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600冲刺一轮高考语文山东专用优选课件:专题4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0版600冲刺一轮高考语文山东专用优选课件:专题4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0版600冲刺一轮高考语文山东专用优选课件:专题4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0版600冲刺一轮高考语文山东专用优选课件:专题4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0版600冲刺一轮高考语文山东专用优选课件:专题4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文言文阅读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文言文阅读1

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必备清单专题1链接高考真题解法实例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基础必备专题1链接高考2

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2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3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4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5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综合考法6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7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8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3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必备清单应试基础必备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必备清单4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2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3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4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5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综合考法6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7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8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5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基础必备1

文言字音和字形2

文言实词3

文言虚词4

文言句式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基础必备1文言字音和字形61

常考文言实词(120个)2

常考文言虚词(18个)3

文言文常见双音节词(100个)4

常考通假字(100个)5

常考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110个)6

常考文言固定句式7

高中教材重要古代文化常识8

高考常考重要古代文化常识应试必备清单1常考文言实词(120个)应试必备清单7应试基础必备1

文言字音和字形文言字音多音字【锲而不舍(shě);求田问舍(shè)】异读字破音异读【雨(yù)雪霏霏】通假异读【赢粮而景(yǐng)从】古音异读【夏无且(jū);大月氏(zhī)】文言字形古今字【至莫夜月明(莫—暮)】异体字【泪—涙;遍—徧;群—羣】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应试基础必备1文言字音和字形文言字音多音字【锲而不舍(sh82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本:树木的根)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兵:兵器)又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方法、道理)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爪牙:坏人的党羽)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9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偏义复词词义扩大(江、河、好)词义缩小(臭、饿、让)词义转移(涕、去、牺牲)感情色彩变化(卑鄙)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仅仅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作偏义复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偏义复词词义扩大(江、河、好)词义缩小10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形容词用作动词4.动词用作名词5.形容词用作名词6.使动用法7.意动用法8.为动用法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形容词用作动词4.111.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1)表示时间。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2)表示方位。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表示处所。如: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1.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动词前面12(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6)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7)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4)表示比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像翅膀一样)(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6)表示对13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登记)(2)名词+补语。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吹风乘凉)(3)能愿动词+名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4)副词+名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登记14(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用眼睛看)(7)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开花)(8)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杀)(5)所+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如:卒中往往语,15(9)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权,然后知轻重。(称量)(9)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163.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且与宾语构不成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就活用为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鸿门宴》)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3.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宾语,而没有使动、174.动词用作名词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4.动词用作名词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185.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5.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196.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3)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令尹南辕反旆。(使……向南行)6.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20(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为……美)(2)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7.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7.意动用法218.为动用法(1)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等死,死国可乎?(为……死)(2)名词的为动用法

如: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办丧事)8.为动用法(1)动词的为动用法22(一)代词3文言虚词

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2)第二人称:女、汝、而、尔、若、乃。(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4)人称复数:“属”“辈”“侪”“族”“徒”等词放在人称代词后表多数。(一)代词3文言虚词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23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2)远指代词:彼、夫、其。(3)旁指代词:他。(4)虚指代词:或、某。(5)无定指代词:莫、无。(1)代人:谁、孰。(2)代事物:何、胡、奚、曷。(3)代处所:安、恶、焉。2.指示代词3.疑问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24(二)副词

1.程度副词(1)轻微度:少、稍、略。(2)加深度:愈、益、弥、更。(3)极高度:最、极、甚、殊、太、至、绝、特等。

2.范围副词(1)表总括:俱、毕、凡、皆、咸、举、悉、尽、率。(2)表仅限: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3)表共同:共、同、并、相。(二)副词1.程度副词(1)轻微度:少、稍、略。(2)加深25

3.时间副词(1)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2)表示“以前”“当初”“过去”:向、初、曩、始、昔。(3)表示“常常”“经常”“向来”:常、素、雅、恒。(4)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适、会。(5)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斯须。(6)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急、遽、猝、立、即。(7)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8)表示“终于”“最后”:终、卒、竟。3.时间副词(1)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26

4.语气副词(1)表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2)表否定:不、弗、未、匪、非、靡、亡、

否。(3)表禁止:毋、勿、莫、无。(4)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

无乃、庶几。(5)表反诘:岂、其、庸、独、宁。4.语气副词(1)表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2)27

5.频率副词(1)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屡、数、辄、每、频、累。(2)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复、更、再、又、亟。

6.谦敬副词(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5.频率副词(1)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28

7.指代性副词(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2)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相当于前置的“我”。7.指代性副词(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29(三)介词(1)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5)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于、乎。(四)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与、及、且、而、且……且……、载……载……。(三)介词(1)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2)引30(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尚……况……、非惟……抑亦……、非独……亦……、以。(3)表示选择关系:如、抑、其、或、非……则……。(4)表示承接关系: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5)表示转折关系:而、然、则、但、乃、顾、虽。(6)表示因果关系:以、为、因、故、是故、是以。(7)表示假设关系: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8)表示修饰关系:而、以。(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尚……况……、非惟……抑亦……、31(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所。2.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2)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3)感叹语气词:哉、夫。(4)句首语气词:唯、夫、盖。3.音节助词:之、者、其、言、有、止。(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所。2.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词32叹词是表示强烈的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常见的有:

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1)诸:“之”和“于”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2)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之”是代词。(3)盍:相当于“何不”。(七)兼词(六)叹词(1)诸:“之”和“于”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334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用“……,……也”表示判断。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4)用“……,……者也”表示判断。如: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者,……”表示判断。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34(5)用“为”“是”表示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副词“乃、即、皆、本、必、亦、诚、则”等修饰谓语,

来帮助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无标志的判断句。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二)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5)用“为”“是”表示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5(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如: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③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4)用“被”表示被动。如: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5)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如:①秦城恐不可得,36(三)倒装句1.谓语前置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如:不、毋、未、莫等。(三)倒装句1.谓语前置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37(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果作介词的宾语,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如:何、安、谁、孰、胡、曷、焉、奚、恶等。(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38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4.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置于谓语动词后。(2)介词结构“以……”置于谓语动词后。(3)介词结构“乎……”置于谓语动词后。3.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定语39(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对话中省略。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403.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4.省略兼语:“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被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中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为代词“之”。5.省略介词:于、以、自。3.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41应试必备清单1常考文言实词(120个)2常考文言虚词(18个)3文言文常见双音节词(100个)4常考通假字(100个)5常考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110个)6常考文言固定句式7高中教材重要古代文化常识8高考常考重要古代文化常识以上内容详见《600分考点700分考法》一书第116页至147页。应试必备清单1常考文言实词(120个)以上内容详见《60042考例[课标全国Ⅰ2018·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选文类型】人物传记(史传)。【文本主旨】本文通过写传主鲁芝潜心学习典籍、捍卫边境、审时度势、劝谏曹爽等内容,赞颂其勤勉好学、治政有方、洁身自好、清廉忠诚的优秀品质,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榜样,对考生的成长有积极导向作用。高考真题解法实例

考例[课标全国Ⅰ2018·10~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43【重点虚词】以、为。【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重点实词】别驾、更造、挟、坐、履正、作、塞。【重点虚词】以、为。【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重点实词】44真题文本+阅读点拨真题文本+阅读点拨45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46【答案】C【考点】文言文断句【应考思路】对于考查文言文断句的选择题,首先,把四项备选答案比较一下,找出断句区别点。在本题中,对比四个选项后可发现,有两处断句存在差异,分别是“芝坐爽下狱当死”和“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其次,分析断句不同处,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坐爽”意为因为曹爽而获罪,“下狱”是其结果,两者语意紧密相连,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结构相同,句式工整,应在“直”后断开,排除B项。再次,通读正确选项,理顺文意,确定答案。【答案】C【考点】文言文断句【应考思路】对于考查文言文断句的4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48【答案】C【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应考思路】对于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选择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本题C项,“践”意思是踩、践踏;“阼”意思是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践阼”指帝王即位,并不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答案】C【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应考思路】对49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0【答案】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应考思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是“题文对照”。首先,快速浏览选项,抓住选项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事件等关键信息,锁定其在原文中对应的区域。大体上,选项的顺序与原文的顺序是一致的。其次,细读选项内容,并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判断选项的概括、分析与原文中的表述是否一致。【答案】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应考思路】解答51通过对比可知,A、C、D三项的表述与原文一致。B项的错误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可知,“饱受侵扰,人口减少”的是“天水郡”,而非“蜀地”。注意,审读选项对人物性格与行为事件的概括是否准确,两者是否匹配。虽然命题者较少在这个方面设置错误选项,但是这一方面也不容忽视。通过对比可知,A、C、D三项的表述与原文一致。B项的错误是张5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53(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54【应考思路】对于翻译题,首先要字字落实。(1)第一个“以”:凭借。以为:作为。先驱:先锋。(2)以:因为。履正:躬行正道,行为端正。素:一向。其次,理顺句式。(2)“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应为“使军兵为(之)作五十间屋”【应考思路】对于翻译题,首先要字字落实。(1)第一个“以”:55参考译文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郿人。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豪族。父亲被郭氾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才迁居到雍州,潜心学习典籍。后来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被州官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举荐鲁芝为孝廉,任命他为郎中。后鲁芝被授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升任尚书郎。曹真出京到关右督察,又任(鲁芝)为参大司马军事。曹真去世,宣帝代替曹真督察,便引荐鲁芝为参骠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进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横行,鲁芝尽心镇守捍卫,修建城市,几年间恢复了旧时边境。(鲁芝)调任广平太守。参考译文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郿人。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豪族。56天水各族百姓敬慕(鲁芝的)德行,老幼入朝上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答应了。曹爽辅佐朝政,引荐鲁芝为司马。鲁芝多次有正直的言论和高明的谋略,曹爽未能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讨伐曹爽,鲁芝率领残部攻破城门,驰兵而出,赶赴曹爽所在,劝告曹爽说:“您身居伊尹、周公之位,一旦因罪被罢免,即使想过悠闲自得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办到!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倚仗天子威势以羽檄征用四方兵马,谁敢不听从!舍弃这些离去,欲赴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疑惑,不采用鲁芝的计谋,于是身受杀戮。鲁芝因曹爽而获罪下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存苟且赦免之念。宣帝赞赏他,赦免而不杀他。天水各族百姓敬慕(鲁芝的)德行,老幼入朝上书,请求留下鲁芝。57不久(鲁芝被)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诸葛诞被平定,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理。武帝即位,(鲁芝)调任镇东将军,晋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退休让位,上奏章表十多次,于是被征为光禄大夫,赐位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羊祜任车骑将军,于是让位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与人和睦而不盲从苟同,做官做到头生白发,以礼贯串始终,没有受到这样的任命,我反而超越他(任此职),怎能满足天下人的期望呢!”皇上不依从。鲁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鲁芝)去世,享年八十四岁。皇帝为他高声号哭以哀悼,谥号为“贞”,赐百亩坟地。不久(鲁芝被)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58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2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3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4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5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综合考法6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7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8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59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代入检验法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主要题型是选择判断四个选项中的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的语句中去,看这一解释能否使语句表意通顺。例

[北京2017·9D]不能易也

易:交换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代入检验法例[北60【解析】在原文中,“不能易也”前讨论的是“宗元之论”,说的是即使圣人再出现,“宗元之论”也不能改变,如将“易”翻译为“交换”代入,则语句明显不通顺,故“易”应解释为“改变”,而非“交换”。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应的语言现象有很多,在这样的对应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对应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和词义。【解析】在原文中,“不能易也”前讨论的是“宗元之论”,说的是61例[山东2016·9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解析】“土事不文”和“木事不镂”是并列结构,根据“镂”可推断,“文”在此处应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故应翻译为“装饰花纹”才正确。3.语法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常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常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因此,可以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例[山东2016·9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解析】“62例[山东2017·9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解析】

句中的“奇”如翻译为“稀奇”,则是形容词,而在本句中,“奇”为动词才能说得通,故此句中的“奇”为意动用法,应翻译为“以……为奇”。例[山东2017·9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634.语境推断法

语境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含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山东2015·9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4.语境推断法例[山东2015·9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64【解析】根据整句话的语境可知,“次”的意思应与行军打仗有关。同时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可推断此处的“次”是“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解释为“次序”不正确。5.通假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是在实词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音同、音近字求得该词的意思。【解析】根据整句话的语境可知,“次”的意思应与行军打仗有关。65例[江西2014·10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校:较量【解析】根据句中的语法关系可推知,“校”在此处作动词。如果将“校”的动词常用义“校对”等代入原句,明显讲不通;结合上下文语境,可联想到与“校”同音的“较”字,解释为“较量”时,整句话就通顺了。可见,句中的“校”通“较”,二者是通假关系,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例[江西2014·10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校666.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例[福建2014·2A]绳吏之法尤峻绳:捆绑【解析】原文中此句之前的半句是“闽中法令严核”,由此可推知“绳”作“捆绑”之意是错的,而联系成语“绳之以法”,即能推断出其意应为“约束,制裁”。6.成语印证法例[福建2014·2A]绳吏之法尤峻677.课文联想法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含义,其基础其实源于考生对教材课文中实词含义的理解,考生可通过对课文有关语句的对照确定实词的含义。当然这要求考生一定要立足课本,熟悉所学课文。例[天津2017·8A]岁凶,横道杀伤凶:凶险【解析】联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可判断“凶”应解释为“谷物收成不好,荒年”,而非“凶险”。7.课文联想法例[天津2017·8A]岁凶,横道杀伤68综合考法2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1.代入筛选法如果熟知某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山东2017·10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解析】首先将“若”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列出:综合考法2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1.代入筛选法例69①假如;②或;③与,和;④而(表承接);⑤至于;⑥乃,才;⑦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⑧助词,用在句首,无义。将以上义项代入,两句中的“若”均解释为“假如、如果”。2.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找到它的意义和用法了。①假如;②或;③与,和;④而(表承接);⑤至于;⑥乃,才;⑦70例[浙江2015·17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解析】前一句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句的“何厌之有”很明显是宾语前置句,“之”在此处也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结构分析法(1)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可从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浙江2015·17D]【解析】前一句的“之”是助词,用在71(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词语的词性和用法。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解析】句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词724.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就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联系具体语境来推断。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解析】推断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首先要了解整句话的大意。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即郑国对晋国无礼,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侯、秦伯共同出兵围困郑国。由此可知,这里的“以”为连词,表示原因。4.语境推断法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73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和意义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5.成语联想法例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74【解析】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判断出“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6.句例比对法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文言文或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顺利解题。【解析】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唯75例[安徽2014·5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解析】前一句中的“以”,可以根据《岳阳楼记》中结构相同的句子“属予作文以记之”,推知其为连词,表示目的;后一句出自课文《六国论》,“以”在句中是连词,表示结果。例[安徽2014·5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76综合考法3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2.查找,就是要审清题干,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综合考法3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77综合考法4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1.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就选文中的几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种断句方式正确。2.直接给语段断句从选文中挑选几个未断句的句子,或直接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求考生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一)文言文断句的题型综合考法4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1.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78(二)文言文断句的方法1.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材料,反复推敲,然后根据内容,将大的层次划分出来,把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2.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代词和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代词和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将它们标出,有助于梳理语句的结构,判断语气停顿的所在。(二)文言文断句的方法1.读文段,通文意2.标名(代)词,定793.看虚词,找位置(1)“曰、云、言、谓”等词是对话的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的位置。(2)引出议论的词语“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看虚词,找位置80(4)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6)“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特别注意】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81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④“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824.明语法,辨句式(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如:“其……乎”“孰与……乎”“见……于……”“何……之有”等。(2)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如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只要抓住谓语,根据其位置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4.明语法,辨句式835.明修辞,巧判断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有的讲究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有的讲究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充分注意到这些修辞现象,将利于断句。6.懂文史,定句读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史常识,如名号、称谓、职官、科举、礼仪、地理等,无疑会对断句有帮助。5.明修辞,巧判断6.懂文史,定句读84综合考法5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1.通读选项,排查明显错误2.联系语境,通过语意判断3.联系课文或成语,联想判断综合考法5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1.通读选项,排查明显错85综合考法6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所提供选项的正误。4.回原文查对,将选项中用现代语言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5.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一)解题步骤综合考法6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861.张冠李戴2.无中生有3.曲解文意4.强加因果5.以偏概全6.时序错位7.夸大其词(二)设题陷阱1.张冠李戴2.无中生有3.曲解文意4.强加因果5.以偏概全87综合考法7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一)翻译原则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做到“信、达、雅”3.找准、译准句中的关键词综合考法7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一)翻译原则1.直译为主,88(二)翻译方法1.顺,即顺语言环境2.断,即断句3.留,即保留特殊的名词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语5.补,即补充省略成分6.换,即替换7.调,即调整句序8.扩,即扩展(二)翻译方法1.顺,即顺语言环境2.断,即断句3.留,即保89(三)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中的“采分点”1.关注古今异义(“中国”古指中原地区)2.关注一词多义3.关注词类活用4.关注重要虚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目的等意义的虚词)5.关注通假字6.关注特殊句式7.关注固定结构(三)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中的“采分点”1.关注古今异义(“90综合考法8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文本时,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理脉络,抓住时间节点(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3)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2.明关系,把握传主时世“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传主是主要人物,其地位与价值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关联中显示出来的。综合考法8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文本时91由于进入正史的人物绝大部分是官员,这就决定了他有三个主要的关系:①他与底层民众的关系;②他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关系;③他与皇帝的关系。3.辨褒贬,明晓春秋笔法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在对人物事迹的介绍中蕴含了对人物的评价。中国又是一个以道德立国的国家,这种评价往往以道德评价为主。中国古代的史家,下笔如刀,往往一字以寓褒贬,这被称为“春秋笔法”。由于进入正史的人物绝大部分是官员,这就决定了他有三个主要的关92敬请期待下一专题!敬请期待下一专题!93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顽强的毅力改变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望远镜可以望见远的目标,却不能代替你走半步。伟大的成就,来自为远大的目标所花费的巨大心思和付诸的最大努力。我不能说只要坚持就能怎样,但是只要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了。有压力,但不会被压垮;迷茫,但永不绝望。沉湎于希望的人和守株待兔的樵夫没有什么两样。你花时间做什么事,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要做一件事,成功之前,没有必要告诉其他人。成功之后不用你说,其他人都会知道的。这就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效应。天下最宝贵的,莫如时日;天下最能奢侈的,莫如浪费时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面对困境,悲观的人因为往往只看到事情消极一面。人生的路,说长也很长,说短也很短。偶遇不幸或挫败只能证明某一时候某一方面的不足或做得不够。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可为。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因为失败而烦恼;而是因为失败后找不到任何借口而烦恼。假如樵夫害怕荆棘,船只避忌风浪,铁匠畏惧火星,那么,世界就会变成另一副模样。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惰性。一个人的意志力量不够推动他自己,他就失败,谁最能推动自己,谁就最先得到成功。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人的肉体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老,而赋予人的生命的思想却可以青春永驻,与日月同存。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其实,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宝。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只要是辛勤的蜜蜂,在生活的广阔原野里,到处都可以找到蜜源。不要对挫折叹气,姑且把这一切看成是在你成大事之前,必须经受的准备工作。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不要在这个努力拼搏的年纪去选择安逸。不做准备的人是准备失败的人!在任何苦难中能发现好的一面!成功就是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在坚持一下。成功是一种观念,成功是一种思想,成功是一心态,成功是一种习惯。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却是难以自控。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那你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当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第二名意味着你是头号输家。钢钎与顽石的碰撞声,是一首力的歌曲。格局被理想撑大,事业由梦想激发。光说不干,事事落空;又说又干,马到成功。过去的时间会永远流入无边的黑洞,永不再回来,所以要珍惜当下的每一秒。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即使脚步下是一片岩石,它也会迸发出火花,只要你拿起铁锤钢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来到。——普希金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今天有许多人不是不愿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拒绝严峻的冶炼,矿石并不比被发掘前更有价值。59.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怕吃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阵子。抛掉过去,不一定有好的开始,但一定不会比过去坏。如果你坚信自己最优秀,那么你就最聪明。如果你真心选择去做一件事,那么全世界都是帮助你的。如果缺少破土面出并与风雪拚搏的勇气,种子的前途并不比落叶美妙一分。生活会辜负努力的人,但不会一直辜负努力的人。失败的历程也是成功的历程。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真相。有些事情,要等到你渐渐清醒了,才明白它是个错误;有些东西,要等到你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输在犹豫,赢在行动。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头脑是日用品,而不是装饰品。忠告:人在生气、烦恼、情绪不稳定是最好不要去作出任何的选择、决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之前,其次,是现在。自己的路自己走,无论是苦是累,甚至是失败,都要去承担,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无怨无悔。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距离成功不远了。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一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要感谢痛苦与挫折,它是我们的功课,我们要从中训练,然后突破,这样才能真正解脱。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也许终点只有绝望和失败,但这绝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一个人只有亲眼看到自己伤疤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痛,什么是对与错。一个一味沉溺于往事的人,是不能张开双臂去拥抱今天的。51.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现场直播。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0.瀑布对悬崖无可畏惧,所以唱出气势磅礴的生命之歌。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假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设计。勤奋的含义是今天的热血,而不是明天的决心,后天的保证。用放大镜去看人生,人生则是一场悲剧;而用望远镜去看人生,人生则是一场喜剧。有了梦想,就应该迅速有力地实施。坐在原地等待机遇,无异盼天上掉馅饼。毫不犹豫尽快拿出行动,为梦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才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有无目标是成功者与平庸者的根本差别。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有志者,事竟成。愚昧者怨天尤人,无能者长吁短叹,儒弱者颓然放弃。与其相信依靠别人,不如相信依靠自己。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把人生一分为二,前半生不犹豫,后半生不后悔。如果你觉得现在走的辛苦,那就证明你在走上坡路!如果你足够努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你就会成功。弱者才会诉苦,强者永远找方法!成功的人永远只有办法,失败的人永远只有理由。成功和失败最大的差别在于想法。成功永不放弃,放弃永不成功。成功者说:虽然这个很困难,但它是可能的;失败者说:那是可能的,但它太困难。当你不能成就伟业,请你把握住平凡的幸福;当你不能让自己辉煌灿烂,请保持恒久的微笑。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决定不再在乎的时候,生活就好起来了!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顽强的94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文言文阅读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文言文阅读95

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必备清单专题1链接高考真题解法实例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基础必备专题1链接高考96

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2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3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4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5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综合考法6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7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8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97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必备清单应试基础必备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必备清单98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2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综合考法3筛选信息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4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5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解题技巧综合考法6归纳概括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7文言文翻译的答题技巧综合考法8史传类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方法700分综合考法解析综合考法1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99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基础必备1

文言字音和字形2

文言实词3

文言虚词4

文言句式600分基础考点&考法应试基础必备1文言字音和字形1001

常考文言实词(120个)2

常考文言虚词(18个)3

文言文常见双音节词(100个)4

常考通假字(100个)5

常考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110个)6

常考文言固定句式7

高中教材重要古代文化常识8

高考常考重要古代文化常识应试必备清单1常考文言实词(120个)应试必备清单101应试基础必备1

文言字音和字形文言字音多音字【锲而不舍(shě);求田问舍(shè)】异读字破音异读【雨(yù)雪霏霏】通假异读【赢粮而景(yǐng)从】古音异读【夏无且(jū);大月氏(zhī)】文言字形古今字【至莫夜月明(莫—暮)】异体字【泪—涙;遍—徧;群—羣】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应试基础必备1文言字音和字形文言字音多音字【锲而不舍(sh1022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本:树木的根)词的最常用的意义(兵:兵器)又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方法、道理)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爪牙:坏人的党羽)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103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偏义复词词义扩大(江、河、好)词义缩小(臭、饿、让)词义转移(涕、去、牺牲)感情色彩变化(卑鄙)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仅仅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作偏义复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偏义复词词义扩大(江、河、好)词义缩小104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形容词用作动词4.动词用作名词5.形容词用作名词6.使动用法7.意动用法8.为动用法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形容词用作动词4.1051.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动词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1)表示时间。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2)表示方位。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表示处所。如: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1.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动词前面106(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6)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7)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4)表示比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像翅膀一样)(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6)表示对107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登记)(2)名词+补语。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吹风乘凉)(3)能愿动词+名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4)副词+名词。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登记108(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用眼睛看)(7)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开花)(8)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杀)(5)所+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的组成部分。如:卒中往往语,109(9)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权,然后知轻重。(称量)(9)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1103.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且与宾语构不成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就活用为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鸿门宴》)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3.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宾语,而没有使动、1114.动词用作名词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字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4.动词用作名词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1125.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5.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1136.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3)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令尹南辕反旆。(使……向南行)6.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114(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认为……美)(2)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7.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7.意动用法1158.为动用法(1)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等死,死国可乎?(为……死)(2)名词的为动用法

如: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办丧事)8.为动用法(1)动词的为动用法116(一)代词3文言虚词

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余、我。(2)第二人称:女、汝、而、尔、若、乃。(3)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4)人称复数:“属”“辈”“侪”“族”“徒”等词放在人称代词后表多数。(一)代词3文言虚词1.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予、117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2)远指代词:彼、夫、其。(3)旁指代词:他。(4)虚指代词:或、某。(5)无定指代词:莫、无。(1)代人:谁、孰。(2)代事物:何、胡、奚、曷。(3)代处所:安、恶、焉。2.指示代词3.疑问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118(二)副词

1.程度副词(1)轻微度:少、稍、略。(2)加深度:愈、益、弥、更。(3)极高度:最、极、甚、殊、太、至、绝、特等。

2.范围副词(1)表总括:俱、毕、凡、皆、咸、举、悉、尽、率。(2)表仅限: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3)表共同:共、同、并、相。(二)副词1.程度副词(1)轻微度:少、稍、略。(2)加深119

3.时间副词(1)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2)表示“以前”“当初”“过去”:向、初、曩、始、昔。(3)表示“常常”“经常”“向来”:常、素、雅、恒。(4)表示“正在”“恰逢”:方、正、适、会。(5)表示“一会儿”“片刻”: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既而、斯须。(6)表示“突然”“急忙”“立刻”:急、遽、猝、立、即。(7)表示“将要”“接近”:将、且、行将。(8)表示“终于”“最后”:终、卒、竟。3.时间副词(1)表示“已经”“曾经”:既、已、曾、尝。(120

4.语气副词(1)表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2)表否定:不、弗、未、匪、非、靡、亡、

否。(3)表禁止:毋、勿、莫、无。(4)表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

无乃、庶几。(5)表反诘:岂、其、庸、独、宁。4.语气副词(1)表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2)121

5.频率副词(1)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屡、数、辄、每、频、累。(2)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复、更、再、又、亟。

6.谦敬副词(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5.频率副词(1)表示“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122

7.指代性副词(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2)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相当于前置的“我”。7.指代性副词(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作偏指123(三)介词(1)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2)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3)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4)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5)引出主动者,表示被动:于、乎。(四)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与、及、且、而、且……且……、载……载……。(三)介词(1)引出动作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2)引124(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尚……况……、非惟……抑亦……、非独……亦……、以。(3)表示选择关系:如、抑、其、或、非……则……。(4)表示承接关系: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5)表示转折关系:而、然、则、但、乃、顾、虽。(6)表示因果关系:以、为、因、故、是故、是以。(7)表示假设关系:若、苟、今、使、虽、则、向使、假令。(8)表示修饰关系:而、以。(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尚……况……、非惟……抑亦……、125(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所。2.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2)疑问语气词:乎、与、欤、耶、邪。(3)感叹语气词:哉、夫。(4)句首语气词:唯、夫、盖。3.音节助词:之、者、其、言、有、止。(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所。2.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词126叹词是表示强烈的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常见的有:

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1)诸:“之”和“于”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2)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之”是代词。(3)盍:相当于“何不”。(七)兼词(六)叹词(1)诸:“之”和“于”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1274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用“……,……也”表示判断。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4)用“……,……者也”表示判断。如: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者,……”表示判断。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示判断。128(5)用“为”“是”表示判断。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副词“乃、即、皆、本、必、亦、诚、则”等修饰谓语,

来帮助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无标志的判断句。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二)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