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缺失”的原因与应
对策略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缺失的现状语文教育中文学性的缺失已经由来已久,回想自己当年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景,语文老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一般套路就是要求我们给文章标清段落、划分层次,找中心句,然后就根据文本的层次按部就班地讲起来,无外乎向我们灌输这一层次讲了什么内容,那一层次涉及了什么事情。原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在老师千篇一律地讲解下变成作者这样设计、刻画的好处是什么;原本一篇篇匠心独运的文章,一首首情趣盎然的诗歌,往往被老师肢解地支离破碎,忽略了学生整体的文学诉求。再看看如今的语文课堂,我发现,大部分语文老师在各方压力下终究还是没有摆脱教学中文学性缺失的窠臼。比如我听某位老师讲《口技》这篇文章,整堂课从头到尾贯穿下来的只是反复强调某些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的解释,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翻译,全然不顾文中对于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技艺出神入化描写的文学赏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重瘠、文学基础薄弱,难以胜任越来越多元化、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的韩军博士曾调查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发现竟无一人全部通读过《论语》《史记》和四大名著。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巨大的悲哀。当然,阅读是一个很宽泛的文学层面,它不仅仅拘泥于对纸质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承,还要了解当今新媒介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文学现象,并对此作出客观冷静地分析与思考。简而言之,语文老师要有一颗与时俱进的心。如今有些语文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对于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教材作品的多角度解读漠不关心。难以想象那些缺乏专业敏感度,漠视当前文学发展现状的语文教师能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推陈出新,能和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语文教师应该痛定思痛,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并将自己的阅读所得运用到语文课堂,使其充满文学的张力。教学是一门艺术,看的东西多了自然就会对自己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课堂不再呆板、生硬,而是充满了文学的美感。阅读可以使语文教师的心灵得到滋润与升华,永远富有充沛的感情。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老师上课时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评价时,往往都是千篇一律地恩、很好、不错,但是文学素养高的老师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非常具有文学特色的点评老师希望你给我一片绿叶,但是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可见,日积月累的阅读让语文老师的文学感受力更加敏锐,课堂中的运用语言也更加充满文学表现力,语文课堂的文学性自然也就提高了。2、乐于动笔勤于写作:写作自始至终都在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也对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散思维,使自己的文学修养得到锤炼。写作是对零碎思想的整理与归纳,是对思维能力的锻炼,因而写作水平高的教师在课堂上便可以出口成章,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鞭辟入里的总结。就像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她的课堂总会恣意流淌出优美的文学语句,感染力很强,文学味道浓厚,这都得益于她深厚的写作功底。这也对学生产生了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她的学生不仅写作功底深厚,而且在发言时能根据情况熟练地运用各种巧妙的修辞表达感情,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在课堂上感情充沛地背诵一首又一首的古代诗词。如此以来,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妙,他们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把文学与语文结合起来,也乐于把文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处处用语文,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语文知识,提高了文学修养。语文教师要形成、保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始终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准,就要养成乐于动笔、勤于写作的习惯。唯有在坚持不懈地写作过程中,语文教师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更加有效地促进专业阅读,从而使思维更富有调理和深度。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还要敢于突破自己,尝试多种体裁的写作。只有切身感受到写作的艰辛,体会到写作的门道,对学生的指导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我的语文老师在一堂作文课上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说:写作文不等于写作。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扼杀了满腔的创作欲望,天马行空的想象被老师传授的万能套路给硬生生隔断,高中时期我的所有作文基本上都禁锢在应试的魔咒中,小标题总结、中心句引领、分论点突出都成了默认的作文得分的法宝,我们的每一篇作文都好像是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产品,冰冷而麻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考试的束缚,更多的是老师写作水平的薄弱和文学素养的缺乏,真正有能力的老师不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反而会顺势而为,激发出学生创作的热情,指导出一篇篇富有文学味儿的好文章。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之间融会贯通,语文教师勤于动笔的好处还在于,可以更好的揣摩阅读教学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走向,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此更有更针对性的阅读和思考。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个人的写作水平和自身文学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文学素养的提升,反之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写作水平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去。但在现如今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下滑的形势下,每一位语文教师有必要时刻用心感受周围的生活,用笔记录情感的脉络,使自己的文学底蕴更加浓郁。温儒敏先生在某次报告会中提到的读书养性,写作练脑可以说是对以上这两种方法的最好概括。多读书、常思考、勤练笔是提升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关键,也是一条捷径。在此希望当前的语文教师能在阅读和写作上多下功夫,借以期盼文学性教育的新回归。学生角度:重视阅读文学经典,树立文学偶像。如何让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提高,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儒雅的、心智成熟的人呢?阅读必然是一条捷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阅读是指阅读文学经典著作。就此我想到了温儒敏先生的一个很精妙贴切的比喻: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我们总不能不吃饭只吃冰淇淋。我在教学中发现,每周的阅览课上,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的无一例外都是现如今在图书市场大行其道而没有任何营养的青春文学读物,对文学经典的著作鲜有涉猎,这些深受学生欢迎但没有嚼劲的作品对于学生而言弊大于利,学生读完后难以有真正思想的启迪和升华,也让精神的草原变得荒芜。学生还是要多读一些文学经典,教育家朱永新也说:谈到读书,自然不能少了国学经典。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始于传统经典的滋养。阅读之于生命,我习惯于将国学经典比喻为母乳。母乳的价值在于它是取乎法上的不可替代。由此可见,好的文字是有美感和情怀的,文学经典带给人的文学熏染和心灵净化会伴随我们成长的始终。在如今升学、考试成绩等诸多压力之下,阅读课逐渐被大量的习题训练取而代之,学生对于新课标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也无暇顾及,阅读量少得可怜,阅读品味急剧下降。让文学经典回归学生成了当务之急,学生应该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主动徜徉在文学经典的海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以此来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就学生而言,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这可能就是终生受益的好品味,一种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学生刚接触文学经典作品时,可能会嫌其枯燥沉闷而心生厌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学经典著作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这对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慢慢找到了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感觉,发现了自己的阅读兴趣点,认认真真读上几本,有了一些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文学水平就会得到提升,从而也会形成扎实的学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也会对某一作家的文章有所偏爱,逐渐就会将其树立为自己的文学偶像,一个学生一旦树立起适合自己的文学偶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顺其自然的引用该作家的名言或者模仿该作家的某种写作技巧,经过多次借鉴学习再加上自我的消化吸收,该学生就会在阅读、写作等方面就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对文学的感受也更加通透。正如温儒敏先生说的那样:要把阅读当作悦读,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的成长打底子,从而使自己多一些文气,少一些匠气。这样一来,学生的精神就得以成长和净化,文学素养自然也得到质的提升。总结: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的回归一堂好的语文课至少要具备两点生活中的语文和文学中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是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彰显,语文课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而应该是贴近实际,满富生活的气息;文学中的语文则是指语文课堂应该始终注重文学性的熏陶和感染,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涵和气质。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充满生命的张力。总而言之,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要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心智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这也是呼唤文学回归语文而要实现的目标。语文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就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审美体验。当然我们呼吁文学性的回归并不是否定工具性,而是力求二者的统一和平衡。在当前考试难以取缔的现实背景之下,老师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来加强文学性研究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学生也要主动阅读文学经典,树立文学偶像,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文学性才会真正渗透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才会因为有了文学的底色而熠熠生辉。点字词句的死记硬背,没有切实感受到文言文所散发出的审美韵味。理应充满美感、情趣、思想的语文课堂被上成了毫无生机和活力的纯脑力记忆课。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过,没有文言文这把钥匙,你就会对这个世界目盲,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为是的狭隘现代里。语文教材中纳入博大精深的文言文想必不是只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基础文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上,其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性修养,教材中引入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讲授文言文不能单纯拘泥于语法的学习,而应该深层次挖掘文章中蕴藏的文学表现力和感染力,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把握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充分领悟文言文中特有的精神气度和文学精髓,从而培养学生更成熟的心智。原本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与众不同处就在于其浓浓的文学味儿,只有在课堂上注重解读作品的文学性,才能充分展现语文课的独特魅力。然而现如今那些早已套路化的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一句话概括故事梗概之类的教学方法,让课堂趋于枯燥,让互动流于形式、直至味同嚼蜡。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直接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文学思维的僵硬。我们应该反思:造成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性缺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缺失的原因(一)内因:语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够。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温儒敏先生在某座谈会上也表示,语文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一位老师自身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讲不明白、讲不出来往往是文学水平低、文学知识贫瘠的语文教师上课的通病。文学素养不够导致教师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浅薄,从而难以领会作者真切的情感表达,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文学诉求。长此以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便弱化对文本情感内涵、精神层次的分析,以教定学,最终落入了模式化教学的套路中,导致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逐渐丧失了文学性。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谈到: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人,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已知的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这样的教师白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教师应该是极少数,但据我多年观察,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如现在的中学里,一些文学素养不高的教师面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用一种狭隘、机械的思维方式来教学,因此这些老师在讲授文章时,往往是参照教参在黑板上列举几个和文本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并找出相关答案,最后带着学生说说答案,觉得学生大致了解了文章讲了什么内容即可;或者由于自身水平有限,这些老师总是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对语法规则和文学表现手法的反复分析上,毫无新意,一篇篇课文就这样被敷衍了事,彻底打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采用这种教法的老师不仅仅是文学素养不够,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把个人的不思进取转化为对语文课堂的懈怠,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首先意识到是我在上课而不是教案在上课,每一堂课都应该是独一无二且无法复制的。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社戏》,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落大意,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始终没有离开他课前设定好的节奏,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更多的是在向学生讲授文本中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处描写体现了小伙伴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文本被解读地支离破碎,完全破坏了这篇文章原本的美感和审美情趣,一整堂课看似很紧凑,但实际却是老师带领着学生一同落入了填鸭式阅读教学的俗套之中,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和独特阅读体验被忽视。外因:应试教育浪潮之下的功利化、目的化教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最大的弊端是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容易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同一个模子里的标准件。杜威也曾提倡教育即生长,他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之俱来的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孔子也说:君子不器。这些思想家都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来衡量教育。然而遗憾的是,当下难以改变现状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语文教学落入了文学性缺失的泥淖。长久以来,我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一切教学和学习都为考试服务的思想在很多老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虽然很长时间以来从上到下都极力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很多最终要纳入升学考试的主要学科最终还是难以逃脱应试的樊笼。当下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单一标准下的淘汰教育,小学、中学乃至幼儿园,很大程度上都是瞄准将来的高考,于是大家都不得不朝着这个单一的模式去培养孩子。你素质教育讲得再多,碰到高考这个实际,就虚化了,谁都不敢怠慢高。就拿语文学科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各方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消极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也根植于应试的土壤,语文教学趋于功利化、目的化,很多语文教师懒于花时间带领学生去挖掘文学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涵,授课流于形式和表面,在教学中只反复强调工具性、基础性知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重中之重;老师们忽视文学作品在展现母语魅力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忽视了文学作品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中所承载的重要意义,因而文学性则成为了应试教育浪潮之下的牺牲品。语文课堂应该是最富有激情的,最容易令人发挥想象的,最具人文色彩的,最富有终极关怀的,然而现在的课堂却充斥着大量的练习、学案、标准答案,字词句的肢解,知识点、考点的落实,还有诗意的栖居吗?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而在现实大环境面前,最重要的统一二字却始终难以得到落实。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知识的熟练运用,还包括个体独特的审美体验、文学素养和人格涵养的提升等多个方面,然而在语文考试中,往往把检测点更多地放到那些似乎比较容易客观评判和便于进行集中强化训练的知识技能方面,对于个人文学修养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却因为主观性太强,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而越来越少涉及。既然语文考试是以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或技能性、模式化的东西为主要导向,那么日常教学自然也就以此为主要目标和任务,许多与应试主流内容不契合但却非常具有文学意味和审美情趣的知识点都会在考试不考这个功利性的现实观念下让步,甚至目前语文考试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文学素养的阅读理解题和作文也被研发出一套专门适用于考试的万能套路。由此可见,在应试的压力下,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服务于标准化、量化答题的需要,功利化教学让语文老师原本一颗通透的心变得麻木,功利化学习扼杀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情感体验能力,再主观性的文字在考试面前也得想方设法变成客观化的题目,语文的文学性在应试的教育模式之下被弱化,造成语文失去了文学的底色,失去了最有力的底气。除此之外,应试教育的弊端还体现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漠视。我们都知道文学素养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的阅读、写作等方式来不断丰富内心,语文学习亦是如此。提高语文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见效慢、提分难的现实性特点使得很多语文成绩一直提不上去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此望而却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在短时间内能让成绩突飞猛进的科目上,语文自然也就淡出了这部分学生的视线,最直接表现就是很多学生把语文作业放在最后草草完成,飞快地做完前面的基础知识,后面的阅读、写作压根弃之不顾,做了也得不了几分成了这些学生逃避文学阅读、写作的惯用借口,语文课也成了所谓的放松休息课,听和不听没什么区别道出了这部分学生的心声。长此以来,语文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又何谈自身文学素养、文学水平的提升呢?三、中学语文教学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端汽车租赁服务详细协议
- 2024导演合作拍摄协议细则
- 董事长的具体职责职能模板范文5篇
- 2024年度环保垃圾清运服务协议模板
- 2024年个人合伙权益股份转让协议
- 安检服务人员2024劳动协议样本
- 2024年建筑项目安全保证协议
- 文书模板-《合伙销售白酒合同》
- 2024年教育培训业务合作协议
- 2024年度车辆租赁化三方协议
- 妇产科学课件:胎心监测
-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习题与讲解
- 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及考核评分表
- 商务条款响应表
-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 去远航 -冀教版
-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0《日月潭》|人教(部编版) (共19张PPT)
-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 中华文化与传播教材课件
- Unit3 Sports and Fitness Reading for writing健康生活讲义-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 Unit 4 Viewing Workshop 课件-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血尿尿频尿急尿痛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