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多媒体-《品德与社会》起飞的翅膀_第1页
论文-多媒体-《品德与社会》起飞的翅膀_第2页
论文-多媒体-《品德与社会》起飞的翅膀_第3页
论文-多媒体-《品德与社会》起飞的翅膀_第4页
论文-多媒体-《品德与社会》起飞的翅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媒体——《品德与社会》起飞的翅膀我们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任何时候提起教育都是“德”字当头,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青少年道德建设,作为小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了。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现状究竟如何呢?我发现我们班学生们刚开始上品德与社会课时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清,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惊的是学生竟然这样缺乏道德品质,气的是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德与社会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质教育竟如此失败。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我想主要是因为这门功课的自身特征,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才造成如今的这种局面,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用计算机屏幕直观地表现出来,辅以声音、文字,效果就明显不同。当学生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益。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充分运用加大密度

品德与社会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信息量大,则学生明理深刻,激情有效,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反之,则理解肤浅,收益甚少,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内容靠口述,重点靠板书,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且传递信息不足,而录音、幻灯、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加大信息传递量,把教师从繁锁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节内容,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烈士公园、洛浦公园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小河发生了变化,河水变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河”,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积极性很高。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它们的启发很大,教育很大,学生深深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环境卫生的办法。这比老师用多少优美语言去解释效果都好。还有在讲授亲情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看陈红拍的MTV《常回家看看》,听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候甚至眼含热泪,我加以启发,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比老师在课堂上讲半个小时效果好的太多了。二、合理运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配音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活跃,彻底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册课本一张嘴”的空洞说教模式,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一课,怎样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上来呢?我就从故事《小猴子下山》入手,出示了一组配乐幻灯片,随着小猴子“下山了”、“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空手而归”这些画面的依次出现,故事在音乐声中娓娓道来,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了。我不失时机地提问:小猴子为什么会空手而归呢?很好地引出了课题,不仅如此,还使学生对做事不能有始有终的危害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我又借《小猴子下山》设计了多媒体动画软件来辅助教学: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小猴子再次下山寻找食物,这个小猴子蹦蹦跳跳,抓耳挠腮地翻过山岭,来到桃树林,摘了不少桃子,欢天喜地向家赶。穿过玉米地,不摘玉米;走过西瓜地,也不摘西瓜;可是当快要到家时,那只小白兔又出现了,轻松的音乐立即变成滑稽的音乐,这只小白兔甩着尾巴,做着各种鬼脸,引逗着小猴子,小猴子正想丢下桃子去追小白兔,突然想起了猴妈妈的教导,又回家去了。在学生一片会心的微笑中,做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也深深的嵌入到他们的脑海里,这样的设计,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适时运用激起共鸣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往大的说就是价值观,只有价值观正确通情才能达理,感情起了变化,就自然会引起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更加受着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理解道德知识,掌握道德观念,辨别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支配。因此,在思品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他们才能更有效,更自觉,更积极地接受这些道理。空洞的语言是不能够让小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那就得有合适的东西呈现在他们面前,怎么样才能做到呢,适时的应用多媒体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如《个人服从集体》一课,在学文明理之后,学生懂得了个人服从集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穿插了电影《邱少云》中的一个片断,当学生看到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趴在烈火中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直至最后壮烈牺牲的场面时,还有董存瑞炸暗堡的场面,学生会深深地认识到,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的利益。

四、巧妙运用加强引导

说的好不等于能够做的好,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但是学生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预防学生行为的偏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电教媒体在这里同样可以大显身手,它能将现实生活真实再现在学生眼前,把种种是与非鲜明生动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辨析,从而把学生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要让学生懂得孝顺的真正含义,我播放了电视上一个小孩看到妈妈在给奶奶洗脚时也给妈妈端去洗脚水的那个公益广告,让学生讨论,并且不失时机的给学生布置了晚上回去给妈妈洗脚的作业,还有注视母亲一分钟的作业,学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深深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认识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好学习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汉代大思想家王充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美德,很多名人、伟人他们在立德修身、治国安邦方面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