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课程设计xxx铁矿地下采矿方法设计_第1页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xxx铁矿地下采矿方法设计_第2页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xxx铁矿地下采矿方法设计_第3页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xxx铁矿地下采矿方法设计_第4页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xxx铁矿地下采矿方法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铁矿地下采矿方法设计摘要:本文根据xxx铁矿的矿体赋存状态、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其它经济技术条件,通过查找各种参考文献和计算,选择出最适合xxx铁矿开采的方法,并论证了其可行性,算出了开采的各种参数,最终绘出开采图纸,算出经济技术指标及工程量等参数。ABSTRACT: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Xxxironorebodyoccurrence,miningtechnologycondition,engineeringgeologicalconditionofminingarea,hydrologicalandgeologicalconditions,naturalandeconomicconditionsandothereconomicandtechnologicalconditions,throughsearchingthevariousreferencesandcalculating,andchoosethemostsuitableXxxironoreminingmethod,andprovesitsfeasibility,workedouttheminingparametersfinally,drawtheminingdrawings,calculatetheeconomicandtechnicalindexesandengineeringvolumeparameters.目录TOC\o"1-3"\h\z\u10362第一章矿区地形地貌、地理交通及自然环境 17511.1矿区地形地貌 1217001.2地理交通 1223621.3自然经济 221574第二章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2186032.1矿体赋存状况 2323672.2矿山工程地质条件 4263682.3矿山水文地质条件 519562.4矿山环境地质条件 528382第三章采矿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比拟 654203.1矿床地质条矿床地质条件 6102423.2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620785a)3.3矿体倾角和厚度的影响 760843.4采矿方法回收率、贫化率、采矿方法技术比拟 920753.5根据各种采矿方法的特点选择浅孔房柱法 92964第四章采矿工艺及设备的选择 10249894.1矿块结构参数 10256874.2采准切割 1169374.3矿房回采 1145264.4回采率、贫化率确定的原那么依据与指标 125715第五章矿柱回采及采空区处理 12257055.1矿柱回采 12262475.2采空区处理 12229725.3生产期间地压观测设施 135980第六章采准、切割、回采计算 13196966.1矿块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 1311026.1.1.阶段平巷 13111606.1.2.切割平巷 1332006.1.3.采区上山 14267856.1.4.联络平巷 1436156.1.5.联络道 1432536.1.6.陡坎 14116956.2矿块的采出矿量 14304006.3千吨采准、切割比 15207366.4同时工作的矿块数 16137256.5每日采准、切割、矿房回采 16129606.6矿柱回采的出矿量 16277026.7废石量 16230446.8主要材料消耗量 1631645第七章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 16260407.1矿体厚度、倾角 16191727.2矿石抗压强度 17164737.3推荐的采矿方法 177027.4矿块构成要素 17241097.5采切比、回采率、贫化率、同时工作矿块数、矿块生产能力。 178237.6采矿方法经济技术指标 1720616主要参考文献 18矿区地形地貌、地理交通及自然经济条件1.1矿区地形地貌工作区属建始县东南部的中切割中山区,其南部和北部相对较低,中部较高。中部火家包标高达1765m,南部沟谷地段标高仅1300m,相对高差达465余m。区内溪沟向西流入。地貌1.2地理交通苏家坪矿段位于建始县城区南东约53Km,xxx铁矿西段,从xxx口以西的凉水井至苏家坪一带,长约1.85Km,宽约1.32Km,面积约2.44Km2,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0′42″—110°01′51″;北纬30°13′48″—30°14′31″。行政区划隶属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县53346082.5037404856.1063347406.7037404867.6073347390.8037406712.5083346066.6037406701.30矿区面积约为2.4434平方公里,开采深度由1400米至1350米标高。湖北省恩施建始县苏家坪村交通图1.3自然经济条件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平均年降雨量1400余毫米,5—7月和9月为两次主要降水期,约占年降雨量的60%。年平均气温16.3º,7、8月间气温最高,为30℃—35℃;11月一次年2月气温一般在5℃以下,最低气温为零下12矿山开采技术条件2.1矿体赋存状况1、矿层(体)层位及分布铁矿层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底部,层位稳定(相当于Fe3矿层层位),呈层状产出。受褶皱与断裂构造所控制,矿层露头线主要分布长岭背斜北翼,东起凉水井K3,途经苏家坪K9,西至安家墩北西的K15,地表矿层厚度3.45—5.31m,平均厚度4.29m。矿层露头线出露标高为1420-1460m。矿石类型为紫红色鲕状赤铁矿,矿石质量较好,工程平均品位TFe为46.81-522、矿体(层)产状本区矿体(层)产状,受长岭背斜所控制,地表倾角在10°左右,-16号至-8号勘探线深部倾角由10°逐渐增大至20°左右,继之变陡达40°-50°。3、矿层厚度、品位及其变化本区铁矿层厚度和品位较为稳定,但其沿走向和倾向上也略有变化。从总的矿层厚度与品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该区矿层最厚为5.22m,最薄为0.04m,一般为2~3m;矿层含铁品位最高为55.08%,最低为21.48%,一般为40~50%。本区矿石含铁量的上下与矿层厚度的大小常成正相关关系,即在一般的情况,矿层较厚者,含铁品位较高。矿床成因类型本区地处泥盆纪川鄂湘凹陷浅海盆地中,其北为秦淮古陆,北西部为四川地台,南部是江南古陆,这些古陆和地台长期处在风化剥蚀之中,为铁矿沉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赤铁矿层沉积时,地壳波动、海水动乱频繁,故在矿层内有夹层的形成。鲕状赤铁矿具鲕状结构,核心为砂粒、粉砂粒和电气石,这说明它是在氧化介质中,氧化位势相适宜的条件下,受腐植物的作用,带正电荷的含铁胶体溶液围绕带负电荷的砂粒、粉砂粒和电气石颗粒进行化学沉积所形成的。本区赤铁矿产于上泥盆纪地层中,属沉积型赤铁矿,与湖南宁乡式同属一型,应属同一矿床成因类型,因此,本区所勘探的赤铁矿床为“沉积型一宁乡式赤铁矿矿床〞。2.2矿山工程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区内出露中志留统一下二叠统及第四系地层,按其岩土特性可划分出如下工程地质岩组:(1)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第四系砂、砾(卵)石,粉质粘土,粘土及碎、块石土组成,该岩类松软,孔隙度大,易饱水,易变形,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边坡失稳和沉陷,性质较软松。(2)软弱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下二叠统梁山组中的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岩性较松软,巩固性差。岩体力学强度相对较低,易风化,易发生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3)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中志留统砂页岩,岩性较坚硬。(4)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区内出露的大部地层均为坚硬岩类,主要是中上泥盆统砂页岩及石英砂岩、上石炭统灰岩及白云岩、下二叠统栖霞组与茅口组石灰岩,岩性致密坚硬,稳固性好。在不利因素影响下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2.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但本区属鄂西南滑坡、崩塌极易发区,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岩(土)体特征分析,本区地质灾害都极易发生。因此,在勘查开发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评估,特别是今后开采过程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危害,以确保平安。3.工程地质评价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cm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cm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主要矿体赋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局部埋藏浅、覆盖层薄的浅部地段适露天开采;深部可选择地形条件有利的地段进行平硐(或斜井)开拓。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应属于较简单的矿床类型。2.3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喀斯特发育,主要分布于下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灰岩中,其他层位不发育。下二叠统灰岩出露地表,分布面积广,大量吸收地表水和排泄地下水,故水化作用较强,使喀斯特普遍发育,见有大小不等的陷落地、犁沟、落水洞,其中下部溶洞尤为发育,并有较大的地下水流出。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出露泉水较多,其喀斯特发育所在高程,最高1600—1710m,最低1350—1450m,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相比还高出800—1000m以上。下二叠统灰岩溶洞发育的一般规律是先由地表陷落地、犁沟发育成落水洞,再沿裂隙溶蚀向深部发育成溶洞。在以往勘探钻孔中,仅有少数钻孔在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发现有溶洞、喀斯特现象;同时大部钻孔钻到灰岩时,一般不是漏水那么是返水,并在个别钻孔中,有少量承压水出现,这说明该区喀斯特相互没有溶蚀连通,完整的喀斯特溶洞含水层尚未形成,故在下二叠统灰岩中常有孤立水流出现,局部形成自流水。喀斯特溶洞发育与矿床有水力联系,本区主要水源皆出露于下二叠统灰岩中的喀斯特溶洞发育地段。而下二叠统灰岩处于矿层之上,其底部有梁山组含煤岩系,距矿层顶部厚约30—60米,裂隙发育随深度而减弱,相对的起着隔水作用。故在下二叠统灰岩中下部,有自流水涌出孔口,这也说明可能由于喀斯特垂直发育受到非喀斯特岩层的阻隔,使之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2.4矿山环境地质条件根据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图A1)和?中国地震动反响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l8306—2001图B1)资料,本区地震根本烈度为Ⅵ度区。基于上述原因,本采样区在工程设计过程中需对地震予以重视,考虑到采样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在本区设计中,对采样工程及地表中小构筑物以VI度地震烈度设防,大型、特大型构筑物及断裂带附近地段以VII度地震烈度进行设防。目前本区的升降运动处于轻微上升过程,区内历史上微震活动频繁,但无破坏性地震发生,区域地壳稳定性为根本稳定。区内地形地貌类型较单一、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区总体稳定性较好。铁矿层及其顶、底板围岩,巩固性较高,化学组分较稳定,不会分解出有毒、有害的组分影响周围环境或水资源,对今后开采较为有利。采矿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比拟3.1矿床地质条件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但本区属鄂西南滑坡、崩塌极易发区,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岩(土)体特征分析,本区地质灾害都极易发生。因此,在勘查开发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与评估,特别是今后开采过程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造成危害,以确保平安。3.2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岩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中,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采场地压管理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采场构成要素及落矿方法。在岩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中,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采场地压管理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采场构成要素及落矿方法,它们对采矿方法的影响见表3-1矿岩稳固性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表稳固性较适应的采矿方法可排除的采矿方法矿石围岩稳固稳固空场法崩落法稳固不稳固崩落法、充填法空场法中等稳固或不稳固稳固分层法、阶段矿房法、阶段自然崩落发、上向充填法不稳固不稳固下向进路充填法、分段崩落法空场法区内主要出露坚硬岩类或半坚硬岩类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相对较为稳固。鲕状赤铁矿属坚硬岩类,机械强度较高,经测试其垂直层面的抗压强度为470—550Kg/cm2,平行层面的抗压强度为500—780Kg/cm2。其顶、底板均为砂页岩,机械强度也相对较高,总体较稳固。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应属于较简单的矿床类型。由于地表不允许塌陷,可选用空场法,充填法,排除崩落法。3.3矿体倾角和厚度的影响矿体倾角主要影响矿石在采场内的运搬方式。极倾斜矿体,可利用矿石自重运搬,而采用留矿法时,倾角大于55°-60°;水平矿体可用有轨运输、缓倾斜矿体可用电耙运输;倾角小于10°的矿体,可采用无轨设备运搬等。矿体厚度影响采矿方法和落矿方法的选择以及矿块的布置方式等。根据矿体的产状可能采用的采矿方法工程水平矿体0°-3°缓倾斜矿体3°-30°倾斜矿体30°-50°极倾斜矿体>50°极薄矿脉<0.8m壁式削壁充填法壁式削壁充填法上向倾斜削壁充填法留矿法、上向分层削壁充填法薄矿体0.8-5m全面法、房柱法、壁式崩落法、壁式充填法等全面法、房柱法、壁式崩落法、壁式充填法、进路充填法等爆力运动采矿法,分层崩落法、上向进路充填法、下向分层充填法等分段法、留矿法、分层崩落法、上向分层充填法、水平分层进路充填法、分段充填法,留矿采矿事后充填采矿法等中厚矿体5-15m房柱法、壁式充填法房柱法、分段法、壁式崩落法、壁式充填法等爆力运矿采矿法,分段法,分层、分段崩落法、分层、分段充填法等分段法,留矿法,分层、分段崩落法,分层〔上向分层,上向进路,下向分层〕充填法,分段充填法,留矿采矿事后充填采矿法等厚矿体15-50m分段法、阶段矿房法、分层崩落法、分段崩落法、分层充填法、阶段充填法等分段法、阶段矿房法,分层崩落法、分段崩落法、阶段崩落法、点柱充填法,阶段充填法等分段法,阶段矿房法,分层、分段崩落法,阶段崩落法,点柱充填法,上向分层充填法,阶段充填法等。分段法,阶段矿房法,分层、分段崩落法,阶段崩落法,上向分层充填法,阶段充填法等极厚矿体>50m阶段矿房法,分段崩落法,阶段崩落法,阶段充填法本区矿体(层)产状,受长岭背斜所控制,地表倾角在10°左右,-16号至-8号勘探线深部倾角由10°逐渐增大至20°左右,继之变陡达25°-30°。铁矿层厚度和品位较为稳定,但其沿走向和倾向上也略有变化。从总的矿层厚度与品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该区矿层最厚为5.22m,最薄为0.04m,一般为2~3m。参照表3-1矿体倾角和厚度对采矿方法选择的影响表。可采全面法、房柱法、壁式崩落法等。矿体形状和矿石与围岩的接触情况,影响采矿方法的落矿方式、矿石搬运方式和贫化损失指标。矿体与顶、底围岩界线比拟明显。3.4采矿方法回收率高、贫化率、采矿方法技术比拟表3-4-1采矿方法损失、贫化推荐指标表采矿方法开采条件损失率/%贫化率/%备注全面法倾斜,缓倾斜中厚及薄矿体10-1510-15浅孔落矿浅孔房柱法适用矿石和围岩稳固与较稳固的矿体;矿体厚度小于8-10m;矿体倾角小于30°,价值不高或品位较低的矿石。15-208-10矿柱不回采,浅孔落矿,围岩较稳固壁式充填法开采顶板岩层不允许崩落或者缓倾斜薄矿体5-87-9进路回采,壁式推进3.5根据各种采矿方法的特点选择浅孔房柱法表3-5-1工程名称第一方案全面法第二方案浅孔房柱法第三方案削壁式充填法矿块生产能力〔t/d〕180-240250-35060-90掌子面工效〔t/工班〕7-1012-152-3矿石损失率〔%〕10-1515-205-8矿石贫化率〔%〕10-155-107-9千吨矿石采切比〔m/kt〕135-1515-30作业平安度暴露在顶板下作业,暴露面积大,平安差低压控制较好,平安性好能够有效维护围岩,防止围岩移动,和顶板冒落,平安性好工艺与管理难易程度简单简单复杂优点工艺简单、采切工程量小、贫化小、生产率较高、本钱较低、技术成熟等;采场结构和回采工艺简单,采准切割工作量小,生产能力高,通风条件好,采矿本钱低。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缺点由于留下的矿柱不回采,矿石损失率高,且顶板管理和通风管

理要求严格。矿柱所占比重较大(间断矿柱占15%~20%,连续矿柱40%),且矿柱不易采,造成矿石损失较大。回采工艺和充填工艺复杂,采矿工效较低,坑木消耗量大表3-5-1数据分析,第一种方案,贫化率较大,且留下的矿柱不回采,矿石损失率高,且顶板管理和通风管理要求严格,平安性差。第三个方案虽然矿石回采率较高,贫化率较低,但是矿块的生产能力太低,坑木消耗量大,由于由于铁矿不是贵重金属价值不高所需本钱将比第二个方案多。第二种方案矿石损失、贫化率比第一个方案低好多,且采场生产能力和工作面工效也比第一、三个方案高,生产平安,耗材低,效率高。整体上第二种方案比第一个方案、第三个方案好,所以最终选择第二种方案〔浅孔房柱法〕为最优方案。第四章回采工艺及设备的选择4.1矿块结构参数一般情况下采用沿矿体走向划分假设干个采区。采区内,一般划分5~7个矿块;个别情况可增至8~10个矿块;亦可减至3~4个矿块。遇有顶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倾斜区域性矿主时,亦可按矿柱划分独立的采区。采区之间为了确保平安,需留连续性的永久矿柱。矿房的长轴可沿矿体的走向布置,大断层组对顶板的稳定性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应尽可能使矿房的长轴与主要断层线成较大的倾角,并在矿房两侧保存长矿柱,让断层穿过矿柱。矿柱为不连续圆形直径为3m左右,矿柱垂直方向间距15m,沿走向间距8m,宽为矿体厚度,每5个矿房留一个3~4m的连续矿柱。回采时5个矿房同时回采,工作面间隔15m左右。采场内使用铲运机出矿。4.2采准切割1.自底板运输巷道,向每个矿房的中心线位置掘进放矿溜井;2.在矿房下部的矿柱(底柱)中掘进电耙硐室;3.沿矿房中心线并紧贴底板掘进上山,以利行人、通风和运搬设备或材料,并作为回采时的自由面;4.各矿房间掘进联络平巷;5.在矿房下部边界处掘进切割平巷,既作为起始回采时的自由面,又可作为去相邻矿块的通道。4.3矿房回采回采顺序。沿走向自一侧向另一侧推进或中央向两侧推进。为了提高开采强度,可多个矿房同时作业,各工作面保持10~15m的距离。1.落矿根据该矿的矿体厚度与品位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该区矿层最厚为5.22m,最薄为0.04m,一般为2~3m,对于不同矿块需要用不同的方案,具体如下:〔1〕当矿体厚度小于2~3m时,一次采全厚;〔2〕当矿体厚度大于2~3m时,那么采用分层开采,用浅眼在矿房底部进行拉底,拉底的高度2m左右,然后用上向中深孔挑顶,矿体厚度小于5m时,挑顶一次完成。落矿时使用的凿岩设备有:(1)拉底及压顶落矿时采用TY-25、YT-30、7655型凿岩机(2)挑顶落矿时采用TSP-45、01-45型凿岩机。2.出矿浅眼落矿方式采下的矿石,用14kW或30kW的电耙,将矿石耙至放矿溜井,然后在运输巷道中装车。中深孔落矿与深孔落矿方式广泛采用装运机、装岩机配自卸汽车等无轨自行设备出矿。3.采场支护除留有顶柱、底柱和间柱来维护采场外,矿房内还留有规那么矿柱支撑顶板。当局部矿块的顶板稳固性较差时,辅以锚杆支护或锚杆加金属网支护。回采过程中矿石运搬工作在矿房空场中进行,为防止顶板浮石冒落,对于顶板不稳固的局部地段设计采用锚杆支护进行维护。对于整个顶板岩性变化大的盘区,采用水平浅孔凿岩先切顶然后喷锚支护,再回采的方法保护顶板。4.采场通风采用JK58-2No4型局扇加强通风,新鲜风流从中段运输巷→行人短天井→采场;污风从采场→行人通风上山→上中段拉底巷道→穿脉→上中段运输巷→回风巷排出地表。4.4回采率、贫化率确定的原那么依据与指标1.地下采矿方法损失贫化计算原那么:地下开采设计矿石损失与贫化计算以采场〔或矿块〕为单位,其内容应包括矿房、矿柱的回采及出矿,最后算出全采场〔或矿块〕的综合损失率与贫化率。对用浅孔回采的极薄或薄矿脉,采场要按可防止的贫化率和不可防止的贫化率分别计算。对多金属矿山的开采,以主金属指标进行计算其损失与贫化率。对铝土矿、石灰石矿硅石矿、粘土矿、菱镁矿及某些非金属矿,那么按矿石加工指标计算其贫化率与损失率。主要技术指标:矿块生产能力250~350t/d;矿石损失率9%;矿石贫化率7.5%;凿岩台班110t;掌子面工效13%.第五章矿柱回采及采空区处理5.1矿柱回采由于矿石价值不高,故矿柱不回采。5.2采空区处理封闭采空区,控制地压。5.3生产期间地压观测设施地下矿床的开采,破坏了岩体的静态平衡,使空区周围的岩体应力发生变化并为建立平衡而重新分布,当到达临界变形以后,随着出现的围岩破坏和移动。由于矿床地质构造、岩层的组合结构,岩石结构和成矿因素等较复杂,因此开采所形成的空区技术状况特征也各有不同。在xxx铁矿采用引伸计或者测斜计进行地压观测。利用引伸计可测定暴露面或斜坡面上二点间的距离变化。利用测斜计可测定滑动体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确定滑动面位置。第六章采准、切割、回采计算6.1矿块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矿块内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主要有阶段平巷、切割平巷、中段运输平巷、联络平巷、上山、联络道以及陡坎。1.阶段平巷xxx铁矿使用房柱采矿法时,阶段运输巷道布置于脉外,由于年产量只有50×104t/a,故阶段运输巷道使用沿脉单巷加穿脉,巷道断面宽3.6m,高2m,采用半圆拱形巷道,利于对围岩压力的管理。那么巷道净断面面积S=B(0.39B+H)=3.6×(0.26×3.6+2)=10.57m2,阶段运输巷道L=60m,阶段巷道的工程量V=SL=10.57×60=634.2m32.切割平巷切割平巷宽为2.5m,高2.5m,方形巷道,面积长度为矿房的宽度60m,那么工程量。V=7.88×60=472.8m3。3.采区上山矿块中部的采区上山兼做中部运输巷道,两边的采区上山兼做回风巷道使用,其宽取2m,高取2m,长度为55m,那么工程量V=S×L=2×2×50=200m³,一个矿块内有3条上山。4.联络平巷联络平巷,一个矿房只在上部有一条,长度为60m,宽2m,高2m,工程量5.联络道由于矿体的倾角在5~30°,联络道选择折返式,利于汽车运输和作为行人、材料运搬的通道,其宽取3m,高取3m,方形巷道,长度约为30m,上部的联络道作为回风井使用,那么工程量。6.陡坎陡坎在3~4个矿块内只布置一个,其工程量可忽略不计。6.2矿块的采出矿量矿块的平均厚度为4.29m,每个矿房的宽度为20m,一个矿块3个矿房,长度为50m,平每个矿房留有5个永久矿柱,那么每个矿房的的采出矿石体积,矿石的密度3.81m3/t,每个矿房的矿石质量,一个矿块分为3个矿房,那么一个矿块的矿石量为。6.3千吨采准、切割比采切比计算公式表指标名称用长度表示〔m/Kt〕用体积表示〔m3/Kt〕千吨采切比其中千吨采准比千吨切割比备注——分别为采切巷道,和切割巷道的长度〔m〕;——分别为采切巷道、采准巷道和切割巷道的体积〔m3〕;——为矿块采出矿量〔包括采切副产品矿石〕〔Kt〕采准工程包括沿脉运输巷道、上山、折返式联络道和矿房上部的联络道,切割工程包括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