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3)-江西省(解析版)_第1页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3)-江西省(解析版)_第2页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3)-江西省(解析版)_第3页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3)-江西省(解析版)_第4页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3)-江西省(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3)-江西省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隽永(juàn)

铁砧(zhān)

蹉跎

返璞归真(pǔ)B.信笺(qiān)

怪癖(pì)

珊栏

恪守不渝(kè)C.咬啮(niè)

桅杆(wéi)

寒暄

孑然一身(jié)D.复辟(pì)

污秽(suì)

通牒

心无旁骛(wù)【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铁砧”的“砧”应读作“zhēn”,“返璞归真”的“璞”应读作“pú”;B.“信笺”的“笺”应读作“jiān”,“怪癖”的“癖”应读作“pǐ”,“珊栏”的“珊”应写作“栅”;D.“复辟”的“辟”应读作“bì”,“污秽”的“秽”应读作“huì”。故选C。2.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烦燥

严厉

贤惠

前合后偃B.揣摩

罪蘖

刀俎

言简意赅C.凝练

混账

鞭挞

歪风邪气D.白皙

陨落

阐发

甜言密语【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识记能力。A.“烦燥”的“燥”应改为“躁”。B.“罪蘖”的“蘖”应改为“孽”。D.“甜言密语”的“密”应改为“蜜”。故选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山谷里突然______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②一曲动听的歌谣,一句熟悉的方言,一道可口的菜肴,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总能将______他乡游子的神思带到千里之外的故乡。③店庆期间,凡购物满100元者,本店将______价值30元的礼品券一张。④就在这一分钟里,台儿沟的姑娘们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______地做买卖。A.爆发作客赠送和和气气 B.爆发做客赠送一团和气C.暴发做客惠赠和和气气 D.暴发作客惠赠一团和气【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爆发:火山内的岩浆等忽然冲出地表,向外喷发;突然发生,突然发作。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突然兴起。“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此处修饰的是姑娘们欢快的情绪,应用“爆发”。②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在这里强调的是寄居他乡,应用“作客”。③赠送: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商店是送给购物者礼品券,所以用“赠送”。④和和气气:态度平顺温和。一团和气:多用以形容态度十分和蔼,亦指无原则地与人和气相处。此处指姑娘们做买卖时态度温和,所以应用“和和气气”。故选A。4.下面句子中画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B.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C.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D.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灰心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战战兢兢: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选项形容别里科夫害怕担心的样子,正确。B.横七竖八:形容某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选项形容词在“福礼”上插上诸多筷子,正确。C.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选项形容对女子对丈夫的牵挂,正确。D.“灰心丧气”一般指比较长期的情绪,更侧重内在的情绪;这里形容别里科夫一时的神态,应用“垂头丧气”。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着重指一时的神态。故选D。5.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例句中“北京话”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香雪在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A.一些同志的报告看着很长,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C.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中“北京话”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引号表示直接引用;B.引号表示强调;C.引号表示反语;D.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征服了无数人,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B.通过接种疫苗直接保护个人免除传染病一直是大多数疫苗开发的重点,而且也是新疫苗能否获得上市许可的关键因素。C.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王羽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的主持工作,居然没有影响学习,真让人佩服。D.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不合逻辑,“保护个人免除传染病”是一方面,“能否获得上市许可”是两方面,这个句子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C.“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偷换主语,应在“居然”前面加上“这些工作”。D.“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结构混乱,删去“我们可以从”,或者将“反映”改为“发现”。故选A。7.下列诗句中和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夜莺从地面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A.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C.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D.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夜莺比作轻云,“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将云雀拟人化,说它在歌唱,突出其声音的动听。A.拟人。将花拟人化,“想抬起头”“感谢”“沉默”赋予花以人的情感。B.比喻和拟人。将白沫比作珍珠;将小珠拟人化,赋予它“笑”的动作,“偷酒”将花蚊拟人化。C.比喻和对偶。将“卑鄙”比作“通行证”,把“高尚”比作“墓志铭”;句式结构对仗整齐。D.顶真。前一句的结尾“看风景”与后一句的开头“看风景”相承接。故选B。8.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小说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B.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最终她与罗切斯特分道扬镳。C.《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小说将讽刺的锋芒寄寓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廖廖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D.《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林冲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个侠义之士,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有仇必复,有恩必报。【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有误,《红星照耀中国》不是小说,是纪实性的报告文学。B.有误,简•爱最终与罗切斯特走到了一起。C.正确。D.有误,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的人是武松,不是林冲。故选C。二、诗歌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1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9.下列句子不是比喻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将“浪花”比作“雪”,是比喻句。B.将“江山”比作“画”,是比喻句。C.描述了周瑜在谈笑间就轻松击败敌人的情景,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周瑜的英勇和智谋。其中借“樯橹”代指“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D.将“人生”比作“梦”,是比喻句。故选C。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C.“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我应笑多情(的人)”。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错误。“故国神游”中的“故国”指旧地,这里指当年的古战场赤壁。C.“正常语序是‘我应笑多情(的人)’”错误。“多情应笑我”正常语序是“应笑我多情”。D.“古代武将的装束”错误。“羽扇”“纶巾”是古代儒将的装束。故选A。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A.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B.词的题目指写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阕、下阕。C.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D.《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歌咏赤壁,写景叙事;下阕凭吊周瑜,怀古伤己。【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C.“一首词为一阕”错误。一般来说,一首词分上下两片(或阕),但并不是所有词都只有一阕。有些长调词,它们的篇幅更长,结构更复杂,往往包含更多的段落或分片。故选C。1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古代配有红丝带的头巾)B.一尊还酹江月(把酒喝掉以示祭奠)C.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D.卷起千堆雪(冰雪)【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能力。A.“(古代配有红丝带的头巾)”错误。“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B.“(把酒喝掉以示祭奠)”错误。“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D.“(冰雪)”错误。“雪”,在这里用以比喻浪花。故选C。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甲】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乙】宋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李桢《六国论》)12.下列各句中“族”字意思与“谁得而族灭”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

B.族庖月更刀,折也

C.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D.士大夫之族【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谁得而族灭”的“族”意思是表示灭族。句意:谁可以把他灭族呢?A.族:灭族。句意:灭族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B.族:名词活用作形容词,一般,普通。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C.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句意:每次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D.族:类的意思。句意:士大夫这一类的人。故选A。13.“视”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如下四个义项,乙文“视秦无异也”一句中“视”字的解释应选哪一项最恰当?()A.看待

B.比,和……相比

C.看见

D.同“示”,向……表示【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视:比,和……相比。句意:这和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故选B。14.下列各项中,与“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夫晋,何厌之有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的“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句意: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A.之:动词,到。句意: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B.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C.之: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句意: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故选D。15.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式的一项()A.以终刈于虐乎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C.戍卒叫,函谷举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而最终被虐杀吗?B.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也”中宾语“之”前置了,正常语序是“莫能御之也”。句意: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C.被动句,“举”是被一举攻下的意思。句意: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D.被动句,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句意:虽然想勉强说几句,必定也不会被您所谅解。故选A。参考译文:甲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啊!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可叹呀!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乙宋朝苏洵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和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填空题(5分,每小题1分)16.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小题1分)(1)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用“,”来表达对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感慨。【答案】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2)李白在《夜宿山寺》中曾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山寺之高,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蜀道难》中的“,”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山岭之高。【答案】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蜀相》中的“,”两句,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都曾写到树木,但却意境各异,前者“”写杭州的自然美景,后者“”写扬州的衰败荒凉。【答案】云树绕堤沙废池乔木(5)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一边是昔日杜牧眼里的繁华,一边是自己眼前的凄凉,比如杜牧诗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眼前却是“”,杜牧称赏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如今却是“”。【答案】尽荠麦青青冷月无声五、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0题。(17分)材料一:中国电影当下处于高歌猛进的时代,处于不断创造文化奇迹、不断给世人带来惊喜的时代。国产电影的受众关注度、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热度,是文学艺术其他行当所无法比肩的。中国电影正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站在新时代大门口反观反思中国电影,我们同时看到隐患和欠缺。许多平庸之作呼应我们周遭弥漫的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气而生。平庸之作多表现为雷同化、表面化和粗疏化:只关注娱乐不关注思想;只关注生活表象而不探究生活中的发展趋势。对生活没有新发现,对艺术没有新表达;盲目跟风克隆,执着于缺少新意的翻拍与续拍。平庸创作一味在市场热项目中寻找风向,模仿效法。2017年生产故事影片708部,在影院公映的影片只有396部,一半的国产电影因平庸、粗疏被电影市场淘汰。创作平庸之风势必弱化原创力,弱化精品意识。于是,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才时不时地大行其道。容忍平庸之作,容忍创作上的平庸之风,就会放弃国产电影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就会丧失创作的主体精神和新时代的创作目标感。必须对屡见不鲜、习以为常的平庸之风,说不!(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12日)材料二: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火热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不过,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处理好了能让热爱异域文化的外国人着迷,否则可能完全无法吸引国外观众的关注。因此,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要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比如,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武侠片中“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等,都是辨识度很高的文化符号。这也是《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片在海外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好作品,还有一个案例是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它不仅在亚洲其他国家好评如潮,还发行了美国版。增强电影的本土化色彩,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抗衡的法宝。不过,这种本土化实践有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它有时会让中国式表达的电影不太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比如,《人在囧途之泰囧》《让子弹飞》《孙悟空之三打白骨精》等近几年在国内非常卖座的影片,在海外推广时都遭遇了窘境。要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我们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融通中外”正是中国电影国际化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旨,要选择能激起中西方共鸣的故事,既在内容上融汇中国文化,又在形式上实现国际表达。比较成功的例子是2015年的《狼图腾》和《滚蛋吧,肿瘤君》,这两部影片都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代表作,它们曾在数十个国家展映,各国观众或为草原生活的艰难所震撼,或为身患绝症的坚强所感动。与此同时,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的努力,更让我们插上了巡游世界的翅膀。比如,我们与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合作让中国经典默片《神女》配乐放映,在各大电影节绽放异彩;与英国电影学会(BFI)的合作,则让中国享誉世界的影史名作《小城之春》修复版成为在英格兰地区发行的第一部修复版中国经典影片……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10年的历史,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就存有近3万部中国电影。那些跃动在银幕上的影像记载着中国山河的美好、人民的勤劳乐观、战火的残酷与和平的美丽,也描绘着现代中国的生动。如今,中国电影行业正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希望电影从业人员能在国际化创作上更进一步,做到“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摘编自孙向辉《“融通中外”,如何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材料三:中国市场非常庞大,每年产出的电影数量也多得惊人,可是现在却还没有一个电影人能够让电影完全走进世界。西方世界真的有那么想了解中国文化吗?是不是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本身夸大了外国人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认同?每部电影不光是看美丽的画面、超级巨星、高科技的特效,每部电影都应该是一个导演用心认真地给观众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如果打动了观众,这部电影至少成功了一半以上。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只有精美的制作还不行,还必须在开掘人类永恒的主题方面下大工夫,要进一步展示和挖掘无限丰富的人性,要真正表现出使世界各民族观众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东西。人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总是想美化人性,夸大人性,一味地想让观众接受你的文化下的人性都是美丽的非常不实际,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拍出来的东西让本国观众都产生质疑不能产生共鸣,怎么能让有文化差异的西方观众接受的了呢?比如这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次别离》,它的电影主题非常简单明了,离婚对孩子的伤害,给一家带来的痛苦,这种事情不论发生在世界上哪个国家都会让人认同,让人难过,这种打动人心的电影即使没有华丽的制作,高科技的特效,也赢得了大众的尊重和认可。(摘编自中国论文网)17.下列对材料想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的盛行导致原创力和精品意识弱化,致使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等平庸之作时不时地大行其道。B.我们首先要把中国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C.《狼图腾》《滚蛋吧,肿瘤君》等大获成功是因为它们内容上融汇了中国文化,形式上实现了国际表达。D.西方世界并不是真的想了解中国文化,完全是我们自己本身夸大了外国人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认同。【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因果错位。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信息看,许多平庸之作呼应我们周遭弥漫的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气而生。创作平庸之作势必弱化原创力,弱化精品意识。于是,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才时不时地大行其道。具体因果关系为:泛娱乐文化、亚文化之风气周遭弥漫→平庸之作呼应而生→弱化原创力,弱化精品意识→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才时不时地大行其道。另外,轻电影、小电影、悦电影只是一种形式,不一定是平庸之作。B.“只有这样,才能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二段原文说的是“要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不包括在国内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D.理解绝对化。材料三第一段用了两个问句。第一个问句用了“那么”一词,有“非常”的意思,意思是对西方世界真的非常想了解中国文化提出质疑;第二个问句是一种疑问,并非表示“完全是”。故选C。1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只关注娱乐不关注思想、只关注生活表象而不探究生活中的发展趋势的电影作品都可以算作“平庸之作”,这样的作品是有害的。B.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火热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所以,只要抓住这两点,中国电影就可以走向世界。C.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这是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前提之一。D.有了好故事、好作品,还要想办法把故事讲好,在形式上实现国际表达,这样才能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B.“只要抓住这两点,中国电影就可以走向世界”说法绝对,对应文字在材料二第一段:“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火热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但并不能据此推出“只要抓住这两点,中国电影就可以走向世界”的结论,还必须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故选B。1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与世界文化差异研究。B.中国电影现状的研究。C.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研究。D.电影开掘人类永恒主题的研究。【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章信息的能力。B.“中国电影现状的研究”相关的信息在材料一,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二和三中,根据文本的层次安排,该项内容不属于题干中“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范畴,而且联系现实及概念来考虑,电影现状问题比较宽泛,未必涉及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信息。故选B。20.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提出观点——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然后用四个并列的方面论述如何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最后提出希望,收束全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行文脉络梳理的能力。①首先,第一段“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火热的现代生活,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因此,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句提出观点——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②然后,第2-5段采用并列段的方式对“要用电影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进行阐述。分别是第二段的“首先要把好故事变成具有世界通用文化符号的好作品”,第三段的“增强电影的本土化色彩,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抗衡的法宝”,第四段的“还要学会把好故事‘讲好’”,第五段的“与此同时,把国外公共组织和学者发展为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地和专业力量的努力,更让我们插上了巡游世界的翅膀”四个方面;③最后,第六段“中国电影行业正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希望电影从业人员能在国际化创作上更进一步,做到‘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句结尾段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和希望。(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3题。(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迟行蒋勋①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②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③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足暂时供人停留。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④“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⑤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⑥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⑦步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移转,等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⑧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⑨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⑩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已成废墟的那兰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典卫城铺了大理石版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伐的节拍。⑪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21.文章第①段画线句有人觉得表达冗余拖沓,将其精简为“满满一树花朵如被点燃的烛光火焰”,你是否赞同这样的修改,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赞同。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短句和比喻的手法对盛开的木棉的具体描绘,起到强调作用,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表达作者内心的具体感受。“满满一树花朵如被点燃的烛光火焰”只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木棉花盛放的特点,特点不够具体,画面感和表现力不够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原句先是将木棉比作盛大的烛台,然后具体描述花朵“艳红鲜黄”,接着又把花朵比作烛光火焰且“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使用短句,通过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细致地描绘了木棉花盛开的姿态,强调了花朵的绚烂和活力,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富有画面感,也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看到木棉花时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修改后的句子“满满一树花朵如被点燃的烛光火焰”只是简单地用一个比喻写出了花朵像火焰,相比之下,花朵的色彩、整体如烛台的形象以及花朵在阳光下动态的美感都没有体现出来,画面感和表现力大打折扣。22.请赏析第⑪段画波浪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逐层深入,富有节奏感,强化迟行的意义;一组排比,对全文有总结作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等一系列内容,增强了语势,强化了情感。这些排比内容具体而深刻地阐述了“迟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意义,脚印承载着人们在送别等情境中的各种复杂情感,而这些情感在岁月的沉淀中,体现出人性的美好,也象征着人类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深厚内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全文“迟行”的主题起到了总结升华的作用,使主题更加深刻,情感更加浓郁。23.文章行文思路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整篇文章以“迟行”贯穿全文,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易于人们接受。②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迟行”引发话题,讲到“亭子”的意义,再谈到人类文明是经过漫长的步行发展而来,揭示了“迟行”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①以“迟行”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迟行”展开,从开始看到木棉花盛开引发对路人匆忙赶路的思考,联想到亭子所代表的“停留”意义,进而将“迟行”与人生道路相联系,这种以一个核心概念贯穿始终的写法,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它把关于生活节奏、人类文明发展等抽象的思考通过“迟行”这一形象化的概念串联起来,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文章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盛开木棉花的不同态度(有人匆忙错过,有人像作者一样停留欣赏)引出“迟行”话题,接着通过对亭子象征意义的探讨,将“停留”意义进一步深化。然后从人类最早的步行方式出发,讲述步行速度下人类对世界的观察、思考,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教、哲学、诗歌等文明成果,揭示了“迟行”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价值。最后通过描述在不同文化场景(印度、希腊、中国古代)中的步行画面,进一步强化“迟行”在现实和历史中的意义,如情感的寄托、文明的传承等,这样的行文思路使文章层次分明,主题不断深入拓展。24.语文综合时间。(10分)母亲节这一天,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QQ空间,到处都是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等,热闹非凡。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面对网友们向母亲们疯狂的“示爱”方式,一半以上的母亲表示并不知情。因此有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你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吗?”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之情,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有网友认为,比起隔空抒情,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才是表达祝福的更好方式。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进行辩证分析,拟一个写作提纲,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参考示例一]网上隔空抒情不是向母亲表达祝福的最好方式。第一,网上抒情忽略了祝福的真正接受者——母亲们,不符合母亲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与要求。网络上的一片祝福之音、溢美之词,为我们构造了一派和乐融融的假象,却让我们进一步沦陷于虚拟,忘却了母亲在真实生活中盼子归的身影。第二,情感的表达是个人的、私密的、个性的,如此热闹、千篇一律会冲淡甚至消解情感本身,从而使祝福流于形式,另外也有炫耀、作秀、给人看的嫌疑,是在消费情感。第三,源于网络的压力和外在的胁迫,可能使情感的表达并非出于自愿,从而显得不够真实。同时“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也容易使情感表达被“道德绑架”,从而走向盲目和随波逐流。[参考示例二]网络让爱触手可及。首先,网上示爱可以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与桎梏,让爱的表达更方便、快捷。新时代的网络给予了我们交流、传递情感的平台,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情感的存放地和分享地。情感不再是一叶无根的浮萍,它扎根在网络平台坚实的土地上,不断传输着温情、美好和正能量。其次,从历史民族的角度看,自古以来,我们的国民保守、含蓄,不善于直接表达感情,网上示爱不失为一种进步,一种表达情感的理想方式。“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之情,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情深意切的文字、经岁月洗涤仍焕发生机的照片,一经在朋友圈发出,无不引起大家的共鸣,积聚起温情脉脉的暖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材料的话题是母亲节。材料首先描述了母亲节这一天,网友们在朋友圈、微博、QQ空间向母亲疯狂地“示爱”现象。但这一场面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大部分只是某些网友的自娱自乐行为,而本该享受这份喜悦的母亲,很多却对此并不知情。此后,材料主要集中了三类网友们的看法:有人对此表示批评,认为这种祝福大部分母亲并不知情,只是流于形式,有炫耀、作秀、给人看的嫌疑;有人表示认可,认为因为中国人保守含蓄的特点,不善于直接表达感情,网上示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也有人对此予以理性思考,认为与其隔空示爱,不如陪伴和真实的行动来得实在、具体可感。对此要明确:网上隔空示爱有利亦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与桎梏,让爱的表达更方便、快捷。不利的一面是网上抒情忽略了祝福的真正接受者——母亲们,她们大多不是网络的高频使用者,所以这种方式不符合母亲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与要求。网络上的一片祝福之音、溢美之词,为我们构造了一派和乐融融的假象,让我们进一步沦陷于虚拟,忘却了母亲在真实生活中盼子归的身影。同时,情感的表达是个人的、私密的、个性的,如此热闹,千篇一律会冲淡甚至消解情感本身,从而使祝福流于形式,也有炫耀、作秀、给人看的嫌疑,是在消费情感。另外,源于网络的压力和外在的胁迫,可能使情感的表达并非出于自愿,从而显得不够真实,或走向盲目和随波逐流。在这里试题要求拟写写作提纲,而根据“进行辩证分析”这一信息可知,对应的文体应是议论文。也就是说应当围绕材料展示的这一现象,借鉴网友的诸多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而写作提纲,重点就是要概述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写作思路:写作提纲可以考虑采用总分形式,首先直接摆出观点:赞同,或是不赞同,抑或认为有利有弊,应当理性看待。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