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历史沿革 2_第1页
大足历史沿革 2_第2页
大足历史沿革 2_第3页
大足历史沿革 2_第4页
大足历史沿革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7中国历史地理学班级:历史101班学生:许欣学号:1005010090重庆市大足区历史沿革(一)总括今大足县境域,秦以前属巴国,秦属巴郡,汗属益州巴郡(巴西郡)垫江县(今合川).“当秦汉不为汤沐,在春秋匪附庸。”(《舆地纪胜》)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先后为梁州(荆州、益州、楚州)巴郡垫江县、宕渠县(今合川)、合江垫江郡石镜县(今合川)地。北周时期,今县境东北部为合州垫江郡石镜县地(今合川),西南部为普安郡永康县地(今安岳),隋代东北部为涪州石镜县地,西南部为资阳郡隆康县地(今安岳)。初唐东北部先后为合州石镜县、铜梁县、巴川县地,西南部为普州隆康县地。昌州自唐大历十年(775)年治静南(今大足县境),自景福元年至元初治大足,大足成为昌州首县近400年。晚唐曾一度成为统辖昌普渝合四州的都督府治地。南宋曾为潼川府路转运司驻地。大足自唐乾元元年(785)建县,至1985年计1227年。在建县后不久及元初有两次省并,共约80年,实存县制1147年。在清初实行并县管理期间,曾由荣昌知县代摄63年,县制仍存.大足县名从来无变,由古及今亦未见有同名之县,其县名由来旧载不一,《太平寰宇记》有详细的记载:“县以界内大足川为名,大足川及境内有赖溪河也",故称为大足,《蜀中广记》:“取丰足之义,或云县之宝顶有巨人迹”。所谓宝顶山“巨人迹"是指圣寿山门前水池底之大脚印,长1。8米,宽1.1米,此为佛教徒顶礼膜拜之“佛祖迹”,与大佛湾涅槃图为一组造像。但是我国现存古代佛祖迹石五处,其他四处的建造更早于宋代而建大足宝顶,而大足建县于中唐,所以县名似乎不可能由“巨人迹"而来.考大足县名当由“大足川”而来,《元丰九域志》:“大足县有斗牛山,大足川”,大足川已成为大足县山水地貌特征之一,大足川即今濑溪河,为县境最大河流,《元和郡县志》铜梁县条下有长安四年(704)“大足川侨户幅凑”之载,至于“大足川”之名,显然有大丰大足之义,大足县城所在,古有“虎头大足坝”之称,亦为同义。大足基层政区,宋明均为乡里,清代宣统前只设里甲,不设乡,有别于他处,大足县域,自建县直晚唐,约相当于东北半县,景福元年静南县入,方辖今西南半县。《舆地纪胜》:“县旧治在虎头大足坝,徙今治”。即大足县初治,从地理考察,或即今西门外二里出俗称“镇子上"。此处至解放初犹呈小街模样。濑溪河从南而过,两岸坝地肥沃,北承龙岗山,东西有青龙、白虎二峰耸立,明代习称五云镇。可见宋前即是一出场镇,离城如此之近,如若未曾设过县治,似不可能成为一出场镇。又:“北山,在城北二里,唐昌州刺史韦靖置城于此。”《元和郡县志》:大足县“东临赤水,西枕荣山。”表明元和年间,县治已东迁至今址。景福元年昌州刺史韦君靖为观时变在北山建永昌寨,迁州县至于寨中.《太平寰宇记》:“今理在河楼湍,东临赤水”,《舆地纪胜》有“城北河楼湍",可知河楼湍接近县城.宋代大足13镇有“大足”“河楼滩"二镇,大足镇显然是县城即今龙岗镇西部,河楼滩当然是今龙岗镇东部亦即原东关所在。湍、滩义近,河楼湍即河楼滩.元末复置大足,县治设于今址,历明、清、民国至今无变。唯民国29年躲避日空袭,曾迁县署于西门外西禅寺,33年迁回原地.明万历间张佳胤《大足县志序》:“志中议欲富贵溪故治.”(二)中晚唐、前后属“安史之乱”平息后,唐王朝竭力加强地方统治,改郡为州,增置州县,分剑南道为西川、东川两道,乾元元年大足建县时间有乾元元年和二年之说,《元和郡县制,剑南道下》(卷第三十三)注165道:王象之曰,元年奏置,二年建州,甚得事实,今从乾元元年。唐肃宗采纳左拾遗李鼎祚李鼎祚,资州人,明皇幸蜀时进《平胡论》,后召为左拾遗,见《舆地纪胜》,李主张对少数民族加强统治,昌州之置与此有关。奏议,左拾遗李鼎祚向朝廷提出奏请,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见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次年正月,唐肃宗李亨接受奏请,正式批准从泸州、普州、渝州、合州、荣州、资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的认定)划出部分地“分置昌州”,同时分置昌元、静南、大足三县,隶昌州(见《旧唐书》《新唐书》中的《地理志》),双桥境域属静南县,颁令设置大足县与昌州同置。正如《新唐书地理志》记录的“昌州析资普泸合四州地,置大足县合州巴川县地”,“乾元二年舆昌州同置",标志大足建县,正式成为了一个封建帝国统治的基本行政单位。大足县,析合州巴川县(今铜梁县)置,隶剑南道东川道昌州,广德元年(763)废东川道,昌州改隶剑南西川,大历元年(766)复置东川,隶属复故.到了大历六年(771),州治毁于兵火,“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县俱废,其地各还故属(见《旧唐书地理志》“资州乾元二年分置昌寻废也”),大历十年(775年),西川节度使崔宁以“镇狎夷獠”奏请州县俱复,州移治静南(今大足西南境),于是年五月复置原州、县,仍属东川。次年,析壁山(今璧山)、泸州地置永川县,隶昌州,州治迁静南县,辖静南、昌元、大足、永川四县。大顺元年(890年),设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于常州昌州,隶东北,光华二年(899)于遂州另设武信军节度使而罢。景福元年(892),昌州徙治大足,同时省(撤销)静南县(并入)大足县,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建永昌寨,于寨内造像,开创北山石刻(今宝山乡建角村尖山子摩崖造有唐永徽元年造像记,是大足石刻至今发现最早造像)。唐初大足地域安定,濑溪河沿岸“侨户幅辏”,粮丰物阜,至中唐,獠人多次骚乱,致州焚县毁,撤州废县。唐末战乱“銮驾"出奔成都,僻处一隅的昌州相对稳定。韦君靖得以“合集义军,招安户口”,“大足建县时间有乾元元年和二年之说,《元和郡县制,剑南道下》(卷第三十三)注165道:王象之曰,元年奏置,二年建州,甚得事实,今从乾元元年。李鼎祚,资州人,明皇幸蜀时进《平胡论》,后召为左拾遗,见《舆地纪胜》,李主张对少数民族加强统治,昌州之置与此有关。五代为战乱年代,昌州先后属前后蜀,后蜀统领历史上因“有海棠而独香"的传说,故有“海棠香国”的美名.天佑四年(907),王建称帝于成都,国号蜀(史称前蜀),大足为其版图。后唐同光三年(925)十一月,前蜀武信军节度使王宗寿以遂、合、渝、泸、昌五州降唐,大足隶于后唐.后唐应顺元年,孟治祥据蜀称帝,大足改隶后蜀。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6),潼川府路转运司徙治昌州(大足)。《按新五代史职》“乃考列昌州蜀有后蜀,有昌州辖县若干不详”。淳佑三年(1243)二月,四川制置使余玠命王梦应为昌州知州,何光震为大足县令。(三)宋元明清乾德三年(965)宋灭蜀。全川约240县省并为180县,大足仍置,为上县,隶昌州昌元郡。昌州上隶迭有变化:宋初以原剑南道东川、西川为西川。、太平兴国六年(981)并西川路、峡西路为川狭路,淳化四年993年,仿唐制以蜀地为剑南道,旋分置东川西川,昌州隶东川.至道三年997仍改道为路。咸平四年(1001)分巴蜀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昌州隶梓州路。政和七年1117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宋属潼川府路昌州昌元郡.有宋一代大足一直为昌州治地。在端平三年(1236)蒙古军大势掠川以后,昌州、大足曾为无官守之区。开庆元年(1259)七月,蒙军围合州,昌州大震,后合州解围,昌州稍安.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726)统一全国,十六年四川安抚使王立以合州降元。十九年元世祖“以川民仅十二万户,所设官府二百五十余,令四川行省议减之”。二十二年撤昌州,以州属三县并入大足,又旋并大足入合州铜梁县。元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攻占重庆,二十三年(1363)称帝,建国号大夏。见《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七年废昌州,拜昌州大足县,入合川,明玉珍后置属合川”。“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州县官名”,复置大足、垫江、内江等县,新置长寿、昌宁县.大足隶合州,唐末至宋末,大足为昌州府和潼川府治地。《元史本纪》卷三十九载,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合州大足县韩法师反"。明正德《四川总志》卷十三重庆府科登载大足历代进士,有刘祯一人为至顺(1330—1332)进士,罗涓、朱齐二人为至正(1341-1368)进士,据此,大足县在元至顺年间当已复置,不然刘祯等当称铜梁县进士,韩法师也当称铜梁县民。明洪武四年(1371),灭夏国,占四川,洪武六年析大足地复置永川、荣昌县,改属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次年改属重庆府。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据有四川广大地区。顺治二年(1645)清军进占四川,翌年,大西政权灭亡。嗣后张献忠、李自成余部联合南明政权在四川与清军连年攻战,终顺治一朝至康熙初年方休。四川因“地广人稀”实行并县管理,或合二县为一县,或另一官兼摄二县事。清康熙元年(1662)并入HYPERLINK"”荣昌县,始设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隶重庆府。清初大足诸旧志(包括县志、府志、省志)均作“省入荣昌”,由此多以为其时大足县不复存在。康熙《四川总志》卷四《建置沿革》载大足县“皇清因之,编户二甲,以民少停拴”。可见大足县制仍存在。其时大足有荣昌知县代摄,也表明大足建置存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称帝,国号周,“全川悉陷”。康熙十七年至十九年间,双桥境域为吴三桂占据。据说,原双路乡二郎塘燕子岩煤窑平洞尾部刻有开凿年代“洪化”二字,“洪化”乃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年号,由元年到三年,相当于康熙十八年至二十二年(1679-1681).经康熙朝“湖广移民实川”,大足人口稍有回升。雍正六年(1728)复设县治时间有雍正六年和八年之说。乾隆《大足县志》作雍正八年,在“复设大足县治各令”项下还有“首任知县王曰仁雍正八年任”的具体记载,道光年间邑人李型廉《建修海棠试院》称“邑自雍正八年复置官师”。根据这些资料,以雍正八年复设县置较确。复置大足县,仍隶属四川重庆府.(《乾隆府懿州县志》)清光绪年间,HYPERLINK”"余栋臣三打教堂,两次起义反洋教。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义,清政府解体,各省相继独立,十月初二(11月22日)蜀军政府于重庆成立。12月20日张桂山组织保路同志军进县城,宣告大足独立,并攻克HYPERLINK”见《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七年废昌州,拜昌州大足县,入合川,明玉珍后置属合川”。清初大足诸旧志(包括县志、府志、省志)均作“省入荣昌”,由此多以为其时大足县不复存在。康熙《四川总志》卷四《建置沿革》载大足县“皇清因之,编户二甲,以民少停拴”。可见大足县制仍存在。其时大足有荣昌知县代摄,也表明大足建置存在。复设县治时间有雍正六年和八年之说。乾隆《大足县志》作雍正八年,在“复设大足县治各令”项下还有“首任知县王曰仁雍正八年任”的具体记载,道光年间邑人李型廉《建修海棠试院》称“邑自雍正八年复置官师”。根据这些资料,以雍正八年复设县置较确。唐宋时期,大足基层政区均为乡里,因其所载不详,双桥境域属何乡里无从查考.元代县以下为村社制,时大足省并铜梁,详情失考。明清时期,属大足县汶水里。宋代,在太宗、真宗、神宗、徽宗、理宗先后成书的有《太平寰宇记》《九国志》《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载有大足道里、乡镇,山泽等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昌州太守黎伯撰作序的《静南志》和一部谭用之修的《昌州记》.附图表:大足县建置沿革简况朝代 建置唐(乾元元年以后)大足县乾元元年(758)置,隶昌州,辖地为今县境东北部(758~907)静南县乾元元年置,隶昌州,辖地为今县境西南部,景福元年(892)省入大足。昌州乾元元年置,州治昌元,大历十年(775)徙治静南,景福元年(892)徙治大足,直至元初.昌州都督府大顺元年(890)置,治昌州,光华二年(899)罢。五代(907~965)大足县仍置,隶昌州。宋(965~1279)大足县仍置,隶昌州。潼川府路乾道、淳熙年间转运司徙治昌州。元(1279~1631)元初撤昌州,所属大足、昌元、永川县地入合川铜梁县,元末复置大足县夏(1361~1371)大足县仍置,隶合州.明(1372~1644)大足县初隶合州,旋改隶重庆府。清(1644~1911)大足县仍置,隶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始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