂商提供零件、部件及装配所需的设备和技术,由乙国厂商按照甲国商人提供的图纸或样品进行装配,成品全部交给甲国商人,乙国厂商只收取装配费。(4)、租赁贸易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期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即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承租人按期向出租人交付租金。(5)、招标与投标招标是招标人按事先规定的条件公开征求应征人,选择最优者成交的过程;投标是投标人根据招标人提出要求,提出自己相应的价格和条件,通过竞争,争取为招标人选中的过程。

第三节、国际价值

一、国际价值的形成(一)、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

1、两者体现的商品生产发展阶段不同

2、两者的价值量不同

3、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二)、国际价值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三)、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诸因素

1、劳动生产率与国际价值量

2、劳动强度与国际价值量

3、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与国际价值量二、国际市场价格(一)、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1、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

2、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格变动的中心(二)、国际垄断价格国际垄断价格是包含高额垄断利润的国际市场价格。(三)、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

1、国际市场价格由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所确定

2、影响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因素(1)、垄断。A、直接的方法B、间接方法(2)经济周期。(3)、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4)、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5)、自然灾害、战争、政治动乱及大规模投机等非经济因素。3、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1)、调拨价格(2)、垄断价格。一是卖方垄断价格;二是买方垄断价格。(3)、经济贸易集团内部价格(4)、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5)、国际“自由市场价格”指国际市场在不受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由独立的买者和卖者进行交易的价格。三、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一)、调节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二)、刺激有关贸易国降低生产成本和改进销售技术(三)、调整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三章

传统贸易理论

第一节、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一、绝对成本说的主要观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是:

1、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

2、分工可以省去工人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免除因转换工序或工作的损失;

3、分工可以使工人专门从事某项操作而容易改进工具,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才能做的工作。一国生产某商品的成本比别的国家绝对低,而具有绝对利益优势时,该商品就可出口;反之就要进口。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秉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因为它们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成本绝对低,在对外贸易方面比其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各国生产优势产品进行交换,将会使它们的土地、劳动和资本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

在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以前布(每单位)酒(每单位)

英国:80日120日葡萄牙:100日90日在进行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以后英国:80+120=200200/80=2.5单位布葡萄牙:100'+90=190日

190/90=2.1单位酒

斯密认为这是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双方都可获得利益。因为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最擅于生产的部门,劳动生产率就高,生产成本就低,劳动和资本就会得到合理的分配和运用,这样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极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就能增加国民财富。二、对绝对成本说的评价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为后人分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在18世纪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残余的斗争中具有进步意义。他关于各国间和平友好关系是发展国际分工的基本条件的见解,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他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由人类本性所产生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二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产生的历史背景高粮价和高地租维使居民的货币支出中用于粮食消费的比重增大,压低了对工业品的购买力;同时,粮价昂贵使名义工资上涨和利润缩小;而名义工资的膨胀又势必增大工业品的成本,削弱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竞争能力;此外,限制外国谷物进口而招致外国报复亦不利于扩大英国工业品的出口。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所谓的比较优势,是指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劣势。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其资源要素生产那种具有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则应集中其资源要素生产那种劣势相对更小的产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然后通过相互间的贸易,两国都能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单位产量系指生产一单位酒或毛呢所需劳动日)可以看出,葡英两国生产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比例,即劳动成本的比例是:毛呢为:90/100(即9/10)酒为:80/120(即2/3)毛呢酒葡萄牙9080英国100120这两种比例表明,葡萄牙生产毛呢的劳动成本是英国的90%,而生产酒类的成本只有英国的67%,前者大于后者。尽管葡萄牙在生产这两种产品的任何一种所耗费的劳动量都比英国少,但酒少40日,毛呢仅少10日。故专门生产酒最有利。反之,英国生产酒和毛呢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葡萄牙的高。英国的劳动成本和葡萄牙相比较,毛呢为:1.5。英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效率都比葡萄牙低。但两相比较,英国生产毛呢的效益相对高些。因此,英国在生产毛呢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故专门生产毛呢以换取酒的进口,仍然有利。三、比较成本说简评(一)、比较成本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二)、比较成本说把国际分工看作是不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自然的永恒的范畴。(三)、比较成本说宣扬自由贸易会导致建立一种各国咸蒙其利的国际分工体系。(四)、忽略了动态分析。(五)、一些假设与现实不符一、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品的数量。(二)、国际交换条件又取决于国际需求方程式。二、相互需求理论简评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理论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首先,该理论探讨了国际贸易为贸易双方带来的利益范围。其次,该理论研究了贸易利益在参与国之间的分配问题。但是,相互需求理论与实际的国际交换存在差距。第四节、哈勃勒的机会成本理论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一定的资源(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放弃的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当两国生产两种不同商品时,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生产该商品的机会成本,就能获得比较利益。所以,只要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不同,就可能发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所谓的机会成本递增,即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多生产1额外单位的某种产品,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递增。为什么会出现机会成本递增呢?一是每一种产品中所使用的要素具有特殊性。二是在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所需要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

第五节、要素禀赋理论

一、H—O定理的一些假定条件(一)、在各个域际或国家内部,生产要素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但在国际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要素报酬差异始终存在。(二)、假定商品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三)、假定交换的商品只有两种。(四)、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五)、假定两国在两种商品的规模效应不变。(六)、假定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而且消费结构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经济资源的总供给。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矿产,也包括社会积累资源,如技术、资本。(一)、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三)、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简评第四章

现代贸易理论第一节、里昂惕夫之迷里昂惕夫之谜是里昂惕夫运用其投入产出分析法对H—O理论进行验证时得出的与H——O理论相反的结论,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表1:美国生产出口品和进口品所使用的

资本和劳动量的比较 (1947年的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出口品进口品出口品/进口品生产量(美元)10000001000000资本(美元,1947年价格)25507803091339劳动力(人/年)182170资本/劳动力140151818477%

从上表可知,1947年美国生产100万美元的出口商品,需要使用资本额2,550,780美元和投入182人/年的劳动,其生产函数为2,550,780:182人/年。资本与劳动之比(资本密集度)为14015。生产进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之比为18184。可见,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14015小于进口品的资本密集度18184,而且最后一栏表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只是进口品资本密集度的77%。显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表2:美国生产出口品和进口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的比较 (1951年的投入—产出和贸易结构)出口品进口品

出口品/进口品生产量(美元)10000001000000资本(美元,1951年价格)22568002303400劳动力(人/年)174168资本/劳动力129771372694.5%

从上表可知,1951年美国出口品的生产函数,资本与劳动之比为$2,256,800:174人/年,资本密集度为12,977;进口品的生产函数,资本与劳动之比为$2303,400:168人/年,资本密集度为13,726;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是进口品的94.5%。可见,里昂惕夫第二次验证的结果与第一次验证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1951年美国出口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谜依然存在。二、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一)、劳动熟练说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本装备时,美国每个工人工作一年,相当于外国每个工人工作三年,或三个工人工作一年。所以,美国工人的总数应乘以3。这样,资本的数量未变,而劳动力增加3倍,那么美国每个工人的资本供给,比起其他许多国家来说,就变得相对少一些,而不是多一些了。于是,美国变成劳动力充裕的国家,故应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二)、人力资本理论他们认为美国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力密集,并不是普通劳动力密集,而是技术密集,美国劳动力比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生产效率高,这种较高的生产效率来自熟练的技术,而熟练的技术则来自于在劳动力身上的投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各国劳动力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同的,在劳动力身上体现了不同的人力资本,因而各国劳动力要素有着质的差别。要使一个国家在人力资本方面获得优势,就必须进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三)、自然资源要素说经济学家凡尼克(Jvanek)认为,里昂惕夫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省略了自然资源的投入分析,然而事实上那个时期,美国的进口中有相当多的是自然资源,如铝矾土、铜、铁、铅、镁、锌、石油等。而开采这些矿物资源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投入较多的资本,因此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进口中,这种矿物资源占有其进口的一半。因此在计算中如果加上自然资源,那么其结果就会与H—O模式相一致。(四)、贸易壁垒说包德温认为,里昂惕夫用1947年美国进口实际构成所制订的加权数没有考虑关税限制进口的因素。美国的关税政策是通过关税壁垒,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以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国内就业水平,结果人为地增加了进口货物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降低了进口替代产品的平均劳动密集程度。(五)、要素密集反向论要素密集反向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两种产品生产的替带弹性差异较大时,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种产品的生产中容易用一种生产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则很难用一种要素替代另一种要素,这时就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反向的情况。

第二节、技术差距理论

一、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技术进步意味着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投入产出系数的变化,会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或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因此,技术进步实质上等于生产要素供应量的增加,它可以通过影响一国的商品价格水平、资源赋予状况等来影响该国的比较优势地位,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二、技术差距理论“反应差距”是指从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开始模仿生产所需的时间,“掌握差距”是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同一水平所需的时间,这一时间内生产扩大,进口被本国产品所替代。创新国新产品问世,而外国消费者还不认为它是国内产品的完全替代品,对它并无需求的这一段时间间隔称为“需求差距”。一般来说,需求差距会小于反应差距,更会小于模仿差距。需求差距与反应差距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利益。需求差距越短,反应差距越长,技术创新国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大。三、技术差距贸易模型胡弗鲍尔(G.C.Hufbauer)根据技术差距理论,建立了技术差距贸易模型。假设甲国为创新国,乙国为仿制国。如下图所示:QTT0T1T2T3甲国生产和出口数量甲国生产、出口乙国生产、出口需求差距反应差距掌握差距模仿差距乙国生产和出口数量图中横轴T表示时间,纵轴Q表示商品数量,横轴上方则表示技术创新国甲的生产和出口(乙国的进口)数量,横轴下方则表示技术模仿国乙的生产和出口(甲国的进口)数量。从T0起,甲国开始生产新产品,T0—T1为需求滞后阶段,乙国对新产品没有需求,因而甲国不能将新产品出口到乙国,过了T1,乙国模仿甲国的消费对新产品有了需求,甲国出口、乙国进口新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量逐渐增加,甲国出口量、乙国进口量也逐渐扩大。由于新技术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乙国,达到T2,乙国掌握新技术开始模仿生产新产品,反应滞后阶段结束,掌握滞后阶段开始,此时甲国的生产和出口(乙国的进口)量达到最大。过了T2,随着乙国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增加,甲国的产量和出口量(乙国的进口量)不断下降。达到T3,乙国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新产品成本进一部下降,其产品不但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全部需求,而且可以用于出口。至此,技术差距消失,掌握滞后和模仿滞后阶段结束。可见,甲乙两国贸易发生于T1——T3这段时间,即乙国开始从甲国进口到甲国出口为零这段时间。

第三节、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一、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认为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当一国企业规模扩大受到本国市场容量限制时,企业家才会想方设法打开国外销路,扩大销售范围,把国内贸易扩大为国际贸易。第二,一国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为了解决本国所面临的切身问题而产生的,因此,创新产品一般是在先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尔后才逐步适应出口的需求。第三,因为发明创造和创新产品与市场关系密切,因此,出口的工业品要获得相对优势,首先必须立足国内市场。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二、对需求相似理论的简评

林德尔从收入水平、需求结构、偏好习惯、市场机会和销售成本等角度提出建立贸易理论模式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该理论不能作为解释国际贸易原因、格局的总体性的贸易理论,它的角度比较狭窄。其次,当代的国际贸易现实已经同林德尔提出的某些命题不相符合。最后,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为维护旧国际经济秩序服务的。

第四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新产品导入期这时的产品要素密集性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在产品导入期,由于没有竞争对手,创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享有垄断权。(二)、产品成长期这时的产品要素密集性表现为资本密集型。创新国向仿制国出口减少,但对仿制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仍具有出口优势。(三)、产品标准化时期这一时期产品要素密集性表现为劳动密集型。生产转向劳动充裕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品返销到创新国。二、产品生命周期的贸易模式在第一阶段,美国生产全部的新产品,并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第二阶段,美国进口货在摹仿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出口开始减少。在第三阶段,欧洲、日本等国的产品开始在第三国市场与美国货竞争,并逐步取代了美国货而占领第三国市场,美国出口全面下降。在第四阶段,美国创新产品的出口效益已经几乎消失,反而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时间出口量进口量T0T1T2T3T4T5美国后进国家日本、欧洲产品生命周期贸易模式三、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简评(一)、揭示了生产要素密集型的动态变化(二)、指出了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转移(三)、分析了进口需求的动态变化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原料贸易周期理论

(一)、原料贸易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1、派生需求上涨时期

2、需求和供给来源替代时期

3、人工合成和研究与开发时期(二)、原料贸易周期理论的意义

1、技术进步主宰着原料贸易生命周期阶段的转变。

2、原料贸易周期与制成品贸易周期具有相反特征。

3、原料的贸易条件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

4、世界原料的供应是乐观的。

第五节、产业内贸易理论各国以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优势实行专业化基础的商品交换,如发达国家以工业品交换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即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是以各国部门内产品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交换,这种交换是生产要素禀赋相似、产业结构相似和消费结构相似的工业国之间的贸易。一般来说,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1、贸易的对象是同类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的产品在一国既有输入又有输出。2、作为产业内贸易对象的同一类产品,其产品品种复杂繁多,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一般在消费上具有替代性,产品生产所需的要素投入具有类似性。一、产品异质性产品质异性是指同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存在差异,如质量、性能、规格、商标、牌号、设计、款式等不同,甚至每一种产品在其中每一方面存在细微差别。异质性产品可分为两类:一是水平差异产品,是指具有相同质量但在其他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产品。水平差异产品的国际交换更多地反应了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偏好。二是垂直性差异产品,是指花色品种相同但是质量不同的产品。垂直性差异产品的需求却受其收入水平高低的约束。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产量增加或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一)、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第一,企业的集聚加强了竞争的压力,使之不得不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企业的集聚,易于传递新的信息,相互促进,推动新技术更加迅速发展。第三,随着企业的集中,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愈来愈完善,从而达到产业规模的经济效益。(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厂商通过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下降或生产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具有垄断竞争的厂商,其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更大,拥有领先于其他同业生产者的比较成本优势,更具有开拓和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能力。三、需求偏好相似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国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需求不同档次的商品。高收入的国家需求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价值量大的高档商品;低收入的国家主要需求一般档次的商品。因此,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相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相互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第六节、国家竞争优势论

一、国家竞争优势论要旨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的繁荣不是固定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

二、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一)、要素条件(二)、需求状况(三)、关联的和支持性产业(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五)、机遇(六)、政府三、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一)、要素驱动阶段该阶段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即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二)、投资驱动阶段该阶段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具有优势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三)、创新驱动阶段该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创新。具有优势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四)、财富驱动阶段四、国家竞争优势论简评首先、该理论深化了对要素竞争优势的认识,提出在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其次,该理论用贸易和投资综合在一起的思路来解释一个国家何以能成为在一个特定产业中获得成功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国际竞争者的“母国基地”。最后,该理论充分反映竞争的丰富内涵。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

第一节、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一)、金银是真正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二)、对外贸易是增加金银、增加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三)、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首先,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其次,重商主义主张实行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持外贸顺差,增加本国金银货币的积累。最后,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应扶植和保护本国制造业。三、对重商主义的简评(一)、积极意义重商主义把金银看作是真正的财富,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货币资本需求和渴望,对当时欧洲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重商主义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当时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重商主义促进了经济学说的发展。重商主义的一些保护贸易政策主张,给后来的保护贸易理论发展很多启示,对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存在缺陷

首先,重商主义不了解财富、货币和金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三者直接等同起来。其次,重商主义颠倒了生产和交换的关系。再次,重商主义强调无限制地保持贸易顺差是不可能的。

第二节、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一、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产生的

历史条件

二、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

主要内容(一)、生产力理论生产力由“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所创造,前者是指国家掌握的自然资源和用于物质生产的各种工具和设施;后者是指国家的社会状况、民族精神、组织制度和管理水平等精神力量和知识水平(二)、经济发展阶段论在第一阶段,“当一个国家由未开化阶段业的初期发展阶段时,应对先进的城市和国家进行自由贸易。第二阶段,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最后一个阶段是应恢复自由贸易政策。(三)、李斯特保护贸易政策主张:

1、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必须具备的经济条件是一国自己有能力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时。

2、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3、保护贸易政策的内容:一是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国内市场;二是以优惠条件鼓励外国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

4、保护贸易政策的作用

5、保护方式选择的原则。

6、保护关税税率制定的原则。

7、保护关税税率的最高限。

8、依据比较成本说的国际分工原则和依据保护贸易理论的保护国内工业原则可以同时并存。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一、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产生的

背景与理论

二、新贸易顺差论凯恩斯主义认为,贸易顺差于一国有利,贸易逆差则有害。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投资乘数原理(二)、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当对外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由出口增加诱发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边际进口倾向”,即在贸易顺差扩大后所诱发的国民收入增额中用于增购进口货物所占的比例;二是“边际储蓄倾向”即在贸易顺差扩大后所诱发的国民收入增额中转入储蓄部分的比例。这两个比例越小,则国民收入最终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亦然。(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简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在生产国际化日益提高的现代经济中一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波及作用。首先,它假定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在考察期内是不变的,这在经济运动中是不现实的。其次,出口的乘数效果在各产业部门的出口中是不一样的。再次,过度出口会引起通货膨胀。最后,从世界市场的角度来看,假定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包括世界总进口值不变,不能只靠增加出口来直接刺激国内需求的扩大,除非这时降低出口商品价格。

第四节、中心——外围理论

一、中心——外围论的主要内容(一)、国际经济体系由中心和外围组成

1、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差别

2、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别

3、技术进步与利益分配的差别(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1、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

2、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不同。

3、经济周期运动对中心与外围的影响不同。

4、世界经济动力中心的低进口系数。(三)、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首先,加快建立现代化工业所需资金的积累。其次,建立和发展国内进口替代工业。第三,建立和发展国内出口导向工业。为了实现工业化,普雷维什主张外围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二、对中心——外围论简评(一)、为国际贸易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二)、指出了中心与外围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不平等地位。(三)、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破旧立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五节战略性贸易理论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提出所谓战略性贸易理论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采取生产扶持、出口补贴、关税保护等政策手段,促使本国战略性产业迅速成长并扩大规模经济效益,增强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实现本国经济福利最大化。二、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以出口补贴促进出口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厂商产品的初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政府通过对本国厂商生产出口该种产品进行直接或间接补贴,可以使本国厂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较大份额和垄断利润。由于生产飞机的规模经济巨大而市场仅能容纳一家公司,因此,谁先进入并生产,谁就独占100个单位垄断利润。若两公司同时进入,进行竞争生产,则不但不能赢利,反而两败俱伤,各遭受5单位亏损。(见下表)因此,两家公司的战略选择只能是生产或不生产。

无任何补贴情况下的利润/亏损公司及其战略选择

空中客车公司生产不生产波音公司生产空中客车-5波音-5空中客车0波音100不生产空中客车100波音0空中客车0波音0进行政府补贴的利润/亏损公司及其战略选择

空中客车公司生产不生产波音公司生产空中客车20波音-5空中客车0波音100不生产空中客车125波音0空中客车0波音0政府通过出口补贴能实现利润转移的原因是:1、规模经济的存在。2、不完全竞争使得政府的干预对国外厂商有实际的威慑作用。(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因为进口保护措施可以为本国企业提供超过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学习曲线效应。从规模经济优势来说,如果其中一国通过进口保护措施抬高对方企业进入壁垒,限制对方企业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国内企业就可以扩大其国内市场份额,产量的规模性增加必定带来边际成本的下降,边际成本的下降使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从学习曲线效应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累计产出增加,企业将会积累更多的生产管理经验,学会进一步扩大产量的有效方法,生产成本沿着“学习曲线”逐渐下移,利润足以覆盖和补偿研究与开发成本。(三)、战略性的关税政策进口国政府征收关税后,外国寡头厂商将有三种可能的选择。其一是承担全部关税,这时国内价格不变,国内没有发生福利扭曲,税收收入即该寡头厂商转移给进口国的利润。其二是承担部分关税,这时国内价格上升但小于征税幅度,国内发生一定程度的福利扭曲,消费者剩余减少,寡头厂商的利润也同时减少,进口国税收收入等于第一种情况。其三是不承担任何关税,这时国内价格上升幅度等于征税幅度,国内福利严重扭曲,税收收入完全来自于消费者剩余。在第一种情况下,寡头厂商的损失过大,在第三种情况下,随着进口税的提高,当产品价格达到一定高度时,寡头厂商就丧失了价格优势,面临进口国国内厂商进入市场争夺市场份额的危险。因此,在博弈的过程中,寡头厂商为了保持其垄断地位,往往会选择第二种做法,部分承担关税。(四)、外部经济效应:对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扶植

1、外溢性所谓的外溢性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有利的影响而本经济单位却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2、垄断效应规模经济使先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和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从而对后进入企业形成屏障。如果把个别厂商推广到国家,则先在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国家将垄断该产业,而后进入的国家则无法发展该产业,即形成了垄断效应。三、对战略性贸易理论的评价战略性贸易理论摆脱了纯自由主义,纯理性化的阴影。首先,战略性贸易理论假设寡头厂商进行的是古诺博弈,即以产量为基础进行博弈。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寡头厂商的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战略性贸易理论对战略性产业间及战略性产业与非战略性产业间的竞争考虑欠周全。再次,政府通过贸易政策支持本国企业竞争会引起“道德风险”引发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战略性贸易政策容易引起交叉报复。

第六章

对外贸易与

经济增长第一节、对外贸易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及条件

一、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一)、实现机制1、过剩产品——出口贸易——经济增长。2、闲置资源——出口生产——经济增长。3、外国(世界)经济增长——需求增加、价格上升——本国出口生产扩张——本国经济增长。(二)实现条件1、微观主体条件:企业对其产品市场比较敏感,具有开拓市场、追求利润的动力。2、产品外需条件:企业产品在国外有需求、有市场。(1)、国际产业分工的互补性(2)、国内国外经济周期的非同步性。(3)、产品或国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3、要素价格条件:国内要有能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充足资源4、产业连锁条件:国内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良好的连锁机制。(1)、市场完备条件;(2)、价格体系条件;(3)、经济结构条件;(4)、贸易品生产函数性质条件。5、国际“传递”条件:传递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的盛衰如何对另一国发生影响。(1)、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2)、一国进出口在世界总进口值与总出口值中的比重,以及一国对某些世界性商品的供求在该种商品的世界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中的比重;(3)、双边贸易关系。(4)、各国经济政策。二、进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一)、实现机制

1、短缺资源——进口生产——经济增长。

2、技术进口——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

3、投资品进口——投资品价格下跌——投资规模扩大——经济增长。(二)实现条件

1、市场主体条件:企业对国内市场需求敏感,并有追求利润的动力。

2、产品内需条件:国内产品市场存在供不应求。

3、外汇支付条件:该国具有支付资源、技术及投资品进口所必需的外汇的能力。

4、要素可获得性条件:该国能够从国外获得所需要的资源、技术及投资品。

5、要素市场开放条件:要素价格能够正确反映国内、国际要素市场上的供求状况。三、互补性资源进出口、国内外生产和经济增长(一)实现机制

l、进口互补资源——生产出口——经济增长。

2、输出资源——海外生产——经济增长。(二)、实现条件(1)、微观主体(企业)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2)、国内外存在互补性的闲置资源;(3)、这些互补性资源结合的产出在海外有市场需求;(4)、有实现这些互补性资源相结合的技术能力。(5)、企业有海外投资经营的能力。第二节、对外贸易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与条件

一、对外贸易、要素供给和经济增长(一)、短缺要素——进口生产——经济增长(二)、外贸发展——投资增加——经济增长1、实现机制出口方面:首先,通过出口,一方面可扩大生产,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获取国际价值高于国内价值的额外利润,从而加速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推动经济增长。其次,出口发展带动国内投资增加。再者,出口发展,偿债能力提高,为吸引外资提供了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口方面:首先,进口对进口竞争部门提高积累率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与压力,促使其增加积累,扩大投资,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其次,进口往往与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从而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2、实现条件(1)、出口产品有国际竞争优势。(2)、开放性和竞争性的要素与产品市场。(3)、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微观主体。(4)、企业对竞争敏感。(三)、进出口循环——经济增长

1、实现机制以出口满足进口对外汇的需要,以进口满足经济增长和扩大出口能力对技术与投入品的需要。实现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2、实现条件(1)、出口行业及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的可获得性。(2)、国外技术与投资品的可获得性。(3)、出口收入尽量用于投资品与技术的进口。(4)、企业有追求长期稳定利润的战略眼光与动力。(四)剩余资源(劳动)——出口生产——经济增长

1、实现机制意味着外贸为经济发展扩大了要素就业规模,积累发展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实现条件(1)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2)产品是闲置资源密集型的,且有国际竞争优势,(3)剩余要素(劳动)在使用中其报酬(工资)稳定不变。(4)、其他要素的机会成本不高于它们从该产品生产中所得的收益。(5)、统一完备的要素市场。(6)外贸战略与外贸政策安排对这一机制的作用有较大影响。第一,发展中国家大都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特点。第二,不同的贸易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水平影响很大。第三,与不同的贸易战略相配合的贸易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的技术选择,从而影响到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第四,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还与这些国家国内生产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有关。二、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和

经济增长(一)对外贸易——资源配置优化——经济增长

1、实现机制对外贸易可以通过直接进口一种先进技术即一种生产率较高的生产函数来快速地优化资源之间(国内资源之间、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之间)的配置。2、实现条件(1)国内统一开放、自由完备的要素与产品市场。(2)、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二)、对外贸易——竞争强化——经济增长

1、实现机制外贸强化竞争,促进在国内市场上已获得垄断地位的企业进一步提高效率。通过外贸强化竞争,进一步淘汰国内因保护而得以生存的效率很低的企业,提高总的生产率。2、实现条件(1)、企业对竞争比较敏感。(2)、部分企业已有一定竞争力。(3)、运转良好的产品与要素市场。(三)、对外贸易——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通过引进——消化——创新,能够快速提高本国产业技术水平,能实质性、根本性地优化本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实现“引进——创新——赶超”。1、实现机制

(1)、对外贸易——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2)、对外贸易——技术外溢、边干边学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3)、对外贸易——竞争刺激——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4)、技术进口——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5)、对外贸易——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2、实现条件(1)、企业要有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2)、企业对国际竞争敏感。(3)、有支付进口技术所必需的外汇能力,并且先进国愿意出口自己技术存量中的某些后进国所需的技术;(4)、进口技术的适宜性。(5)、国内有较良好的引进———消化———

创新——推广的运行机制和配套体系。(6)、企业具有获得规模经济利益的各种条件。(四)、对外贸易——产业演进——经济增长

1、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其结构转型能力的实现通常一般工业高于农业,新兴工业高于传统工业,加工深度高的产业高于加工深度低的产业,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高于技术密集度低的产业。2、实现机制

(1)、对外贸易——资源配置优化效应——产业演进

(2)、对外贸易——动态竞争效应——产业演进

(3)、出口贸易——产业连锁效应——产业演进

(4)、出口贸易——规模经济效应——产业演进

(5)、进口贸易——市场示范效应——产业演进3、实现条件首先,要求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竞争反应敏感,有追求资源配置优化的动力。其次,需要发挥产业连锁效应的所有条件。再者,本国出口产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最后,进口贸易对产业演进的示范效应,需要一个有保护的开放市场。(五)、对外贸易——规模经济——经济增长

1、实现机制

(1)、外贸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企业利润率。

(2)、外贸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助于组织、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促经济增长。

(3)、外贸的规模经济效应,还有助于产业的演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实现条件首先,需要外部市场条件。其次,需要内部市场条件。最后,需要企业制度条件。(六)、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经济增长

1、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2、实现机制

(1)、对外贸易---制度引进---制度创新

(2)、对外贸易---边干边学与外溢效应---制度创新

(3)、对外贸易---规模扩张---制度创新

(4)、对外贸易---竞争强化---制度创新

3、实现条件企业对竞争敏感,并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七)、对外贸易——人力资本积累——

经济增长

1、人力资本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2、对外贸易加快本国人力资本积累的机制

3、实现条件对外贸易对一国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受制以下条件;(1)、企业及其人员要有学习、模仿、追求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的动力;(2)、企业对竞争敏感。(3)、该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大小。第七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涵义与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贸易联系较为密切的国家实行某种经济联合,成员国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自由贸易,并不同程度地采取某些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的过程和状态。

(1)、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由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成员国组成。(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成员国之间撤除贸易壁垒,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促使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结合是基于共同的利益。(4)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利益的分配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5)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跨国的生产关系。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各种组织形式的特征成员国间关税减让成员国间自由贸易对外关税制度统一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经济政策的协调

经济政策完全统一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完全经济一体化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

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最松散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的贸易实行特别的关税优惠。

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

这是指一些国家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组成的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实行区内商品的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保留各自的关税制度,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按照各自的税则征收进口关税。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

关税同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相互完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对其他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而缔结的同盟。

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

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共同市场还取消对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流动的限制。5.经济联盟(EconomicUnion)

经济联盟是指成员国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对外统一关税制度,经济联盟成员国制定并执行一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国在经济上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

完全经济一体化不仅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和要素的流通障碍,而且由一个超国家的权威性机构把成员国的经济结合成一个整体。该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统一的财税政策、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对外经济政策。

三、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

主要原因(一)、战后欧洲经济的重建与发展是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基本经济原因

(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及各国生产力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贸易增长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提高。②、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遍布全球每个角落;③国际金融市场已趋全球化,世界金融市场联成了24小时不停运作的网络。④科技研究与开发开始国际化,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国际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浪潮正在兴起。⑤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在管理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维护政治经济利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四)、解决国际收支困难等特殊问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催化

四、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

主要特点(一)同一大洲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洲域经济一体化”和“洲际经济一体化”开始形成和发展。(二)、随着参与国家的增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基础上形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关系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主体。(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不同层次的地区性经济贸易集团的成员之间出现纵横交错的局面。(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越来越倾向于推行开放性地区主义的战略。(五)、世界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

1、贸易创造效果(TradeCreatingEffect)所谓贸易创造效果是指因创建关税同盟,取消同盟内关税使原本由本国生产的产品改为从生产成本更低的成员国进口所带来的福利。

假定在一定的固定汇率下,X商品的货币价格(假定价格等于成本)在A国为35元,在B国为26元,在C国为20元。这里,A国代表本国,B国代表关税同盟伙伴国,C国代表世界其他国家。见下表:国别ABCX商品价格35元26元20元假定在A、B两国结成关税同盟前,A国自己生产X商品,并征收100%的高关税加以保护。在A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后,两国相互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这样,A国就从B国进口并停止生产X商品,把生产X商品的资源用于生产其他商品,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利用。对B国来说,因A国市场消费的X商品均由B国生产,故其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低,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因此,缔结关税同盟后,创造出B国向A国出口的新的贸易与国际分工(专业化),即贸易创造效果。可见,当关税同盟中某成员国的一些产品被另一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品所替代时,便发生了贸易创造。贸易创造使得贸易商品的生产地由高成本成员国转向低成本成员国,因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既给成员国带来福利的增加,也增进了非成员国的福利。因为成员国的福利和实际收入的增加将导致从世界的更多进口,从而把福利外溢到同盟外的其他国家。2、贸易转移效果(TradeDivertingEffect)

所谓贸易转移效果是指缔结关税同盟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和实行对外共同关税,原来由低成本的非成员国进口的产品,改由较高成本的成员国进口。它导致消费者减少了福利水平,因为它将生产由同盟外更有效率的生产者转移给同盟内低效率的生产者,从而恶化了国际资源配置。现仍按上例说明。

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A国自己不生产X商品,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A国当然是从价格最低的C国进口,X商品的价格为20元。A、B两国缔结关税同盟后,为了阻止非同盟成员C国X商品的进口,根据C国20元与B国26元的差距,关税同盟对C国征收30%以上的统一关税。这样,A国就由从C国进口X商品转向从B国进口,X商品价格为26元。因此,缔结关税同盟后,A国从同盟外的低价进口转向从同盟内的高价进口,即贸易转移效果。贸易转移使得资源在国际上的配置不合理,一些产品的生产,即资源的利用,由原来在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国家转移到生产效率低、成本比较高的国家,从而不仅减少了关税同盟内部的福利,而且减少了世界的福利。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对经济福利影响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因素:第一、缔结关税同盟前的关税水平。第二、关税同盟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第三、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成本差异。第四、参加关税同盟国家的多少。第五、成员国的生产效率。第六、关税同盟对外关税水平。第七、成员国之间经济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