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课件_第1页
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课件_第2页
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课件_第3页
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课件_第4页
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2022/11/3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2022/11/2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1第9章掺杂技术本章目标:1、熟悉掺杂技术的两种方式2、熟悉扩散掺杂的原理3、掌握离子注入相关概念及其原理4、熟悉离子注入的工艺流程5、了解离子注入系统的设备及其优点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本章目标:1、熟悉掺杂技术的两种方式微电2第9章掺杂技术一、扩散二、离子注入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一、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3第9章掺杂技术一、扩散1、扩散原理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3、扩散设备与工艺4、工艺质量检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一、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4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扩散是微电子工艺中最基本的平面工艺,在约1000℃的高温、p型或n型杂质气氛中,杂质向衬底硅片的确定区域内扩散,达到一定浓度,实现半导体定域、定量掺杂的一种工艺方法,也叫热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5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①固相扩散扩散是一种自然现象,由物质自身的热运动引起。微电子工艺中的扩散是杂质在晶体内的扩散,因此是一种固相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6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②扩散的方式晶体内扩散是通过一系列随机跳跃来实现的,这些跳跃在整个三维方向进行,有多种方式,最主要有:A填隙式扩散B替位式扩散C填隙-替位式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7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②扩散的方式

A填隙式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8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②扩散的方式

B替位式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9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②扩散的方式

C填隙-替位式扩散许多杂质既可以是替位式也可以是填隙式溶于晶体的晶格中,并以填隙-替位式扩散。这类扩散杂质的跳跃速率随晶格缺陷浓度,空位浓度和杂质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10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2)扩散方程①第一扩散定律晶体衬底中杂质扩散流密度与杂质浓度梯度成正比,这是第一扩散定律,也称Fick第一定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11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2)扩散方程①第一扩散定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12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2)扩散方程②第二扩散定律讨论晶体中杂质浓度与扩散时间关系,又称Fick第二定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13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2)扩散方程③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A晶体内杂质浓度梯度;B环境温度;C杂质本身结构、性质;D晶体衬底的结构。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14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1)掺杂的目的(P218)A在晶圆表面下的特定位置处形成PN结(结合P218的图11.3-图11.5);B在晶圆表面下得到所需的掺杂浓度;(结合P219同型掺杂)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15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硅中的杂质类型

①替位式杂质主要是III和V族元素,具有电活性,在硅中有较高的固溶度。多以替位方式扩散,扩散速率慢,称为慢扩散杂质。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16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硅中的杂质类型

②填隙式杂质主要是I和Ⅷ族元素,Na、K、Li、H、Ar等,它们通常无电活性,在硅中以填隙式方式进行扩散,扩散速率快。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17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硅中的杂质类型

③填隙-替位式杂质大多数过渡元素:Au、Fe、Cu、Pt、Ni、Ag等。都以填隙-替位式方式扩散,约比替位扩散快五六个数量级,最终位于间隙和替位这两种位置,位于间隙的杂质无电活性,位于替位的杂质具有电活性。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18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①恒定源扩散恒定源扩散是硅一直处于杂质氛围中,硅片表面达到了该扩散温度的固溶度Ns。解扩散方程:NbNsxj1xj2xj3xNt1t2t3边界条件为:N(0,t)=Ns初始条件为:N(x,0)=0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19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①恒定源扩散NbNsxj1xj2xj3xNt1t2t3erfc称为余误差函数,所以恒定源扩散杂质浓度服从余误差分布。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20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②限定源扩散限定源扩散是在整个扩散过程中,杂质源限定在扩散前积累于硅片表面薄层内的杂质总量Q。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21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②限定源扩散XXjixj2xj3NsNs’Ns”t1t2t3边界条件:初始条件:解扩散方程:Nb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22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②限定源扩散限定源扩散杂质浓度是一种高斯函数分布。扩散过程中杂质表面浓度变化很大,但杂质总量Q不变。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23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3)实际扩散

①场助扩散效应硅衬底的掺杂浓度对杂质的扩散速率有影响,衬底掺杂浓度高时这一影响将使扩散速率显著提高,称之为场助扩散效应。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24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3)实际扩散

②横向扩散效应(P218)不管是扩散还是离子注入都会发生横向扩散现象,横向扩散的线度是纵向扩散的0.75-0.85倍。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25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①液态源(参见教材P223)液态源通常是所需掺杂元素的氯化物或溴化物。例如:POCl3、BBr3选择源必需满足固溶度和扩散系数的要求。另外还要选择好掩蔽膜。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26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①液态源(参见教材P223)液相源扩散系统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27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①液态源(参见教材P223)层流形成系统: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28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②固态源(参见教材P223)最原始的淀积源。固态源通常是氧化物B2O3、Sb2O5、P2O5等陶瓷片或粉体,也有用BN。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29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②固态源使用固态源的三种方式:(参见教材P225)A远程源(匙)B近邻源(圆片)C涂抹源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0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②固态源(参见教材P223)固相源扩散系统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1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③气态源(参见教材P224)气态源通常是氢化物:B2H6、PH3、AsH3、BCl3,最受欢迎的扩散源方式。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2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③气态源(参见教材P224)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3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①预淀积:(参见P222)A预清洗与刻蚀B炉管淀积C去釉(漂硼硅玻璃或磷硅玻璃)D评估(假片或陪片)②再分布(评估):(参见P226)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4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

①预淀积评估(假片或陪片):通常测方块电阻,方块电阻是指表面为正方形的薄膜,在电流方向的电阻值。

炉管淀积:一般予淀积温度较低,时间也较短。氮气保护。去釉(漂硼硅玻璃或磷硅玻璃):炉管淀积后的窗口表面有薄薄的一层硼硅玻璃,用HF漂去。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5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

①预淀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6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

②再分布(评估)再分布温度较高,时间也较长。通氧气直接生长氧化层。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7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

②再分布(评估)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8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扩散工艺有一步工艺和两步工艺:①一步工艺是恒定源扩散,杂质分布服从余误差分布;②两步工艺分为予淀积和再分布两步予淀积是恒定源扩散,目的是在扩散窗口硅表层扩入总量一定的掺杂元素。再分布是限定源扩散,掺杂源总量已在予淀积时扩散在窗口上了,再分布的目的是使杂质在硅中具有一定的分布或达到一定的结深。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39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3)B扩散原理:2B2O3+3Si→4B+3SiO2

选源:固态BN源使用最多,必须活化。800-1000℃活化:4BN+3O2→2B2O3+2N2特点:B与Si晶格失配系数为0.254,失配大,有伴生应力缺陷,造成严重的晶格损伤,在1500℃,硼在硅中的最大固溶度达4*1020/cm3,但是最大电活性浓度是5*1019/cm3。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40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4)P扩散原理:2P2O5+5Si→4P+5SiO2选源:固态P2O5陶瓷片源使用最多,无须活化。特点:磷是n形替位杂质,失配因子0.068,失配小,杂质浓度可达1021/cm3,该浓度即为电活性浓度。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41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5)例子(N+PN晶体管)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42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43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4、工艺质量检测(1)工艺指标

①杂质表面浓度②结深③薄层电阻④分布曲线(2)工艺条件(T,t)的确定

解析扩散方程获得工艺条件,目前用计算机模拟的工艺参数。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444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4、工艺质量检测(3)工艺参数测量

①染色法测结深②阳极氧化测分布函数③四探针法测方块电阻④四探针法测电阻率(4)电参数测量

I-V曲线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445第9章掺杂技术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2、离子注入工艺3、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二、离子注入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46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1)热扩散的限制

①横向扩散②实现浅结困难③掺杂浓度控制精度④表面污染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47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2)离子注入技术的引入

高集成度电路的发展需要更小的特征图形与更近的电路器件间距。热扩散对电路的生产已有所限制,于是离子注入法诞生。(见教材P228)离子注入是将含所需杂质的化合物分子(如BCl3、BF3)电离为杂质离子后,聚集成束用强电场加速,使其成为高能离子束,直接轰击半导体材料,当离子进入其中时,受半导体材料原子阻挡,而停留在其中,成为半导体内的杂质。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48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2)离子注入源

对于离子注入而言,只采用气态或固态源材料。由于便于使用和控制,所以离子注入偏向于使用气态源。大多数的气态源通常是氟化物,比如PF5、AsF5、BF3、SbF3与PF3。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49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3)离子注入原理

离子注入是离子被强电场加速后注入靶中,离子受靶原子阻止,停留其中,经退火后杂质进入替位、电离成为具有电活性的杂质。这一过程是一非平衡的物理过程(扩散为化学过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50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4)离子穿透深度

①核阻止离子与硅原子核碰撞,离子能量转移到硅原子核上,结果将使离子改变运动方向,而硅原子核可能离开原位,成为填隙硅原子核。②电子阻止离子与硅中的束缚电子或自由电子碰撞,能量转移到电子,由于离子质量远大于电子,离子方向不变,能量稍减,而束缚电子被激发或电离,自由电子发生移动。影响离子穿透深度的因素有: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51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4)离子穿透深度

行程(R)射程(RP)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52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53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5)注入离子分布与剂量(P235)①分布函数注入离子的能量是按几率分布的,所以杂质分布也是按几率分布的。离子注入后杂质浓度的分布接近高斯分布。(教材P235)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54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5)注入离子分布与剂量(P235)②注入离子剂量理论上可以由离子电流大小来量度:其中:I为电流;t为时间;A为注入面积。实际上高能离子入射到衬底时,一小部分与表面晶核原子弹性散射而从衬底表面反射回来并未进入衬底,这叫作背散射现象。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55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5)注入离子分布与剂量(P235)③影响注入的两种效应A侧向效应与扩散比侧向杂质浓度很小,可以不考虑。B沟道渗透效应衬底为单晶材料,如果粒子束准确的沿着晶格方向注入,注入纵向分布峰值与高斯分布不同。一部分粒子束穿过较大距离。这就是沟道渗透效应。(P236)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56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6)注入损伤与退火(P235-236)①晶格损伤(详细可参考P235最下部分)高能离子在硅(靶)内与晶格多次碰撞,能量转移到晶格,晶格原子位移,位移原子再碰撞其它原子,使其它原子再位移,即出现级联碰撞,从而导致晶格损伤。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57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6)注入损伤与退火(P235-236)②退火B注入杂质电激活注入的杂质多以填隙式方式存在于硅中,无电活性。退火,在某一高温下保持一段时间,使杂质通过扩散进入替位位置,有电活性。A修复晶格损伤退火的目的: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58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6)注入损伤与退火(P235-236)②退火退火特点:A效果与温度,时间有关,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退火效果越好。B退火使得杂质再分布。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59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2、离子注入工艺(1)衬底与掩膜①衬底为(111)晶向硅时,为了防止沟道渗透效应,一般采取偏离晶向7°②掩膜因为离子注入是在常温下进行,所以光刻胶、二氧化硅薄膜、金属薄膜等多种材料都可以作为掩膜使用,要求掩蔽效果达到99.99%。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60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2、离子注入工艺(2)注入方法

A直接注入:离子在光刻窗口直接注入Si衬底。射程大、杂质重时采用。B间接注入法:通过介质薄膜或光刻胶注入衬底晶体。间接注入沾污少,可以获得精确的表面浓度。C多次注入:通过多次注入使杂质纵向分布精确可控,与高斯分布接近;也可以将不同能量、剂量的杂质多次注入到衬底硅中,使杂质分布为设计形状。

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61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2、离子注入工艺(3)注入工艺

A离子化B质谱分析(选择合适粒子)C电场加速D聚焦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62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2、离子注入工艺(4)退火①高温退火②快速退火③激光退火④电子束退火后两种方法是较新的低温退火工艺。退火温度要低于扩散杂质时温度以防止横向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63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3、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1)优点①离子注入克服热扩散的几个问题:A横向扩散,没有侧向扩散B浅结C粗略的掺杂控制D表面污染的阻碍②离子注入引入的额外的优势:(P228)A在接近常温下进行B使宽范围浓度的掺杂成为可能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64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3、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2)设备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65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3、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2)设备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66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3、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3)缺点①设备昂贵②设备在高压和更多有毒气体的使用上出现新的危险③超浅结不易控制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67第9章掺杂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1、概述2、器件与集成电路工艺的区别3、电隔离4、电连接5、局部氧化6、平面化7、吸杂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68第9章掺杂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1、概述IC是指在一个芯片上制备多个微电子元件(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各元件之间是电隔离的。IC采用金属薄膜实现各元件之间的电连接,由此构成电路。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与分立器件的制造工艺一样都是在硅平面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时又有所不同。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169第9章掺杂技术

三、集成电路的形成2、器件与集成电路工艺的区别相同点:单项工艺相同的方法外延,氧化,光刻,扩散,离子注入,淀积等。不同点:主要有电隔离,电连接,局部氧化,平整化以及吸杂等。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2、器件与70第9章掺杂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3、电隔离双极型集成电路多采用PN结隔离,是在硅片衬底上通过扩散与外延等工艺制作出隔离岛,元件就做在隔离岛上。(1)PN结隔离优点:工艺成熟,方法简单,成品率高缺点:PN结有反向漏电现象,反向漏电受温度、辐射等外部环境影响大,故PN结隔离的IC有受温度、辐射等的外部环境影响大的缺点。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3、电隔离71第9章掺杂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3、电隔离主要有SiO2,Si3N4隔离。薄膜IC,混合IC多采用介质隔离工艺。SOS集成电路(SilicononSapphire)是最早的介质隔离薄膜电路,新材料SOI(SilicononInsulator)有很大发展,SOI集成电路也是采用介质隔离工艺的电路。(2)介质隔离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3、电隔离72第9章掺杂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4、电连接集成电路各元件之间构成电路必须进行电连接,这多是采用淀积金属薄膜,经光刻工艺形成电连接图形,电路复杂的集成电路一般是多层金属布线,构成电连接。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4、电连接73第9章掺杂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5、局部氧化分离器件的氧化工艺是在整个硅片表面制备二氧化硅薄膜,而集成电路工艺中的氧化有时是在局部进行,如MOS型电路中以氮化硅作为掩蔽膜的局部氧化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5、局部氧74第9章掺杂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6、平面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备经过多次光刻、氧化等工艺,使得硅片表面不平整,台阶高,这样在进行电连接时,台阶处的金属薄膜连线易断裂,因此,有时通过平面化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金属布线进行电连接之前,采用在硅片表面涂附聚酰亚胺膜的方法达到平面化的工艺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6、平面化75第9章掺杂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7、吸杂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大幅度提高,硅单晶本身的缺欠以及电路制备工艺中的诱生缺欠,对电路性能影响很大,特别是有源元件附近的缺欠,通过吸杂技术可以消除或减少缺欠,如通过在硅片背面造成机械损伤,喷沙或研磨,这种背损伤可以吸收杂质与缺欠。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7、吸杂随76第9章掺杂技术

四、作业题(1)说明用于硅中扩散常见的固态、液态、气态源。(2)扩散的方式有哪三种?(3)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4)杂质在硅中的扩散过程分为那两步,它们分别属于恒定源扩散还是限定源扩散,请用图形来说明这两个扩散过程。(5)为什么要引入离子注入技术,离子注入技术有哪些优势?(6)离子注入的原理?(7)说明退火的目的和特点?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77演讲完毕,谢谢听讲!再见,seeyouagain3rew2022/11/3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演讲完毕,谢谢听讲!再见,seeyouagain3rew78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2022/11/3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2022/11/2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79第9章掺杂技术本章目标:1、熟悉掺杂技术的两种方式2、熟悉扩散掺杂的原理3、掌握离子注入相关概念及其原理4、熟悉离子注入的工艺流程5、了解离子注入系统的设备及其优点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本章目标:1、熟悉掺杂技术的两种方式微电80第9章掺杂技术一、扩散二、离子注入技术三、集成电路的形成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一、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81第9章掺杂技术一、扩散1、扩散原理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3、扩散设备与工艺4、工艺质量检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一、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82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扩散是微电子工艺中最基本的平面工艺,在约1000℃的高温、p型或n型杂质气氛中,杂质向衬底硅片的确定区域内扩散,达到一定浓度,实现半导体定域、定量掺杂的一种工艺方法,也叫热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83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①固相扩散扩散是一种自然现象,由物质自身的热运动引起。微电子工艺中的扩散是杂质在晶体内的扩散,因此是一种固相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84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②扩散的方式晶体内扩散是通过一系列随机跳跃来实现的,这些跳跃在整个三维方向进行,有多种方式,最主要有:A填隙式扩散B替位式扩散C填隙-替位式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85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②扩散的方式

A填隙式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86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②扩散的方式

B替位式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87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1)扩散方式②扩散的方式

C填隙-替位式扩散许多杂质既可以是替位式也可以是填隙式溶于晶体的晶格中,并以填隙-替位式扩散。这类扩散杂质的跳跃速率随晶格缺陷浓度,空位浓度和杂质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88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2)扩散方程①第一扩散定律晶体衬底中杂质扩散流密度与杂质浓度梯度成正比,这是第一扩散定律,也称Fick第一定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89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2)扩散方程①第一扩散定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90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2)扩散方程②第二扩散定律讨论晶体中杂质浓度与扩散时间关系,又称Fick第二定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91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扩散原理(2)扩散方程③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A晶体内杂质浓度梯度;B环境温度;C杂质本身结构、性质;D晶体衬底的结构。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192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1)掺杂的目的(P218)A在晶圆表面下的特定位置处形成PN结(结合P218的图11.3-图11.5);B在晶圆表面下得到所需的掺杂浓度;(结合P219同型掺杂)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93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硅中的杂质类型

①替位式杂质主要是III和V族元素,具有电活性,在硅中有较高的固溶度。多以替位方式扩散,扩散速率慢,称为慢扩散杂质。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94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硅中的杂质类型

②填隙式杂质主要是I和Ⅷ族元素,Na、K、Li、H、Ar等,它们通常无电活性,在硅中以填隙式方式进行扩散,扩散速率快。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95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硅中的杂质类型

③填隙-替位式杂质大多数过渡元素:Au、Fe、Cu、Pt、Ni、Ag等。都以填隙-替位式方式扩散,约比替位扩散快五六个数量级,最终位于间隙和替位这两种位置,位于间隙的杂质无电活性,位于替位的杂质具有电活性。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96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①恒定源扩散恒定源扩散是硅一直处于杂质氛围中,硅片表面达到了该扩散温度的固溶度Ns。解扩散方程:NbNsxj1xj2xj3xNt1t2t3边界条件为:N(0,t)=Ns初始条件为:N(x,0)=0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97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①恒定源扩散NbNsxj1xj2xj3xNt1t2t3erfc称为余误差函数,所以恒定源扩散杂质浓度服从余误差分布。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98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②限定源扩散限定源扩散是在整个扩散过程中,杂质源限定在扩散前积累于硅片表面薄层内的杂质总量Q。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99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②限定源扩散XXjixj2xj3NsNs’Ns”t1t2t3边界条件:初始条件:解扩散方程:Nb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100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2)扩散方程的解

②限定源扩散限定源扩散杂质浓度是一种高斯函数分布。扩散过程中杂质表面浓度变化很大,但杂质总量Q不变。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101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3)实际扩散

①场助扩散效应硅衬底的掺杂浓度对杂质的扩散速率有影响,衬底掺杂浓度高时这一影响将使扩散速率显著提高,称之为场助扩散效应。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102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杂质在硅中的扩散(3)实际扩散

②横向扩散效应(P218)不管是扩散还是离子注入都会发生横向扩散现象,横向扩散的线度是纵向扩散的0.75-0.85倍。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2103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①液态源(参见教材P223)液态源通常是所需掺杂元素的氯化物或溴化物。例如:POCl3、BBr3选择源必需满足固溶度和扩散系数的要求。另外还要选择好掩蔽膜。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04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①液态源(参见教材P223)液相源扩散系统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05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①液态源(参见教材P223)层流形成系统: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06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②固态源(参见教材P223)最原始的淀积源。固态源通常是氧化物B2O3、Sb2O5、P2O5等陶瓷片或粉体,也有用BN。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07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②固态源使用固态源的三种方式:(参见教材P225)A远程源(匙)B近邻源(圆片)C涂抹源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08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②固态源(参见教材P223)固相源扩散系统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09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③气态源(参见教材P224)气态源通常是氢化物:B2H6、PH3、AsH3、BCl3,最受欢迎的扩散源方式。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0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1)扩散源

③气态源(参见教材P224)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1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①预淀积:(参见P222)A预清洗与刻蚀B炉管淀积C去釉(漂硼硅玻璃或磷硅玻璃)D评估(假片或陪片)②再分布(评估):(参见P226)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2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

①预淀积评估(假片或陪片):通常测方块电阻,方块电阻是指表面为正方形的薄膜,在电流方向的电阻值。

炉管淀积:一般予淀积温度较低,时间也较短。氮气保护。去釉(漂硼硅玻璃或磷硅玻璃):炉管淀积后的窗口表面有薄薄的一层硼硅玻璃,用HF漂去。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3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

①预淀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4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

②再分布(评估)再分布温度较高,时间也较长。通氧气直接生长氧化层。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5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

②再分布(评估)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6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2)扩散流程扩散工艺有一步工艺和两步工艺:①一步工艺是恒定源扩散,杂质分布服从余误差分布;②两步工艺分为予淀积和再分布两步予淀积是恒定源扩散,目的是在扩散窗口硅表层扩入总量一定的掺杂元素。再分布是限定源扩散,掺杂源总量已在予淀积时扩散在窗口上了,再分布的目的是使杂质在硅中具有一定的分布或达到一定的结深。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7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3)B扩散原理:2B2O3+3Si→4B+3SiO2

选源:固态BN源使用最多,必须活化。800-1000℃活化:4BN+3O2→2B2O3+2N2特点:B与Si晶格失配系数为0.254,失配大,有伴生应力缺陷,造成严重的晶格损伤,在1500℃,硼在硅中的最大固溶度达4*1020/cm3,但是最大电活性浓度是5*1019/cm3。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8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4)P扩散原理:2P2O5+5Si→4P+5SiO2选源:固态P2O5陶瓷片源使用最多,无须活化。特点:磷是n形替位杂质,失配因子0.068,失配小,杂质浓度可达1021/cm3,该浓度即为电活性浓度。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19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扩散工艺与设备(5)例子(N+PN晶体管)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3120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121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4、工艺质量检测(1)工艺指标

①杂质表面浓度②结深③薄层电阻④分布曲线(2)工艺条件(T,t)的确定

解析扩散方程获得工艺条件,目前用计算机模拟的工艺参数。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4122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4、工艺质量检测(3)工艺参数测量

①染色法测结深②阳极氧化测分布函数③四探针法测方块电阻④四探针法测电阻率(4)电参数测量

I-V曲线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一、扩散4123第9章掺杂技术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2、离子注入工艺3、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二、离子注入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124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1)热扩散的限制

①横向扩散②实现浅结困难③掺杂浓度控制精度④表面污染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25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2)离子注入技术的引入

高集成度电路的发展需要更小的特征图形与更近的电路器件间距。热扩散对电路的生产已有所限制,于是离子注入法诞生。(见教材P228)离子注入是将含所需杂质的化合物分子(如BCl3、BF3)电离为杂质离子后,聚集成束用强电场加速,使其成为高能离子束,直接轰击半导体材料,当离子进入其中时,受半导体材料原子阻挡,而停留在其中,成为半导体内的杂质。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26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2)离子注入源

对于离子注入而言,只采用气态或固态源材料。由于便于使用和控制,所以离子注入偏向于使用气态源。大多数的气态源通常是氟化物,比如PF5、AsF5、BF3、SbF3与PF3。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27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3)离子注入原理

离子注入是离子被强电场加速后注入靶中,离子受靶原子阻止,停留其中,经退火后杂质进入替位、电离成为具有电活性的杂质。这一过程是一非平衡的物理过程(扩散为化学过程)。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28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4)离子穿透深度

①核阻止离子与硅原子核碰撞,离子能量转移到硅原子核上,结果将使离子改变运动方向,而硅原子核可能离开原位,成为填隙硅原子核。②电子阻止离子与硅中的束缚电子或自由电子碰撞,能量转移到电子,由于离子质量远大于电子,离子方向不变,能量稍减,而束缚电子被激发或电离,自由电子发生移动。影响离子穿透深度的因素有: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29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4)离子穿透深度

行程(R)射程(RP)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30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131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5)注入离子分布与剂量(P235)①分布函数注入离子的能量是按几率分布的,所以杂质分布也是按几率分布的。离子注入后杂质浓度的分布接近高斯分布。(教材P235)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32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5)注入离子分布与剂量(P235)②注入离子剂量理论上可以由离子电流大小来量度:其中:I为电流;t为时间;A为注入面积。实际上高能离子入射到衬底时,一小部分与表面晶核原子弹性散射而从衬底表面反射回来并未进入衬底,这叫作背散射现象。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33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5)注入离子分布与剂量(P235)③影响注入的两种效应A侧向效应与扩散比侧向杂质浓度很小,可以不考虑。B沟道渗透效应衬底为单晶材料,如果粒子束准确的沿着晶格方向注入,注入纵向分布峰值与高斯分布不同。一部分粒子束穿过较大距离。这就是沟道渗透效应。(P236)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34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6)注入损伤与退火(P235-236)①晶格损伤(详细可参考P235最下部分)高能离子在硅(靶)内与晶格多次碰撞,能量转移到晶格,晶格原子位移,位移原子再碰撞其它原子,使其它原子再位移,即出现级联碰撞,从而导致晶格损伤。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35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6)注入损伤与退火(P235-236)②退火B注入杂质电激活注入的杂质多以填隙式方式存在于硅中,无电活性。退火,在某一高温下保持一段时间,使杂质通过扩散进入替位位置,有电活性。A修复晶格损伤退火的目的: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36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1、概述(6)注入损伤与退火(P235-236)②退火退火特点:A效果与温度,时间有关,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退火效果越好。B退火使得杂质再分布。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37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2、离子注入工艺(1)衬底与掩膜①衬底为(111)晶向硅时,为了防止沟道渗透效应,一般采取偏离晶向7°②掩膜因为离子注入是在常温下进行,所以光刻胶、二氧化硅薄膜、金属薄膜等多种材料都可以作为掩膜使用,要求掩蔽效果达到99.99%。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38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2、离子注入工艺(2)注入方法

A直接注入:离子在光刻窗口直接注入Si衬底。射程大、杂质重时采用。B间接注入法:通过介质薄膜或光刻胶注入衬底晶体。间接注入沾污少,可以获得精确的表面浓度。C多次注入:通过多次注入使杂质纵向分布精确可控,与高斯分布接近;也可以将不同能量、剂量的杂质多次注入到衬底硅中,使杂质分布为设计形状。

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39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2、离子注入工艺(3)注入工艺

A离子化B质谱分析(选择合适粒子)C电场加速D聚焦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40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入技术2、离子注入工艺(4)退火①高温退火②快速退火③激光退火④电子束退火后两种方法是较新的低温退火工艺。退火温度要低于扩散杂质时温度以防止横向扩散。微电子工艺基础掺杂技术第9章掺杂技术

二、离子注141第9章掺杂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