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1页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2页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3页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4页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目标】(1)通过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体会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从唯物史观出发辩证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2)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适应时代潮流和我国国情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确立了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②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

,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③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改革开放现代化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课前预习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概念:指在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主要特征:

。(3)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3.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2)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公有制包产到户产业结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制包产到户产业结构二、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2)中心环节:增强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

。2.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意义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②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经济体制企业活力商品经济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企业活力商品经济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建立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经济体制。(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非公有制经济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非公有制经济生产力探究主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材料二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探究【解读】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促进……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并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注意角度为“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第(2)问,注意概括材料二主旨:材料表明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所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结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解读】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联产承包责任制”“打【深化拓展】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及实质(1)内容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包干到户、到组。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2)影响①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③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刺激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深化拓展】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及实质探究主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一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材料二注: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探究主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2)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意义。【解读】第(1)问抓住材料一“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不会……对立”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利弊。第(2)问注意挖掘图片隐含信息:粮票代表的是计划经济,股票则是商品市场经济的象征。【结论】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2)变化: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深化拓展】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特点及其作用(1)原因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③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④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2)特点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深化拓展】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特点及其作

(3)作用①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宏观调控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3)作用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国有企业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45综合6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一、选择题1.(2017·河北唐山月考)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A.1956年 B.1979年 C.1984年 D.1992年解析:B

“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说明文件发布于“文化大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包工到作业组,实行超产奖励”等信息,指向了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故B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C项错误;1992年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2.(2017·山东潍坊联考)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解析:D

1980年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未有革命性的突破,故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时间大约在1983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乡镇体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一,不属于原因,故C项错误;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出现了题目中的大丰收现象,D项正确。2.(2017·山东潍坊联考)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3.(2017·浙江温州期中)有学者认为,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处的“借鉴”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劳动者积极性C.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形势 D.适当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解析:D人民公社体制仅存在于农村,故A错误。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的,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适当分离了所有权与经营权,故B错误,D正确。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形势是农村改革的影响,不是城市借鉴的举措,故C错误。3.(2017·浙江温州期中)有学者认为,1980年代中国农4.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解析:C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4.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5.从1955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只能凭票限量供应,直至1993年最终取消了票证。有人说这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指的是(

)A.计划经济时代 B.改革开放时代C.市场经济时代 D.持卡消费时代解析:C

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时代是从1978年开始,而材料时间是1993年,故B项错误;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因此材料“新时代”指的是市场经济时代,故C项正确;持卡消费时代是在当今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从1955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只能凭票限量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年份产量195216392195719595195820000195917000196114750196216000198440712199043500二、非选择题年份产量195216392195719595材料二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材料二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解析:第(1)问,据表格数据按照时间纵向比较,按题干要求的两个时间段分析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第(2)问,应首先注意抓住材料主题——“城乡收入差距”,再依据图中两个关键时间点“1978年”“1985年”,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来分析。答案:(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原因:1985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减小;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城市经济,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渐拉大。解析:第(1)问,据表格数据按照时间纵向比较,按题干要求的两点击进入课时作业点击进入课时作业谢谢观赏!谢谢观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主要线索】本单元主要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工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等方面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概况。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3.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4.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虽然高度发展,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主要线索】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学习目标】(1)通过对铁犁牛耕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完善等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从而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家国情怀。(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过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时间、地域: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和长江流域出现。3.生产格局: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4.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

为辅,出现“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黄河流域粟麦家畜饲养业一、农业的起源课前预习课前自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农具材质的更新(1)原始社会:

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牛耕技术的演进(1)出现: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2)发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3)完善: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

等。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1)春秋战国:兴修了芍陂、

、郑国渠。(2)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

等水利工程。②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集体耕作(1)时间:

时期。(2)原因:农具原始。2.个体农耕(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2)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3)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

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影响①农民具有相对独立性,生活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自给自足)。②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阻碍

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分散性、封闭性)。③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使

容易破产,影响国家赋税徭役(脆弱性)。商周家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自耕农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商周家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自耕农探究主题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探究主题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史料探究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魏晋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问题】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解读】表格中涉及了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表现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可以从我国人地关系、耕作方式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结论】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主要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问题】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深化拓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形成发展原因①我国古代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是根本因素。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③社会经济条件(指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等)是重要原因。④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深化拓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探究主题2小农经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问题】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解读】根据材料中牛耕、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使用铁犁牛耕;根据“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精耕细作;根据“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等信息可以得出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根据材料的整体信息可以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论】

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探究主题2小农经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深化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弱点一是分散性;二是封闭性;三是落后性。(2)评价: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深化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农业的起源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5、6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一、选择题1.(2017·广东肇庆期末)“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解析:D“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一、选择题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解析:C

依据题干中“入土”“江东”,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是一种耕地工具,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可以随心所欲,故选C。A耧车属于播种工具,B翻车、D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排除。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3.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解析:B

牛是耕地的主要动力,从汉代到唐宋法律规定的对耕牛宰杀的约束的强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地位的逐渐强化,B项正确。3.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解析:B

题干要求是灌溉工具,A项是播种工具,排除;由“脚痛腰酸晓夜忙”可知,该灌溉工具需要人力,故选B项。C、D两项无需人力,排除。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5.(2017·豫晋冀三省月考)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

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5.(2017·豫晋冀三省月考)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材料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一,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二、非选择题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可以看出政府赋税沉重;“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说明生活窘困;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可看出商人生活奢靡,也显示了贫富分化严重的现象。第(3)问,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分析。答案:(1)生产模式:个体小农经济。主要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精耕细作。

(2)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社会风尚奢靡。(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承担者,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点击进入课时作业点击进入课时作业谢谢观赏!谢谢观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主要线索】本单元主要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工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等方面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概况。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3.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4.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虽然高度发展,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主要线索】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学习目标】(1)通过对铁犁牛耕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完善等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从而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家国情怀。(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过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时间、地域: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和长江流域出现。3.生产格局: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4.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

为辅,出现“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黄河流域粟麦家畜饲养业一、农业的起源课前预习课前自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农具材质的更新(1)原始社会:

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牛耕技术的演进(1)出现: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2)发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3)完善: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

等。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1)春秋战国:兴修了芍陂、

、郑国渠。(2)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

等水利工程。②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集体耕作(1)时间:

时期。(2)原因:农具原始。2.个体农耕(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2)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3)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

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影响①农民具有相对独立性,生活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自给自足)。②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阻碍

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分散性、封闭性)。③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使

容易破产,影响国家赋税徭役(脆弱性)。商周家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自耕农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商周家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自耕农探究主题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探究主题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史料探究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魏晋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问题】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解读】表格中涉及了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表现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可以从我国人地关系、耕作方式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结论】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主要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问题】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深化拓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形成发展原因①我国古代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是根本因素。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③社会经济条件(指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等)是重要原因。④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深化拓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探究主题2小农经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问题】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解读】根据材料中牛耕、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使用铁犁牛耕;根据“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精耕细作;根据“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等信息可以得出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根据材料的整体信息可以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论】

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探究主题2小农经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深化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弱点一是分散性;二是封闭性;三是落后性。(2)评价: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深化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农业的起源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5、6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一、选择题1.(2017·广东肇庆期末)“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解析:D“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一、选择题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解析:C

依据题干中“入土”“江东”,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是一种耕地工具,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可以随心所欲,故选C。A耧车属于播种工具,B翻车、D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排除。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3.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解析:B

牛是耕地的主要动力,从汉代到唐宋法律规定的对耕牛宰杀的约束的强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地位的逐渐强化,B项正确。3.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解析:B

题干要求是灌溉工具,A项是播种工具,排除;由“脚痛腰酸晓夜忙”可知,该灌溉工具需要人力,故选B项。C、D两项无需人力,排除。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5.(2017·豫晋冀三省月考)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

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5.(2017·豫晋冀三省月考)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材料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一,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二、非选择题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可以看出政府赋税沉重;“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说明生活窘困;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可看出商人生活奢靡,也显示了贫富分化严重的现象。第(3)问,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分析。答案:(1)生产模式:个体小农经济。主要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精耕细作。

(2)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社会风尚奢靡。(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承担者,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点击进入课时作业点击进入课时作业谢谢观赏!谢谢观赏!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目标】(1)通过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体会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从唯物史观出发辩证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2)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适应时代潮流和我国国情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确立了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②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

,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③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改革开放现代化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课前预习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概念:指在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主要特征:

。(3)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3.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2)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公有制包产到户产业结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制包产到户产业结构二、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2)中心环节:增强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

。2.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意义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②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经济体制企业活力商品经济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企业活力商品经济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建立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经济体制。(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非公有制经济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非公有制经济生产力探究主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材料二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探究【解读】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促进……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并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注意角度为“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第(2)问,注意概括材料二主旨:材料表明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所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结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解读】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联产承包责任制”“打【深化拓展】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及实质(1)内容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包干到户、到组。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③改革购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④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2)影响①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③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刺激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深化拓展】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影响及实质探究主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一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材料二注: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探究主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2)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意义。【解读】第(1)问抓住材料一“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不会……对立”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利弊。第(2)问注意挖掘图片隐含信息:粮票代表的是计划经济,股票则是商品市场经济的象征。【结论】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2)变化: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深化拓展】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特点及其作用(1)原因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③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④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2)特点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深化拓展】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特点及其作

(3)作用①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宏观调控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3)作用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国有企业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45综合6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一、选择题1.(2017·河北唐山月考)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A.1956年 B.1979年 C.1984年 D.1992年解析:B

“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说明文件发布于“文化大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包工到作业组,实行超产奖励”等信息,指向了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故B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C项错误;1992年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2.(2017·山东潍坊联考)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解析:D

1980年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未有革命性的突破,故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时间大约在1983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乡镇体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之一,不属于原因,故C项错误;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出现了题目中的大丰收现象,D项正确。2.(2017·山东潍坊联考)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3.(2017·浙江温州期中)有学者认为,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处的“借鉴”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劳动者积极性C.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形势 D.适当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解析:D人民公社体制仅存在于农村,故A错误。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的,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适当分离了所有权与经营权,故B错误,D正确。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形势是农村改革的影响,不是城市借鉴的举措,故C错误。3.(2017·浙江温州期中)有学者认为,1980年代中国农4.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解析:C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4.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5.从1955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只能凭票限量供应,直至1993年最终取消了票证。有人说这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指的是(

)A.计划经济时代 B.改革开放时代C.市场经济时代 D.持卡消费时代解析:C

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时代是从1978年开始,而材料时间是1993年,故B项错误;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因此材料“新时代”指的是市场经济时代,故C项正确;持卡消费时代是在当今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从1955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只能凭票限量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年份产量195216392195719595195820000195917000196114750196216000198440712199043500二、非选择题年份产量195216392195719595材料二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材料二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解析:第(1)问,据表格数据按照时间纵向比较,按题干要求的两个时间段分析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第(2)问,应首先注意抓住材料主题——“城乡收入差距”,再依据图中两个关键时间点“1978年”“1985年”,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来分析。答案:(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特点:农业生产大幅下滑。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原因:1985年以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减小;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搞活了城市经济,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渐拉大。解析:第(1)问,据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