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化境-论翻译思想内蕴探析_第1页
钱锺书-化境-论翻译思想内蕴探析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钱锺书"化境"论翻译思想内蕴探析钱锺书是我国现代享有盛誉的翻译思想家和化境论的提出者。译界普遍认为,钱锺书的化境论翻译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体系,是对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巨大贡献。罗新璋把化境论放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里来论述,认为这一理论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王秉钦认为,化境论可与严复的信达雅论以及傅雷的神似论构成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主体,而且将翻译引入文艺美学范畴,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发展。本文采用语境还原的方法,把化境论放到钱锺书本人的思想体系中去,在其整体的文艺思想背景下探讨这一翻译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意义。一.化境论与创作钱锺书的化境论翻译思想是在《林纾的翻译》这篇文章里提出的。钱锺书指出,译与诱讹化几个字之间有着一脉相通、彼此呼应的关系,组成了诗歌语言中所谓的虚涵数意。他还指出,这些复合意义能揭示翻译的本质、标准与特性。诱在翻译中的作用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翻译能介绍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文学作品,仿佛做媒似的。讹是翻译难以避免的毛病,原因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因此,翻译中难免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化则是翻译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钱锺书因此提出化境说,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化境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译论,引起译界的高度关注。这一理论提出后,学界就其理论渊源及其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化境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美学,有学者认为化境是借自佛经的名词,还有学者指出化境论是受到了意境或境界说的启发。理论阐释最好能把概念还原到理论家的思想体系中去考察。理论提出者在不同场合的相关论述可拿来相互参照、印证。比如在一篇有关《列子》的札记中,钱锺书讨论了儒、道两家的生死轮回观念。这篇札记对化的概念阐发可视为化境的注脚: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轮回不等于简单的变化,变化仅表示原有的外形不存在了,而轮回还强调精神没有消灭;变化只看到事物的形式,而轮回看到了形式和精神的二元维度;轮回是有化而无别的一实--化的是形式,无别的是精神。就翻译来看,译者往往会假定思想可以脱离语言单独存在。译本入于化境就是克服了种种困难,重新实现原作形与神的契合,让原作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出来。这就要求译者能把两种语言和文化合而为一,与原有心灵上的默契并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换言之,入于化境的翻译是译者在另一种语言里的重新创作。钱锺书对朗费罗诗歌《人生颂》翻译过程的分析清晰展示了翻译和创作彼此难分的关系。《人生颂》是由英国汉学家威妥玛与中国近代诗文家董恂合作完成的。威妥玛的汉语表达能力有限,仅限于表面文字的转换,他的翻译存在较多有章无韵且格格不吐的问题。他的合董恂只能裁以七言绝句,但这种润色方式却又过于信马由缰了,实际上是根据、依仿原诗而作出自己的诗。由此可见,威妥玛与董恂虽有合作,不过他们的合作并没有使这首诗的翻译达到理想境界。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生颂》的翻译过程被明确地分成了两步,因此是有分析价值的。二.打通与超越钱锺书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能打破各种学科之间既有的藩篱,进而形成一种比较的、综合的宏阔视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求打通。他幼承家学,博览经史子集,特别是集部,几乎无所不窥,后来又以西洋文学为专业,兼顾史学与哲学,融会贯通,颖悟异常。比如他所著的《管锥编》就引用了古今中外近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内容涉及文、史、哲几大部类,学问之大鲜有人能比。在给友人的通信中,钱锺书自言,他的治学方法并非比较文学,intheusualsenseoftheterm,而是求打通,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打通,以中国诗文词曲与小说打通……打通而拈出新意。这与他在《谈艺录》序言里提出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意思是一致的。这反映了求打通的治学方法是钱锺书能在文与史、雅与俗、古与今、中与西之间自由遨游而时有收获的重要原因。化境翻译思想与求打通的治学方法密不可分,因为入于化境,即躯体换了一个而仍能保有原作的故我的精魄境界的译作,打通了译出与译入两种语言范型、两种文学传统,以及两种文化特性,同时打通了原与译者两个行为主体。可以说,化境论是让译者本着求打通的精神从事翻译,是打通思想的译学推衍。这种求打通的翻译思想可以在哲学家贺麟那里找到理论依据。钱锺书在《谈艺录》序言里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表明人类的本性是相同的或相通的,这是东西方能够沟通的基础,也是翻译的基础。打通彼此相互交流的壁垒意味着一种超越;化境论打破了文化的封闭格局,包含或超越了两种语言与文化。化境的超越思想还包括这样一层含义,即有时会出现译文优于原作,所谓出原著头地的超越现象。化境的这一内蕴自然与钱锺书以创作为旨归的翻译思想分不开。谈及克洛代尔翻译的丁敦龄的诗时,钱锺书说:译者驱使本国文字,其功夫或非原驱使原文所能及,故译笔正无妨出原著头地。在《林纾的翻译》里钱锺书说:译者运用归宿语言超过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者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他认为林纾的文笔优于他所翻译的原哈葛德的。他还列举了许多这类出原著头地的例子,如裴德赞扬爱伦·坡小说的法语译本不像原作那样词句落于俗套,《冰雪姻缘》的译本优于原作等。译文超越原作甚至取代原作的现象在文学翻译史上确实时有发生。到底什么样的翻译实践能够打通,什么样的译文能超越原作?这里不妨举钱锺书本人所做的一个翻译实践来印证他的翻译理论。在一次演讲中,钱锺书为说明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翻译了歌德的一首诗EinGleiches(汉译为《有喻》):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钱锺书认为这首诗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白相似得令人惊讶。歌德的口吻情景也许确与陶渊明、李白惊人地相似,但译者的翻译抉择,无疑也是歌德能与陶渊明、李白能够互通有无的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尽管就译作没能保持与原作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翻译方法不值得提倡,但从另一种语言里一首新的诗作得以产生的角度来看,这首译诗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形式和内容新的统一,它的文辞和意境,所表现的情调和风味,均称得上诗中精品,且与原作精神保持一致。笔者认为,虽然不能武断地说钱锺书的译文超越了这首诗的原作,但这可以看作他翻译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一个好例。三.矛盾与悖论钱锺书有许多矛盾或悖论的思想。思想上的矛盾与悖论往往是因为事物本身存在矛盾与悖论。首先,从现代译论的角度来看,钱锺书翻译思想中翻译和创作的矛盾要求译者既隐身又现身。钱锺书对于林纾作为译者而不断现身的态度非常欣赏。他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也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他认为正是林纾翻译中对原文的讹起了抗腐作用,使得林译多少因此免于完全被淘汰。从对翻译认识的基本立场出发,钱锺书认为译者应该隐身,但他又清醒地看到林纾的成功恰恰在于他翻译中的讹,即在译文中时不时地现身。谢天振据此认为,钱锺书面对译者的隐身与现身所不由自主流露出来的矛盾心态折射出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的转变,即传统原文至上的原著中心论在钱锺书那里开始松动。其次,钱锺书的翻译思想反映了他在人类语言与文化交流的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种种悖论式的思想,如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同一与差异,借助翻译吸收他者文化时的打通樊篱与自我封闭,以及语言本质上的可译与不可译等。钱锺书一方面认为,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即语言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千差万别的语言背后人类却有着同样的希望,同样的恐惧,同样的喜怒哀乐,正是这种同一使翻译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认为,表达方式的差异反映出说不同语言的人对人生观、世界观等终极价值观念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翻译显得必要。诚如曾觉之谈文学翻译时所说:理同心同,悬说而已,实际则千差万殊,各因时地而有异,决然断然,不能以含糊语概括……所以文学作品不可译,且有些不能为外国所了解。再次,对于翻译思想中同一和差异、打通和封闭、可译和不可译之间的矛盾,钱锺书有充分的认识并给予睿智的化解。无论在中国古代思想还是西方哲学里,回家都是一个常见比喻,用来表示完成了认识的任务,思维有了结果,新的知识得到吸收化为己有。而作客则表示有家不归或无家可归,也就是说思想还没有解析得彻底,还没有彰显真知灼见。中国古代思想家常说的归根复本自家田地穷子认家门等都是同一喻,而客慧客尘这些名词也是从这个比喻上生发出来的。钱锺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认识和推理现象,认为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目的都指向恢复未活动之前的稳定状态,碰到疑难,发生欲望,激动情感,都是心理的震荡和扰乱。非到这震动平静下去,我们不会舒服。自然地,追思而有结果,问题解决而产生信仰时候的心理状况,就好像走遍了天下又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心理活动恢复到未活动之前的稳定状态。钱锺书指出在西方哲学里这种心理现象最早由柏拉图做出解释。在柏拉图看来,一切知识都是回忆,而一切学问都是一种重新觉醒。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所以,经过探索和追思所得的新知识和新发现,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旧物重逢的印象。但钱锺书也指出这只是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所谓回复原来,只是指心的情景而说,心的内容经过这番考索,添了一个新观念,当然比原来丰富了些。钱锺书论述的回家比喻可视为他化境论翻译思想的心理基础。成功的翻译必然让译者或读者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译者不会翻译自己或他人已经完全了解的东西,因为人们既已完全了解,就没有翻译的必要了。同时,译者也不会去翻译那些自己或他人根本就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甚至连自己要翻译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翻译呢?回家思想观照下的化境论就旨在化解这种认新为旧的矛盾。译文失去了原作的风味,没有输入新东西到译入语中,就达不到翻译的目的;生硬牵强违背了人们的接受心理,同样达不到翻译的目的。化境论提出的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换言之就是,译本读起来仿佛是译入语中固有的文本,采用的仿佛是译本读者本来就熟悉的形式,表达的也仿佛是他们本来就知道的思想。译本读者阅读译本的过程就是其回家的过程,是走了那么远的路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钱锺书有关回家的论述不仅可以拿来阐释他的化境翻译思想,而且这一观点在他诸多文艺评论文字中处处可见。比如在讲到中西诗歌的异同时,钱锺书说: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他还谈及了回家这个比喻: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一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