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地球的表面【教材简析】1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学生分析】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样子的?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单元的学习吧。(板书课题:地球的表面)设计意图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二、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1.球表面有什么特点?海洋与大陆的分布、大陆板块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2.交流、研讨:地球的面貌本来就是这样的吗?3.教师播放海陆变迁的相关视频,补充学生认知。4.大板块。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形成一续研究具体某一地形地貌形成原因作铺垫。(二)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1)观察中国地形图,交流研讨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2)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特点呢?学生交流研讨。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地貌的概念。2.观察图片中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教师出示5种地形地貌图片,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特点。察某个典型地形地貌,并描述它们的特点,为后面分析其成因做好充分的准备。3.把每幅地形地貌图的特点和自己对这种地形地貌主要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在记录表中。4.学生填写记录表后小组研讨。发挥个人学习与小组交流研讨的优势,记录表达自己的认识,为后面的全班交流,形成初步的共识奠定基础、提供线索。三、研讨1.各组汇报地形地貌观察记录表。2.研讨:(1)比较各组的解释,你认为哪组同学解释得更合理?为什么?(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地球的表面由各种各样复杂的地形地貌组成。地球表面主要有哪些地形地貌?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综合全班同学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可能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3.展开深入的研究。设计意图: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交流观察的结果和猜测,归纳总结影对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激起后续探究的兴趣。【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猜测(班级记录表)主要地形地貌及特点猜测1.弯曲的岩层:岩石一层一层地排列、整齐、弯曲……地震破坏2.火山喷发3.敦煌雅丹地貌:石柱、平台形高地、沙粒粗大……风的侵蚀4.水流冲刷植被很少……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平坦、河流产生分支、扇形、堆泥沙沉积
积……【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地形地貌记录表的特点形成正确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关于“主要形成原因”的猜测是作为本单元后续探究活动的线索。活动手册说明: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是让学生将观察到的5种地形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猜测记录在表格中。可以用简单的词语进行记2.2地球的结构【教材简析】1课学34两课学习地震、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学生分析】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知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2.完成制作任务。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教学重难点】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教学准备】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1.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测?”3.的结构。(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二、探索(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1.提问: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二)了解地壳的组成1.哪几类呢?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2.学生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3.交流研讨。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认识。(三)了解地壳的运动1.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4.学生交流研讨。5.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1.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2.提问: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3.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2865径约为3400千米。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5.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三、研讨1.2.学生研讨、交流。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板书设计】地球的结构地壳岩浆岩内部结构地幔地壳岩石种类沉积岩地核变质岩【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地壳组成的认识。册的两项内容可以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自学后完成。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材简析】3地壳的组成及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探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第三部分——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学生分析】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教学准备】分组活动材料:一次性饭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表。【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本课首页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2.讲述: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出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3.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二、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2.理后记录在黑板上。3.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2)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4)观察发生的现象。4.受到的作用力。)5.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6.震发生的原因。设计意图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2.震的资料,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图片。3.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设计意图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海报1.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学生交流相关经验。2.搜集相关知识,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三、研讨1.提问: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我们能推测出岩石弯曲的原因吗?2.变?这些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3.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各种变化,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设计意图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的。【板书设计】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六大板块不停运动:碰撞、分离地壳或岩石圈机械变形、变位:升降、漂移、褶皱、断裂【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制作一张抗震防灾手抄报。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43课研究地震成——聚焦,围绕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探索,——研两方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学生分析】深入地学习、探究,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难点:基于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教学准备】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1.复习导入: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讲述: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也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3.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通过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复习,学生领会到火山喷发与地震都是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立相关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二、探索(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1.的火山喷发的资料。请学生阅读并思考:火山喷发时,会伴随哪些现象?2.3.阅读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的资料,请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4.交流:我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文字资料,深入了解火山喷发时的情景以及同时为后面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奠定认知基础。(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1.请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对火山喷发的原因进行猜测。2.量的气体。3.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原因。(1)介绍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材料代表的含义。(2)讲述模拟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当稀释),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注意事项:不要用手摸热的罐头盒,带好护目镜,注意安全。(3)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材料代表的含义及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4.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设计意图及每一个现象所代表的含义,由此获得解释火山喷发原因的证据。(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交流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2.学生进一步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知识。三、研讨1.变?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探究方法来交流总结,提升认知。2.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学生能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交流总结。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研讨,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板书设计】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原因: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着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着大量的气体【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在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中,每一种材料代表的是什么?活动目的:将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建构对火山喷发原因的理解。头盒,带好护目镜。2.写出火山喷发的原因。活动目的:回顾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检验自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原因进行解释说明。2.5《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天津市河西区中心小学洪文治【教材简析】5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这是本课——雅丹地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学习、分析这些资料,加深对风蚀作用的了解,部分——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风的作用是缓慢进行的,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学生分析】片和研讨,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科学探究目标1.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2.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2.意识到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研讨、模拟实验对“风对地表的作用”进行探究。难点:运用探究成果对“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进行推测和解释。【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岩石(砂岩)、砂纸、实验记录表。的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1.球表面。除了火山喷发和地震,还有哪些自然的力量会改变地球的表面呢?(学生回答:风、海水、河水、下雨、动物、植物等)2.,大气层对地形也施加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风的作用)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聚焦到本节课探究的主题“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二、探索: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1.讨论并记录我们的看法。(1)教师讲述“研讨”方法:围绕着“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这个问题,每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认真倾听组内其他同学的发言,组员归纳本组的主要观点,并记录下来。(2)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完成小组研讨记录表。(3)全班交流分享。教师把全班学生的看法归纳成几点。(4)小结:风的力量可以搬运沙和土,也可以改变岩石的形状和大小。风卷起的沙子像磨刀石一样不停地打磨岩石,缓慢地改变着岩石的大小和形状。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行研讨,充分发挥研讨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2.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1)我们的看法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2来模拟?(3)教师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边讲解边演示)。①用砂岩来模拟岩石,用砂纸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②先用放大镜观察砂岩,然后用砂纸打磨砂岩。③打磨结束后,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砂岩有什么变化。④做好观察记录。(4)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填写模拟实验记录表。(5)全班交流分享。(6大风卷起沙子从岩石上刮过时,就像用磨刀石打磨一样,不断对岩石进行侵蚀,状了。(7设计意图生得到直观的、真实的体验。3.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1)风除了对岩石有磨蚀作用,还对地球表面有哪些影响呢?(2)观察戈壁、沙漠图片,分组研讨。(3)全班交流分享。(4积下来,形成了沙漠。设计意图:在认识了风的磨蚀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图片和研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4.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填写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实验记录表。(1)风对岩石的磨蚀作用,改变着岩石的形状。(2)风能搬运沙、土,形成戈壁。(3)风力减弱时,风搬运的沙土沉积形成沙漠。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风对改变地球表面有一个较全面的清晰的认识。三、研讨1.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用改变着岩石的形状和大小。我国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我们刚才的研究进行推测吗?学生研讨前可观看雅丹地貌的资料片或者图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解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引发的改变有什么不同?震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属于内部因素,对地球的改变是剧烈的和迅速的。填写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实验记录表”对地表的
改变特点的比较
改变磨蚀地震火山喷发风风快速快速缓慢【板书设计】风的作用我的看法(班级记录表)课件1.2.3.4.【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我的课堂记录地球表面的不同特点。整体的认识。2.6水的作用【教材简析】6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1课中对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原原因的科学解释。【学生分析】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景象,但他们并不清楚作为地表流水,降雨、降雨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认识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这一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形水的作用,使他们对于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2.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3.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2.地貌。科学态度目标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1.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减少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观察降雨对土地的作用。难点:归纳总结降雨、河流对土地的影响。【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泥土、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图片,请同学观察。2.提问: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怎样的作用?3.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今天我一起来学习《水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激发学生对水会给地表带影响的探究兴趣。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关于“水的作用”的课题。二、探索(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1.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观察降雨对土地的改变。小组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2.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3.出示实验方法指导课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1)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2)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土壤和带有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3)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用图画描绘出实验前后土壤的样子。4.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5.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在活动手册上记录。6.学生汇报交流。7.师生小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对于土地的影响。同时用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记录观察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二)了解河流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1.影响呢?观察两幅照片,试着分析河流对地形地貌的改变。2.同学们分析得是否正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36页资料,了解河流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3.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的方法。4.学生研讨后填写活动手册。5.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设计意图对河流改变地形地貌的认识。三、研讨1.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图中沟壑的形成原因。集在一起侵蚀斜坡土地形成的切沟,许多切沟又形成下面的一条水平的大冲沟。2.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根据你的认识试着进行解释。指导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解释。3.作用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填写学生活动手册。慢的,这一点与风的作用相同。设计意图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并为下一课的总结打下基础。【板书设计】水的作用降雨侵蚀河流侵蚀、沉积【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将你的认识填写在下面的表格内。与地震、火山喷发和风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对地形地貌的改变特点。填写。2.7总结我们的认识【教材简析】76课的学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将科学知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起来。【学生分析】通过前面6化为自己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球表面的形态。2.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科学探究目标1.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2.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影响。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类自身的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销售真空搅拌机合同范本
- 焦油购销合同协议书模板
- 销售合同的补充技术协议
- 粤港澳车买卖协议合同书
- 维修转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租用冷藏货车合同协议书
- 门面房提前退租合同范本
- 材料合同担保协议书模板
- 电力运维培训合同协议书
- 汕头进口食品销毁协议书
- 2022年陕西二级造价工程师造价管理考试真题及答案
- 《服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消防维保方案(消防维保服务)(技术标)
- 阿勒泰布尔津县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考试题库
- 少儿硬笔书法启蒙教学30讲PPT课件配套教案
- 岩棉施工方案改
- 钢筋配筋全套表格
- GB/T 1688-1986硫化橡胶伸张疲劳的测定
- 声律启蒙课件《二冬》课件
- 装修改造工程施工总平面图6
- 《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二级科目设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