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试题_第1页
公共政策试题_第2页
公共政策试题_第3页
公共政策试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政策试题要求:(1)请在下列6个题目中任选2个题目进行回答;(2)每题的答案不少于1000字;(3)开卷考试,但不允许原文抄袭,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答题;(4)每题50分。当你选择了超过3个题目进行回答时,我们将随机地抽取其中的2个回答作为评分依据。请选择一个社会问题,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你可以运用市场失灵、社会失灵、政府失灵等理论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问题自身的性质综合地运用其它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社会问题:长期存在的医患矛盾问题。主要就是由于医疗服务行业存在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所以一直得不到解决。一、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失灵在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失灵的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1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的失灵。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阻碍了市场中双方平等交易的实现,市场力量不足以约束价格、限制医疗服务的需求,以最优化资源配置,带来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2医疗行业外部效应的存在导致了市场失灵的出现。医疗行业的正外部效应广泛存在于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服务领域,比如公共卫生中的传染病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等;此外在许多医疗服务中存在负的外部效应,负外部性的存在危及到了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而造成了社会利益的流失和社会成本的增加。比如,抗生素的使用、传染病的传染等。3医疗行业的垄断性导致了市场的失灵。从技术上,医疗行业的技术复杂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在从事医疗行业的准入门槛上,政府对从事该行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制;从医疗机构上,公立医院占据主体,其中一些医院在政府的扶持下形成了持久和强大的垄断优势。在以上具有垄断性的条件下,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机构,市场优胜劣汰的调节机制就无效了。4医疗服务行业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市场失灵。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纯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市场的作用下消费中容易产生搭便车问题,于是该类医疗服务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供给和生产,也不能由市场交易来实现最优的配置。二、医疗服务行业政府失灵在医疗服务行业中,政府的失灵在以下几方面较为典型。1在对医疗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存在供给失衡。表现在,政府财政对医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持吃紧,导致这些服务和产品的供给量不足。就医疗保障制度而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加重了民众的的负担。2政府干预使得医疗服务市场中原本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导致更高昂的交易成本。医疗服务行业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患者、医生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而作为占据信息优势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出于利益动机竭尽全力保留自身的信息优势,这样政府干预加剧了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复杂性,使用于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并进行管理的资金大大增加,提高了各方进行交易的成本。3医疗服务行业由政府推动形成的行政性垄断明显,政府通过采取法律对竞争进行限制,通过财政补助创造一个不公平竞争的平台,用低于成本价提供产品与服务及供给公共产品从而在医疗服务行业形成垄断权力。4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广泛的干预导致公共垄断权力的滥用,产生大量的寻租腐败行为。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例,对药品行业的政府监管,应该维护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但药品监管体制不但未能有效治理市场失灵,反而因为寻租行为和监管权力的恶性扩张导致了更严重的市场失灵。5过度医疗问题仍然明显。因为医疗服务行业由政府推动形成垄断格局,使得医疗需求缺乏价格弹性,过度医疗是医方必然选择的价格策略,因此过度医疗问题的根源也在于政府的失灵。三、如何解决:1引入竞争优化垄断竞争格局。医疗服务市场垄断竞争的格局,致使在医疗服务供给优质市场存在严重的稀缺,需要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去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进行医疗机构内部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要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垄断性竞争市场进行优化,首先要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化并且资源充足的医疗供应体系。2加大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缓解供给短缺。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医疗服务供给量的不足是政府失灵的一种重要表现。当前,要保障医疗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医疗,仅靠市场和个人是不够的,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3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建设,遏制腐败和寻租。对医疗服务行业需要进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增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模式。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推动政府经济行为法制化并进行法律规范来限制其对医疗服务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和范围,以行政立法的手段对医疗服务行业依法进行管制。政府要加强其对医疗服务行业调控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完善政府本身的内外监督体系和机制,增加政府在调控过程的透明度。从而减少医患矛盾的可能性。请选择一个现行公共政策,对其公平性进行分析。提示:你可以讨论该公共政策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公平性。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其说明性的指标主要有帕累托准则;卡尔多-希克斯准则;罗尔斯准则等。公平的标准也有形式上的公平与实质上的公平、起点公平与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差别。比如说高考分省录取政策公平问题。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以各省区自定录取名额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社会影响:对于部分偏远地区的学生和国家教育发展大局是公平的。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为了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在全国的配置,以便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我国高考制度实行分省区定额录取的政策,这对调动落后地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利。但也不可避免地对其他地区的公平造成影响。部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招生计划多、录取比例高、录取分数低、报考条件要求低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别的地区上名校的机会。因此也促成了大量的“高考移民”,这些人也奔赴新疆、内蒙、宁夏、海南等地。公平性分析:统一录取分数线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也在本质上是不公平的。统一录取分数线被很多人认为是真正的公平所在,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来讲,分数线的简单统一并不是真正的公平,因为在此之前他们的起点已经不平等。边远地区的学生在高考前已经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高考时让其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则无疑是一种补救。要真正解决好“高考移民”问题,我们必须从教育公平入手。国家教育科学《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提出:为建设和谐社会、公正社会的需要,必须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源自经济建设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在减少教育差距、增进教育公平上承担主要责任。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的保障在于公平的公共政策。但是,出于各种现实利益的考虑,某些政策制定者制定的公共政策忽视了社会公平的根本原则,违反了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在教育领域表现为:在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教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上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据统计,国家教育投入的不公,人为地造成教育资金向部分高校倾斜,越是不发达地区这种倾斜越明显,由此导致最好的政策、设施、教师、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向少数学校流动和集中;国家投资建造的重点大学在省际间分布不均,过于集中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比一般地方过多地享有了高等教育资源;同时各种社会利益集团涌向教育行业,由于投资的趋利性决定了社会资源愈加集中于优质高等院校,加大了各个学校间资源配给上的差距。失去公平价值的公共政策,无法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我们必须确保公共政策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从而有效实现教育公平。因此需要一是政府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在资源配置上应当向弱势地区、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即扶贫而不是扶优,从而努力缩小地区差别、学校差距。二是进一步提高报考“门槛”,严把报名关,杜绝腐败。三是缩小过大的高考分数线差异,并改革现有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增加高校自主考试招生的权力,如一些高校开始实行的高考自主招生就是很好的尝试。四是采取教育行政听证、咨询和教育公平评价与监督等制度,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体现教育公平。参考政策议程设定的相关理论,选择一个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讨论。政策议程设定理论有一种叫,多源流理论。多源流理论认为,在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特点各异、相对独立的源流:问题源流(包括指标、焦点事件或危机、反馈和预算等)、政策源流(包括政策共同体的人员构成、作用以及备选方案的形成等)和政治源流(包括政府、国民情绪、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和行政部门关键职位的人事调整等),即被注意的公共问题、被阐明的政策建议和被赋予的政治机会。比如说异地高考政策。亦是如此。一、“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的问题源流一般而言,只有当问题的性质严重到足够引起政策决策者关注的程度时,政策议程的设置才可能得以启动,随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问题的严重性正是如此: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的急剧增加。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该数字较之2010年第一次专门统计时增加了93.79万_,数量庞大,增幅明显。2、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备受争议。随迁子女无法实现在非户籍所在地实现就地高考的问题就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进城务工人员也是纳税人,理应和本地户籍人口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他们的子女也理应和本地户籍人口的子女一样享受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但现实是政府没有充分尊重和保障随迁子女考试升学的平等权利。3、“高考移民”屡禁不止,“高考移民”就是考生基于我国各省市现实存在的高考分数录取线及录取率高低迥异的现状,通过迁移户口或转学等办法选择从录取分数线高、录取率低的地方向录取分数低、录取率高的地方“迁徙”,从而实现其在异地报名参加考试的现象。4、高考户籍限制带来的制度壁垒在高等教育的领域,我国一直实行高考报名是以“户籍+学籍”为依据,这致使随迁子女无法实现在非户籍所在地报名和参加高考,随着越来越多随迁子女追随父母來到非户籍地上学就读,使得其对于户籍制度全面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如果户籍改革无法顺利推进,将会影响随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这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隐患。二、“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的政策源流1.政策共同体的回应与推动在我国,政策共同体主要由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两会代表、专家学者、益相关者群体、社会媒介以及公众等组成。在“异地高考”的政策共同体人员组成中政府官员、两会代表、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群体被认为是主要的参与力量,虽然他们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途径和产生的影响力有很大差别,但对于“异地高考”的能否实现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与推动,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扬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2、备选方案的形成在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又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异地高考”以更好地保障好公众的受教育权。201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重庆、湖南和山东成为了首批试点的地区。在具体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内容上,关于“异地高考”的试点内容赫然在列。从试点的效果来看,在山东的试点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山东省在2012年2月宣布了本省的“异地高考”政策方案,即“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这无疑给国家层面的“异地高考”政策提供了参考的执行路径和实践经验,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三、“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中的政治源流一般认为,政治源流是我国政策议程的多源流构成中的最重要的一条源流。在对“异地高考”议程设置中的政治源流考察中,将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异地高考”政策设置过程中的具体实际,从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国家行政部门的职能履行及人事调整、民意表达之下的政治压力和转型期的利益博弃这几个方面来构建政治源流。1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已经向“注重公平”转变,从以经济为中心的思想也已经转变为更加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也就提高了高等教育等涉及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的问题进入到政策议程的可能性。此外,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秉承着这样的执政理念,一直高度重视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解决,多次在公开场合对此进行表态,表达了对该问题的关注及解决该问题的决心,营造了改革的政治氛围。2行政部门的职能履行及人事调整国务院的重视与支持、教育部的职能履行。教育部系教育领域的主要负责部门,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在“异地高考”的政策议程设置中,文件的起草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直接决定了政策产出的最终形态,需要教育部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做出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合理的政策安排。3民意表达之下的政治压力公众的不满情绪表达。现如今,我国己经形成了多元利益的教育格局,社会公众要比以前更加迫切地去追求更好更优越的教育,期待国家通过进行教育改革来改变相对落后的教育现状。近年来,“异地高考”问题不仅是进城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或者是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公众关心的问题。新闻媒介的推波助澜。近些年来,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平面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对于“异地高考”的报道都层出不穷。新闻媒介或者是通过采访两会代表和官员去传播他们的提案和政策建议;或者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异地高考”研究的专题报告或进行专栏评论,让社会各界更清楚“异地高考”的来龙去脉,新闻媒介的宣传和报道等营造了热烈的舆论氛围,传播了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尤其是声援“异地高考”的声音,更好地吸引了政策决策者的注意。四、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在“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中,没有存在明显的焦点问题或者政治事件形成触发机制来推动“异地高考”政策之窗的开启,它是在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的源流汇合下共同作用促成的结果。最后,在上述源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2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刊登了《通知》,该通知由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和人社部四部门联合制定,这也标志着“异地高考”政策之窗的开启。请选择一个现行公共政策,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你可以利用课程所提供的理论方法,也可以跳出课程中的理论框架,根据政策自身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案例不知道该如何选取,待议。请选择一个现行公共政策,对其政策执行过程进行讨论。提示:你可以讨论对该政策执行过程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指出其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公共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失学”为目标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99年正式实施以来,受到了广大贫困大学生的欢迎,但该政策实施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一、从政策本身来看,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是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出现的根源1.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本身存在商业银行的信任性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贷款不配套问题。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法人,要求自身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效益性、安全性的要求,发放贷款通常要以相关的财产担保为前提的。而国家助学贷款它是一种无需担保的小额性政策性贷款,即学生在不需相关的财产作为担保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这显然不符合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安全性要求。2.国家助学贷款在方式和还贷期限的设计上不甚合理。根据现行政策,还贷期限一般不超过十年,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实行按季结息、分次任意还本的方式归还贷款。这种还款方式有可能闲置了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还贷能力,而相应的增加了毕业后的还贷压力。3.同时,政策本身没有设计执行政策的激励机制。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设计中,发放贷款、贷后管理、贷款催还、偿还风险全部落在银行和学校的头上。政策让银行和学校承担了过多的风险,没有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得政策没有效地激励起各方的积极性。二、从政策执行的主体来看,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同和支持,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不力所致。国家贷款政策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地方政府来看,除了要支付庞大的义务教育经费外,还要负担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具体到国家助学贷款而言,按新的助学贷款机制,地方政府要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利息补贴、支付风险补偿金和补偿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地方高校的助学贷款发放越多,地方财政承担的风险补偿金和贴息就越多,有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不力,甚至出现不作为,也是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三、从政策执行对象来看,公共政策执行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和改变政策对象。其功能发挥不仅与执行主体各个因素有关,也与政策对象对政策认同、接受和支持的程度有关。国家贷款政策的执行对象涉及相关商业银行、高校和申请贷款的大学生,他们对国家贷款政策认同、接受和支持的程度也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首先,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作为无需担保的小额性政策性贷款,一方面,助学贷款贷后风险难是以掌握的,很难像经营和管理商业性贷款那样可以拿出一套具体办法。为了把风险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商业银行对助学贷款要求的申请程序比较复杂,申请材料的规范程度要求高。学生因提供的申请材料不规范导致贷款成功率很低。这样,不仅导致了贷款周期过长,也打击了学生申请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国家助学贷款每笔数量小,但笔数多,且每笔贷款的手续跟其他商业贷款的手续是一样的,这相对大额贷款的管理成本来讲是过高的。而且,大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在缺乏一个完善的个人信任体系的情况下,无疑增大了管理难度。这些都严重影响商业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其次,从高校的角度来,一方面,高校扩招以后,学校贫困生的人数大为增加。由于贫困生数量多,组织审核的材料多、工作量大,同时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很难掌握,因而在审核申请贷款学生的材料时难免存在偏差。另一方面,高校在助学贷款过程中,还承担了很大的风险。高校不仅要为银行承担追回贷款的风险,而且还要冒因学生恶意欠贷而被媒体曝光的风险[3]。使得一些高校也存在一些顾虑,怕麻烦,怕风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再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受不良信用环境的影响,毕业工作后既不主动还款也不主动和银行联系,这是造成助学贷款违约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学生感受到申请贷款的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贷款条件苛刻,再加上在申请贷款的学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获得贷款,直接打击了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且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在当前经济转型且高等教育持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收入较高且收入较稳定的工作,且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着购房、结婚等压力,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毕业后的还贷能力。四、从政策环境来看,政策执行是一个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行为,适宜的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无需担保的政策性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序运行依赖于良好的个人信任体系。目前,我国的个人信任体系还很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任档案建设滞后,我国的信任档案建设2002年才提上日程,目前尚未发展到有用、有效的规模,很多地方尚处于起步或停滞阶段。二是个人信用征询体系发展很不平衡,而且不具权威。三是缺乏一个完备的个人信任法律体系。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还需要一个完备的个人信任法律体系。完备的个人信任法律体系涵盖了个人信任的各个方面,从事前个人信贷的授信到事中的监管以及事后还款方面都应涉及到,从而为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法律依据。与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信任法律体系还相当不完备。改进方向:政府作为调控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政策法规制定、宏观风险调控、财政投入);社会作为支持主体,应发挥保障作用(就业保障、舆论宣传监督、信息资源共享);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发挥基础作用(诚信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的提高);银行作为操作主体,应发挥监管作用(还款机制、违约惩戒机制、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学生作为核心主体,应发挥自律作用(道德修养、诚信意识和能力提高)。上述各主体需要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保障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信用防线,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目标的实现。请根据你自己的经验,对目前中国公共政策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题目。你可以讨论当前所存在的主要政策问题,也可以一般性地讨论政策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当前中国公共政策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公民参与问题。一、公民参与的重要性:美国学者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这样强调:“公民参与是信息时代政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政府和公共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环境和情形。”马克·彼特拉克更是强调:“公民参与是民主的希望”。可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环节。俞可平在《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义》中阐述了公民参与的概念、形式、意义以及公民参与的条件等等。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深刻的探讨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关因素包括:美国民主的根源、前途、生命力、缺陷等等,更谈及民主与公民参与二者的联系,其中的一个观点就是:“关于美国民主制度的稳定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对现代的公民参与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在我国较长一段时间,公共政策的制定由政府主要负责。社会公众利益的表达与实施也是由政治系统内部人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的,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内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占主导地位,可以看做是权力精英之间的政治折中,呈现出“内输入”的模式特点,这样的特点与公众的利益结构相脱离,不能体现社会多元利益结构的参与和互动,这就导致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以政策制定者的意志为主导,缺乏公民参与的公开性、公平性和透明度。三、当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缺乏民主意识,官本位思想严重在传统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下,行政官僚体制仍然在公众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公民自身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淡薄,部分政府机构和国家机制也对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抱有怀疑态度,其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政府控制政治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现代的公民主决策已经不适合自上而下的统治模式,随着市场将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先进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会随着形成和完善,但是现在政府的职能还没有转变成服务人民非大众的职能,与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背道而驰了。官本文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公民只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管理对象,而公民只需要接受和服从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而有些政府官员虽然了解公民应当参与公共政策当中来,但是他们为了规避矛盾,毫不重视公民的参与情况,使得公民的参与成为了公认的形式主义,很多地方的价格听证会几乎是“涨价”的形式所需,网络上流传着“逢听必涨”的玩笑帖子,在实践当中,由于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行政主体的主观能动会受到公民参与的威胁,政府官员以及工作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排挤公民的参与,抵触公众的参与行为甚至打压公众参与。2、传统文化影响了公民的权利意识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公共性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但是受传统价值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与西方传统文化相比较,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公民文化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公民参与的意识和愿望。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只强调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不说明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样消极的片面强调义务,我国是长期经受传统专制统治的国家,传统的思想政治文化在国民的意识当中占有深刻的位置,臣服性的心里是中国民众长期持有的心态,从而表现出来的是民众对政治权力的顺从、依附,这种政治文化的形势下产生了草民心理。3、参与渠道不畅、制度建设落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行为,该互动行为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来实现,当前,我国公民正式合法的参与渠道只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方式是人民选举出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