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教学大纲_第1页
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教学大纲_第2页
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教学大纲_第3页
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教学大纲_第4页
国学专书系列讲读 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课程名称:论语讲读CriticalReadingonAnalects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通过对传统经典文献《论语》的讲读,使学生初步获得对经典原貌的认识,把握它的精神意藴及思想内涵,并在学习过程中,具体掌握经典的阐释历史及其方法特征,动态把握孔子的学说、思想方法及其在后世的衍变与影响,完整准确地认识其人格魅力,从而为准确、完整认识传统思想与学术打下基础。本课程是中文系传统国学经典讲读系列的第一课,是培养学生对传统经典与学术之兴趣的重要课程。二、课程内容:课程以讲读《论语》文本、理解孔子思想为主要内容,要求1.掌握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下理解孔子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掌握历代《论语》注疏的基本情况与各自的特点,了解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及其影响方式;3.了解孔子在传统中国及世界范围内作出的伟大贡献,并结合当代生活实际思考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以课堂上的阅读、讲解为主,鼓励主动提问和互相讨论。特色之处有:要求预先背诵指定的章节,并在课堂上请学生朗读或背诵一些章节;细读的方法,结合传统的训诂、注疏等治学方法,示以传统治学门径,并培养严谨的学术精神;结合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启发认识《论语》中的思想在当今的意义。四、讲授大纲1、论语讲读:第一章《论语》及孔子思想简介(4学时)孔子的生平、时代背景《论语》的成书与流传第二章《学而第一》(4学时)第一节《论语》的“学”第二节“孝”、“君子”的观念第三章《为政第二》、《八佾第三》(4学时)第一节孔子的德政观念第二节孔子的礼乐观念第四章《里仁第四》《公冶長第五》(4学时)第一节“仁”的观念及其提出方式第二节“仁”的观念在后世的影响第五章《雍也第六》《述而第七》(2学时)第一节孔子论人、择人的准则第二节孔子的述作观念与传统士人的著述理想第六章《泰伯第八》《子罕第九》(4学时)第一节传统思想中“命”的观念、对利的态度第二节“斯文”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第七章《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4学时)第一节孔子的日常生活与礼仪实践第二节“仁”的特征再认识第八章《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2学时)第一节孔子的为政观、正名观第二节孔门诗学观与后世文学观念的发展第九章《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4学时)第一节君子固穷与人格气节第二节博学与专情:学的多与一第十章《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4学时)第一节孔子的出处观念与传统士人的出处大节第二节孔门后学的思想分歧与儒家学说的流衍课程名称:《史记》讲读(IntroductionofHistoricalRecords)一、课程目的、任务: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重人文教育的传统遭到了冷落与忽视。国内许多高校把教育重点放在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对于本民族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心灵轨迹的教学建设却相当薄弱。《史记讲读》作为中文系本科同学的专业必修课程,与《论语讲读》,《庄子讲读》,《文选讲读》形成讲授国学专书的系列课程,将“故纸堆”与“新思想”有机结合,对人文教育进行重构与强化,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二、课程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史记》概述,《秦本记》、《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表序》、《平准书》、《齐太公世家》、《陈丞相世家》、、《苏秦列传》、《匈奴列传》、《儒林列传》、《游侠列传》等原典的研读,司马迁与黄老之学、儒学之间的内在关系等等。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本课程注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教师研究性的“讲”与学生深入细致的“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传统的浸染,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在实质,具备根源性的人文素养而不为外在时尚,商业炒作所左右。本课程本着“大中文”理念,打破文、史、哲学科的人为界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结构优化。不是如选修课那样的“散兵游勇”,而是将《史记》与其他三部国学专书融会贯通,链结聚合,帮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内在血脉,使学生在深入、细致研读原典的基础上还能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本课程注重从原典着手,避免“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不良学风,不是泛泛而谈的专题,浮光掠影的通论,断章取义的节选,而是深入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血脉,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原滋原味的了解。四、讲授大纲:第一讲司马迁与《史记》(4学时)1、网上称史记为“谤书”的理由。2、罗曼罗兰曾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一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他们除了仁慈,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司马迁便是有着伟大品格、靠心灵而伟大的人。3、以班固、陈寿等对比,体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4、“李陵之祸”与司马迁。5、汉武帝与司马迁。6、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的“公心”。7、司马迁对待权力。上称史记为“谤书”的理由第二讲《史记》概述(4学时)1、后人对史记的的基本评价。2、《史记》的实录精神。“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卓,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3、太史公对史体的创例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迭见法。《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系。4、《史记》的文学成就: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时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文人传记在《史记》中的地位。《史记》纪传体例以及人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史记》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很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琐碎却又有味的细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真挚浓郁的情感,《史记》的章法、句法乃至用词都颇有独到之处。

第三讲《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4学时)1、联系《吕太后本纪》与《孝文本纪》中缇萦,《货殖列传》中巴寡妇清的事迹与司马迁的态度,体会《史记》中的女性观。2、参看《外戚列传》,体会司马迁对外戚作为汉代一种政治力量的评判。3、联系《吕太后本纪》与《孝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李将军列传》,《吴起列传》,《六国年表序》等,体会《史记》中对“公德”与“私德”的不同态度。4、理解《孝文本纪》中“互见法”的使用所达成的效果。5、“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是《孝文本纪》的关键语,由此出发理解司马迁对孝文帝的历史评判。比照《秦始皇本纪》,体会诏令文书在此篇中的作用。参考教材后的文化史拓展,理解废肉刑、倡节俭、简丧礼的历史功过。6、体会诏令文书在《孝文本纪》中的作用。对孝文帝的“仁政”、“德治”能正确评价。7、掌握《孝文本纪》所形成的重要典故。联系后世相关诗文,思考“圣主”与“贤臣”并不完美。8、由此两篇的对比,深入思考“权力与人性”、“制度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四讲《表序》(4学时)1、深入细致阅读《三代世表序》、《十二诸侯年表序》、《秦楚之际月表序》,理解司马迁的史学态度、史学精神及对历史发展之大局的深刻体认。2、《三代世表序》中“疑则传疑,信则传信”的史学态度。《六国年表序》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观念。《十二诸侯年表序》中的政治理想以及对由“王道”到“霸道”再到礼崩乐坏之“仁义陵迟”历史过程的勾勒,并从中体会司马迁在史学精神方面与《春秋》的传承关系。《秦楚之际月表序》中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对“天人之际”的辩证认识。3、深入细致阅读其他表序,体会司马迁的重要历史理念及对历史进程言简意赅的描述。4、《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中“仁义”为本,“形势”为末的历史理念。5、将各表序贯穿起来,再参之以各表,体会从三代到武帝时期政治模式的变迁。

第五讲司马迁与黄老之学(8学时)1、了解《史记》中表现黄老之学的重要篇章,系统把握司马迁对黄老之学的评价与运用。2、由《乐毅列传》了解黄老之学的传承谱系;由《太史公自序》所引《论六家要旨》理解黄老之学的主要观念。3、由《太史公自序》、《齐太公世家》、《陈丞相世家》、《曹相国世家》、《循吏列传》、《管晏列传》等理解黄老之学“虚无”、“无为”、“因循“”、“清静”等范畴。4、《史记》中黄老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体现(以《汲郑列传》《循吏列传》《平准书》《货殖列传》为中心)。第六讲司马迁与儒学(8学时)1、了解《史记》中表现儒学的重要篇章,系统把握司马迁对儒学的评价与运用。2、联系《儒林列传》与《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仲尼弟子列传》《李斯列传》《叔孙通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领会司马迁对先秦儒的称颂与对秦汉儒者的批判。3、联系上述篇章与《太史公自序》、《齐太公世家》、《陈丞相世家》、《曹相国世家》、《循吏列传》,理解司马迁对儒学的评价。第七讲《游侠列传》(4学时)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侠”不仅受到法家的否定,还受到儒墨的“排摈”。2、了解此篇中“侠”的三种类型:季札、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之类的卿相之侠,朱家、剧孟、郭解之类的布衣之侠,以及“设财役贫”、“侵凌孤弱”的“暴豪之徒”。理解司马迁的写作重点是布衣之侠。3、“侠客之义”的历史演化。课程名称:《庄子》讲读(IntroductionofZhuangzi)一、课程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庄子思想、艺术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道家思想在形成国人性格中的作用。二、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块:关于庄子;《庄子》散文选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骈拇》《马蹄》《胠箧》《秋水篇》《盗跖》《渔父》《天下篇》);《庄子》专题讲座(庄子逍遥义的历史演变;论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多面性与解说者的偏执)。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教学上主要以教师讲授和自读文本为主,兼以学生讨论。通过本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庄子和《庄子》的直观了解更全面,另一方面,通过对庄子和《庄子》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先秦文学素养上有所提升。四、讲授大纲:第一章庄子其人其书(6学时)

第一节庄子其人第二节庄子故里第三节《庄子》其书第四节庄子思想第五节庄子的影响第六节《庄子》艺术特色第七节历代庄子研究第二章内篇三则(6学时)第一节《逍遥游》第二节《齐物论》第三节《养生主》第四节文中思想与篇章联系第三章外篇三则(6学时)第一节《骈拇》第二节《马蹄》第三节《胠箧》第四节文中思想与篇章联系第四章《秋水篇》(2学时)第一节行文特点第二节有关典故第三节后世有关诗赋文第四节有关集评第五节思考与讨论第五章杂篇二则(4学时)第一节《盗跖》第二节《渔父》第三节文中思想与篇章联系第六章杂篇之总序《天下篇》(4学时)第一节《天下篇》语言特点第二节庄子的精神境界第三节有关典故第四节后世有关诗赋文第五节有关集评第六节思考与讨论第七章庄子逍遥义的历史演变(4学时)第一节魏晋时期的庄子逍遥义解读

第二节东晋时期的庄子逍遥义解读

第三节宋代时期的庄子逍遥义解读

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庄子逍遥义解读

第五节现当代时期的庄子逍遥义解第八章论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多面性与解说者的偏执(4学时)第一节以儒家面貌出现的孔子第二节由儒入道的孔子第三节以道家面貌出现的孔子第四节历代解说者的偏执课程名称:《昭明文选》讲读TheZhaomingAnthologyofLiterature本课程是国学新规划的产物。所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昭明文选》中的文章三十余篇,都是公认的名篇;而且,所录注文,完整保留了李善等旧注,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学术知识涵量,这就保证了本课程的经典性,使之不同于一般粗糙随意主观的古典文学欣赏课程。同时,本课程制作了相当精心的课件设计,如中国文学关键词、典故联想、文化史扩展、集评,以及问题和讨论等栏目,使之成为十分富于时代气息的现代新古典主义经典课程,极为适合当代大学文科人文经典的训练,可作综合大学研读经典的学生必修课,也可用于一般大学生增进国学素养的通识课。二、课程内容:介绍选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其意义,讲读萧统《文选序》、张衡《西京赋》(节选)、宋玉:《风赋》、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向秀《思旧赋》、江淹《恨赋》《别赋》、陆机《文赋》(节选)等名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有意思的学术问题。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课程在讲读上有精细的加工,讲授的方式富有新意,不仅比较重视其中的语言难点的讲解,力图以明晰的分析和清楚的表述语言,解决一般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文字难关,而且更为重视“问题”的疏解,力图形成一些十分重要而又有趣味的学术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文献方面的,也包含文化史和思想史方面的。譬如,为什么唐代的诗人写诗,《文选》是第一重要的“应试指南”?他们从《文选》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好东西?为什么说《文选》是中国文学中美的意识的自觉?为什么说中古时代的人早就发明了语言与权力、幻象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鲁迅先生说向秀的《思旧赋》刚开了一个头就结束了?究竟嵇康的《广陵散》有没有亡?等等。本课程还十分重视《文选》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作用,比如如何进入日本古代的法律条文,如何引发欧洲的研究等等。四、教材及参考书目:[1]胡晓明编著《昭明文选讲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或长沙:岳麓书社2003[3]周勋初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陈宏天等编《昭明文选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1994[5]屈守元著《名家名著导读文选》,成都:巴蜀书社1996[6][清]梁章钜撰、穆克宏点校《文选旁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7]中国文选学会、郑州大学古籍所编《文选学新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赵福海等编《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9]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编《文选与文选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四、讲授大纲:(讨论与讲授)第一章选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其意义(2学时)讨论有关文选的性质,选学的古今学术知识系统。文选与中外文化之关系。第二章萧统:文选序(2学时)讨论文选序中见时代文学的新方向,即文学的自觉及其矛盾。文选的分类问题。文体问题。第三章张衡:西京赋(节选)(2学时)讨论有关汉代的角觗戏、中古时代的生活史与娱乐史。其中的问题:如何使用幻象来操纵皇权,等等。第四章宋玉:风赋谢惠连:雪赋(2学时)讨论词赋“假托主客的文学传统”;“物分雄雌”的思维模式以及谲谏等问题。讨论喻之二柄、晋宋风神等问题。第五章谢庄:月赋(2学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